意大利走马花絮(完)
Posted: 2004-07-19 3:41
关于意大利的游记早已有珠玉在前,比如JUN的《朝圣》。我对风土人情美食的兴趣又向来超过名胜和艺术,所以就不多罗嗦风景了,写点花絮吧。
罗马
康道帝大街(Via Condotti)很窄,也不怎么长,却是我所见过名店最密集的地区,人家是名牌大街,它是阡陌纵横的迷宫。有意思的是,隔了一条巷子的街道除了昂贵的服饰,也卖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大家和平共处,感觉很是和谐。Roberto Cavalli店的转角处就是一家熟食店,中午生意很旺,切片肉肠和脆皮匹萨味道毫不逊于隔壁价格高出几倍的餐馆,买上瓶红酒、一瓶矿泉水,再到对角的蔬果摊子买上一堆樱桃和无花果,即是很完美的午餐。
我们住在西班牙广场附近的山上,每天从台阶上上下下好多次。正午的阳光暴晒下来,两个疏于锻炼的人叫苦连天,直到最后一天才发现山上有电梯直接通地铁口。台阶上的游客永远人山人海,大家就那么坐着聊天,吃GELATO,看广场上的喷泉,对面大街的橱窗。街口那个卖烤栗子的摊老守在那儿,手执大捧玫瑰的小贩流利地在人堆里穿来穿去。这里最美的时刻在夜幕即将降临时,从山顶凭栏远眺,底下的人声依旧鼎沸,名店的橱窗里闪烁华美,望远却可以看见层层的屋顶和天台上的花园,周围的人家纷纷打开白天紧闭的百叶窗。落日余晖映在提伯河对岸的圆顶,应该是凡蒂岗的圣彼得教堂吧。
每早我们都到西班牙广场地铁近旁的小咖啡馆吃早餐,羊角面包通常还是温热的,再加新鲜的咖啡,所费有限。店主是个可爱的人,第一次去时我们实际的企图是兑换零钱好买地铁票,结果10欧元找回来5元几角,硬币还是不够,于是试图递过去张5元钞票,他很用力地摇头。来回好多次,他终于点头允了,并摊开大手做恍然大悟状。我俩一研究,嗨,他以为5欧元是给的小费,硬是不肯收呢。
意大利居民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服装莫不剪裁合体入时,配上苗条的体型,尤其在罗马和佛罗伦萨,男男女女面孔都普遍俊秀,实在是看不厌的风景。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并非意大利面广告里传统妈妈们嘻笑丰满的形象,大多保持着身材且衣着品味上佳。中国古代文学里爱说美貌是山明水秀作养成的,那么脸容和气质也能在艺术美一代代的熏陶下提高?我们在佛罗伦萨所住饭店的前台小姐,五官之清秀精致,套句亦舒的熟滥话:跟波提切利的画中人似的。原来那些传世名作里的人物并凭空捏造的饭特稀。
我的嗜好是坐在露天咖啡馆,或乘在美术馆教堂外排队的时候看人。某次街上两位制服鲜明的警察跟手推车里的小孩逗笑(据说意大利男性无分老幼都爱跟孩子玩耍),我悄跟某人说:看那倆警察真漂亮。某人哼了声:是漂亮,当警察可惜了的。我不忿:长得好看的人也太多了,不见得人人当模特明星吧,所以就匀到各行各业了,警察啦,出租司机啦,侍者啦。我们在这里当游客多幸福。你这腔调,好比欧洲杯的时候有人讽刺说意大利队就是群男模,中看不中吃。长得好也不是人家的错儿,酸不几几的有必要么。这个看人的问题讨论数次后,彼此终于取得共识:活动的人也可以当艺术品欣赏麽。
罗马还有个特色: 小型汽车和摩托助动车大行其道,因为街道实在不宽,主要大街如此,平常巷陌就更加狭窄了。往往不长的一条小街就停着十几部SMART,四五部MINI。 SMART的好处在于它的小巧玲珑,顺着人行道停车的容易就不提了,我们还见过不少横着停的,车尾冲着街心,也并不比其他车突出多少,实在趣致。衣冠楚楚的漂亮男人挤在SMART的两座位小车厢里,秀发如云的女郎从窄巷子里袅袅娜娜走出,跨上摩托车轰地一声绝尘而去,这两大现象相互辉映,成了罗马的又一道风景。
意大利美食
DK出的意大利游览指南,每个地区总有图文并茂的美食介绍。意大利各个地区的农业出品不同,国家也不过在19世纪后期刚刚统一,所以饮食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我本着什么都尝至少一次的原则,每到一地都找特色菜来吃。
在罗马的Campo de ‘Fiore(鲜花市场)拍到大把陈列的zucchini花,那金黄色真是瑰丽。许愿泉边一个冷僻的巷子里有我们在罗马最喜欢的餐馆,其中一道zucchini花填riccota奶酪的,三朵摆成一束花的造型,背景是淡淡绿色的pesto,丝带是帕马森奶酪脆片,色泽美观,味道也是顶瓜瓜的(excuse the pun)。一盘手指大小的薄面片pasta,很象杭州的猫耳朵形状,煮得略硬,少少几只樱桃番茄当配料,嚼起来有分明的麦香,口感一流。
翡冷翠的特色是肉,牛排不在话下,中央农贸市场里堂皇地陈列着牛肚、牛蹄和多种非主流肉类,看得我咧嘴直笑,其他游客什么感觉就不得而知了。吃了次牛肚,和着新鲜番茄酱和大量帕马森奶酪,牛的味道仍是很浓。当然比麻辣火锅是逊色多矣。
我们偏爱远离名胜区的家庭餐馆,一则能吃到本色的当地风味,二来气氛轻松,三来觉得有必要支持家庭生意。不喜名广场饭馆明摆着宰人的价格,和千篇一律的菜单,并且有人在你吃饭的时候拉些通俗手风琴曲子然后挨桌来收钱。家庭餐馆还有个好处是往往能听到厨房间的人和侍者吵架,估计总是互相推卸责任,意大利语此起彼伏,忽而激烈,忽而妥协,好比一出轻歌剧,我听了总是乐不可支。
在翡冷翠的临河的一个家庭餐馆,吃到了极其出色的新鲜porccini蘑菇面,蘑菇丰腴嫩滑多汁,也爽脆,微一咀嚼就满口香甜,真是好吃得发昏,舍不得就此咽下去。这道面除了蘑菇和少许意大利香菜的绿色,面条本身的味道,白酒的醇香,并无其他,却让我从此对porccini这种蘑菇念念不忘。还有一样饺子馅心是奶酪拌梨子,微微发甜,反衬酱汁里大量椒盐味的sage叶子,有微妙的平衡,比较特别。其它如pesto拌面和crostini都很有水准。这家馆子我们一连去了两回,第二次一走进门英文不大灵光的主人就惊喜地微笑起来,并把会讲英语的侍者拖出来热情欢迎。我们对着蘑菇面什么的大声赞叹时,他们互相挤眼睛直乐。结账完了我们去谢谢主人,他指指柜子上的一瓶红酒,是送给我们的礼物!酒是小事,我老着脸皮猜意大利人是真心喜欢欣赏他们美食的人。
维罗那几家餐馆上的house wine,几乎都是种微带气泡的白酒,沙拉里例必拌有玫红色的endive,略苦,和切细的fennel,很对我的胃口。生牛肉火腿切极薄的片,淋上橄榄油,撒些rocket叶子和帕马森奶酪片,好吃。
到威尼斯自然吃海鲜。烤大虾、烤鱼倒也罢了,最引我垂涎的是蛤蛎意面和乌贼鱼汁意面。前者纯是蛤蛎,白酒,意大利香菜,有蒜香,主要是面条筋道,蛤蛎新鲜,我一连吃了两次还恋恋不舍。乌贼鱼汁做菜久已慕名,面条上来果真漆黑的一大盘,还是吃了一惊。那家庭馆子做的面多少有点腥气,说好听些是海洋的气息,照某人说就是整个鱼虾市场的气味都在这里了。也许是受那位幽默感极强的侍者的蛊惑,我竟把好大一盘子面通通吃了下去。
翡冷翠
这个中文译名虽是徐诗人(?)发明的,却和Firenze的发音实在近似,酸就酸吧。去的6-7个城市和两个湖之中,正如许多人所说,翡冷翠是突出的。具体怎么好法我也说不清,是因为在晨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山峦上点缀的村庄和钟楼?还是Arno河上的数座桥梁在夕阳中总是显得如此浪漫?数不清的狭长小巷延留了中世纪的故老风格?总之翡冷翠的游客也多,却无罗马和威尼斯那种嘈杂的感觉,尤其Arno的南岸,本地居民更多,生活气息很浓。比如圣灵堂广场,白天是集市,小巧的广场中央好大一颗树,浓荫几乎覆盖整个广场,略有两三家酒吧饭馆,傍晚在这里喝点东西看会儿报纸,宁静安闲。
我们住在老桥(Ponte Vecchio)南端一座老楼翻新的旅店,房间设施并不完美,不准用熨斗,不设餐厅,只有一部狭窄的电梯。地理位置却好,走到乌非兹画廊不过5分钟,每天到桥上看日落是极大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六楼的早餐室,望出去就是duomo橘红色的大圆顶,河对岸的风景几乎一览无余。早上在天台沐浴清新的空气看景致,晚上顶着星光来喝杯东西,感觉真是幸福。
旅店边上有家传统的杂货店,我被门口摆的水果吸引,进去探头探脑,正巧一位意大利老太太买了好大一只西瓜的1/4,我立刻心痒,指着剩下的1/4,并用手比出切开两爿的动作,意思是用勺子方便些。头发花白的店主却帮我把瓜切成一片片,好比我们在国内吃瓜的样子,再细心地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塑料袋子,交到我的手上,其周到让我感动。总共才不过1.64元的生意,态度却比河对岸广场上的那些侍者好不知多少。这只大西瓜的1/4放进冰箱,在外面逛得口干舌燥后回来大嚼,足足吃了两天。
意大利几乎到处在修房子,翡冷翠自然也不例外。遮住装修内部的帷幕大多印着该座房屋修复后的面貌,维妙维肖,因此不怎么破坏街道或广场的整体感觉。看了翡冷翠,尤其是Siena保护得非常完善的建筑后,我似乎有些体会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风格之内敛。至少在教堂以外的房屋,用色和装饰都远不如后来的巴洛克那么繁复,没有雪白的大理石,华丽的浮雕和造型,反多用参差的暗色调,格局稳重,节奏分明,线条却完美精致,细看才能琢磨出其蕴籍之美。
强烈推荐几项活动:去乌非兹看画,得比开馆时间早15-30分钟去排队,人越少越妙,比起水泄不通的梵帝冈博物馆,乌非兹秩序井然,所以排队的时间也更长。JUN提到的电话预订是个好办法,不过预订的也有个队要排,因为馆内允许的总人数是限定的。清晨在市政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露天喝咖啡,一边观赏大卫、海神和雕塑廊内的其它作品。日落时分去米开朗其罗广场的山上眺望翡冷翠全景,真真和电影里看到的景色一样。
我们还去了周围的比萨,Siena和San Gimignano。比萨的斜塔原是教堂的钟楼部分,教堂和洗礼堂的美丽也颇让人赞叹。如果时间不充裕,比萨也许可以忽略不看,尤其其路标的混乱简直令人发指。Siena非常值得一去,建筑的精美程度尤胜翡冷翠。如果你看过Andrea Bocelli在Toscana的演唱会,那个美丽的广场就在Siena。San Gimignano听说是电影《 Tea with Mussolini》的取景地,地势很高,一路开上去可以领略Toscana的独特风光。
维罗那
我们开车去维罗那的途中,某人正巧跟他兄弟通电话。老兄是业余作家,对于典故之流自然很熟悉,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去访那著名的阳台否?某人答:访也许,爬不予考虑。我在一旁轰然大笑。对以虚构的文艺作品主角招徕游客的景点向来不感冒,顺路就去看看,跟朱丽叶铜像合影或站到阳台上摆姿势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干的。实在朱小姐故居并无可观之处,小小的院落贴满了爱情宣言的小纸条,比孩童在树上乱画:我爱你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基本没有区别。更让人不快的是,所有纸条都用口香糖黏在墙壁上,到处一片狼藉。
罗马若是喷泉之都,维罗那就是阳台的城市。我疑惑是悲剧作品的力量推动建筑家给后世的房子都加上阳台呢,还是写作的人见了维罗那众多漂亮的阳台受到启发而移植到布景里。总之比朱丽叶故居好看的院子和阳台不计其数,或掩映在纷纷披挂下来的青藤中,或种满了斑斓的花花草草,时时从古老的街道边冒出来,看得我们称赞个不停,说了无数次:真美呀,这里真适合居住。
城中心的香草广场(Piazza Erbe),连外部的墙壁都布满了壁画,即使现在有些已残缺,仍使人窥见维罗那历史上繁荣光辉的一页。这里四周的山区直通欧洲其它国家,如瑞士、德国、法国和斯洛文尼亚,可称古罗马地区北部的门户,军事和商业的地理位置都非常冲要。
在古圆形剧场观看露天歌剧的向往由来已久,我仅存的一点罗曼蒂克之心指望在维罗那的Arena看场图兰朵。饱经沧桑的古罗马剧场,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背景,柳儿凄然的咏叹调,该多么美哪。不想7月份Arena排的全是威尔第的剧目,我们去的那天晚上又演Aida,都不是我最喜欢的,只好作罢。烈日下坐在结构紧凑的剧场内,背后高耸的是公元初始就屹立在此的外墙遗址,场内排满了座位,标着现代的几排几号,正中的舞台上是设到一半的布景,数座闪闪发光的巨型狮身人面像静静地卧在那里,大型吊车正忙着从围墙外往舞台中央吊一座微型金字塔,不由恍惚感到自己正在做场超现实主义背景的白日梦。
威尼斯
威尼斯是个昂贵的迷宫。世代经商积累的财富给这所城市带来无数奢侈的行宫,威尼斯王国雄厚的实力从行政官邸里令人瞠目结舌的豪华而不失品味的内部装修可见一斑。
弹丸之地的小岛几乎什么都不出产,虽有条公路通往大陆,一到运河的罗马广场无分各色人等或货物都得换乘船只。所有的东西都得从水路用不大的船运进来,再以人力送上岸去,常见搬运工或邮递员熟练地倒拖着小推车一座座桥的台阶耐心走。我们惊叹于威尼斯人对船只使用的得心应手,常津津有味看清洁工收垃圾的船如何操作,有次居然还旁观了场水上葬礼。最后对物价的高昂不由释然了:一饮一食都含有这么多人力,比其它地方贵个20%也情有可原。
大运河是美的,跟想象中的那种美却有距离。也难怪,它担负着高速公路的使命,水上巴士、出租车、货车、警车、消防车、刚朵拉把它挤得满满。Rialto桥在深夜人迹稀少时也许是浪漫的,白天却只听得游客大军轰轰烈烈的脚步声。要寻美景还得去偏僻些的水巷和小桥,最妙的是下了水上巴士,目的性最明确、步伐最迅速的必是熟悉地形的本地人,跟着他们穿街过巷常有意外的景致可看。
威尼斯是个‘上照’的地方,照片或绘画摄取的意象往往美得更惊心动魄。经典火焰形的哥特式窗户也许很旧了,精致的威尼斯花边窗帘仍然雪白,微风吹过轻轻颤动,可不就是一幅画;又或者整面墙壁漆成深红,大幅大幅黑色的窗帘垂下,作用是遮阳,看去却极似舞美效果的幕布,加上无处不在的狂欢节面具和描花或刺绣的扇子,整个城市就似一个随时准备演出的戏剧舞台。即使功能性明显的海鲜市场,都似乎是中国古代用来唱戏的水榭,挂了通红的帷幕,聚光灯下整理鱼虾的老板就是演员,摊子上的龙虾乌贼全是称职的配角。
没去乘刚朵拉,想来夜晚在水的迷宫里坐坐应该不错,白天阳光太充足,噪音太强大,气氛好象不太对。离开威尼斯的前夜和朋友在小运河桥边的一所馆子吃饭,坐的窗口绿叶扶疏,挂着剔透的玻璃灯,布满鲜花的雕花栏杆外就是潺潺的流水,船头点着灯笼的尖头窄身刚朵拉们时时经过,几乎触手可及,真个似梦境一般。桨声灯影里的游客大多一脸陶醉的神情,情侣们相依相偎。好几个撑船的隔着敞开的窗户跟饭店里的服务生打招呼,彼此定是老熟人了。饭后大家微醺,倚在桥边看船,忽而有个刚朵拉手亮开嗓子来了段激情澎湃的咏叹调,一曲歌罢船内桥上的人大声鼓掌喝采,我也尖叫:Bravo! 可不是受了威尼斯的魅惑,都疯了。
(完)
罗马
康道帝大街(Via Condotti)很窄,也不怎么长,却是我所见过名店最密集的地区,人家是名牌大街,它是阡陌纵横的迷宫。有意思的是,隔了一条巷子的街道除了昂贵的服饰,也卖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大家和平共处,感觉很是和谐。Roberto Cavalli店的转角处就是一家熟食店,中午生意很旺,切片肉肠和脆皮匹萨味道毫不逊于隔壁价格高出几倍的餐馆,买上瓶红酒、一瓶矿泉水,再到对角的蔬果摊子买上一堆樱桃和无花果,即是很完美的午餐。
我们住在西班牙广场附近的山上,每天从台阶上上下下好多次。正午的阳光暴晒下来,两个疏于锻炼的人叫苦连天,直到最后一天才发现山上有电梯直接通地铁口。台阶上的游客永远人山人海,大家就那么坐着聊天,吃GELATO,看广场上的喷泉,对面大街的橱窗。街口那个卖烤栗子的摊老守在那儿,手执大捧玫瑰的小贩流利地在人堆里穿来穿去。这里最美的时刻在夜幕即将降临时,从山顶凭栏远眺,底下的人声依旧鼎沸,名店的橱窗里闪烁华美,望远却可以看见层层的屋顶和天台上的花园,周围的人家纷纷打开白天紧闭的百叶窗。落日余晖映在提伯河对岸的圆顶,应该是凡蒂岗的圣彼得教堂吧。
每早我们都到西班牙广场地铁近旁的小咖啡馆吃早餐,羊角面包通常还是温热的,再加新鲜的咖啡,所费有限。店主是个可爱的人,第一次去时我们实际的企图是兑换零钱好买地铁票,结果10欧元找回来5元几角,硬币还是不够,于是试图递过去张5元钞票,他很用力地摇头。来回好多次,他终于点头允了,并摊开大手做恍然大悟状。我俩一研究,嗨,他以为5欧元是给的小费,硬是不肯收呢。
意大利居民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服装莫不剪裁合体入时,配上苗条的体型,尤其在罗马和佛罗伦萨,男男女女面孔都普遍俊秀,实在是看不厌的风景。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并非意大利面广告里传统妈妈们嘻笑丰满的形象,大多保持着身材且衣着品味上佳。中国古代文学里爱说美貌是山明水秀作养成的,那么脸容和气质也能在艺术美一代代的熏陶下提高?我们在佛罗伦萨所住饭店的前台小姐,五官之清秀精致,套句亦舒的熟滥话:跟波提切利的画中人似的。原来那些传世名作里的人物并凭空捏造的饭特稀。
我的嗜好是坐在露天咖啡馆,或乘在美术馆教堂外排队的时候看人。某次街上两位制服鲜明的警察跟手推车里的小孩逗笑(据说意大利男性无分老幼都爱跟孩子玩耍),我悄跟某人说:看那倆警察真漂亮。某人哼了声:是漂亮,当警察可惜了的。我不忿:长得好看的人也太多了,不见得人人当模特明星吧,所以就匀到各行各业了,警察啦,出租司机啦,侍者啦。我们在这里当游客多幸福。你这腔调,好比欧洲杯的时候有人讽刺说意大利队就是群男模,中看不中吃。长得好也不是人家的错儿,酸不几几的有必要么。这个看人的问题讨论数次后,彼此终于取得共识:活动的人也可以当艺术品欣赏麽。
罗马还有个特色: 小型汽车和摩托助动车大行其道,因为街道实在不宽,主要大街如此,平常巷陌就更加狭窄了。往往不长的一条小街就停着十几部SMART,四五部MINI。 SMART的好处在于它的小巧玲珑,顺着人行道停车的容易就不提了,我们还见过不少横着停的,车尾冲着街心,也并不比其他车突出多少,实在趣致。衣冠楚楚的漂亮男人挤在SMART的两座位小车厢里,秀发如云的女郎从窄巷子里袅袅娜娜走出,跨上摩托车轰地一声绝尘而去,这两大现象相互辉映,成了罗马的又一道风景。
意大利美食
DK出的意大利游览指南,每个地区总有图文并茂的美食介绍。意大利各个地区的农业出品不同,国家也不过在19世纪后期刚刚统一,所以饮食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我本着什么都尝至少一次的原则,每到一地都找特色菜来吃。
在罗马的Campo de ‘Fiore(鲜花市场)拍到大把陈列的zucchini花,那金黄色真是瑰丽。许愿泉边一个冷僻的巷子里有我们在罗马最喜欢的餐馆,其中一道zucchini花填riccota奶酪的,三朵摆成一束花的造型,背景是淡淡绿色的pesto,丝带是帕马森奶酪脆片,色泽美观,味道也是顶瓜瓜的(excuse the pun)。一盘手指大小的薄面片pasta,很象杭州的猫耳朵形状,煮得略硬,少少几只樱桃番茄当配料,嚼起来有分明的麦香,口感一流。
翡冷翠的特色是肉,牛排不在话下,中央农贸市场里堂皇地陈列着牛肚、牛蹄和多种非主流肉类,看得我咧嘴直笑,其他游客什么感觉就不得而知了。吃了次牛肚,和着新鲜番茄酱和大量帕马森奶酪,牛的味道仍是很浓。当然比麻辣火锅是逊色多矣。
我们偏爱远离名胜区的家庭餐馆,一则能吃到本色的当地风味,二来气氛轻松,三来觉得有必要支持家庭生意。不喜名广场饭馆明摆着宰人的价格,和千篇一律的菜单,并且有人在你吃饭的时候拉些通俗手风琴曲子然后挨桌来收钱。家庭餐馆还有个好处是往往能听到厨房间的人和侍者吵架,估计总是互相推卸责任,意大利语此起彼伏,忽而激烈,忽而妥协,好比一出轻歌剧,我听了总是乐不可支。
在翡冷翠的临河的一个家庭餐馆,吃到了极其出色的新鲜porccini蘑菇面,蘑菇丰腴嫩滑多汁,也爽脆,微一咀嚼就满口香甜,真是好吃得发昏,舍不得就此咽下去。这道面除了蘑菇和少许意大利香菜的绿色,面条本身的味道,白酒的醇香,并无其他,却让我从此对porccini这种蘑菇念念不忘。还有一样饺子馅心是奶酪拌梨子,微微发甜,反衬酱汁里大量椒盐味的sage叶子,有微妙的平衡,比较特别。其它如pesto拌面和crostini都很有水准。这家馆子我们一连去了两回,第二次一走进门英文不大灵光的主人就惊喜地微笑起来,并把会讲英语的侍者拖出来热情欢迎。我们对着蘑菇面什么的大声赞叹时,他们互相挤眼睛直乐。结账完了我们去谢谢主人,他指指柜子上的一瓶红酒,是送给我们的礼物!酒是小事,我老着脸皮猜意大利人是真心喜欢欣赏他们美食的人。
维罗那几家餐馆上的house wine,几乎都是种微带气泡的白酒,沙拉里例必拌有玫红色的endive,略苦,和切细的fennel,很对我的胃口。生牛肉火腿切极薄的片,淋上橄榄油,撒些rocket叶子和帕马森奶酪片,好吃。
到威尼斯自然吃海鲜。烤大虾、烤鱼倒也罢了,最引我垂涎的是蛤蛎意面和乌贼鱼汁意面。前者纯是蛤蛎,白酒,意大利香菜,有蒜香,主要是面条筋道,蛤蛎新鲜,我一连吃了两次还恋恋不舍。乌贼鱼汁做菜久已慕名,面条上来果真漆黑的一大盘,还是吃了一惊。那家庭馆子做的面多少有点腥气,说好听些是海洋的气息,照某人说就是整个鱼虾市场的气味都在这里了。也许是受那位幽默感极强的侍者的蛊惑,我竟把好大一盘子面通通吃了下去。
翡冷翠
这个中文译名虽是徐诗人(?)发明的,却和Firenze的发音实在近似,酸就酸吧。去的6-7个城市和两个湖之中,正如许多人所说,翡冷翠是突出的。具体怎么好法我也说不清,是因为在晨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山峦上点缀的村庄和钟楼?还是Arno河上的数座桥梁在夕阳中总是显得如此浪漫?数不清的狭长小巷延留了中世纪的故老风格?总之翡冷翠的游客也多,却无罗马和威尼斯那种嘈杂的感觉,尤其Arno的南岸,本地居民更多,生活气息很浓。比如圣灵堂广场,白天是集市,小巧的广场中央好大一颗树,浓荫几乎覆盖整个广场,略有两三家酒吧饭馆,傍晚在这里喝点东西看会儿报纸,宁静安闲。
我们住在老桥(Ponte Vecchio)南端一座老楼翻新的旅店,房间设施并不完美,不准用熨斗,不设餐厅,只有一部狭窄的电梯。地理位置却好,走到乌非兹画廊不过5分钟,每天到桥上看日落是极大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六楼的早餐室,望出去就是duomo橘红色的大圆顶,河对岸的风景几乎一览无余。早上在天台沐浴清新的空气看景致,晚上顶着星光来喝杯东西,感觉真是幸福。
旅店边上有家传统的杂货店,我被门口摆的水果吸引,进去探头探脑,正巧一位意大利老太太买了好大一只西瓜的1/4,我立刻心痒,指着剩下的1/4,并用手比出切开两爿的动作,意思是用勺子方便些。头发花白的店主却帮我把瓜切成一片片,好比我们在国内吃瓜的样子,再细心地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塑料袋子,交到我的手上,其周到让我感动。总共才不过1.64元的生意,态度却比河对岸广场上的那些侍者好不知多少。这只大西瓜的1/4放进冰箱,在外面逛得口干舌燥后回来大嚼,足足吃了两天。
意大利几乎到处在修房子,翡冷翠自然也不例外。遮住装修内部的帷幕大多印着该座房屋修复后的面貌,维妙维肖,因此不怎么破坏街道或广场的整体感觉。看了翡冷翠,尤其是Siena保护得非常完善的建筑后,我似乎有些体会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风格之内敛。至少在教堂以外的房屋,用色和装饰都远不如后来的巴洛克那么繁复,没有雪白的大理石,华丽的浮雕和造型,反多用参差的暗色调,格局稳重,节奏分明,线条却完美精致,细看才能琢磨出其蕴籍之美。
强烈推荐几项活动:去乌非兹看画,得比开馆时间早15-30分钟去排队,人越少越妙,比起水泄不通的梵帝冈博物馆,乌非兹秩序井然,所以排队的时间也更长。JUN提到的电话预订是个好办法,不过预订的也有个队要排,因为馆内允许的总人数是限定的。清晨在市政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露天喝咖啡,一边观赏大卫、海神和雕塑廊内的其它作品。日落时分去米开朗其罗广场的山上眺望翡冷翠全景,真真和电影里看到的景色一样。
我们还去了周围的比萨,Siena和San Gimignano。比萨的斜塔原是教堂的钟楼部分,教堂和洗礼堂的美丽也颇让人赞叹。如果时间不充裕,比萨也许可以忽略不看,尤其其路标的混乱简直令人发指。Siena非常值得一去,建筑的精美程度尤胜翡冷翠。如果你看过Andrea Bocelli在Toscana的演唱会,那个美丽的广场就在Siena。San Gimignano听说是电影《 Tea with Mussolini》的取景地,地势很高,一路开上去可以领略Toscana的独特风光。
维罗那
我们开车去维罗那的途中,某人正巧跟他兄弟通电话。老兄是业余作家,对于典故之流自然很熟悉,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去访那著名的阳台否?某人答:访也许,爬不予考虑。我在一旁轰然大笑。对以虚构的文艺作品主角招徕游客的景点向来不感冒,顺路就去看看,跟朱丽叶铜像合影或站到阳台上摆姿势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干的。实在朱小姐故居并无可观之处,小小的院落贴满了爱情宣言的小纸条,比孩童在树上乱画:我爱你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基本没有区别。更让人不快的是,所有纸条都用口香糖黏在墙壁上,到处一片狼藉。
罗马若是喷泉之都,维罗那就是阳台的城市。我疑惑是悲剧作品的力量推动建筑家给后世的房子都加上阳台呢,还是写作的人见了维罗那众多漂亮的阳台受到启发而移植到布景里。总之比朱丽叶故居好看的院子和阳台不计其数,或掩映在纷纷披挂下来的青藤中,或种满了斑斓的花花草草,时时从古老的街道边冒出来,看得我们称赞个不停,说了无数次:真美呀,这里真适合居住。
城中心的香草广场(Piazza Erbe),连外部的墙壁都布满了壁画,即使现在有些已残缺,仍使人窥见维罗那历史上繁荣光辉的一页。这里四周的山区直通欧洲其它国家,如瑞士、德国、法国和斯洛文尼亚,可称古罗马地区北部的门户,军事和商业的地理位置都非常冲要。
在古圆形剧场观看露天歌剧的向往由来已久,我仅存的一点罗曼蒂克之心指望在维罗那的Arena看场图兰朵。饱经沧桑的古罗马剧场,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背景,柳儿凄然的咏叹调,该多么美哪。不想7月份Arena排的全是威尔第的剧目,我们去的那天晚上又演Aida,都不是我最喜欢的,只好作罢。烈日下坐在结构紧凑的剧场内,背后高耸的是公元初始就屹立在此的外墙遗址,场内排满了座位,标着现代的几排几号,正中的舞台上是设到一半的布景,数座闪闪发光的巨型狮身人面像静静地卧在那里,大型吊车正忙着从围墙外往舞台中央吊一座微型金字塔,不由恍惚感到自己正在做场超现实主义背景的白日梦。
威尼斯
威尼斯是个昂贵的迷宫。世代经商积累的财富给这所城市带来无数奢侈的行宫,威尼斯王国雄厚的实力从行政官邸里令人瞠目结舌的豪华而不失品味的内部装修可见一斑。
弹丸之地的小岛几乎什么都不出产,虽有条公路通往大陆,一到运河的罗马广场无分各色人等或货物都得换乘船只。所有的东西都得从水路用不大的船运进来,再以人力送上岸去,常见搬运工或邮递员熟练地倒拖着小推车一座座桥的台阶耐心走。我们惊叹于威尼斯人对船只使用的得心应手,常津津有味看清洁工收垃圾的船如何操作,有次居然还旁观了场水上葬礼。最后对物价的高昂不由释然了:一饮一食都含有这么多人力,比其它地方贵个20%也情有可原。
大运河是美的,跟想象中的那种美却有距离。也难怪,它担负着高速公路的使命,水上巴士、出租车、货车、警车、消防车、刚朵拉把它挤得满满。Rialto桥在深夜人迹稀少时也许是浪漫的,白天却只听得游客大军轰轰烈烈的脚步声。要寻美景还得去偏僻些的水巷和小桥,最妙的是下了水上巴士,目的性最明确、步伐最迅速的必是熟悉地形的本地人,跟着他们穿街过巷常有意外的景致可看。
威尼斯是个‘上照’的地方,照片或绘画摄取的意象往往美得更惊心动魄。经典火焰形的哥特式窗户也许很旧了,精致的威尼斯花边窗帘仍然雪白,微风吹过轻轻颤动,可不就是一幅画;又或者整面墙壁漆成深红,大幅大幅黑色的窗帘垂下,作用是遮阳,看去却极似舞美效果的幕布,加上无处不在的狂欢节面具和描花或刺绣的扇子,整个城市就似一个随时准备演出的戏剧舞台。即使功能性明显的海鲜市场,都似乎是中国古代用来唱戏的水榭,挂了通红的帷幕,聚光灯下整理鱼虾的老板就是演员,摊子上的龙虾乌贼全是称职的配角。
没去乘刚朵拉,想来夜晚在水的迷宫里坐坐应该不错,白天阳光太充足,噪音太强大,气氛好象不太对。离开威尼斯的前夜和朋友在小运河桥边的一所馆子吃饭,坐的窗口绿叶扶疏,挂着剔透的玻璃灯,布满鲜花的雕花栏杆外就是潺潺的流水,船头点着灯笼的尖头窄身刚朵拉们时时经过,几乎触手可及,真个似梦境一般。桨声灯影里的游客大多一脸陶醉的神情,情侣们相依相偎。好几个撑船的隔着敞开的窗户跟饭店里的服务生打招呼,彼此定是老熟人了。饭后大家微醺,倚在桥边看船,忽而有个刚朵拉手亮开嗓子来了段激情澎湃的咏叹调,一曲歌罢船内桥上的人大声鼓掌喝采,我也尖叫:Bravo! 可不是受了威尼斯的魅惑,都疯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