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The reader
Posted: 2009-03-14 17:59
by 豪情
很好看.
改编自德国小说, 原题意思是朗诵者. 导演是导BILLY ELLIOT的那个. 镜头场景剪接干脆精确, 张力无处不在. KATE WINSLET 演技非常让人信服. 穿制服的气派, 工作后的疲惫, 微微的驼背,在郊外的教堂里听童声的感动. 年轻的男主角有灿烂的笑容, 长手长脚, 比她还高大许多, 和她意外的登对, 尤其是床上.

做完爱在床上大声朗读经典文学.
纳粹的过去努力从侧面描写了很多, 占了很大篇幅, 但始终没有足够的解释. 我觉得我算是有同情心的人, 但是战后对纳粹机器里的个体的惩罚, 似乎不合比例. 当然一是犹太势力的强大, 二十这样做给战胜者站在道德高点的机会. 这电影似乎给个体一个机会解释人性的复杂性, 但是选了个很苍白的个案. 或者也是受了视角的限制, 都是从男主角的角度看的. 所以有影评说这主要还是个COME-OF-AGE的故事.
感慨说KW真是中年大妈啊. 当年在TITANIC里就很大妈像, 怎么都不象十几岁的少女. 但脱衣走出来, 真是完美的古典裸体形象. 现在该鼓的地方瘪,该瘦的地方长横肉, 大体还在, 还是很惊人的美, 但细节很粗糙. 最后一段我看到她的脚, 真难看. 希望只是因为情节需要.
有一点让我看电影的时候很困扰, 就是这是在哪里. 我看了一半都还以为是在英国.

后来越看越不对. 但是他们读的是英文书, KATE学的也是英文.回来 一查才知道是德国. 既然改成英文, 针对英文观众, 更解释了对KATE角色解释的苍白无力.
Posted: 2009-03-14 20:45
by Jun
对这部片子我有一个很大的疑心,说不定编剧导演根本没弄清楚原作的含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看此片之前我恰好看了一期 Charlie Rose 的电视访问,跟编导和两个主演座谈,说到为什么男生在法庭上没有说出可以帮助纳粹女监的那个秘密。导演说,因为男生当场明白了为什么女监离开了他,了解了她的心和她的羞耻,他没说出来是因为他尊重她保存秘密的愿望。
后来看了电影,我发现全不是那么回事!男孩子为什么没说出她的秘密是故事的关键,关系到整个故事的意义和主题。我不知道导演是故意误导还是他真的没把小说看明白。我又没看过小说,所以也不知道小说是不是已经讲得很清楚,不可能让导演误解。总之,如果导演没在 Charlie Rose 上面说谎,他就是一个天字号大笨蛋,竟然拍出一个与原作背道而驰的片子,还像模像样地让观众看出了原意,而不是他误解的含义。那可就太搞笑了。
这是一个关于战后一代的德国人的故事,非常细密地讨论了未曾参与纳粹时代德国人对历史的复杂微妙的态度。这个故事绝对需要德国人来讲,英国人来拍,免不了隔了厚厚一层,甚至看反了也说不定。故事的中心是男孩子,讲的是这个战后德国人,而不是参与纳粹的女监。我深深怀疑编导一开始就没搞清楚。
Posted: 2009-03-14 20:58
by 豪情
嗯, 我也猜测小说写的是这个男孩子. 电影里男主角的分量没给足, 也不够深入. 就是隔了一层.
Posted: 2009-03-14 22:08
by Jun
小说也许比电影好很多很多。倒有点想看。。。
Posted: 2009-03-14 22:38
by simonsun
我觉得后一半不如前一半好。
Posted: 2009-03-14 23:51
by Elysees
啊,我今儿下午放风也看了这电影,正要来写呢,豪情就开写了。
男孩子为什么没说出她的秘密是故事的关键,关系到整个故事的意义和主题。
不知道小说里是啥原因,电影里倒是让男孩儿和教授对话时说出来了,说她为此(不识字)感到羞耻。最后汉娜临死前(我看到他们见面就意识到汉娜要自杀了,哎~)跟麦克见面的时候,麦克问她这些年在监狱到底learn了什么,她说, i learn to read。
关于这个德语英语的问题,我看的时候也觉得困惑了,因为汉娜分明问麦克说,你们德语现在在学什么,他说奥得赛,然后开始念。我想了很久,才意识到这是个应该说德文但是为了让说英语的人明白所以拍成英文的电影。
抛开沉重的历史面(当然不能抛开),这是个很动人的爱情故事啊

,我在成年的麦克回到故乡打开一箱一箱的书开始念以后,就哭起来了。最后结尾麦克到了纽约见到那个幸存者的女儿的时候,他自己坦白说,这只持续了一个夏天,(但)。。。看得我很震动。

Posted: 2009-03-15 0:17
by 豪情
我看到这里时候对某人说她没受过教育么, 不知道ODESSY. 然后是点菜的时候某人先笑出来, 说她不识字.电影院里只有三五个人, 我们不停讨论也不用担心.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动人的爱情故事. 讲的很美, 那么美的夏天, 那么美的人, 连KATE下班后的散了架的样子都好看. 但是是什么让一个成年男人持续二十多年这样做呢. 我没有完全明白. 内疚, 爱恋,怜悯?
还有, 识字是故事的重点, 但我不很明白为什么这么强调. 结尾他和女犹太幸存者见面. 她家极其豪华高雅, 连他都有点吓一跳不自在的样子. 和当年他们恋爱时候女监简陋的宿舍和她监狱里的小间形成鲜明对比. 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微妙的讽刺. 他说打算把钱捐给鼓励扫除文盲的组织, 对方说你自己找吧, 对犹太人这不是一个特别的问题. 我觉得也很讽刺, 但我不肯定是否导演/编剧的用心.这个片子有明显的欧洲精英文化里面知识分子应该代表社会良心的观念. 也许看小说才能明白.
Posted: 2009-03-15 1:32
by Elysees
确实美,室内那些做爱场景的光线配着kate的身材和皮肤,没话说。
他们出游那一场,真是,油画一样。
不过我对于这个男孩儿怎么迷恋上kate的,还是有点儿惊疑(貌似这种幼年男孩儿迷恋中年妇女的故事不少,嗯,当然洛丽塔似的也不少)。看到那段她穿丝袜的镜头,简直跟罗宾孙太太似的,怎么对于男孩儿来说,穿丝袜是个很诱惑的段子吗?
我好像没到点菜那儿就有点儿怀疑汉娜不识字了,第一段开始麦克最先说的是段拉丁语,她说真美;然后好像希腊语(?),她又说真美;他说你怎么知道你又听不懂;总觉得就是很曲折的说她的illiterate。
不过我对于这个故事的切入点有点儿糊涂――到底那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中年的麦克想起汉娜了?就因为他要跟女儿见面?还有结尾他居然对女儿说这个事儿,我还是,厄,有点儿惊异的。
Posted: 2009-03-15 1:52
by simonsun
Elysees wrote:看到那段她穿丝袜的镜头,简直跟罗宾孙太太似的,怎么对于男孩儿来说,穿丝袜是个很诱惑的段子吗?
对于那个年纪的男孩儿,穿不穿丝袜都一样诱惑……
Posted: 2009-03-15 2:05
by Elysees
我忽然发现豪情是跟先生一起去看的,你们家小朋友哪里去了?

Posted: 2009-03-15 11:49
by 豪情
看REVOLUTIONARY ROAD的时候, 看了好长一段才听他们提到孩子,我的反应也是他们的孩子到哪里去了.

一样的答案, 小朋友到SITTER家去了.
我们昨天连看两部KATE片补课.

晚上在EVVIA吃晚饭, 六点不到就没座位了, 坐到BAR台去, 他们的BAR 台简易得不得了, 这样也坐满了, 两个女人在我们旁边站着喝酒. 我们在那里讨论电影, 旁边的一对在着急地催上菜, 等着要看电影. 出来的时候一看, 旁边就是个小电影院. 想这是不是西门说过专放有趣片子的地方. 问了一声, 只有SLUMDOG和THE TWO LOVER. 在走了两个BLOCK, 看到HAMLET的大字,大概这才是西门说的地方.
这个REVOLUTIONARY ROAD, 某人赞赏的不得了, 我没有那么喜欢. 一看就知道很忠实于历史, 男人丑陋的打蜡发型,礼帽, 宽大的西装. 还有那些房子里俗气的装修, 从颜色材料到家具窗帘台灯, 和我这两年看房看到的一模一样. 根本这一带就是50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修的SUBURB. 拿出来卖的房主也多是ORIGINAL OWNER, 现在退休了提现.
这片子我看的很闷. 我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油头粉面的L D. 看着他也中年了, 扭曲着脸, 跟小丑一样. 好多场景对话太话剧了. 非常夸张, 声嘶力竭, 挥舞拳头. 看不明白哪来那么多绝望和愤怒. 小孩子基本从来都看不见, 两个人,不, 加上一对邻居, 始终只围绕着他们自己.
也有会心的时候, 男主角骗小姑娘, 讲父亲的段子. 我觉得我比较能代入理解男主角的心理, 工作没有意义, 某些BULLSHIT的老板和同事. 其实也没有多么创造性的主意, 却很方便地把责任推到家人孩子和房子上, 继续循规蹈矩地做一分不开心的工作. 偶尔小爆发一下, 和秘书睡觉, 和客户发发脾气. 温水煮青蛙的中年中产阶级生活.但我不明白女主为什么那么愤怒绝望. 演个话剧不成功, 就不痛快,把气撒别人身上. 突发奇想要搬到巴黎去,去不了了就堕胎. 当然我看到她一天天的反复在窗前洗碗(那时候没洗碗机么?她从来都不用带自己的小孩子, 难道请不起人做家务?) 好象是很闷, 丈夫因为她怀孕,方便地回到原轨道上. 但是我本来以为她会离婚或者离家出走. 用一个吸管自杀性的自己堕胎, 是为什么?
就看到了夸张的愤怒绝望, 始终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 大概也要读小说才能明白.
Posted: 2009-03-15 12:31
by qinger
我还没解决babysitter的问题。于是跟某人轮流带孩子。昨天某人放风,回来精神得很。我独自带宝宝后果是宝宝快11点才睡。因为专注,没一心把他打发了干别的,倒也挺享受。
本来打算今天跟同学出门happy, 她lg突然有事。
Posted: 2009-03-15 12:39
by Elysees
啊,这么好的sitter,周末可用?豪情介绍介绍?我也想找个周末看个半天的sitter,可以跟贵人一起看电影去,可是都有点儿不太放心

Posted: 2009-03-15 13:36
by simonsun
豪情 wrote:晚上在EVVIA吃晚饭, 六点不到就没座位了, 坐到BAR台去, 他们的BAR 台简易得不得了, 这样也坐满了, 两个女人在我们旁边站着喝酒. 我们在那里讨论电影, 旁边的一对在着急地催上菜, 等着要看电影. 出来的时候一看, 旁边就是个小电影院. 想这是不是西门说过专放有趣片子的地方. 问了一声, 只有SLUMDOG和THE TWO LOVER. 在走了两个BLOCK, 看到HAMLET的大字,大概这才是西门说的地方.
放hamlet的是stanford theatre,专放几十年前的老片子。里面富丽堂皇的,和castro theatre一个作派。开演前后还有管风琴助兴的。经常会围绕一个演员、一个导演放一系列的片子。
放two lover的那个是landmark系的独立影院,叫aquarius,时不时会放一些小艺术片。去年的man on wire,i've loved u so long,the fall等等,别的地方都不好找。
附近还有两家,一个在page mill和el camino,叫palo alto square。还有一个在menlo park,el camino和santa cruz附近,叫guild theatre。
小电影院给我的感觉是老年人偏多。年轻人看上去不是特别文艺就是特别弯

Posted: 2009-03-15 13:50
by 豪情
谢谢西门. 我在GUILD看的色戒 那个地方很嘻皮, 一下来了这么多中年中国人工程师也满奇怪的.
我本来挺喜欢大学附近的环境的, 但PALO ALTO怎么说呢, 太富贵了. 街上美女是不少. 但都什么店啊, FIDELITY, 银行, 高档家居用品. 餐馆里都是老年人, 最少也是中年.
Posted: 2009-03-15 14:43
by 豪情
Elysees wrote:啊,这么好的sitter,周末可用?豪情介绍介绍?我也想找个周末看个半天的sitter,可以跟贵人一起看电影去,可是都有点儿不太放心

恐怕离你有点远. 差不多半小时的车. 如果你不在乎, 我有机会给你问问. 他们不靠这个挣钱, 多了不收, 而且都是熟人介绍.
Posted: 2009-03-16 11:30
by putaopi
《The Reader>的小说我读过英文版,大概是八,九年前,上个世纪的事了。具体记不太清楚了,感觉上令我想起杜拉斯的〈The Lover〉。都是淡淡的文字,少年爱上年纪差距大,根本没有前途的爱人。
小说里,男孩子没有说出她的秘密,是为了尊重她的意愿。电影不知改成什么样子。
Posted: 2009-03-16 11:54
by 豪情
那他怎么理解她的意愿呢? 为不识字羞耻还是赎罪?
Posted: 2009-03-16 12:06
by putaopi
不是赎罪,是要掩饰不识字的羞耻。
在电影院门前犹豫了半天,虽然Kate和《The Reader》的导演我都非常喜欢,可是实在不能想象KW演德国不识字的劳动妇女,最后还是看了< Doubt> .
Posted: 2009-03-16 12:11
by Jun
Posted: 2009-03-16 12:13
by 豪情
那电影没有曲解这点啊. 我不知道为什么JUN觉得天差地远.
KATE演的这个不识字中年劳动妇女我觉得不能更象了. 就是老了之后看着不够老.
Posted: 2009-03-16 12:22
by Jun
Because I don't interpet the boy's decision to NOT speak up as respecting her shame. I interpret this as his own shame of her, of his relationship with an illiterate ex-Nazi woman.
Posted: 2009-03-16 12:26
by 豪情
从电影来看, 这个也有一点. 他虽然花那么多工夫给她读书, 但避免通信, 也不愿意和她再见面和有公开的联系.
Posted: 2009-03-16 12:29
by putaopi
Kate演得那么好?等DVD出来我也要看。
小说里的汉娜是很粗糙很tough的。读了小说之后总是有个想象中的形象,而Kate,和那个形象比是太美丽太细致了。看过电影再看小说最好,两种都能欣赏,看过小说再看电影,往往会对电影意见多多。也许是阅读的想象空间更大的缘故。
Posted: 2009-03-16 12:34
by Jun
I have not read the novel so I cannot say what the author's original intention is. However, I see a direc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oy's mixed feelings about Hannah and the post-war-generation Germans toward their parents' generation. The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to the older generation and there is no proof/assurance that if they had been born earlier they would not have done the same thing. After all, joining Nazis could be mundane and even easy in that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ere is a deep, deep shame about such a recent history for them that they cannot bare to face. The mix of connection and shame, the sense of "I could have been her" is the key to the story.
Posted: 2009-03-16 12:36
by 豪情
太出名的明星演戏就是有这个缺点, 形象已经太深入人心了. 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感慨之一是, 她真是个好演员. 粗糙强硬都演出来了, 以至于我感叹她怎么变的这么劳动妇女了.再看RR才发现, 原来只是剧情需要. 年轻的男主角也演的好. 中年的不出彩.
虽然粗糙, 在少年的眼里和镜头里有金色的光环, 还是很美.
我也要找小说来看.
Posted: 2009-03-16 12:39
by 豪情
我觉得谁都可以觉得 "I could have been her". 但是现在政治正确的主流把自己摘的那么清. 我很反感.
Posted: 2009-03-16 12:40
by putaopi
我是当个爱情故事读的。Jun说的这种复杂情绪,肯定是有的。但是小说里写得很含蓄,文字简洁有诗意,即使读译文也能看出来。
Posted: 2009-03-16 12:42
by 豪情
我觉得谁都可以觉得 "I could have been her". 但是现在政治正确的主流把自己摘的那么清. 我很反感.电影躲躲闪闪犹犹豫豫地说了很长时间, 还是犹疑不定.
Posted: 2009-03-16 12:45
by Jun
我觉得谁都可以觉得 "I could have been her".
Ah but in fact very few non-Germans today believe "I could have been her," especially Americans, especially pious, conservative, patriotic Americans who think themselves perfectly moral.
Posted: 2009-03-16 12:49
by 豪情
这个无论LIBERAL和CONSERVATIVE都一样吧. 比如支持藏独的.
Posted: 2009-03-16 13:03
by Jun
I guess it's human nature to believe the best about ourselves. How would each of us choose in Cultural Revolution? We would like to believe that we would not sell out or even attack our neighbors, family, friends, and colleagues, but do we know for sure? People who have certainty in their heart like to declare, "No, I would not never have been a Nazi. All Nazis are twisted monsters." It is these people with certainty that I am afraid of the most.
Nazi is a comically misused (and abused) concept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social context. Everyone loves to use it as the whipping boy to declare his or her unimpeacheable moral standing. It is quite interesting how mundane Hannah's motive for joining Nazi was.
Posted: 2009-03-16 13:51
by bootchange
豪情 wrote:我觉得谁都可以觉得 "I could have been her". 但是现在政治正确的主流把自己摘的那么清. 我很反感.电影躲躲闪闪犹犹豫豫地说了很长时间, 还是犹疑不定.
看到这句话才发现看电影的时候完全是当做爱情故事来看

。
看的时候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年夏天可能是男主角一生中无法忘怀的最好的时光。再见到汉娜,对于他是一种不小的打击。问题不仅仅是说不说出文盲的真相,还有见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汉娜,把这个汉娜和那年夏天的汉娜联系在一起承认是同一个人有不小的难度。男孩子不愿或不敢见到汉娜胜于说出真相。所以男主角愿意给她一直寄录音带而不是通信,因为前者是他在和当年的汉娜交流,而后者是在和现在的汉娜交流。
当然这种感觉可能是我对政治完全不敏感又缺乏自省的缘故所致。
Posted: 2009-03-16 13:56
by simonsun
豪情 wrote:这个REVOLUTIONARY ROAD, 某人赞赏的不得了, 我没有那么喜欢. 一看就知道很忠实于历史, 男人丑陋的打蜡发型,礼帽, 宽大的西装. 还有那些房子里俗气的装修, 从颜色材料到家具窗帘台灯, 和我这两年看房看到的一模一样. 根本这一带就是50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修的SUBURB. 拿出来卖的房主也多是ORIGINAL OWNER, 现在退休了提现.
这片子我看的很闷. 我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油头粉面的L D. 看着他也中年了, 扭曲着脸, 跟小丑一样. 好多场景对话太话剧了. 非常夸张, 声嘶力竭, 挥舞拳头. 看不明白哪来那么多绝望和愤怒. 小孩子基本从来都看不见, 两个人,不, 加上一对邻居, 始终只围绕着他们自己.
也有会心的时候, 男主角骗小姑娘, 讲父亲的段子. 我觉得我比较能代入理解男主角的心理, 工作没有意义, 某些BULLSHIT的老板和同事. 其实也没有多么创造性的主意, 却很方便地把责任推到家人孩子和房子上, 继续循规蹈矩地做一分不开心的工作. 偶尔小爆发一下, 和秘书睡觉, 和客户发发脾气. 温水煮青蛙的中年中产阶级生活.但我不明白女主为什么那么愤怒绝望. 演个话剧不成功, 就不痛快,把气撒别人身上. 突发奇想要搬到巴黎去,去不了了就堕胎. 当然我看到她一天天的反复在窗前洗碗(那时候没洗碗机么?她从来都不用带自己的小孩子, 难道请不起人做家务?) 好象是很闷, 丈夫因为她怀孕,方便地回到原轨道上. 但是我本来以为她会离婚或者离家出走. 用一个吸管自杀性的自己堕胎, 是为什么?
就看到了夸张的愤怒绝望, 始终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 大概也要读小说才能明白.
New Yorker去年年末有一篇很好的书评。
http://www.newyorker.com/arts/critics/b ... books_wood
Posted: 2009-03-16 14:30
by 豪情
最后这两段有意思.
这个片子极度缺乏小说的深度. 男主角也弱了些.
我看到草地上和我家一模一样的浇水器, 和我看得要吐的本地老房子, 客厅里的仿欧洲设计的家具, LAMP PLUS风格的台灯, 安裁缝一般的女装, 简直有点抓狂. 太熟悉太压抑了. 没法完全当成别人的故事.
突然想那谁写格调, 现在是被我们讥笑, 是不是也是对当时美国的流行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