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扯,太扯了
Posted: 2009-03-08 12:32
by mirrorflower
我现在依然能够想起,不知道是寒假作业还是暑假作业,里头有个阅读,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冷酷残酷本质,举的例子就是张爱玲,说她住在一个什么荒凉的公寓里,凄凉地死去,死了好多天尸体才被人发现云云。当年我阅历浅,看得最多的就是琼大妈和金大叔,看着这篇短文心灵被蒙上了这样一层阴影:这个天才,少年得志,青年失恋,遁逃到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晚景凄苦。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的凄风苦雨之下,木木地,悲惨地,食不饱穿不暖地,死在了一个铁灰色冰冷公寓里。
现在想想。。。

Posted: 2009-03-08 13:54
by stracciatella
实际情况如何?夜夜笙歌,牛男伺候?
我看过和你一样的文章,尤其是《儿童时代》,每期有对比资本主义的残害下的童工和社会主义幸福的小花朵。
我在国外呆得这些年,才发现“刀笔吏”呀,多么纯真的童年呀,眼睛给蒙蔽了多年。

Posted: 2009-03-08 14:24
by mirrorflower
stracciatella wrote:实际情况如何?夜夜笙歌,牛男伺候?

我还没看到“小团圆”,不晓得。
我觉得比较误导的是,当年看的书里面女子好像世界里就有男人。(也许再加上孩子,不过张又没有孩子。)然后张被炒得最热的就是曾经跟一个汉奸好,然而居然还只能算是那个汉奸的一段插曲!搞得好象是一个天才少女受了骗,然后没脸见人了躲起来凄惨终老一样。
实际呢,我也不知道,可是起码:
1,洛杉矶哪儿有凄风苦雨啊,我看偶尔有点儿凄风苦雨大家乐得很,太难得了。:mrgreen:
2,她岂是遁逃?她少年天才,写的文章真是好,丰腴又通透;可是后来出来了,完全是自己选择。要到哪儿不会人声鼎沸?干脆来个自己隐居。哪里是没脸见人,分明是懒得理人。何况出国之后也还颇写了些小说。后来可能是年岁渐长,不耐烦细描,人家自己做学问去了。编“红楼梦魇”什么的。
3,张的世界岂是就只有情爱?据我闺蜜说,看她散文,分明是个对世界多有好奇的人。(我没有仔细看过她的散文)。想想也是,整日里如果只思情爱,哪里写得出那么多世情通透的文章来?
4,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我倒是不知道她要是留在国内,凭她跟汉奸的那一出,还有她这种刚硬坦白的性子,会受什么罪。说到这儿我倒是好奇,苏青后来的日子如何?
现在想想,三毛的那个剧,叫啥的,我老年痴呆地想不起来了,也真是够柔情够粉饰够天真的了。还是张自己直接。
stracciatella wrote:我在国外呆得这些年,才发现“刀笔吏”呀,多么纯真的童年呀,眼睛给蒙蔽了多年。

点头。关键这种蒙蔽如此地彻底和粗暴简单,使得人一知道这是蒙蔽(而这简直是一定的)立刻反感到天~失败啊。

Posted: 2009-03-08 14:32
by orangetabby
mirrorflower wrote:
现在想想,三毛的那个剧,叫啥的,我老年痴呆地想不起来了,也真是够柔情够粉饰够天真的了。还是张自直接。
滚滚红尘。
这种宣传真让人倒胃口。我幼年觉的美国是个对儿童极端可怕的地方,大街上到处都是卖报童和小乞丐,吃不饱穿不暖,无家可归,深深为自己能住在破旧的没有暖气靠炉子火炕取暖的房子里而庆幸。
而台湾同事说,他们以为大陆是要共妻的。都很恶劣。
幸好现在时代进步了。
Posted: 2009-03-08 14:49
by 火星狗
三毛和张爱玲简直是对立面啊。
时代进步,这个进步不多。

Posted: 2009-03-08 15:39
by qinger
我跟橙皮猫相反,小时候从好莱坞电影里看到美国家家有电话得出结论国外人民生活幸福,于是从小就很向往资本主义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方式。。。
说起张爱玲在美国的生活,我很看了几百台湾人写的张爱玲传记,似乎她嫁了赖雅后生活还是挺窘迫的。
说得我倒有点期待这本披露真相的小团圆了。
Posted: 2009-03-08 15:45
by mirrorflower
我很孤陋寡闻地说:她还结过婚?
Posted: 2009-03-08 17:22
by nanping
我印象里张的晚景确实挺凄凉的(当然我不是张迷,可能理解有误),从哪里读到说她再嫁的老公得病瘫痪,她为了生计操刀写剧本,似乎也不怎么成功。她自己某篇散文里提到,在LA等公车,一等就是几个钟头(在LA,没有自备车需要时常等公车就真是很穷的人了,她也没有个朋友帮忙接送);还有自己买便宜花布DIY礼服出席酒会等等。而且张爱玲最后确实是孤独地死在小公寓,死后几天才被人发现的样子,很可以解释之前拍那张证明自己还活着的不甘寂寞的照片的必要性。
张在一篇文章里谈一位嫁的很好的老同学来看她,言辞间她忽然觉得这同学一生并不曾火烈地爱过――我读到那里的时候心里想这真是求仁得仁了。
我关于美国的印象好象一直挺正确:没有社会保障――当然现在中国也没有保障了。
Posted: 2009-03-08 17:45
by 豪情
她是过的很窘迫. 不过她等公车是故意的, 她不愿意住在开车的地方. 始终想住在有市井人声的地方.
Posted: 2009-03-08 19:46
by 薇琪
苏青后来当然也是窘迫的,一个人住在一间弄堂房子里什么的,我看到过的,不过现在基本不记得了,不好乱说。但是我当时的感觉是也就是上海普罗大众的生活水准,那个年代都那样。当然与她们三四十年代的灯红酒绿比起来那是差远了。
Posted: 2009-03-09 2:03
by mirrorflower
放狗搜一搜,确实,看来我要把张的日子想象成简单和精神自由的生活,也不对头。最后只好感慨,大家都不容易。
苏青如果过得就是普罗大众的生活,也算是幸运的了。
Posted: 2009-03-09 7:16
by 阿冬
我小时候看《儿童时代》,80年代初的过刊,有个漫画书一个高鼻子戴礼帽的大伯背着一个沉重的钱袋子,然后旁边的说明是:卡特政府外债庞大,万恶的资本主义美国马上要破产了。
好像那个时候的概念就是,不能欠债,一欠了就完蛋了。而资本主义国家年年都“马上要完蛋”了,后来才知道,哪个政府不欠钱,人越欠越滋润……
Posted: 2009-03-09 7:49
by nanping
阿冬 wrote:我小时候看《儿童时代》,80年代初的过刊,有个漫画书一个高鼻子戴礼帽的大伯背着一个沉重的钱袋子,然后旁边的说明是:卡特政府外债庞大,万恶的资本主义美国马上要破产了。
好像那个时候的概念就是,不能欠债,一欠了就完蛋了。而资本主义国家年年都“马上要完蛋”了,后来才知道,哪个政府不欠钱,人越欠越滋润……
可怜的吉米

,我挺喜欢这老好人,可惜他的任期很不成功。
想起《儿童时代》几乎是上辈子的事了,我还记得那时候的工人日报还是人民日报总有些政治漫画,讽刺最多的似乎是苏联而不是美国。
Posted: 2009-03-09 20:38
by winniewei
mirrorflower wrote:stracciatella wrote: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我倒是不知道她要是留在国内,凭她跟汉奸的那一出,还有她这种刚硬坦白的性子,会受什么罪。说到这儿我倒是好奇,苏青后来的日子如何??
我记得看到过说苏青死于80年代末还是90年代初,张爱还没重新红起来,更没轮到她.她死前想要本自己当年的书,应该是指的<结婚十年>吧,都没能要着。她女儿四处奔忙了一下子,还是没有.被彻底抹去了
Posted: 2009-03-09 21:19
by orangetabby
苏青过的应该不是普罗大众的生活。
她因为胡风案坐过牢,文革期间挨过斗,82年死的时候据说是贫病交加。
张爱比她冷,也比她能洞察世情,早早的走了,就对了。否则只会比苏青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