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本科普考古中文书读后
Posted: 2009-02-26 17:18
最近看了几本考古的doc-soap书。
最先看的是《万世法门》,没能坚持到底。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很别扭,有点像个堆砌词藻的中学生。明明是可以用平易的风格讲述的事情,看起来倒好像每一句都被特地翻译了一下,翻译成貌似富丽堂皇又很有内涵但实际上造成了不小的阅读困难的风格,当我看到镇墓神兽的眼中放射出“雄性动物的锐利光芒”,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这本按说应该归到科普类的书,居然还有好多怪力乱神的内容。比如说宝塔倒塌的前一夜,老方丈心有所感,预感到大不幸即将发生,于是督促徒弟拼命念经。最神奇的是,不仅法门寺老方丈心有所感,两位外国老方丈也未卜先知,心有所感。总之这本书文学性过强,太soap而少doc,蚕同学少年的时候受苦啦……
其他看的书中,最喜欢的是讲长沙马王堆的那本。之所以喜欢的关键原因是――作者同志实在是太太太可爱了。这位作者嘴巴非常大,写起文章来肆无忌惮,虽然没指名道姓,各路八卦一点都没昧下,全部都无私慷慨的奉献给了读者。其实本来马王堆就是最有料最适合doc-soap的考古发现。马王堆发掘的时候正值特殊时期,不像以后的考古大部分按步就班波澜不兴,而是出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种种波折,有些令人拍案惊奇,有些令人笑破肚皮。比如打开棺椁的那一段。当时是什么情形涅?考古队的两位专家被从被窝里捞出来半夜去工作,到现场一看,宽阔的大礼堂,棺椁放在前面,周围坐着很多人,绝大部分是各级领导和领导的家眷,来瞧新鲜了。棺盖一打开,浓烈的腐败气息,把很多群众熏得两泪涟涟,然后专家一层层的慢条斯理的剥离,一直耗到凌晨三点,已经萎靡不振的群众听到可以走了,如蒙大赦,以后就没人再有兴致来参观了……另一方面,说马王堆是中国考古发现的第一号似乎有点勉强,但是说是最有知名度的肯定没问题。因为最有知名度,牵涉的人也最多,搅起的水也格外混。里面讲到郭沫若,当时是文化部长,对考古工作人员发表了很多指示。我觉得作者讲起郭沫若很有点皮里阳秋的意思,虽然没说半个negative的词,把人家当时的某个一本正经过后看来未免离谱的观点一字不落的给登上去,还解释说这是人家出于“富有想象力的政治诗人”的角度提出的观点。总之这本书很毒辣,很好耍,很八卦,我看的很开心。作者的文笔我也很喜欢,算不上什么高雅的笔法,但是非常平易流畅,最难得的是幽默感一流。这可不是什么含蓄的幽默感,倒是有点像讲台上的马未都,但是“村”多了,看的非常带劲。比如他说到把县文化馆的女解说员们集结起来,每人发把锄头去刨马王堆。姑娘们出了文化馆的门,迎着朝阳,说说笑笑,“好象社员出庄刨土豆”。总之这本大力推荐,特别是对有低级趣味的同好们。
其他几本嘛,写南越王墓和兵马俑的相比写马王堆的就显得不够波澜壮阔,或者说不够八卦了,不过好像是同一个作家写的,看下去是不成问题的。还有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其实这本我以前读过的,看到后来被繁琐的技术细节浇熄了门外汉的热情,这一次虽然下决心重读,但是命运也……差不多。这个命题其实很有趣的,中国历史有明确记年是从春秋之初的某一年开始。之前的记载含糊不清,所以历史学家老是怀疑,诗经尚书中记载的夏商周是信史嘛?史记里面排出来的商王年表可信嘛?那些大事件,比如说武王伐纣到底发生在哪一年?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很像很像拼一块大大的评图,也像个规模非常宏大的侦探故事。这本书最好看的是前三分之一,讲甲骨文的重大发现,还有二三十年代疑古派和考古发掘派的斗争。看到甲骨文那部分,我对王国维大大的仰慕起来。现在觉得《人间词话》只是“小道”,看他在学术上的成就,那才是惊才绝艳,一等一的聪明人。后面那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出现了一些我们熟悉的名字,比如胡适,有点不幸在这里是反面形象的疑古派,学术上站错了队。还有顾颉刚,这位先生考证说禹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过的人物,很可能是以虫为图腾的民族,结果被鲁迅在《治水》中过于精炼的概括为“禹是一条虫”,不幸遗那个啥万年。这本书的中间三分之一讲的是考古发现,也挺好看的。后面三分之一就……讲了很多碳14测定,还有很多复杂的表格,居然还有陶器典型器器形比较,总之叶公好龙的我没能坚持到底。
看了这几本书之后,我不那么想从事考古事业了……反正本来也没机会了……现在觉得考古是个力气活,手艺活,和“人”有关的烦恼大概一件不少(感谢《马王堆发掘》这本书教育了我)。这几本书里面有一段,是专业考古人员“酸”业余考古爱好者。说到他们在某次考古中开馆,因为棺木很深,只好在周围排上木板,人趴在上面,从下面掏东西,过一小会儿就头昏目眩,而且是在密不通风的墓室里,旁边还有几万瓦的灯烤着。那位考古人员酸溜溜的说:每当我听到别人表示对考古有兴趣,就很想让他们尝试一下那种滋味再表示意见。我觉得他非常可爱……
最先看的是《万世法门》,没能坚持到底。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很别扭,有点像个堆砌词藻的中学生。明明是可以用平易的风格讲述的事情,看起来倒好像每一句都被特地翻译了一下,翻译成貌似富丽堂皇又很有内涵但实际上造成了不小的阅读困难的风格,当我看到镇墓神兽的眼中放射出“雄性动物的锐利光芒”,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这本按说应该归到科普类的书,居然还有好多怪力乱神的内容。比如说宝塔倒塌的前一夜,老方丈心有所感,预感到大不幸即将发生,于是督促徒弟拼命念经。最神奇的是,不仅法门寺老方丈心有所感,两位外国老方丈也未卜先知,心有所感。总之这本书文学性过强,太soap而少doc,蚕同学少年的时候受苦啦……
其他看的书中,最喜欢的是讲长沙马王堆的那本。之所以喜欢的关键原因是――作者同志实在是太太太可爱了。这位作者嘴巴非常大,写起文章来肆无忌惮,虽然没指名道姓,各路八卦一点都没昧下,全部都无私慷慨的奉献给了读者。其实本来马王堆就是最有料最适合doc-soap的考古发现。马王堆发掘的时候正值特殊时期,不像以后的考古大部分按步就班波澜不兴,而是出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种种波折,有些令人拍案惊奇,有些令人笑破肚皮。比如打开棺椁的那一段。当时是什么情形涅?考古队的两位专家被从被窝里捞出来半夜去工作,到现场一看,宽阔的大礼堂,棺椁放在前面,周围坐着很多人,绝大部分是各级领导和领导的家眷,来瞧新鲜了。棺盖一打开,浓烈的腐败气息,把很多群众熏得两泪涟涟,然后专家一层层的慢条斯理的剥离,一直耗到凌晨三点,已经萎靡不振的群众听到可以走了,如蒙大赦,以后就没人再有兴致来参观了……另一方面,说马王堆是中国考古发现的第一号似乎有点勉强,但是说是最有知名度的肯定没问题。因为最有知名度,牵涉的人也最多,搅起的水也格外混。里面讲到郭沫若,当时是文化部长,对考古工作人员发表了很多指示。我觉得作者讲起郭沫若很有点皮里阳秋的意思,虽然没说半个negative的词,把人家当时的某个一本正经过后看来未免离谱的观点一字不落的给登上去,还解释说这是人家出于“富有想象力的政治诗人”的角度提出的观点。总之这本书很毒辣,很好耍,很八卦,我看的很开心。作者的文笔我也很喜欢,算不上什么高雅的笔法,但是非常平易流畅,最难得的是幽默感一流。这可不是什么含蓄的幽默感,倒是有点像讲台上的马未都,但是“村”多了,看的非常带劲。比如他说到把县文化馆的女解说员们集结起来,每人发把锄头去刨马王堆。姑娘们出了文化馆的门,迎着朝阳,说说笑笑,“好象社员出庄刨土豆”。总之这本大力推荐,特别是对有低级趣味的同好们。
其他几本嘛,写南越王墓和兵马俑的相比写马王堆的就显得不够波澜壮阔,或者说不够八卦了,不过好像是同一个作家写的,看下去是不成问题的。还有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其实这本我以前读过的,看到后来被繁琐的技术细节浇熄了门外汉的热情,这一次虽然下决心重读,但是命运也……差不多。这个命题其实很有趣的,中国历史有明确记年是从春秋之初的某一年开始。之前的记载含糊不清,所以历史学家老是怀疑,诗经尚书中记载的夏商周是信史嘛?史记里面排出来的商王年表可信嘛?那些大事件,比如说武王伐纣到底发生在哪一年?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很像很像拼一块大大的评图,也像个规模非常宏大的侦探故事。这本书最好看的是前三分之一,讲甲骨文的重大发现,还有二三十年代疑古派和考古发掘派的斗争。看到甲骨文那部分,我对王国维大大的仰慕起来。现在觉得《人间词话》只是“小道”,看他在学术上的成就,那才是惊才绝艳,一等一的聪明人。后面那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出现了一些我们熟悉的名字,比如胡适,有点不幸在这里是反面形象的疑古派,学术上站错了队。还有顾颉刚,这位先生考证说禹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过的人物,很可能是以虫为图腾的民族,结果被鲁迅在《治水》中过于精炼的概括为“禹是一条虫”,不幸遗那个啥万年。这本书的中间三分之一讲的是考古发现,也挺好看的。后面三分之一就……讲了很多碳14测定,还有很多复杂的表格,居然还有陶器典型器器形比较,总之叶公好龙的我没能坚持到底。
看了这几本书之后,我不那么想从事考古事业了……反正本来也没机会了……现在觉得考古是个力气活,手艺活,和“人”有关的烦恼大概一件不少(感谢《马王堆发掘》这本书教育了我)。这几本书里面有一段,是专业考古人员“酸”业余考古爱好者。说到他们在某次考古中开馆,因为棺木很深,只好在周围排上木板,人趴在上面,从下面掏东西,过一小会儿就头昏目眩,而且是在密不通风的墓室里,旁边还有几万瓦的灯烤着。那位考古人员酸溜溜的说:每当我听到别人表示对考古有兴趣,就很想让他们尝试一下那种滋味再表示意见。我觉得他非常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