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书报告 (April 2009) (全文完)
Posted: 2009-04-24 13:43
1. Out Stealing Horses
by Per Petterson (Norwegian)
translated by Anne Born

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疯狂地迷上过挪威作家 Hamsun 的中篇小说 Pan (牧羊神),看了很多遍,被奇异地吸引。
这本 Out Stealing Horses 是现代挪威作家 Petterson 的作品,是一个读书会的推荐。本来我很怀疑会不会看不下去,这种 "boy coming of age" 的题材实在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而我又一向对"award-winning novels"产生花粉热反应。但是一翻开这本书就放不下了,呼啦呼啦地,三四天即看完,而且贪婪地咀嚼吞咽 Petterson/Born 的文字 --- 平实,直白,简短,没有一个艰涩的“高级词”,没有一个多余的形容词,但是有种奇异的魔力,把读者吸进另一个时间另一个空间。
这个时间是1948 年夏天,男主角 Trond 还是一个15岁的半大小子,原本是城里孩子,被爸爸带到乡下的某村,度过了成年之前最后一个季节。小说的框架是1999年,世纪末,老年 Trond 离开了城里的生活,独自一个人躲到偏远的乡下某村隐居起来。也许是暗喻他的人生季节,这时严冬快要来临。半个世纪之前的那个暑假,跟爸爸砍树卖木头,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他爸爸送他上火车回家后,丢下了一家三口,一母一子一女,再也没有回到奥斯陆的家。
刚看了前两章的时候,突然意识到,Petterson 的文笔真是罕见。So plain, it is almost stark. 用词极平实,句子极短,情绪极平稳,没有一句需要读者打顿,回头重读一遍才明白,也没有一个奇诡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比喻形容象征意像 blah blah blah。 如果是个英语作家,大概抵御不了卖弄又长又跩的词汇的诱惑,逼读者去翻字典;藕断丝连地喂你整段整页的长句,少不了幻想自己是 Melville;用色彩形容味觉,用气味形容声音,用声音形容长相,整个感官错乱把你颠倒个头昏目眩。读完此书之后,又有类似的感受 -- 这本小说可真短,两百多页,换了个美国作家肯定把同样题材给你整出块大砖头来。
不,这是一部典型的北欧作品。虽然我对北欧文学完全没有研究,只看过他们的侦探小说,骑鹅旅行记,和 Hamsun,但是从中感受到一种共通的“硬”感 --- 惜墨如金,隐忍质朴,废话全无。绝不会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也不会为了证明自己有多 brilliant 而多写一个字,多用一个形容词。但是平实不等于直白,淡漠简单的表面之下是汹涌激荡的感情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头万绪,越咂巴味道越丰厚,虽然隔层雾看得模模糊糊,但能直觉到远处隐约的青山重重叠叠无穷无尽。
上面说过,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男孩子成年之前最后一个夏天的故事,全书主要是用白描手法记录他在乡下林子里独自瞎逛,跟邻居孩子偷骑附近农场的马,跟爸爸砍树,用情窦初开的眼光望着成年美女,如此而已。因为故事是从一个尚未涉世的男孩子眼中看来,所有成年人的秘密和纠结都模模糊糊的,他似懂非懂。没有什么巨大的戏剧冲突,天未塌,地未陷,所有的伤心、痛苦、绝望、挣扎,都留在书外的空白中。
在结构上,看似简单的一段回忆(1948)一段现实(1999)交错,我得看到几乎一半的时候才明白暗中的脉络安排颇近似侦探小说,作者不声不响地种下一根根线索,一个个悬念有节奏地边麦边解开再埋再解开,不时地抖一个包袱,再抖一个包袱,虽然口吻极其平淡,却绝无冷场,四两拨千斤,让我这个读者欲罢不能,直追不放。
白描的细节非常独特细腻,把人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 二战后不久的挪威农村,体力劳动,跟现代完全不同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作者花很多笔墨形容工作、行动、以及被 Hamsun 形容过的令人着魔的森林和自然景象,一早就曾震撼过我这个城里孩子,现在仍然把我的心抓得紧紧的。
拍电影和演戏的圈子里有一个传统智慧,restraint,如果用得恰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张无表情的面部特写胜过泪流满面。给读者一点点信息,剩下的让他们无限发挥想象。如果做得恰到好处,我特别吃这一套。 Per Petterson 最让我惊叹的是拿捏这个分寸的精准,给读者足够的材料和线索,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同时留下大量的空间供你推测想象和同情。同时,我更惊叹他的心够狠,砍掉多少汁水淋漓,可以赚读者眼泪赢得他们仰慕的情节和戏剧矛盾和人物描述,大刀一挥,尽在不言中,而且绝对终于当事人男主角在特定年纪的特定视角和心理局限,绝不越俎代庖,开作者自己的“上帝”之口,绝不让自己的野心和虚荣心 contaminate 叙述的纯粹性。
看的时候欲罢不能,看完之后萦绕心头,怎么也忘不掉,象读侦探小说一样回味蛛丝马迹,在想象中拼凑出比两百多页的小说庞大很多很多倍的一幅巨画,是男主角的人生,也包含很多其他人物的人生,和他们身处的世界。
2. Of Human Bondage
by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我的读后感跟白博的很相似,感觉这本小说就是毛姆总结自己的人生后论证几个结论:
1. 没有上帝。
2. 人生毫无意义。
3. 1+2= 解放了。
4. 人没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意志。There is no free will.
实际上毛姆真的不适合写长篇。跟结构极庞大极炫的狄更斯相比,他的长篇就是一团一团的,一段一段的,系列剧而不是连续剧,其他长篇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锋,也都是 episodic 的情节,很少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布局。所以他适合写短篇或者舞台剧本。人性的枷锁搞的那么老长,其实各阶段的故事都界限分明,讲完一个再一个,中学就是中学,德国就是德国,法国就是法国,伦敦就是伦敦,情节上很少同时讲好几条线索。特别是法国学画的那一段,很多人物速写,篇幅也不长,好像大团里的小团。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作品里最受到正统文学界推崇的作品,一般被认为唯一的一部“还可以登大雅之堂”之作。有时候我怀疑它最受重视的原因是它是毛姆小说里最不好看最无娱乐性的一部。我认为它不好看的原因不是毛姆努力要当个严肃艺术家,而是他要用最冷酷的手笔分析自己,分析自己的(到当时的)人生历史。在其他关于别人的故事里,他可以任意操纵,博读者一笑,特别是舞台剧,要抖包袱,让观众立刻开怀大笑。但这是一部彻底的写给自己的小说,无需考虑娱乐读者,他观察自己特别的冷酷无情,刻意避免酸馒头的倾向,用医生诊断的眼光,务必给自己开出下辈子该怎么办药方来。(当然,人算不如天算,他当时下的决心,后来统统颠覆。)
在我所看到的文学评论里(肯定很不全面), Mildred Rogers 是大家注意的焦点,一个引发出叙述者 Philip 的“性本贱”特质的人物,很轰动。叙述爱情的疯狂和失去理智是常见现象,但是如此冷酷如此外科手术般地描写 the object of obsession 如何如何庸俗、无耻、恶心、可鄙又可怜,倒也少见(说不定金庸写朱九真姑娘也是受到 Mildred 启发),而对“受害者”、又是代表作者本人的视角,写得更加贱,简直让读者无从代入,更没有让男观众憎恨“狐媚子”、自怨自怜的余地。倒象是作者憎恶自己多于憎恶自己喜欢的对象,拿把刀把自己开膛破肚,把一件一件内脏拿出来细细审视,毫不留情地分析和批判。这是一本冷酷凶狠的书,绝不取悦任何读者,绝不迎合任何读者的感情需要,绝不给你一个代入和喜欢的角色立足。
在白博的贴里,Helen 提到有评论猜想 Mildred 其实是男生来的,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书中描绘 Mildred 很瘦,贫血,几乎没有胸部,的确很可疑。另外还有一些很弯的迹象,例如书中所有的女人都被描写得颇难看,而且文字间对她们没有一点肉欲,笔触充满厌恶之情。倒是很多的男性角色被深情的笔触进行描写---并不是美化他们,而是充满感情地形容,例如描写勾引 Mildred 背叛 Philip 的那个朋友,被写得愚蠢但是散发魅力。稍微注意一下书中描写人物的 pattern,就能感受到作者被哪一边吸引。
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看,毛姆天然喜欢 intellectual 和社会地位都低于他的漂亮小男生,自己喜欢做熊叔叔。他的男秘书 Gerald Haxton 的性格跟 Mildred 很象,虽然毛姆跟他相遇恋爱是在出版人性枷锁之后,但是他的趣味一直没有改变:粗俗,无耻,没文化,street smart,爱钱而依赖他,喜欢热闹,性格外向。有人目睹 Haxton 临死的时候在半昏迷状态中对着毛姆大骂拿钱困住自己一辈子,痛诉自己多么厌恶憎恨他。跟 Mildred 完全一样。性格决定命运,他就好这一口,忍不住喜欢这类人,既痛且快,在自虐和复仇中维持着爱憎混合的关系。
与其说 Mildred 是他的某个小情人的写照,我的解释是, Mildred 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男也好女也好,而是代表他对自己的天性嗜好的审视,特别是被男色吸引这个可怕的爱好。全书拼命证明论点:生命无意义,道德规范无意义,善恶无报应。看起来有点抽象,但是如果假设他的意图是证明给自己,如果社会道德是狗屁,那么自己违反道德规范也彻底无所谓,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开出一条经过严密逻辑论证的白条。当然,费这么老大力气给自己写一张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说明毛姆还是内心激烈斗争过的,这也不奇怪,他本来就是那种费心掩藏自己的“缺陷”,维持安全的表面现象的那种人。书里描写他尽力隐藏自己的跛足并感到无比羞耻,被所有评论都解释为口吃,其实我坚信他指的是另一种自卑和异常:他喜欢男人的秘密。即使后来长年跟 Haxton 出双入对,晚年(都20世纪中旬了)在加州居住,养着小蜜,身边就是大摇大摆公开跟男友晃荡的 Christopher Isherwood,他仍然掩耳盗铃地撑起“我不是弯男”的假象。
最后几章颇有点诡异, Philip 继承叔父的财产,逃脱赤贫命运之后,忽然成了无欲的圣人,到贫民窟给穷人看病,下乡过上极度健康的生活,然后娶了个身心极其健康但是他对之根本没感情的女孩子,打算安顿下来好好过日子。我相信他写这段是真诚的,在那个时刻,他是真想收心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并且在虚构世界中给自己安排好下半辈子的人生道路。结果呢?哈哈,我们都知道是什么结果。任何决心都扭不过人的天性。不过这一点他自己也略有预感,所以小说的另一个结论是,free will is an illusion,人没有自由意志,我们不过是被自己天性和本能控制的玩偶,所有的“选择”都是必然现象。
3. The Bass Verdict (audio)
by Michael Connelly

这是被我大大推崇的 The Lincoln Lawyer 的续集,围绕男主角洛杉矶辩护律师 Mickey Haller 的案件展开故事情节,并且把 Connelly 的另一个系列中的主角 Harry Bosch 也给牵扯了进来。这一本感觉没有 Lincoln Lawyer 那么惊艳,不过仍然满好看(听)的。--- 又是一个疲惫的中年人的故事!
这次 Haller 又接手一个有钱有势的大亨顾客,被控谋杀太太和太太的情人的影城大亨。如果我现在仍住在洛杉矶,肯定能够识别里面很多影射现实的细节,但是现在比较熟悉的是 Blackwater, Halliburton 之类的话题,只能认出影射 OJ Simpson, Robert Blake 这些闹腾得厉害的案件。
里面吸引人的段落是热腾腾闹哄哄乱糟糟的法庭细节,作者从长期记者生涯里吸取营养,提供大量的技术细节和现实状态。同时还保持一定的悬疑状态,经常抖俩包袱什么的。动作成分不太多 --- 毕竟律师的故事不同于侦探,尸体数目也比较有限,但是我挺喜欢这些细节的真实感。
4. Little Dorrit
by Charles Dickens

Currently reading the novel along with the BBC TV series.
一个金融界大亨,政治经济门路极广大,由他经手的投资连续多年只赚不赔,是牛市中的楚翘,人人又羡慕又嫉妒的经济天才。大家都忙不迭地送钱给他,请他投资,赚取每年 20% 的收入。他可不是谁的钱都收哦,必须要过一定的门槛,或者跟他有亲密的门路才可以分一杯羹,大家都哀求他拿自己的钱去保管。
直到有一天,the house of cards 轰然倒塌,大亨暴毙,大家发现一分钱也不剩,凡是沾上投机的人都被卷了进去,血本无归,多少曾经风光的富人家跌入穷困生活甚至一文不名。
这个大亨叫 M ... 嘻嘻,不是 Madoff,而是 Merdle。一百多年前的小说桥段,好像从今日报纸上撕下来的头条。
CAVA 君说看 Andrew Davies 的改编名著看腻了,我明白她的意思。其实有很多人对 Davies 的改编手法有非议,嫌他旧瓶装新酒,把古典名著搞得太现代了,这也是真的。在这一版的 Little Dorrit 电视剧里(二十年前 BBC 有拍过),书中的成分也有一些被现代化了。还好,大方向没怎么损失,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改得有理。 Charles Dickens 写伦敦有时不小心会流落到有点 sensationalistic 的口吻,一方面浓墨重彩,生活市井气贼重,一方面又偶尔有点耸人听闻 --- 或许在当时是现实主义,现代人看了就觉得骇人。笔下的人物也是介乎色彩斑斓性格独特和奇形怪状 grotesque 之间,特别是一些配角和反角。
虽然是杂志上的连载小说,风行大街小巷,他的小说并不烂俗,虽然文学界对他一直有那么点儿另眼相看,跟金庸武侠小说的名气差不多。在悲欢离合,悬疑曲折的情节下面,真有不少有趣的风格和深入的心理层次。他的某些小说有一个主导的 imagery,一个贯穿全书各人的形象符号。在 Our Mutual Friend 里,这个贯穿的形象是泰晤士河,肮脏阴暗,藏污纳垢。在 Little Dorrit 里,这个 motif 是监狱,即使未曾被关在 Marshalsea 债务监狱的人也未必没有被监禁,例如 Mrs. Clennam,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而被困在轮椅中,困在岌岌可危的老房子里十二年不能出门。书中的人物并且各自困在各自的心理监狱之中,例如 William Dorrit (老爸)即使从监狱里放了出来,跑到意大利,还仍然困在心里的监狱中,一直没有出来。
(恐怕需要另外讨论 Dickens,很多想法。他被误解得太多了。主要问题是第一外面太多的定论,让人先入为主;第二太长,必须耐心慢慢挖掘其中的好。Dickens 的小说,特别是后期的,真的好眩呀!我怀疑他有躁郁症。)
没耐心读原著的可以看一看这一版的电视剧 (DVD 今日在美国发行, 可以一气看完),改编得很到位。其中的各位演员的表演都极其准确精彩,几乎没有唱错一个音符,毕竟是英国演员呀,即使是演女主角的小姑娘都那么老到,拿捏准确无误,多一分便掉入过分酸馒头或者纯洁圣女的俗套,不似真人;少一分又太青涩太软弱,让现代女观众不耐烦。男主角是新版“傲慢与偏见”中的大喜先生,特别优点是嗓音的音质很妙,颇有周星驰之风。唯一的问题是太年轻了,跟书中描写的男主角差别太大了一点。
by Per Petterson (Norwegian)
translated by Anne Born

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疯狂地迷上过挪威作家 Hamsun 的中篇小说 Pan (牧羊神),看了很多遍,被奇异地吸引。
这本 Out Stealing Horses 是现代挪威作家 Petterson 的作品,是一个读书会的推荐。本来我很怀疑会不会看不下去,这种 "boy coming of age" 的题材实在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而我又一向对"award-winning novels"产生花粉热反应。但是一翻开这本书就放不下了,呼啦呼啦地,三四天即看完,而且贪婪地咀嚼吞咽 Petterson/Born 的文字 --- 平实,直白,简短,没有一个艰涩的“高级词”,没有一个多余的形容词,但是有种奇异的魔力,把读者吸进另一个时间另一个空间。
这个时间是1948 年夏天,男主角 Trond 还是一个15岁的半大小子,原本是城里孩子,被爸爸带到乡下的某村,度过了成年之前最后一个季节。小说的框架是1999年,世纪末,老年 Trond 离开了城里的生活,独自一个人躲到偏远的乡下某村隐居起来。也许是暗喻他的人生季节,这时严冬快要来临。半个世纪之前的那个暑假,跟爸爸砍树卖木头,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他爸爸送他上火车回家后,丢下了一家三口,一母一子一女,再也没有回到奥斯陆的家。
刚看了前两章的时候,突然意识到,Petterson 的文笔真是罕见。So plain, it is almost stark. 用词极平实,句子极短,情绪极平稳,没有一句需要读者打顿,回头重读一遍才明白,也没有一个奇诡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比喻形容象征意像 blah blah blah。 如果是个英语作家,大概抵御不了卖弄又长又跩的词汇的诱惑,逼读者去翻字典;藕断丝连地喂你整段整页的长句,少不了幻想自己是 Melville;用色彩形容味觉,用气味形容声音,用声音形容长相,整个感官错乱把你颠倒个头昏目眩。读完此书之后,又有类似的感受 -- 这本小说可真短,两百多页,换了个美国作家肯定把同样题材给你整出块大砖头来。
不,这是一部典型的北欧作品。虽然我对北欧文学完全没有研究,只看过他们的侦探小说,骑鹅旅行记,和 Hamsun,但是从中感受到一种共通的“硬”感 --- 惜墨如金,隐忍质朴,废话全无。绝不会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也不会为了证明自己有多 brilliant 而多写一个字,多用一个形容词。但是平实不等于直白,淡漠简单的表面之下是汹涌激荡的感情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头万绪,越咂巴味道越丰厚,虽然隔层雾看得模模糊糊,但能直觉到远处隐约的青山重重叠叠无穷无尽。
上面说过,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男孩子成年之前最后一个夏天的故事,全书主要是用白描手法记录他在乡下林子里独自瞎逛,跟邻居孩子偷骑附近农场的马,跟爸爸砍树,用情窦初开的眼光望着成年美女,如此而已。因为故事是从一个尚未涉世的男孩子眼中看来,所有成年人的秘密和纠结都模模糊糊的,他似懂非懂。没有什么巨大的戏剧冲突,天未塌,地未陷,所有的伤心、痛苦、绝望、挣扎,都留在书外的空白中。
在结构上,看似简单的一段回忆(1948)一段现实(1999)交错,我得看到几乎一半的时候才明白暗中的脉络安排颇近似侦探小说,作者不声不响地种下一根根线索,一个个悬念有节奏地边麦边解开再埋再解开,不时地抖一个包袱,再抖一个包袱,虽然口吻极其平淡,却绝无冷场,四两拨千斤,让我这个读者欲罢不能,直追不放。
白描的细节非常独特细腻,把人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 二战后不久的挪威农村,体力劳动,跟现代完全不同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作者花很多笔墨形容工作、行动、以及被 Hamsun 形容过的令人着魔的森林和自然景象,一早就曾震撼过我这个城里孩子,现在仍然把我的心抓得紧紧的。
拍电影和演戏的圈子里有一个传统智慧,restraint,如果用得恰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张无表情的面部特写胜过泪流满面。给读者一点点信息,剩下的让他们无限发挥想象。如果做得恰到好处,我特别吃这一套。 Per Petterson 最让我惊叹的是拿捏这个分寸的精准,给读者足够的材料和线索,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同时留下大量的空间供你推测想象和同情。同时,我更惊叹他的心够狠,砍掉多少汁水淋漓,可以赚读者眼泪赢得他们仰慕的情节和戏剧矛盾和人物描述,大刀一挥,尽在不言中,而且绝对终于当事人男主角在特定年纪的特定视角和心理局限,绝不越俎代庖,开作者自己的“上帝”之口,绝不让自己的野心和虚荣心 contaminate 叙述的纯粹性。
看的时候欲罢不能,看完之后萦绕心头,怎么也忘不掉,象读侦探小说一样回味蛛丝马迹,在想象中拼凑出比两百多页的小说庞大很多很多倍的一幅巨画,是男主角的人生,也包含很多其他人物的人生,和他们身处的世界。
2. Of Human Bondage
by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我的读后感跟白博的很相似,感觉这本小说就是毛姆总结自己的人生后论证几个结论:
1. 没有上帝。
2. 人生毫无意义。
3. 1+2= 解放了。
4. 人没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意志。There is no free will.
实际上毛姆真的不适合写长篇。跟结构极庞大极炫的狄更斯相比,他的长篇就是一团一团的,一段一段的,系列剧而不是连续剧,其他长篇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锋,也都是 episodic 的情节,很少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布局。所以他适合写短篇或者舞台剧本。人性的枷锁搞的那么老长,其实各阶段的故事都界限分明,讲完一个再一个,中学就是中学,德国就是德国,法国就是法国,伦敦就是伦敦,情节上很少同时讲好几条线索。特别是法国学画的那一段,很多人物速写,篇幅也不长,好像大团里的小团。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作品里最受到正统文学界推崇的作品,一般被认为唯一的一部“还可以登大雅之堂”之作。有时候我怀疑它最受重视的原因是它是毛姆小说里最不好看最无娱乐性的一部。我认为它不好看的原因不是毛姆努力要当个严肃艺术家,而是他要用最冷酷的手笔分析自己,分析自己的(到当时的)人生历史。在其他关于别人的故事里,他可以任意操纵,博读者一笑,特别是舞台剧,要抖包袱,让观众立刻开怀大笑。但这是一部彻底的写给自己的小说,无需考虑娱乐读者,他观察自己特别的冷酷无情,刻意避免酸馒头的倾向,用医生诊断的眼光,务必给自己开出下辈子该怎么办药方来。(当然,人算不如天算,他当时下的决心,后来统统颠覆。)
在我所看到的文学评论里(肯定很不全面), Mildred Rogers 是大家注意的焦点,一个引发出叙述者 Philip 的“性本贱”特质的人物,很轰动。叙述爱情的疯狂和失去理智是常见现象,但是如此冷酷如此外科手术般地描写 the object of obsession 如何如何庸俗、无耻、恶心、可鄙又可怜,倒也少见(说不定金庸写朱九真姑娘也是受到 Mildred 启发),而对“受害者”、又是代表作者本人的视角,写得更加贱,简直让读者无从代入,更没有让男观众憎恨“狐媚子”、自怨自怜的余地。倒象是作者憎恶自己多于憎恶自己喜欢的对象,拿把刀把自己开膛破肚,把一件一件内脏拿出来细细审视,毫不留情地分析和批判。这是一本冷酷凶狠的书,绝不取悦任何读者,绝不迎合任何读者的感情需要,绝不给你一个代入和喜欢的角色立足。
在白博的贴里,Helen 提到有评论猜想 Mildred 其实是男生来的,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书中描绘 Mildred 很瘦,贫血,几乎没有胸部,的确很可疑。另外还有一些很弯的迹象,例如书中所有的女人都被描写得颇难看,而且文字间对她们没有一点肉欲,笔触充满厌恶之情。倒是很多的男性角色被深情的笔触进行描写---并不是美化他们,而是充满感情地形容,例如描写勾引 Mildred 背叛 Philip 的那个朋友,被写得愚蠢但是散发魅力。稍微注意一下书中描写人物的 pattern,就能感受到作者被哪一边吸引。
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看,毛姆天然喜欢 intellectual 和社会地位都低于他的漂亮小男生,自己喜欢做熊叔叔。他的男秘书 Gerald Haxton 的性格跟 Mildred 很象,虽然毛姆跟他相遇恋爱是在出版人性枷锁之后,但是他的趣味一直没有改变:粗俗,无耻,没文化,street smart,爱钱而依赖他,喜欢热闹,性格外向。有人目睹 Haxton 临死的时候在半昏迷状态中对着毛姆大骂拿钱困住自己一辈子,痛诉自己多么厌恶憎恨他。跟 Mildred 完全一样。性格决定命运,他就好这一口,忍不住喜欢这类人,既痛且快,在自虐和复仇中维持着爱憎混合的关系。
与其说 Mildred 是他的某个小情人的写照,我的解释是, Mildred 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男也好女也好,而是代表他对自己的天性嗜好的审视,特别是被男色吸引这个可怕的爱好。全书拼命证明论点:生命无意义,道德规范无意义,善恶无报应。看起来有点抽象,但是如果假设他的意图是证明给自己,如果社会道德是狗屁,那么自己违反道德规范也彻底无所谓,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开出一条经过严密逻辑论证的白条。当然,费这么老大力气给自己写一张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说明毛姆还是内心激烈斗争过的,这也不奇怪,他本来就是那种费心掩藏自己的“缺陷”,维持安全的表面现象的那种人。书里描写他尽力隐藏自己的跛足并感到无比羞耻,被所有评论都解释为口吃,其实我坚信他指的是另一种自卑和异常:他喜欢男人的秘密。即使后来长年跟 Haxton 出双入对,晚年(都20世纪中旬了)在加州居住,养着小蜜,身边就是大摇大摆公开跟男友晃荡的 Christopher Isherwood,他仍然掩耳盗铃地撑起“我不是弯男”的假象。
最后几章颇有点诡异, Philip 继承叔父的财产,逃脱赤贫命运之后,忽然成了无欲的圣人,到贫民窟给穷人看病,下乡过上极度健康的生活,然后娶了个身心极其健康但是他对之根本没感情的女孩子,打算安顿下来好好过日子。我相信他写这段是真诚的,在那个时刻,他是真想收心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并且在虚构世界中给自己安排好下半辈子的人生道路。结果呢?哈哈,我们都知道是什么结果。任何决心都扭不过人的天性。不过这一点他自己也略有预感,所以小说的另一个结论是,free will is an illusion,人没有自由意志,我们不过是被自己天性和本能控制的玩偶,所有的“选择”都是必然现象。
3. The Bass Verdict (audio)
by Michael Connelly

这是被我大大推崇的 The Lincoln Lawyer 的续集,围绕男主角洛杉矶辩护律师 Mickey Haller 的案件展开故事情节,并且把 Connelly 的另一个系列中的主角 Harry Bosch 也给牵扯了进来。这一本感觉没有 Lincoln Lawyer 那么惊艳,不过仍然满好看(听)的。--- 又是一个疲惫的中年人的故事!
这次 Haller 又接手一个有钱有势的大亨顾客,被控谋杀太太和太太的情人的影城大亨。如果我现在仍住在洛杉矶,肯定能够识别里面很多影射现实的细节,但是现在比较熟悉的是 Blackwater, Halliburton 之类的话题,只能认出影射 OJ Simpson, Robert Blake 这些闹腾得厉害的案件。
里面吸引人的段落是热腾腾闹哄哄乱糟糟的法庭细节,作者从长期记者生涯里吸取营养,提供大量的技术细节和现实状态。同时还保持一定的悬疑状态,经常抖俩包袱什么的。动作成分不太多 --- 毕竟律师的故事不同于侦探,尸体数目也比较有限,但是我挺喜欢这些细节的真实感。
4. Little Dorrit
by Charles Dickens

Currently reading the novel along with the BBC TV series.
一个金融界大亨,政治经济门路极广大,由他经手的投资连续多年只赚不赔,是牛市中的楚翘,人人又羡慕又嫉妒的经济天才。大家都忙不迭地送钱给他,请他投资,赚取每年 20% 的收入。他可不是谁的钱都收哦,必须要过一定的门槛,或者跟他有亲密的门路才可以分一杯羹,大家都哀求他拿自己的钱去保管。
直到有一天,the house of cards 轰然倒塌,大亨暴毙,大家发现一分钱也不剩,凡是沾上投机的人都被卷了进去,血本无归,多少曾经风光的富人家跌入穷困生活甚至一文不名。
这个大亨叫 M ... 嘻嘻,不是 Madoff,而是 Merdle。一百多年前的小说桥段,好像从今日报纸上撕下来的头条。
CAVA 君说看 Andrew Davies 的改编名著看腻了,我明白她的意思。其实有很多人对 Davies 的改编手法有非议,嫌他旧瓶装新酒,把古典名著搞得太现代了,这也是真的。在这一版的 Little Dorrit 电视剧里(二十年前 BBC 有拍过),书中的成分也有一些被现代化了。还好,大方向没怎么损失,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改得有理。 Charles Dickens 写伦敦有时不小心会流落到有点 sensationalistic 的口吻,一方面浓墨重彩,生活市井气贼重,一方面又偶尔有点耸人听闻 --- 或许在当时是现实主义,现代人看了就觉得骇人。笔下的人物也是介乎色彩斑斓性格独特和奇形怪状 grotesque 之间,特别是一些配角和反角。
虽然是杂志上的连载小说,风行大街小巷,他的小说并不烂俗,虽然文学界对他一直有那么点儿另眼相看,跟金庸武侠小说的名气差不多。在悲欢离合,悬疑曲折的情节下面,真有不少有趣的风格和深入的心理层次。他的某些小说有一个主导的 imagery,一个贯穿全书各人的形象符号。在 Our Mutual Friend 里,这个贯穿的形象是泰晤士河,肮脏阴暗,藏污纳垢。在 Little Dorrit 里,这个 motif 是监狱,即使未曾被关在 Marshalsea 债务监狱的人也未必没有被监禁,例如 Mrs. Clennam,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而被困在轮椅中,困在岌岌可危的老房子里十二年不能出门。书中的人物并且各自困在各自的心理监狱之中,例如 William Dorrit (老爸)即使从监狱里放了出来,跑到意大利,还仍然困在心里的监狱中,一直没有出来。
(恐怕需要另外讨论 Dickens,很多想法。他被误解得太多了。主要问题是第一外面太多的定论,让人先入为主;第二太长,必须耐心慢慢挖掘其中的好。Dickens 的小说,特别是后期的,真的好眩呀!我怀疑他有躁郁症。)
没耐心读原著的可以看一看这一版的电视剧 (DVD 今日在美国发行, 可以一气看完),改编得很到位。其中的各位演员的表演都极其准确精彩,几乎没有唱错一个音符,毕竟是英国演员呀,即使是演女主角的小姑娘都那么老到,拿捏准确无误,多一分便掉入过分酸馒头或者纯洁圣女的俗套,不似真人;少一分又太青涩太软弱,让现代女观众不耐烦。男主角是新版“傲慢与偏见”中的大喜先生,特别优点是嗓音的音质很妙,颇有周星驰之风。唯一的问题是太年轻了,跟书中描写的男主角差别太大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