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歌川广重

Posted: 2009-04-20 9:23
by 火星狗
昨天晚上不想睡觉,在网上翻一个浮世绘的相册玩,很辛苦的翻了200多页,看到很多来自不同画家的作品。主要感想是――几年前我曾经短暂的喜欢过月冈芳年,这次再看,没什么共鸣了。倒是歌川广重的画,越看越有感觉。这好像就是梵高爱死了的那位。难道我离梵高的世界越来越近?嗯,不能算什么好兆头啊。

随手翻翻网上的评论,有个人说广重的画有“现代感”,其实想说的是广重的画即使在现代人看起来也是很新鲜的,不是什么习惯的陈词滥调。在古代浮世绘初创的时候,大概任何一位画家都是革新者和时代的先锋,把三维的实体美人变成纸面上的两维,群众一看肯定觉得新奇的不得了,哇。我们今天自以为品位高超,其实不过是生在了靠后的时代,见识广博,踩在无数艺术家和群众的肩膀上。

还有个好玩的,有个评论家说广重的话受“社会之人”喜爱,这个说法很有趣,老说“群众”也说得有点小厌烦,下次要不要说说“社会之人”?当然这个说法不是好话,意思是说广重有点媚俗。这个我不介意,只要能please到我,嘻嘻。

广重是以风景名世的画家,著名作品有《东海道五十三参》,《名所江户百景》等。网上的评论含糊的说广重的画有空间感,又说爱画雪景和月光,有日本风味。可是这样的评论不能解答我的疑问,为什么我会被广重的画本能的吸引。晚上反反复复的看来看去,今天早上突然就(自以为)想明白了。广重的画最突出的是陡峭的透视,近物极大,远物极小,营造出极为幽深的空间感。浮世绘常常是小幅,表现空间天生有障碍,但是看着广重的画,仿佛可以透过纸面(电脑屏幕),一直走进去,走到很远很远的深处。广重的画,常常是竖幅比横幅更有幽深的感觉,大概是横幅里面,近物一字排开,塞的比较满,分散了观众对于远物的注意力。在广重的画中,空间的边缘才分布着风景,人物,物品,中间则是完整空旷的一大片空间。广重的奇特之处在于,如果把整幅画的空间比作六面体,那么面对着观众的这一面常常也会分布着元素,常常遮去大半个画面,让人对于那之后的一大片空间更加好奇,是一种故意的更加inviting的手法吧?广重空间中的物体当然就是纯日本风的装饰性物体了,这一点没怎么突破。这些物体和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差距,很可以帮助营造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整洁,优美,又带着清冷和轻微的寂灭感的异世界。广重的配色是很艳丽的,但是很有点像和服的配色,重压之下,即使艳丽也很谨饬,更多的时候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暗淡的灰调子。

所以这就是广重的异世界了,小小一幅之中,仿佛可以走到很远的空旷的奇异空间让人有点惶惑不安,但是因为“空”,又可以抚慰最烦躁的人心,对于避世之人一定是很有吸引力的邀请吧?梵高的画我看得不多,隐约觉得他和人不亲,至于那幅著名的星空,也是空旷辽远的空间中与现世气氛完全不同的世界呢。

我倒是从来没喜欢过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有种野心,想突破书斋中的小小纸面,包容一个广大的世界,塞的满满的,两维的没有透视的,上帝视角的,一起涌到眼前来。

贴张广重的图,《月光下的大街》,不算他typical的作品,但是我非常喜欢那些人物的倒影,所有的人仿佛走在水面上。

Image

Posted: 2009-04-20 9:28
by CAVA
你也介绍一下画家的年代和简略生平嘛,我这个‘社会之人’不知道他是谁。

Posted: 2009-04-20 9:36
by 火星狗
大概是生活着18XX年的浮世绘画家吧?挠头,倒的确是最有名的浮世绘画家之一,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西方。名字被西方人所熟知,因为梵高用油画临摹过他的作品。

Posted: 2009-04-20 9:39
by 豪情
这个月亮好超现实.

Posted: 2009-04-20 9:41
by 火星狗
特地google一下,百度百科也很好啊。 :mrgreen: 这一篇就是“社会之人”的出处。

我觉得这幅画就有那种月光薄薄的像水一样的感觉。
歌川广重(1797-1858)

  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原名安藤广重(Ando Hiroshige),出生在一个服务于德川(Tokugawa)军政府的低级武士家庭,他的父亲是消防队长。年轻时从师于画家歌川丰广(Utagawa Toyohiro,1773-1828),开始其浮世绘画家的生涯。广重尝试了十九世纪初期所流行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版画:历书场面,演员肖像,美女画像等等。在其师去世之后,他转向风景画,这是从葛饰北斋的富士山风光受到的启发,此外还有花鸟的构图。他的第一套十幅版画『东都名胜』 (Toto-meisho),出版于1831年或1832年,立即显示出他的天才和设计能力,虽然其中有着北斋的浓厚影响。后来于1832年8月,他得到一个机会陪同将军的使者到京都皇宫去。旅程来回经过那条东海道驿路,沿路画了许多风景及驿站的草图。由此获得的经验,帮助他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第二年保永堂(Hoei-do)出版了『东海道五十三次』,即体现了他的全部才能。

  与北斋的生动活泼的作风相反,广重是用秀丽的笔致及和谐的色彩,表达出笼罩于典雅而充满诗意的幽抑气氛中的大自然--一种完全柔和抒情的境界,更适合社会人士的艺术趣味。他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总是和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富于诗的魅力。

  广重享有的名声比北斋更为普遍而长久,这也鼓舞他继续出版成套的山水花鸟,直到去世为止。那时他已经完成了四十套不同的东海道驿站的风景画,他的艺术灵感自然也开始衰退了。但他那种诗情和形式的精深丰富,在木曾街道(Kiso-Kaido,自东至西通过本州中央山脉的一条大驿道)德一套版画里仍旧显然可见,这画作于1837-1842年,而那有三种不同景致的巨幅构图则在他将近暮年时(1857)才出版,描绘日本风景画的三个主要成份:雪景,花卉和月色。

Posted: 2009-04-20 9:46
by CAVA
喜欢那些灯笼和店铺里漏出来的灯光。颜色很好看,唯一的一抹亮色是画家题名的地方。

不过,月光下人的影子会这么清晰么?有点同意豪情说的超现实。这些人好象在梦游。其实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画的鬼世界的街道。

Posted: 2009-04-20 9:54
by CAVA
忽然之间我想起来了,上次在京都买了一把京扇子,扇面就是东海道五十三次 蒲原夜之雪!!!

Image

Posted: 2009-04-20 9:56
by Knowing
庸俗的说,我有一套扑克牌,就是东海道五十三次。

Posted: 2009-04-20 10:00
by 火星狗
所以说是异世界嘛,就因为和现实世界不同,才吸引着想从现实生活中逃避一小会儿的人看下去。这幅月色我觉得就有那种又让人汗毛倒竖又让人忍不住好奇想进入的特点。就像到了一个陌生的但是不反感的世界,一方面因为落了单和不熟悉而害怕,另一方面又很好奇的想进一步探索。

人家是最出名的浮世绘画家之一嘛。《一日江户人》里不是说,到了江户最有名的土特产就是浮世绘?就这么一套一套的买回去。到现在还有人买,艺术的生命力是很长久的。

Posted: 2009-04-20 10:02
by tiffany
小k真有文化!

我庸俗的说这个东海道看上去暖和有人气儿,比较和我的脾胃

Posted: 2009-04-20 10:07
by 火星狗
阴险的说,一幅还行啦,看多了那种不安感build起来,就很毛了。月光那幅是大爆发。

Posted: 2009-04-20 10:17
by Jun
不看鬼片且不熟悉浮世绘的人说,好看,但是不觉得鬼气。最上面那张,在我看来是接触到西方透视原理后的 application。我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玩透视,玩得兴高采烈。

我跟火星同学争论过俗与雅的区别。我的印象是现在说什么东西高雅才是骂人,大家恨不得都吹嘘自己口味多"痞"多"俗"(当然是挤挤眼的那种痞和俗)才算 "in"。

Posted: 2009-04-20 10:29
by Knowing
浮世绘是很'俗'的,市民看的连环画。 :mrgreen:

Posted: 2009-04-20 10:43
by putaopi
凑热闹地说,我去年特地买了份浮世绘的挂历,就等着用完了镶好挂洗手间里呢。

Posted: 2009-04-20 10:47
by buzz
浮世,浮世, 本来就是现世的意思。 画的就是市井生活。 比中国画山高水远,不食人间烟火要来得可亲阿。 :mrgreen:

Posted: 2009-04-20 10:49
by 火星狗
是不是西方来的透视原理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日本文化是很闭关锁国,自成一系的,但是也有过几次狂热的输入,江户时代之前织田信长是有名的“南蛮”文化爱好者,在输入了很多枪炮之余,大概也输入了一些艺术品?不过透视这个东东,并非天大的难题,在世界上好几个地方同时自己产生也是可能的。

那个时候的雅艺术是为将军和大名服务的狩野派和琳派,开山人物是狩野探幽和尾形光琳。现在到各大东方艺术馆去,应该能常常看到这两派画的屏风,穷人家是用不起屏风的……我在Freer美术馆的时候,就看到两个屏风上面有探幽的署名,顿时产生了幼儿园里我知道我知道的愉快心情。 :mrgreen: 浮世绘就纯粹是市民艺术了,浮世绘画师的地位是不那么高的……话说梵高也是快要饿死的穷光蛋啊,谁知道几百年之后,审美观居然有了那么大的变化和颠覆?所谓雅和俗之间的界限,真是一点也不重要啊不重要,在时光的河流里就好像那天上的浮云。不过再过一百年也不会有人夸当代的某些通俗艺术高雅吧?大概会说,那个年代好像有点可怕,人们的心灵好像有点空虚哦。

人家吹嘘口味“俗”有什么不好?说明五四青年意识都很强烈嘛。 :mrgreen:

Posted: 2009-04-20 10:59
by Knowing
那时的"高雅艺术"屏风也很好看, 比浮世绘美多了,题材也有人间味的。。套色印刷出来的东西跟手工细细描绘出来的东西还是不能比啊。

浮世绘传过去是因为那时候日本出口瓷器拿这些纸包,结果西方人看到很惊艳,当艺术收藏。数量多影响面大。

浮世绘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p=25673

屏风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p=5802

Posted: 2009-04-20 11:07
by 火星狗
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真正的古代日本屏风是很震撼的,好大啊……

Knowing贴的那个就是西方“社会人士”最熟悉的了吧。那一幅算是广重的典型作品了,除了设色太浓重之外,不过我觉得很有点可怕,偏偏是这一幅让梵高最有感应。

Posted: 2009-04-20 11:10
by 笑嘻嘻
可是日本屏风跟中国国画明明一个风格啊?连人像都一个风格。 :headscratch:

Posted: 2009-04-20 11:19
by tiffany
中国出名儿的都是文人画儿嘛,屏风自然是日本人跟中国文人学了去的。

Posted: 2009-04-20 11:23
by 火星狗
因为同源嘛,日本和中国在宋代还是常常交流的,之后就基本断绝communication的联系了。而且贵族派的文化是很谨饬的,多模仿,并且是严格的临摹,少创新。

messer.

Posted: 2009-04-20 13:26
by messer
我也很喜欢歌川广重啊!他有很多特别的手法,跟别的画家格外不同些。桥上大雨那一副我特别喜欢,雨都是细细黑色的丝,千缕万缕,别人没有这样画的。让人想起平安时期贵族女人长长披洒下来的头发。还有画水面,细细层层的波浪。别说凡高了,象到现在象gerhard richter什么的画里还能看见歌川的影响。

我觉得我自己之所以喜欢浮世绘是因为喜欢漫画的原因。日本漫画受浮世绘影响很大啊。

Posted: 2009-04-20 13:36
by 火星狗
水面细细的波浪大概是葛饰北斋的影响,北斋不是有幅专画浪头的名作,其实北斋都未必是原创呢。

我还特别喜欢阵雨那张,背景中的三排阴影,好漂亮啊。西方绘画好像之前一直是很写实的?突然看着这种装饰性的风格,一定觉得很特别吧?

Posted: 2009-04-20 14:13
by messer
画小细浪的原来是北斋吗?那么是我都搞混了。我印象里北斋是画大浪的,可能因为墙上帖了这样的明信片吧

Posted: 2009-04-20 14:17
by Knowing
记得在那里读到过葛饰北斋画风景受了荷兰版画的影响呢。我当时还想,艺术真流动啊,大家看了别国的艺术都感到很受启发,荷兰启发日本,日本启发荷兰。。。

Posted: 2009-04-20 14:23
by tiffany
哎,这个歌川设色很奇突啊,尤其画山的时候,各颜色就招呼上去了,好像quilt似的,居然还挺好看。

Image

Posted: 2009-04-20 14:29
by tiffany
然后我形而下的叹一句,怎么貌似日本劳动人民腰里裹片布就出来干活儿了,随时都会露点似的

Posted: 2009-04-20 14:51
by 火星狗
应该不会露点的,兜档布还是很可靠的,昨天也在网上看京都的照片,看到现如今举行祭典时候的情景,很多男人仍旧是那么穿的,真是古意盎然。

Posted: 2009-04-20 17:06
by buzz
messer wrote:桥上大雨那一副我特别喜欢,雨都是细细黑色的丝,千缕万缕,别人没有这样画的。让人想起平安时期贵族女人长长披洒下来的头发。
桥上大雨好像原意是画路人在大雨中仓惶奔跑。。。 :mrgreen:

浮世绘很奇怪,喜欢用些不自然的颜色。北斋就有一幅富士山抹成红色的。但效果出奇的好。

PS:以前有部电影就叫黑雨。 是高仓健和麦克道格拉斯合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