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
Posted: 2009-03-23 11:51
有剧透。
周末看了《小武》,看之前犹豫了很长时间,这片子指标性太强,仿佛一看就会自动贴上个愤怒理想主义文艺青年的标签,而且没人夸它太好看了,很多人都表示这片子让自己深思看完提高了思想境界云云。
结果一看开头就开了花。一开头站在公路旁边的一溜人是干嘛的?大城市长大的人十有八九回答不出来。我老一看就心潮澎湃,这不是在高速路边等长途汽车的乡亲们嘛?我老从小看到大,太熟悉了,绝不会搞错。大家一般都穿的灰的蓝的破的在公路旁边吃土,死也要漂亮的是年轻的大姑娘小媳妇,配色还特别大胆,最爱的颜色是大红,还常常带着金耳环,涂着鲜艳的口红。都拿着破包,有人干脆直接上蛇皮袋,看上去新的不协调的是走亲戚时带的礼物,闪着光的硬面大红喜庆纸袋,内装可疑保健品或者粮食白酒,一般由衣着光鲜的大姑娘小媳妇拎着。那一行人中可不就夹着位穿红的女青年?她还蹲在地上打哈欠呢。别看这些姑娘出去人五人六新鲜时髦,在熟悉的地盘上她就会放松的爱干嘛干嘛,比如,随处一蹲好像在田间地头,再比如,在群众中间毫不掩饰的张大嘴打哈欠,毕竟这在公路旁拦长途车是个累活,运气不好得等老半天。这一切,好像是我老人家坐在破旧狭小的长途车上百无聊赖的透过窗户看到的,可是,怎么会出现在一部有名的文艺电影里啊啊啊
然后就出现了亲爱的小武同志。我不好意思的承认,我之前对小武同志还有偏见呢。人家的评论都爱说,该影片反映了小武同志青春期的迷惘和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幸福的向往,搞得我直接往文艺电影里面愤怒的荷尔蒙过剩的男青少年类型上套,还犹豫要不要先看《站台》或者《世界》,实在是对青春期过长的导演们爱反复表现的荷尔蒙骚动没共鸣啊。可是这个小武同志看上去真是太眼熟了,看他那不合身的西装,特别是那黑西裤,因为面料太差所以一点也不下垂而是稍有点小风就飘飘欲仙裹着腿,配上他那幅表情。他那表情我形容不好,单觉得眼熟的不得了。我看过太多这样的表情,上一次回国的时候肯定还看到过,在我家乡的那个长途车站上,充满了这种穿着劣质黑西裤表情暧昧难以捉摸的各种年龄段的男人。
这个片子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眼熟,街两边一溜排开的污糟油泥的小店,过路的老汉推着个三轮板车卖水果,车头还歪着一杆秤。没富起来的农民穿的格外破,常常是看不出本来颜色和形状的中山装,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光鲜一点,特别是女性,穿着鲜艳的呢子衣服和高根鞋,可那神态动作,让你怎么也没法把“洋气”这个形容词用在她身上,我非常肯定“洋气”这个词也在这个片子的世界里的常用词。我并不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也不怎么怀念,可是在这里猝不及防的看到了,就好像“它乡遇故知”,据说“故知”也是一种夸张,只要不是死对头,不管什么阿狗阿猫,在全然陌生的环境里面遇到了,总能引起由熟悉产生的亲切感。
有好几个地方我非常喜欢。第一个地方差点让我笑岔了气。小武的朋友小勇要结婚。小勇已经先一步致富了,办了个小公司,于是就有当地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报道,小勇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父老乡亲的感激和热爱,还捐款若干。把我逗得直不起腰的是这两位的口音。这个片子完全是个方言片,山西汾阳,大概是贾导演的故乡。这方言可不太好懂,而且难听的要死。我看到有群众发出了愤怒的抗议――怎么搞得跟外语听力似的,太憋闷了!大概是下到无字幕版了。这和宁导演不一样,宁导演使用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各种方言,目的显然是please观众。贾导演大概是被百分之百白描的念头迷住了,宁愿让观众受苦,也一定不能牺牲烘托影片气氛的重要道具――当地方言。片里大部分人讲话都土得掉渣,当然也包括小武同志。但是里面时不时会出现普通话,最标准的是街上的大喇叭里传出来的――“我市近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严打活动”,相当的字正腔圆,听得出努力模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苦心。次一等标准的就是公家人,以及和新时代渐渐接轨的先进人,比如汾阳电视台的女记者兼女导播兼点歌节目主持人,还有勤劳致富的小勇同志。
于是这两个人就用自己觉得很标准很先进但事实上实在是盖不住原来的方言腔的口音,各发表了一段自己觉得很文明很气派很冠冕堂皇但是10年后再听自己大概也要笑倒的言论。那个时代大家对于“文明”和“现代”的理解真是古怪,中央电视台风格,港台风格,读者风格,大概都算是“现代”。最有趣的是那些走在时代潮头上的人虔诚的身体力行,10年后看简直是黑色幽默。片中反反复复响起一首《心雨》,和我记忆中一样,好像猫叫春,听得人汗毛倒竖。这首歌当年怎么那么流行呢?被大家作为“爱”的象征点播来点播去。想想真是滑稽,不爱也不屑于爱的广大群众,单拣了一首最肉麻的歌,在一切需要表达感情的场合制式的生硬的糊上去――在这里被群众点给小勇经理以庆贺他的新婚之喜。贾导演当年大概也被《心雨》轰炸惨了。
第二个喜欢的片断是小武和小勇相对无言的一段,两个人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大概有五六分钟,太可惜了不能剧透。总之我在一边看的是心潮汹涌澎湃,和我预想的种种套路完全不一样,真没想到居然可以这样处理,而这样处理接在这里真是浑然天成,其他任何套路似乎都要被加上“造作”的形容词了。短短一段几乎是静态的戏,却看得我越来越high,贾导演对人物心理和细节的拿捏太惊人了。怪不得人家说《小武》是才子之作,就这么一小段的处理,很难不让人想起“才气纵横”这样的形容词。类似看high了的感觉在片尾又出现了一次,当小武同志被逮进了公安局。这样一句话可以在大家的脑海里引起什么样的画面呢?先自行想象一下再去看看贾导演的处理吧。反正我是被震的昏昏的,居然可以这样演?居然可以这样演?这一段的处理比小武和小勇对坐复杂细腻的多,细节纷至沓来,有一种奇特的质地感。我自以为对片子里的小城镇的边边角角都非常熟悉,这一段却好像看进了一个从未看过的新世界,虽然里面的人和物件都再熟悉不过。
但也是这两段,引起了我的一点疑心,并且最终确定,贾导演其实是相当温情脉脉滴……第一段可以处理的很丑恶,让小武和小勇都暴露点人性阴暗面,发生点肢体冲突,事实上剧情的发展似乎很容易滑到那一边去。在我预想的套路中,每个套路也都包含点confrontation。可是贾导演四两拨千斤的就过去了,不管多爱judge的观众,看完这一幕都既不会恨小武也不会恨小勇。到了第二段就更明显了,贾导演为了不让观众恨/judge他的角色或者他倾尽全力描写的社会环境,很选择性忽略了一些人性或者社会现实。如果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以前生活的那个小县城,小武进公安局的时候有99%的可能性是头破血流鼻青脸肿,因为已经被愤怒的群众打了一顿。贾导演的小武却全须全尾的进了门。贾导演的场景描写几乎是摄影般可怖的精准,人物性格中灰色的一面也描写了个十足十,对于黑色的负面却几乎完全忽略了,是害怕吓着观众?还是进城后的贾导演往身后看时已经带了滤光镜?结尾时小武被锁在电线杆上,人群慢慢的围拢来。据说这一幕给很多观众造成了心灵创伤。不过据我看,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小武,他体验到的最痛苦的肯定不是这一刻。在贫穷落后的地方生长起来的人和在富庶发达的地方生长起来的人的痛苦阈值肯定是不一样。穷人的痛苦更粗糙,更让人不忍卒睹。贾导演眼中所见的景象还是小县城里的,痛苦感知系统好像已经完全替换成城里的那一套了。他镜头里的汾阳,和我的家乡一样破破烂烂,不过更灰暗点,因为贾导演遇到太阳天总是要调暗镜头,可是因为最终没下决心去描写真正的“恶”的一面,和我家乡比起来顿时成了桃花源。
里面的女主角叫胡梅梅,是个卡拉OK小姐。她唱卡拉OK的那段可把我给笑惨了,最常见的带点小颤和轻微五音不调的公鸡嗓。虽然我没听过自己的唱,不过很可能就是她那德性。但是其它方面就不怎么样了。她讲起话来是普通话,几乎没什么乡音,让我有点小失望。小武旁边的姑娘应该是这样的――在某一篇写青岛的文章中,写道青岛公共汽车上美丽的女售票员,一开出口来,“前方到站青泥洼”,顿时让人从天堂掉到地狱。胡梅梅给家里打电话,撒谎说自己在北京,刚有个导演给了她一个角色。北漂女孩和汾阳市50块钱带出场的卡拉OK小姐之间的距离似乎也有点太远。这个角色有点太理想化,轻飘,高于现实,远远不如小武塑造的实在。事实上贾导演一到高于现实的地方似乎就有点走入俗套,据说没删节的版本里还有胡梅梅先同意让小武养她后来又不让了,让我想起《喜剧之王》了,有点糟糕。贾导演的长处在和生活平齐的地方,远远的把同侪甩在后面。到了高于现实的地方,大概也就是从同一来源的书里小说里大同小异的抄抄写写吧。听说《三峡好人》里有火箭起飞,《24城记》的后半部也变成了成都地产频道,是尾巴渐渐露出来了嘛?
看完之后跑到豆瓣上去看评论,又笑惨了,讨论的好热烈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概括起来大概是――你不爱看说明你是城里人只配看好莱坞大片 versus 让你觉得熟悉亲切的片就是好片这标准也太奇怪了。我不知道城市里长大的同学会不会爱看。对于我来说,由熟悉引起的亲切感是我对这片子产生personal的感觉的重要原因。我的家乡就像这座汾阳城一样,破旧古怪,充满黑色幽默,还有很多黄色+暴力,但是贾导演不肯全拍出来,黑色幽默的成分倒是很够了。来自清洁美丽的城市的人们,看了或许会有不适感。而我的熟悉亲切感,也只是因为从小和这些景象一起长大,就算是个大垃圾堆,从小看大也麻木了。如果是别的地方的破旧古怪,比如印度的贫民窟或者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穷人,我大概就没法产生这种感情。不过如果你对别地方的人的真正的生活感兴趣的话,这是没法再好的片子。根据我老的第一手经验,从没看到导演能这样几乎不走样的把一段时空定格在屏幕上,虽然有时候有意无意忽略了一点什么。
完
周末看了《小武》,看之前犹豫了很长时间,这片子指标性太强,仿佛一看就会自动贴上个愤怒理想主义文艺青年的标签,而且没人夸它太好看了,很多人都表示这片子让自己深思看完提高了思想境界云云。
结果一看开头就开了花。一开头站在公路旁边的一溜人是干嘛的?大城市长大的人十有八九回答不出来。我老一看就心潮澎湃,这不是在高速路边等长途汽车的乡亲们嘛?我老从小看到大,太熟悉了,绝不会搞错。大家一般都穿的灰的蓝的破的在公路旁边吃土,死也要漂亮的是年轻的大姑娘小媳妇,配色还特别大胆,最爱的颜色是大红,还常常带着金耳环,涂着鲜艳的口红。都拿着破包,有人干脆直接上蛇皮袋,看上去新的不协调的是走亲戚时带的礼物,闪着光的硬面大红喜庆纸袋,内装可疑保健品或者粮食白酒,一般由衣着光鲜的大姑娘小媳妇拎着。那一行人中可不就夹着位穿红的女青年?她还蹲在地上打哈欠呢。别看这些姑娘出去人五人六新鲜时髦,在熟悉的地盘上她就会放松的爱干嘛干嘛,比如,随处一蹲好像在田间地头,再比如,在群众中间毫不掩饰的张大嘴打哈欠,毕竟这在公路旁拦长途车是个累活,运气不好得等老半天。这一切,好像是我老人家坐在破旧狭小的长途车上百无聊赖的透过窗户看到的,可是,怎么会出现在一部有名的文艺电影里啊啊啊
然后就出现了亲爱的小武同志。我不好意思的承认,我之前对小武同志还有偏见呢。人家的评论都爱说,该影片反映了小武同志青春期的迷惘和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幸福的向往,搞得我直接往文艺电影里面愤怒的荷尔蒙过剩的男青少年类型上套,还犹豫要不要先看《站台》或者《世界》,实在是对青春期过长的导演们爱反复表现的荷尔蒙骚动没共鸣啊。可是这个小武同志看上去真是太眼熟了,看他那不合身的西装,特别是那黑西裤,因为面料太差所以一点也不下垂而是稍有点小风就飘飘欲仙裹着腿,配上他那幅表情。他那表情我形容不好,单觉得眼熟的不得了。我看过太多这样的表情,上一次回国的时候肯定还看到过,在我家乡的那个长途车站上,充满了这种穿着劣质黑西裤表情暧昧难以捉摸的各种年龄段的男人。
这个片子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眼熟,街两边一溜排开的污糟油泥的小店,过路的老汉推着个三轮板车卖水果,车头还歪着一杆秤。没富起来的农民穿的格外破,常常是看不出本来颜色和形状的中山装,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光鲜一点,特别是女性,穿着鲜艳的呢子衣服和高根鞋,可那神态动作,让你怎么也没法把“洋气”这个形容词用在她身上,我非常肯定“洋气”这个词也在这个片子的世界里的常用词。我并不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也不怎么怀念,可是在这里猝不及防的看到了,就好像“它乡遇故知”,据说“故知”也是一种夸张,只要不是死对头,不管什么阿狗阿猫,在全然陌生的环境里面遇到了,总能引起由熟悉产生的亲切感。
有好几个地方我非常喜欢。第一个地方差点让我笑岔了气。小武的朋友小勇要结婚。小勇已经先一步致富了,办了个小公司,于是就有当地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报道,小勇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父老乡亲的感激和热爱,还捐款若干。把我逗得直不起腰的是这两位的口音。这个片子完全是个方言片,山西汾阳,大概是贾导演的故乡。这方言可不太好懂,而且难听的要死。我看到有群众发出了愤怒的抗议――怎么搞得跟外语听力似的,太憋闷了!大概是下到无字幕版了。这和宁导演不一样,宁导演使用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各种方言,目的显然是please观众。贾导演大概是被百分之百白描的念头迷住了,宁愿让观众受苦,也一定不能牺牲烘托影片气氛的重要道具――当地方言。片里大部分人讲话都土得掉渣,当然也包括小武同志。但是里面时不时会出现普通话,最标准的是街上的大喇叭里传出来的――“我市近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严打活动”,相当的字正腔圆,听得出努力模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苦心。次一等标准的就是公家人,以及和新时代渐渐接轨的先进人,比如汾阳电视台的女记者兼女导播兼点歌节目主持人,还有勤劳致富的小勇同志。
于是这两个人就用自己觉得很标准很先进但事实上实在是盖不住原来的方言腔的口音,各发表了一段自己觉得很文明很气派很冠冕堂皇但是10年后再听自己大概也要笑倒的言论。那个时代大家对于“文明”和“现代”的理解真是古怪,中央电视台风格,港台风格,读者风格,大概都算是“现代”。最有趣的是那些走在时代潮头上的人虔诚的身体力行,10年后看简直是黑色幽默。片中反反复复响起一首《心雨》,和我记忆中一样,好像猫叫春,听得人汗毛倒竖。这首歌当年怎么那么流行呢?被大家作为“爱”的象征点播来点播去。想想真是滑稽,不爱也不屑于爱的广大群众,单拣了一首最肉麻的歌,在一切需要表达感情的场合制式的生硬的糊上去――在这里被群众点给小勇经理以庆贺他的新婚之喜。贾导演当年大概也被《心雨》轰炸惨了。
第二个喜欢的片断是小武和小勇相对无言的一段,两个人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大概有五六分钟,太可惜了不能剧透。总之我在一边看的是心潮汹涌澎湃,和我预想的种种套路完全不一样,真没想到居然可以这样处理,而这样处理接在这里真是浑然天成,其他任何套路似乎都要被加上“造作”的形容词了。短短一段几乎是静态的戏,却看得我越来越high,贾导演对人物心理和细节的拿捏太惊人了。怪不得人家说《小武》是才子之作,就这么一小段的处理,很难不让人想起“才气纵横”这样的形容词。类似看high了的感觉在片尾又出现了一次,当小武同志被逮进了公安局。这样一句话可以在大家的脑海里引起什么样的画面呢?先自行想象一下再去看看贾导演的处理吧。反正我是被震的昏昏的,居然可以这样演?居然可以这样演?这一段的处理比小武和小勇对坐复杂细腻的多,细节纷至沓来,有一种奇特的质地感。我自以为对片子里的小城镇的边边角角都非常熟悉,这一段却好像看进了一个从未看过的新世界,虽然里面的人和物件都再熟悉不过。
但也是这两段,引起了我的一点疑心,并且最终确定,贾导演其实是相当温情脉脉滴……第一段可以处理的很丑恶,让小武和小勇都暴露点人性阴暗面,发生点肢体冲突,事实上剧情的发展似乎很容易滑到那一边去。在我预想的套路中,每个套路也都包含点confrontation。可是贾导演四两拨千斤的就过去了,不管多爱judge的观众,看完这一幕都既不会恨小武也不会恨小勇。到了第二段就更明显了,贾导演为了不让观众恨/judge他的角色或者他倾尽全力描写的社会环境,很选择性忽略了一些人性或者社会现实。如果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以前生活的那个小县城,小武进公安局的时候有99%的可能性是头破血流鼻青脸肿,因为已经被愤怒的群众打了一顿。贾导演的小武却全须全尾的进了门。贾导演的场景描写几乎是摄影般可怖的精准,人物性格中灰色的一面也描写了个十足十,对于黑色的负面却几乎完全忽略了,是害怕吓着观众?还是进城后的贾导演往身后看时已经带了滤光镜?结尾时小武被锁在电线杆上,人群慢慢的围拢来。据说这一幕给很多观众造成了心灵创伤。不过据我看,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小武,他体验到的最痛苦的肯定不是这一刻。在贫穷落后的地方生长起来的人和在富庶发达的地方生长起来的人的痛苦阈值肯定是不一样。穷人的痛苦更粗糙,更让人不忍卒睹。贾导演眼中所见的景象还是小县城里的,痛苦感知系统好像已经完全替换成城里的那一套了。他镜头里的汾阳,和我的家乡一样破破烂烂,不过更灰暗点,因为贾导演遇到太阳天总是要调暗镜头,可是因为最终没下决心去描写真正的“恶”的一面,和我家乡比起来顿时成了桃花源。
里面的女主角叫胡梅梅,是个卡拉OK小姐。她唱卡拉OK的那段可把我给笑惨了,最常见的带点小颤和轻微五音不调的公鸡嗓。虽然我没听过自己的唱,不过很可能就是她那德性。但是其它方面就不怎么样了。她讲起话来是普通话,几乎没什么乡音,让我有点小失望。小武旁边的姑娘应该是这样的――在某一篇写青岛的文章中,写道青岛公共汽车上美丽的女售票员,一开出口来,“前方到站青泥洼”,顿时让人从天堂掉到地狱。胡梅梅给家里打电话,撒谎说自己在北京,刚有个导演给了她一个角色。北漂女孩和汾阳市50块钱带出场的卡拉OK小姐之间的距离似乎也有点太远。这个角色有点太理想化,轻飘,高于现实,远远不如小武塑造的实在。事实上贾导演一到高于现实的地方似乎就有点走入俗套,据说没删节的版本里还有胡梅梅先同意让小武养她后来又不让了,让我想起《喜剧之王》了,有点糟糕。贾导演的长处在和生活平齐的地方,远远的把同侪甩在后面。到了高于现实的地方,大概也就是从同一来源的书里小说里大同小异的抄抄写写吧。听说《三峡好人》里有火箭起飞,《24城记》的后半部也变成了成都地产频道,是尾巴渐渐露出来了嘛?
看完之后跑到豆瓣上去看评论,又笑惨了,讨论的好热烈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概括起来大概是――你不爱看说明你是城里人只配看好莱坞大片 versus 让你觉得熟悉亲切的片就是好片这标准也太奇怪了。我不知道城市里长大的同学会不会爱看。对于我来说,由熟悉引起的亲切感是我对这片子产生personal的感觉的重要原因。我的家乡就像这座汾阳城一样,破旧古怪,充满黑色幽默,还有很多黄色+暴力,但是贾导演不肯全拍出来,黑色幽默的成分倒是很够了。来自清洁美丽的城市的人们,看了或许会有不适感。而我的熟悉亲切感,也只是因为从小和这些景象一起长大,就算是个大垃圾堆,从小看大也麻木了。如果是别的地方的破旧古怪,比如印度的贫民窟或者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穷人,我大概就没法产生这种感情。不过如果你对别地方的人的真正的生活感兴趣的话,这是没法再好的片子。根据我老的第一手经验,从没看到导演能这样几乎不走样的把一段时空定格在屏幕上,虽然有时候有意无意忽略了一点什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