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小团圆》
Posted: 2009-03-26 11:56
我在想,再过段时间,当人们对张胡关系的猎奇心理慢慢减少,总有一天,大家会意识到《小团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吧。我不是张迷,甚至没有看全张爱玲的作品,不过我的意见是《小团圆》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小说。也是白话文起,最好的中文小说之一,在我心目中可以跟老舍比肩。只可惜晚了30 年写,又30 年出版。相比从前看的左联派作家的作品都稚嫩太多。子君仿佛如果能够自立悲剧也许不会发生,四凤也许可能不会跳湖如果三少爷乐意纳她为妾。鲁迅很清楚地问过娜拉出走之后能去哪儿?时过境迁我们固然觉得了问题的犀利,可是并不能真正体会境况的绝望。《小团圆》写出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清醒中完全幻灭的过程。
故事从1941年香港围城开始写,这是她生命的分水岭,少年生活的结束,成年生活的开始;同时也是她自己内心的倾城之恋的起点。如果不是香港沦陷,她在教会学校成绩好会一直读到毕业,校方已经口头答应如果一直保持这个成绩,会送她去英国读研究生。她不会不努力读,这笔钱是“借二婶”的,她走前在上海逃到二婶家里不作声等了很久的。那么她不会在战时回到上海,二婶就没有,她和胡大概永远不会碰面。她母亲(“二婶”)在围城前来看了她一次,提到要打仗了,就走了。在围城期间(同时包括整个学生期间)她原本应该是名门大户人家的子弟,直接间接反映完全是个孤女,无人理睬,也没期待有人理睬,只能期待修道院不要把她赶出去。城陷了之后,学校不能读下去,有本事的同学早已结伴去了重庆,她(无法在追随二婶)想想上海毕竟本家亲戚多些,只能说服印度同学比比一起去上海。为什么会这样走投无路?
那得从少年时开始说起。(她后面在讲到跟之雍恋爱,说了“她觉得从童年起就没有这么安乐过”)少年时到底有什么不妥?第一印象在少年的记忆中大家庭里诸多亲戚各有小算盘各自打,并且性关系混乱。感觉好像那种说枯燥生活的笑话:大家只能搞搞男女关系。“糟哚哚,一锅粥”。母亲基本不出现,父亲赌、嫖、毒都占了。当表大爷出事之后,九莉喜欢到跟三姑到表大爷家,坐在黑暗的小洋台上听三姑跟緒哥哥小声谈怎么筹钱救表大爷,感觉好像九莉在这种平静的成年人的私语中获得本该从父母亲那里来的安全感。最开始这一段只有一页,我看了吓一跳,明显这姑侄俩有性关系,女方出钱出力拼了老命来帮南方家,不惜联合二哥跟大哥打官司:当年分家两个小的年纪小被大房占了便宜。这么个情节足够写篇独立小说了,在这里只占一页纸?就过去又说别的了?原来这个小故事和整篇故事一样先只给人看到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后面的情节慢慢一层一层打开。少年部分是全书最显得支离破碎的部分,犹如繁杂混乱的记忆,在少年窥视的眼中当年并不理解意义,得等到回过头来忽然有了内涵有了意义。
“糟哚哚,一锅粥”应该是九莉对父亲为代表的大家庭的评价,是她最想要离开抛弃的。《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对范柳原形容离婚后回到娘家就是这个感觉,一个酱缸,你很嫌弃她们,可是在一起时间长了不由自主变成了其中一部分。一个天才少女在其中冷眼旁观,父亲跟她们姐弟俩也并不亲厚,两个小孩子在家既不受重视又没有地位,父亲甚至为了省钱不让他弟弟出门受新式教育。她希望能突破这一切窒息的大家庭的围墙,她的出洋的时髦的母亲口中说着“现在都男女平等”,在众亲戚中明星一样的母亲和追随她母亲一起出洋的三姑就成为她的榜样。她母亲这个时候简直就代表理想自由时尚。在父母离婚,父亲再娶之后,后母和父亲打了她,她想方设法逃了出来,逃到母亲处。这个时候才发现她对她母亲来说是个负担。在母亲处感觉到了母亲本身的窘迫,离婚后也并没有理想的自由生活,不过跟父亲一样结交异性。母亲处并不是庇护所。她一心希望母亲出钱出力给她办的出国留学可以顺利办下来。出了洋,受了教育,她就有了自由有了自己的生活。
少年九莉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她的读者也只能看到这么多,虽然各处都有写提示,可是那些提示跟其他记忆的碎片散落在一堆,哪里看得清。九莉真正理解甚至谅解父母是在她自己成年历经沧桑之后,回头再看那些碎片忽然不那么激愤了。她的童年很幸福快乐,全家人在北方避难(已经开始打仗了吗?)。周围都是爱护的奶妈和丫头,一起玩的弟弟,童年世界里就这么多人。幸福时光的记忆缓慢而稳定跟她跟之雍开始谈恋爱之后的记忆一样。压抑绝望从少年时代起,她父亲看上去就是个不上进的三世祖,她的小世界里主要的问题制造者。真的吗?书里有这么几个细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母亲出国留学的时候她大概四岁。她母亲刚嫁进盛家时,她三姑才15岁,立时崇拜爱慕大几岁的她母亲,所以才有后来湖区三人行。那么她母亲出国留学的时候也才20出头,跟同行的留学生产生恋爱简直是必然的,我们后世的人读到了那个时代那么多留学生恋爱结婚的故事,区别是她母亲的丈夫在家,在家的还有两个小孩。由此想来她父亲当时年纪应当也不大,20多岁。两个人都还本身是孩子。从后面三姑联合他父亲一起跟大哥打官司,说是当时两个人还小,分家分少了也不懂。那么跟三姑年龄差距不应当很大的九莉父亲,不仅是个毛头孩子,大概在10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九莉的记忆里也的确没有爷爷这个人。在九莉5、6岁的时候,她父亲请了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两个孩子背书。那她弟弟应该更小,可是显然背书也没有问题。这家人全有一幅好记性,这好记性很可能遗传自她父亲,因为她小时候她父亲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在屋里踱步,大声吟哦。听到他高低声吟哦的人曾经评价说:“这是下过大功夫的。”这个时候想明白原来她父亲从小是按照科举进学来读书培养的,“有祖风”的表大爷还在旧朝里做过官,轮到她父亲一般苦读出来,科举被取消了。显然祖父死后分家之后,虽然也才十几二十岁,但也没有长辈可以仰赖或指点,而且总是给娶了亲,生了孩子的。她父亲在她眼里看到的一生,除了出门嫖出门赌,就是在大宅院的屋里踱步,最后终于躺着吸鸦片解闷儿,总算还娶到二房跟着一起吸一起解闷。在书的最后,成年的九莉终于理解了她的父母,想道“他们是转型时期的人物。”她父亲背书无用整个成年时期就都呆在了家里,郁闷之余,坐吃山空的恐惧越来越大,是这种一家之长的山一样大的恐惧,让所有在他羽翼下的人都有感觉都神经紧张。九莉后来明白了,在她听她弟弟说父亲只能到北京侄儿家里挤一间房,在她惨淡的少年时期“他从来没有说过没钱,他宁可用殴打禁闭来阻止她受教育”。一个男人怎么可以这么不上进?香港沦陷时九莉在香港读了两年书了,那么她是1939年到的香港。上海沦陷是在1937年,九莉离开上海时已经是日本统治2年了。30年代的中国,九莉的少年时代的苦难都来自于家庭内部,看上去她对外部事件毫无具体印象(虽然这很奇怪,因为她住校。)但也许这里可以给她父亲记一点点好处,他很恐惧,但他没有对一屋子妇孺讲过什么。
这个发现让我很震惊,因为像这种公认的败家子,(连老妈子听到“二叔”不出门赌了都在底下议论“败子回头金不换”)在《家春秋》里是最明显的反面角色,这本书里“二叔”仍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点,可是居然会让人觉得是个悲剧人物。这一发现颠覆了一直的阅读观。
当然少年九莉还并没有这么想,她一心一意想要飞出去受教育出洋,像她母亲跟三姑一样。她从家里逃了出去,去投奔她母亲。“二婶”和三姑在一大家子守旧的亲戚里简直像是行踪飘忽的天外飞仙,简直代表一切新的东西。住到一起之后才发现原来留洋并没有让她母亲真的脱胎换骨,她母亲仍然非常美貌,并且依赖这个美貌不断约会希望能找到更好的人嫁了。后来在香港她母亲带她到浅水湾散步,她母亲时髦前卫地穿游泳衣,但是因为脚是裹过的,穿游泳衣在沙滩上走还穿着前面加了垫的鞋来充天足,圆锥形的胸部很假。她母亲远看是时尚的,待到这么近则是个外表时尚内里仍然是旧的,夹在当中不上不下。最糟糕的是她母亲跟她父亲一样内心里对坐吃山空有天大的恐惧。在父亲家时她怨恨父亲和继母,可是到了母亲家里才真正知道了寄人篱下。她从一开始就说“二婶的钱我是要还的。”她母亲没有反驳。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的出逃,从小带她的保姆韩妈退休了。韩妈是老太太陪嫁来的,在家里原本地位高,她后母嫁过来后工资降一半也就变成跟一本保姆一个价了。九莉小时候的幸福光阴都是跟保姆丫头们在一起,没有太多关于父母亲的记忆,所以她一直以为韩妈是因为她就是这个一直拔细长条个子她而喜欢她。她被父亲囚禁的时候韩妈脸对脸地来看着她,并且第一次用一个象声词表达了她对“二婶”和三姑生活的不赞许。她这一出逃,跑到非传统生活方式的二婶和三姑那儿,韩妈的陪嫁理想算是因此破灭了。不知道她是不是也因此而被迫退休。(姑娘没了,贴身保姆也就不需要了。)九莉听说了自己去汽车站送她,韩妈没上二婶家来告别,要不二婶还得再给钱。九莉从家里逃出来的时候身上带了5块私房钱。在二婶家打了一个茶杯,还好是纯白的,去买了个好的配套;二婶过生日的时候给买了一朵花,这时候只剩一块多,九莉觉得少给不出手,就早点到车站到对面用这一块钱买了两种花生糖。待韩妈出现她笑着递过去,韩妈一下给腋起来,她一下就明白她做错了,纵然少也是钱,她应该把那一块多钱给韩妈。同时她明白了韩妈的陪嫁梦破裂了,也对她没有无条件的爱。
九莉是这样终于象个孤女一样去到了香港,假期也无处可去。她父母本身就是两个悲剧人物。她离开上海的时候上海已经沦陷,那句“留在我身后的上海是一片废墟”是双关的。不料她满怀希望到了香港读书,香港沦陷了。她无路可走,被迫回上海。但毕竟她年轻,从容一次次失望,我觉得年轻的信心和勇气依然支持着她,她翻译文章,写剧评、小说、散文赚钱。她从寄人篱下的生活过来,自己开始做时代单身女性养活自己,她对稿费争得很厉害。但就这样也不过將将能养活自己,名声虽然响,但是还二婶的钱好无着落。她没有写自己的名声,小团园里的世界非常狭小,只有关跟她密切相关的一些人。她在二婶和三姑一起顶下来的房子里租住一间,这个时候她发现三姑的单身贵族的生活也不像想的那么高贵。单身女性在外工作,男同事可能就会借机强迫发生关系。原来当初三姑跟緒哥哥不是柏拉图式恋爱,是动了真感情的。女人谈恋爱把什么都赔上了,四处奔走帮着打官司,自己的钱不够,跟大哥打官司要钱二哥倒戈把所有亲戚也赔上了,还把二婶放在她手上的估价而卖的一笔钱也挪用了,虽说她说她后来卖了房产已经偿还了,二婶好像也并没有就生分了。可是緒哥哥不仅没有娶这个为他做了这么多的大几岁的时代女,就在跟三姑在一起的时候还跟一个美貌的表嫂通奸。自緒哥哥以后,三姑似乎就没有什么正式对象,安心在家里做老姑婆了。亲戚们纷纷传九莉跟三姑住也会嫁不出去。三姑当初跟着二婶留洋也并没有就有了背景类似的对象,二婶是结了婚的,三姑可年纪小还是小姑待嫁。原来没有了家世,留洋也不一定就能让后面的人生平稳些,像林徽因那样,像冰心那样,像杨绛那样。
这个时候,邵之雍看了她的文章追求上来。三姑从第一面起就用问候为名提醒了两个人邵之雍是已婚的。但是九莉喜欢年长几岁的男性。陈丹青真的没说错,邵之雍是个典型的中国儒生。他很能磨,不介意一开始坐冷板凳。他一样熟读旧书,喜欢在屋子里团团转踱步,并且发表治国平台下的宏论,但是他跟九莉父亲又完全相反。他大概没有什么家世,他完全没有把他的教育变成他的包袱,虽然没有家庭背景但他交游广泛,人脉是他最大的资源,他是汪精卫政府里的官。他大概只比九莉父亲小十岁,但他简直像能颠覆九莉的宿命观点。九莉像一个刚刚被男生追求的女孩子一样笃定:她才不会爱上他,让他去追吧。
可是九莉的记忆暴露了她的真正心情。自从邵之雍出现,她的记忆忽然全部集中在跟他来访有关的事情上,九莉世界里的其他人物事物全部蒸发,整个世界就剩下他们两个,其他的全不重要,连仅仅住在隔壁间的三姑都好心地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帮九莉顺利地掩耳盗铃地只关注邵之雍。她的记忆也忽然变缓,记下所有细节对话心里的疑惑,他们的对话一定意义非凡,郑重得几乎是用白噪声做背景,凡尘市声流言战争全部都消失了。九莉觉得她与之雍所有的跟其他人的那种关系全都不一样。我看到这里有点原谅了“之雍”,至少他曾经让她这么快活过。
邵之雍这个阶段热切地常来,哪怕九莉姿态摆得高。终于他说“我们永远在一起好不好?”并且马上答应跟现在的太太离婚,可是九莉答道:“我现在不想结婚。过几年我会去找你。”九莉想着等到战后,等到之雍“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她会千山万水的找了去,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那个时候他们俩个男有情女有义,像游侠或骑士小说一样浪漫,就像她被人著书传颂的祖父祖母一样。邵之雍追求女孩子非常熟练,他完全不因为九莉的这种女孩心性而受挫,他被拒绝了就过段时间接着来。自口头求婚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慢慢地九莉放任自己爱上了邵之雍,虽然嘴头上仍不服输。因为跟家里断绝了往来,同住的三姑在九莉那里就变成自发去给了交代的家长。她希望三姑认同之雍。她告诉三姑邵之雍求婚,告诉三姑邵之雍给了她一大笔钱让她还二婶。我看来看去觉得不幸邵之雍拿公款给九莉是他们俩关系的飞越发展的契机。终于还是要讲到钱上。像小K 说的那样邵之雍喜欢谈恋爱的过程,对他来讲好像角力,一旦追求到对方倾心,他就渐渐失去兴致。九莉还不在嘴硬,他带着轻蔑的神情说,“你十分爱我,我也十分知道。”
日本战败后,邵之雍靠朋友流亡。九莉真的真的按照自己最初的浪漫梦想,花了一条小黄鱼,穿着一件特制的很丑的蓝棉袍做路上的单身女性的护身符,千山万水地去到小城看之雍。九莉已经听说之雍更惦记着外地的护士小康小姐。当初在一起她从来没开口问过,这次见面终于问出了口。(能问出口到好,已经不怕冒失去他的危险。)那年旧历年九莉是在去的路上过的,过年的时候在乡下看草台班子的唱戏。书生在贫寒的时候跟借住家的小姐偷情,被小姐母亲发现,给凑了赶考的盘缠说是考上了功名回来成亲。书生在赶考路上又遇到一个姑娘上香,他也很感兴趣。看戏的村民们不住地在下面批评头一个小姐长得丑,简直是呼吁书生去追求第二个更好看的姑娘。九莉没看完,很遗憾,但是可以想见这是一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剧,结局一定是书生中榜回头来把每个姑娘都娶进门,吹吹打打三喜临门。看戏的乡下观众也都在等这个二美团园的大结局过年。九莉觉得从唱戏的班子到看戏的群众大家都水乳交融的接受欣赏这个审美套路,她是唯一的局外人。她一见到之雍,就知道之雍在逃亡的路上有美貌寡妇“千里送京娘”地陪他,两人在路上就已经成其好事。原来已经早有人跟他同患难。而之雍所希望的是九莉和小康都在原地寒窑苦守,等待他如果有天回去三美团园。邵之雍真的是个中国儒生,他的道德观全不违背传统中国流行的价值观,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就九莉一个人是个局外人,根本不会有人同情她。她按照自己的想法追寻了过来,结果看到的感到的又是“糟哚哚,一锅粥”(这里她再次使用这个形容)跟她少年时期在大家庭里看到的一样的混乱男女关系,跟她一早梦想的荡气回肠的男有情女有义的情节完全不是一出戏,简直是个大笑话。自乡下看戏起,张爱玲用了一种我在她的其他小说里没有见过的清楚的讽刺口吻,当然我也并没有看全她的小说。九莉考虑了继续相处的可能,留下来一起流亡,(之雍并不大希望这样)她想:她并不是一夫一妻的笃信者,她只是太痛苦了,她不能在这样下去。当初跟续哥哥通奸的美貌表嫂不就是为了报复丈夫在外有人,她不能远走就在大家庭里找最不起眼的续哥哥。九莉可以选择不参与这个“糟哚哚,一锅粥”。这次是本书中九莉最后一次幻灭,希望最高也最深重。很久以后她怀了孕就把孩子拿掉了,“就是在情况最好的情况下,有钱,又有可靠的人带,也不要小孩”,大概是因为她再没存过希望。
后面她母亲战后回来,以及跟燕山尝试跟同龄人谈两小无猜的恋爱都情绪非常平稳成熟,不再出现少年时代记忆那种铺天盖地的枝枝杈杈不明真相的故事的压抑感。她终于在心理上比回来的母亲更强壮了。二婶坚决地拒绝了她还学费的两条小黄鱼。然后邵之雍像是算准了时间一样回来了。邵之雍并不介意九莉感情变动,九莉是个能干女人,是他的人脉之一。他一生都靠人脉这时当然也不放弃,九莉当初拿了对方的钱现在道义上就得接待,连同住的三姑都看出邵之雍的想法了。三姑说:“那你就把钱还给他呗。”九莉就拿出二婶没要的两条小黄鱼给了邵之雍。跟后来他自己著书立说用给钱来说明女方对他情深意重非常不同,这是银钱两讫,两不相欠。他拿了钱就愉快地消失了。但是九莉因着他的关系成为黑人,很长时间完全呆在屋里并没有收入。
所以,我看《小团园》是对那个时代,那时中国的社会传统,民族心理的有着前人未有的描写。年轻的九莉用了她全部的努力想冲破她的环境,得到好一些的生活而不停失望。这是一本你完全清楚结局,可是读的时候不停着急地替女主角想着还能有些什么办法的书。九莉后来在美国“有时候看见国人思想还潮,使她駭笑道:‘唉!怎么还这样?’”可惜她没有活到今天,看到今天咱们中国妇女也有可能有自由做自己并且活得愉快,女人跟什么人睡也不并是天大的事儿了。
完
注:我看得匆忙,很多细节很可能记错,敬请指正。
故事从1941年香港围城开始写,这是她生命的分水岭,少年生活的结束,成年生活的开始;同时也是她自己内心的倾城之恋的起点。如果不是香港沦陷,她在教会学校成绩好会一直读到毕业,校方已经口头答应如果一直保持这个成绩,会送她去英国读研究生。她不会不努力读,这笔钱是“借二婶”的,她走前在上海逃到二婶家里不作声等了很久的。那么她不会在战时回到上海,二婶就没有,她和胡大概永远不会碰面。她母亲(“二婶”)在围城前来看了她一次,提到要打仗了,就走了。在围城期间(同时包括整个学生期间)她原本应该是名门大户人家的子弟,直接间接反映完全是个孤女,无人理睬,也没期待有人理睬,只能期待修道院不要把她赶出去。城陷了之后,学校不能读下去,有本事的同学早已结伴去了重庆,她(无法在追随二婶)想想上海毕竟本家亲戚多些,只能说服印度同学比比一起去上海。为什么会这样走投无路?
那得从少年时开始说起。(她后面在讲到跟之雍恋爱,说了“她觉得从童年起就没有这么安乐过”)少年时到底有什么不妥?第一印象在少年的记忆中大家庭里诸多亲戚各有小算盘各自打,并且性关系混乱。感觉好像那种说枯燥生活的笑话:大家只能搞搞男女关系。“糟哚哚,一锅粥”。母亲基本不出现,父亲赌、嫖、毒都占了。当表大爷出事之后,九莉喜欢到跟三姑到表大爷家,坐在黑暗的小洋台上听三姑跟緒哥哥小声谈怎么筹钱救表大爷,感觉好像九莉在这种平静的成年人的私语中获得本该从父母亲那里来的安全感。最开始这一段只有一页,我看了吓一跳,明显这姑侄俩有性关系,女方出钱出力拼了老命来帮南方家,不惜联合二哥跟大哥打官司:当年分家两个小的年纪小被大房占了便宜。这么个情节足够写篇独立小说了,在这里只占一页纸?就过去又说别的了?原来这个小故事和整篇故事一样先只给人看到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后面的情节慢慢一层一层打开。少年部分是全书最显得支离破碎的部分,犹如繁杂混乱的记忆,在少年窥视的眼中当年并不理解意义,得等到回过头来忽然有了内涵有了意义。
“糟哚哚,一锅粥”应该是九莉对父亲为代表的大家庭的评价,是她最想要离开抛弃的。《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对范柳原形容离婚后回到娘家就是这个感觉,一个酱缸,你很嫌弃她们,可是在一起时间长了不由自主变成了其中一部分。一个天才少女在其中冷眼旁观,父亲跟她们姐弟俩也并不亲厚,两个小孩子在家既不受重视又没有地位,父亲甚至为了省钱不让他弟弟出门受新式教育。她希望能突破这一切窒息的大家庭的围墙,她的出洋的时髦的母亲口中说着“现在都男女平等”,在众亲戚中明星一样的母亲和追随她母亲一起出洋的三姑就成为她的榜样。她母亲这个时候简直就代表理想自由时尚。在父母离婚,父亲再娶之后,后母和父亲打了她,她想方设法逃了出来,逃到母亲处。这个时候才发现她对她母亲来说是个负担。在母亲处感觉到了母亲本身的窘迫,离婚后也并没有理想的自由生活,不过跟父亲一样结交异性。母亲处并不是庇护所。她一心希望母亲出钱出力给她办的出国留学可以顺利办下来。出了洋,受了教育,她就有了自由有了自己的生活。
少年九莉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她的读者也只能看到这么多,虽然各处都有写提示,可是那些提示跟其他记忆的碎片散落在一堆,哪里看得清。九莉真正理解甚至谅解父母是在她自己成年历经沧桑之后,回头再看那些碎片忽然不那么激愤了。她的童年很幸福快乐,全家人在北方避难(已经开始打仗了吗?)。周围都是爱护的奶妈和丫头,一起玩的弟弟,童年世界里就这么多人。幸福时光的记忆缓慢而稳定跟她跟之雍开始谈恋爱之后的记忆一样。压抑绝望从少年时代起,她父亲看上去就是个不上进的三世祖,她的小世界里主要的问题制造者。真的吗?书里有这么几个细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母亲出国留学的时候她大概四岁。她母亲刚嫁进盛家时,她三姑才15岁,立时崇拜爱慕大几岁的她母亲,所以才有后来湖区三人行。那么她母亲出国留学的时候也才20出头,跟同行的留学生产生恋爱简直是必然的,我们后世的人读到了那个时代那么多留学生恋爱结婚的故事,区别是她母亲的丈夫在家,在家的还有两个小孩。由此想来她父亲当时年纪应当也不大,20多岁。两个人都还本身是孩子。从后面三姑联合他父亲一起跟大哥打官司,说是当时两个人还小,分家分少了也不懂。那么跟三姑年龄差距不应当很大的九莉父亲,不仅是个毛头孩子,大概在10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九莉的记忆里也的确没有爷爷这个人。在九莉5、6岁的时候,她父亲请了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两个孩子背书。那她弟弟应该更小,可是显然背书也没有问题。这家人全有一幅好记性,这好记性很可能遗传自她父亲,因为她小时候她父亲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在屋里踱步,大声吟哦。听到他高低声吟哦的人曾经评价说:“这是下过大功夫的。”这个时候想明白原来她父亲从小是按照科举进学来读书培养的,“有祖风”的表大爷还在旧朝里做过官,轮到她父亲一般苦读出来,科举被取消了。显然祖父死后分家之后,虽然也才十几二十岁,但也没有长辈可以仰赖或指点,而且总是给娶了亲,生了孩子的。她父亲在她眼里看到的一生,除了出门嫖出门赌,就是在大宅院的屋里踱步,最后终于躺着吸鸦片解闷儿,总算还娶到二房跟着一起吸一起解闷。在书的最后,成年的九莉终于理解了她的父母,想道“他们是转型时期的人物。”她父亲背书无用整个成年时期就都呆在了家里,郁闷之余,坐吃山空的恐惧越来越大,是这种一家之长的山一样大的恐惧,让所有在他羽翼下的人都有感觉都神经紧张。九莉后来明白了,在她听她弟弟说父亲只能到北京侄儿家里挤一间房,在她惨淡的少年时期“他从来没有说过没钱,他宁可用殴打禁闭来阻止她受教育”。一个男人怎么可以这么不上进?香港沦陷时九莉在香港读了两年书了,那么她是1939年到的香港。上海沦陷是在1937年,九莉离开上海时已经是日本统治2年了。30年代的中国,九莉的少年时代的苦难都来自于家庭内部,看上去她对外部事件毫无具体印象(虽然这很奇怪,因为她住校。)但也许这里可以给她父亲记一点点好处,他很恐惧,但他没有对一屋子妇孺讲过什么。
这个发现让我很震惊,因为像这种公认的败家子,(连老妈子听到“二叔”不出门赌了都在底下议论“败子回头金不换”)在《家春秋》里是最明显的反面角色,这本书里“二叔”仍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点,可是居然会让人觉得是个悲剧人物。这一发现颠覆了一直的阅读观。
当然少年九莉还并没有这么想,她一心一意想要飞出去受教育出洋,像她母亲跟三姑一样。她从家里逃了出去,去投奔她母亲。“二婶”和三姑在一大家子守旧的亲戚里简直像是行踪飘忽的天外飞仙,简直代表一切新的东西。住到一起之后才发现原来留洋并没有让她母亲真的脱胎换骨,她母亲仍然非常美貌,并且依赖这个美貌不断约会希望能找到更好的人嫁了。后来在香港她母亲带她到浅水湾散步,她母亲时髦前卫地穿游泳衣,但是因为脚是裹过的,穿游泳衣在沙滩上走还穿着前面加了垫的鞋来充天足,圆锥形的胸部很假。她母亲远看是时尚的,待到这么近则是个外表时尚内里仍然是旧的,夹在当中不上不下。最糟糕的是她母亲跟她父亲一样内心里对坐吃山空有天大的恐惧。在父亲家时她怨恨父亲和继母,可是到了母亲家里才真正知道了寄人篱下。她从一开始就说“二婶的钱我是要还的。”她母亲没有反驳。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的出逃,从小带她的保姆韩妈退休了。韩妈是老太太陪嫁来的,在家里原本地位高,她后母嫁过来后工资降一半也就变成跟一本保姆一个价了。九莉小时候的幸福光阴都是跟保姆丫头们在一起,没有太多关于父母亲的记忆,所以她一直以为韩妈是因为她就是这个一直拔细长条个子她而喜欢她。她被父亲囚禁的时候韩妈脸对脸地来看着她,并且第一次用一个象声词表达了她对“二婶”和三姑生活的不赞许。她这一出逃,跑到非传统生活方式的二婶和三姑那儿,韩妈的陪嫁理想算是因此破灭了。不知道她是不是也因此而被迫退休。(姑娘没了,贴身保姆也就不需要了。)九莉听说了自己去汽车站送她,韩妈没上二婶家来告别,要不二婶还得再给钱。九莉从家里逃出来的时候身上带了5块私房钱。在二婶家打了一个茶杯,还好是纯白的,去买了个好的配套;二婶过生日的时候给买了一朵花,这时候只剩一块多,九莉觉得少给不出手,就早点到车站到对面用这一块钱买了两种花生糖。待韩妈出现她笑着递过去,韩妈一下给腋起来,她一下就明白她做错了,纵然少也是钱,她应该把那一块多钱给韩妈。同时她明白了韩妈的陪嫁梦破裂了,也对她没有无条件的爱。
九莉是这样终于象个孤女一样去到了香港,假期也无处可去。她父母本身就是两个悲剧人物。她离开上海的时候上海已经沦陷,那句“留在我身后的上海是一片废墟”是双关的。不料她满怀希望到了香港读书,香港沦陷了。她无路可走,被迫回上海。但毕竟她年轻,从容一次次失望,我觉得年轻的信心和勇气依然支持着她,她翻译文章,写剧评、小说、散文赚钱。她从寄人篱下的生活过来,自己开始做时代单身女性养活自己,她对稿费争得很厉害。但就这样也不过將将能养活自己,名声虽然响,但是还二婶的钱好无着落。她没有写自己的名声,小团园里的世界非常狭小,只有关跟她密切相关的一些人。她在二婶和三姑一起顶下来的房子里租住一间,这个时候她发现三姑的单身贵族的生活也不像想的那么高贵。单身女性在外工作,男同事可能就会借机强迫发生关系。原来当初三姑跟緒哥哥不是柏拉图式恋爱,是动了真感情的。女人谈恋爱把什么都赔上了,四处奔走帮着打官司,自己的钱不够,跟大哥打官司要钱二哥倒戈把所有亲戚也赔上了,还把二婶放在她手上的估价而卖的一笔钱也挪用了,虽说她说她后来卖了房产已经偿还了,二婶好像也并没有就生分了。可是緒哥哥不仅没有娶这个为他做了这么多的大几岁的时代女,就在跟三姑在一起的时候还跟一个美貌的表嫂通奸。自緒哥哥以后,三姑似乎就没有什么正式对象,安心在家里做老姑婆了。亲戚们纷纷传九莉跟三姑住也会嫁不出去。三姑当初跟着二婶留洋也并没有就有了背景类似的对象,二婶是结了婚的,三姑可年纪小还是小姑待嫁。原来没有了家世,留洋也不一定就能让后面的人生平稳些,像林徽因那样,像冰心那样,像杨绛那样。
这个时候,邵之雍看了她的文章追求上来。三姑从第一面起就用问候为名提醒了两个人邵之雍是已婚的。但是九莉喜欢年长几岁的男性。陈丹青真的没说错,邵之雍是个典型的中国儒生。他很能磨,不介意一开始坐冷板凳。他一样熟读旧书,喜欢在屋子里团团转踱步,并且发表治国平台下的宏论,但是他跟九莉父亲又完全相反。他大概没有什么家世,他完全没有把他的教育变成他的包袱,虽然没有家庭背景但他交游广泛,人脉是他最大的资源,他是汪精卫政府里的官。他大概只比九莉父亲小十岁,但他简直像能颠覆九莉的宿命观点。九莉像一个刚刚被男生追求的女孩子一样笃定:她才不会爱上他,让他去追吧。
可是九莉的记忆暴露了她的真正心情。自从邵之雍出现,她的记忆忽然全部集中在跟他来访有关的事情上,九莉世界里的其他人物事物全部蒸发,整个世界就剩下他们两个,其他的全不重要,连仅仅住在隔壁间的三姑都好心地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帮九莉顺利地掩耳盗铃地只关注邵之雍。她的记忆也忽然变缓,记下所有细节对话心里的疑惑,他们的对话一定意义非凡,郑重得几乎是用白噪声做背景,凡尘市声流言战争全部都消失了。九莉觉得她与之雍所有的跟其他人的那种关系全都不一样。我看到这里有点原谅了“之雍”,至少他曾经让她这么快活过。
邵之雍这个阶段热切地常来,哪怕九莉姿态摆得高。终于他说“我们永远在一起好不好?”并且马上答应跟现在的太太离婚,可是九莉答道:“我现在不想结婚。过几年我会去找你。”九莉想着等到战后,等到之雍“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她会千山万水的找了去,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那个时候他们俩个男有情女有义,像游侠或骑士小说一样浪漫,就像她被人著书传颂的祖父祖母一样。邵之雍追求女孩子非常熟练,他完全不因为九莉的这种女孩心性而受挫,他被拒绝了就过段时间接着来。自口头求婚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慢慢地九莉放任自己爱上了邵之雍,虽然嘴头上仍不服输。因为跟家里断绝了往来,同住的三姑在九莉那里就变成自发去给了交代的家长。她希望三姑认同之雍。她告诉三姑邵之雍求婚,告诉三姑邵之雍给了她一大笔钱让她还二婶。我看来看去觉得不幸邵之雍拿公款给九莉是他们俩关系的飞越发展的契机。终于还是要讲到钱上。像小K 说的那样邵之雍喜欢谈恋爱的过程,对他来讲好像角力,一旦追求到对方倾心,他就渐渐失去兴致。九莉还不在嘴硬,他带着轻蔑的神情说,“你十分爱我,我也十分知道。”
日本战败后,邵之雍靠朋友流亡。九莉真的真的按照自己最初的浪漫梦想,花了一条小黄鱼,穿着一件特制的很丑的蓝棉袍做路上的单身女性的护身符,千山万水地去到小城看之雍。九莉已经听说之雍更惦记着外地的护士小康小姐。当初在一起她从来没开口问过,这次见面终于问出了口。(能问出口到好,已经不怕冒失去他的危险。)那年旧历年九莉是在去的路上过的,过年的时候在乡下看草台班子的唱戏。书生在贫寒的时候跟借住家的小姐偷情,被小姐母亲发现,给凑了赶考的盘缠说是考上了功名回来成亲。书生在赶考路上又遇到一个姑娘上香,他也很感兴趣。看戏的村民们不住地在下面批评头一个小姐长得丑,简直是呼吁书生去追求第二个更好看的姑娘。九莉没看完,很遗憾,但是可以想见这是一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剧,结局一定是书生中榜回头来把每个姑娘都娶进门,吹吹打打三喜临门。看戏的乡下观众也都在等这个二美团园的大结局过年。九莉觉得从唱戏的班子到看戏的群众大家都水乳交融的接受欣赏这个审美套路,她是唯一的局外人。她一见到之雍,就知道之雍在逃亡的路上有美貌寡妇“千里送京娘”地陪他,两人在路上就已经成其好事。原来已经早有人跟他同患难。而之雍所希望的是九莉和小康都在原地寒窑苦守,等待他如果有天回去三美团园。邵之雍真的是个中国儒生,他的道德观全不违背传统中国流行的价值观,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就九莉一个人是个局外人,根本不会有人同情她。她按照自己的想法追寻了过来,结果看到的感到的又是“糟哚哚,一锅粥”(这里她再次使用这个形容)跟她少年时期在大家庭里看到的一样的混乱男女关系,跟她一早梦想的荡气回肠的男有情女有义的情节完全不是一出戏,简直是个大笑话。自乡下看戏起,张爱玲用了一种我在她的其他小说里没有见过的清楚的讽刺口吻,当然我也并没有看全她的小说。九莉考虑了继续相处的可能,留下来一起流亡,(之雍并不大希望这样)她想:她并不是一夫一妻的笃信者,她只是太痛苦了,她不能在这样下去。当初跟续哥哥通奸的美貌表嫂不就是为了报复丈夫在外有人,她不能远走就在大家庭里找最不起眼的续哥哥。九莉可以选择不参与这个“糟哚哚,一锅粥”。这次是本书中九莉最后一次幻灭,希望最高也最深重。很久以后她怀了孕就把孩子拿掉了,“就是在情况最好的情况下,有钱,又有可靠的人带,也不要小孩”,大概是因为她再没存过希望。
后面她母亲战后回来,以及跟燕山尝试跟同龄人谈两小无猜的恋爱都情绪非常平稳成熟,不再出现少年时代记忆那种铺天盖地的枝枝杈杈不明真相的故事的压抑感。她终于在心理上比回来的母亲更强壮了。二婶坚决地拒绝了她还学费的两条小黄鱼。然后邵之雍像是算准了时间一样回来了。邵之雍并不介意九莉感情变动,九莉是个能干女人,是他的人脉之一。他一生都靠人脉这时当然也不放弃,九莉当初拿了对方的钱现在道义上就得接待,连同住的三姑都看出邵之雍的想法了。三姑说:“那你就把钱还给他呗。”九莉就拿出二婶没要的两条小黄鱼给了邵之雍。跟后来他自己著书立说用给钱来说明女方对他情深意重非常不同,这是银钱两讫,两不相欠。他拿了钱就愉快地消失了。但是九莉因着他的关系成为黑人,很长时间完全呆在屋里并没有收入。
所以,我看《小团园》是对那个时代,那时中国的社会传统,民族心理的有着前人未有的描写。年轻的九莉用了她全部的努力想冲破她的环境,得到好一些的生活而不停失望。这是一本你完全清楚结局,可是读的时候不停着急地替女主角想着还能有些什么办法的书。九莉后来在美国“有时候看见国人思想还潮,使她駭笑道:‘唉!怎么还这样?’”可惜她没有活到今天,看到今天咱们中国妇女也有可能有自由做自己并且活得愉快,女人跟什么人睡也不并是天大的事儿了。
完
注:我看得匆忙,很多细节很可能记错,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