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牛骨头 by 玉清 (全文见回帖中链接)
Posted: 2009-05-13 0:29
还有人记得《东方少年》吗?我从第一期开始订。那天我们几个平素就惦记着捣乱的像往常一样放了学在教室磨蹭着不走使劲儿聊天,两个高年级学生一脸矜持地走进我们的教室,说有本新的学生杂志你们要不要订?订的话把名字写下来,明天把钱带来。我马上跳起来订了。现在想当时社会环境和我们都真是纯洁,有人进门说他们是谁,代表谁,我们不疑有他就把钱交上去了。杂志每个月按时发下来,跟当时32开本的少年儿童读物很不一样,《东方少年》是A4那么大张16开本,让头次没有机会订到的同学十分艳羡,这是我们那时候十分in 的一件事。第一期,第一篇文章是分上中下连载的《火炬在燃烧》,当年算是很代表我们反叛心声的小说。
07年夏天7月我从苏州推出回美国,中途在北京父母家待了三天。我的屋里满天满地都是我侄女的东西。我发现她订了一种32开本的杂志,《东方少年》。我一半怀旧,一半物是人非地随手抓起一本打法时间。第一篇就是下面这篇《牛骨头》。我非常喜欢,但是当时只不过打算短期回美国,必须轻装上阵,我就跟我侄女商量,让她帮我存着。计划赶不上变化,短期变成了长期,08年8月夏天,我回北京凑热闹看奥运会,过去这么长时间我自己的生活都大变,本没指望我侄女这个小糊涂能记那么长时间,但是我回去一问,她说记得,是不是有一篇《牛骨头》。我已经不记得名字,只记得内容了,就说是。她嗯一声到小柜子里一找,几分钟就拿出来了。我十分惊喜,我父母极其惊奇,因为她平时对自己的东西绝对没这么上心,真是一个可爱的信人。我高兴地收下了。临到我要走,她忽然又舍不得了,抓过来说那我再看一遍。我“切”一声,说我给你留着,到时候还还给你呢。又提议她给我签个名儿。她抓过笔力透纸背地在《牛骨头》文题图右上写了自己的名字。这本书就这么跟着我到了加州。闲话少说,下面就是正文。
牛骨头
文/玉清
原载《东方少年》2007年6月号,总第425期。
秋耕时生产队的“黑瞪眼”跟邻队的一头公牛顶架受了伤,自此一蹶不振,至秋末,眼见伤势难愈,队长便决定杀了吃肉。
喜讯像长了翅膀的鸟,在孩子们中间飞来飞去。秋假已经开学,当我们急不可待地等到放学,一溜烟跑到生产队的场边,牛已杀毕。屠夫郭豁子正将牛的内脏剥下恶狠狠地抛在一个大铁盆里。
我们十分惋惜晚到了一步,错过了杀牛的景象。逃了学的三秃子洋洋得意地凑过来,刚要开口为我们描绘杀牛的场面,忽地背后一个脖拐扇了过来,随之一声喝骂:“好你个兔崽子!”
原来是三秃子他爸得知了他逃学看杀牛,来惩治他了。三秃子“嗷”一声尖叫,不等他爸将他衣领抓牢,扭身奋力挣脱,落荒而逃。他爸拎起一根青玉米棒,怒气满腔地在后面追。
我们幸灾乐祸地看着这父子俩走远,转过头继续看郭豁子解牛。
这时已聚拢了一大堆人,队长和会计等几个人张罗着分肉事宜。会计手里倒托着一个沾满油污的帽子,里面是白纸团成的阄。队长在喊:“抓阄了,抓阄了。”
人堆里便站出来各户人家的代表,上前来抓阄。一头牛的内脏和蹄血等物数量有限,没法全队人口均分,所以每逢这种时候就把这些东西分成若干份,做好阄,由大家来抓,看运气,谁抓到什么就得的什么,抓到“肝”的得肝,抓到“肺”的得肺,抓不到的没有份。也不是白给,而是抵肉,比如“上水”两斤抵一斤肉,“下水”三斤抵一斤肉,这是划算的事,因此人们对抓阄的事是极为踊跃的。抓到“心”“肝”好阄的人高兴得眉飞色舞,抓到了“肠”“血”等次一些东西的人也小有收获般地微笑,而大部分抓了白条的则失望地退到一边,还会悻悻地骂上两句。
凡有这样的事,我家全是我爸出马。我急急地在人丛里寻着我爸,想知道我家的运气。却见我爸眯着眼,不紧不慢地吧嗒着烟袋,根本没有去抓阄,又忽地把烟袋一磕,站起来往队长跟前凑着要说话。
我抢上几步,上前拽爸的袖子,催他快去抓阄,迟了好东西便全叫别人抓去了。爸却甩开我的手,继续跟队长说话。我听明白了,原来爸是在跟队长商量要用放弃抓阄的权利来换取那一副牛骨架。
队长说:“行,牛头不算,那得留着完了事给豁子和帮忙的人下顿酒,还有你家的肉就抵了。”
爸笑眯眯地点头说:“行,行。”
我一听急得都要哭了:“爸,咱不要肉要骨头干啥?不要骨头,不要骨头!”
爸怪我多嘴,用烟袋往我脑门上一晃:“你懂什么!”
阄抓完了,郭豁子也已将牛解毕,便开始分肉。郭豁子掌刀,会计在旁按队上的花名册叫号,队长坐阵监督。这时人群中说笑声静下来了,人们多少都有些严肃和专注。
最先叫的是栓子家,栓子妈拎着篮子上前,一脸喜相。会计在花名册上记一笔,冲郭豁子说:“四斤牛肉。”
栓子家四口人,每口人一斤。
郭豁子一刀下去,拎秤一称,不多不少正好四斤。郭豁子油手抹一把嘴,向人群斜眼一瞥,意在炫耀。
人群里便有叫好声:“好手艺。”“全福,好刀法!”全福是郭豁子的大名。
四五户分过之后,有人提出异议,说豁子这样一刀切,刀法是蛮好,可是割下的肉却不甚公平,因这一刀下去,好肉便好肉,孬肉便孬肉,有人合算有人不合算,这样不行,一刀切不可取,须得每份肉多切几刀,好肉孬肉搭配着来,才合理。
郭豁子很不高兴,因为众人触犯了他的权威。他不满地摔了一下刀,意在坚持其一刀切的做法。
众人于是愈加鼓噪。队长见势在一旁说:“全福,就依大伙吧。”
郭豁子气哼哼地骂了两句什么,到底还是依了大家的意见。再分肉时,就在不同部位切上两三刀,好坏搭配着来。
三秃子妈抓阄抓了一叶牛肝,他家人口多,抵了肉后还能分到四五斤肉。三秃子爸此时早已放弃了对三秃子的追捕,与三秃子妈一起喜洋洋地等候一旁,待分到他家,忙小心地拎着牛肝牛肉离去。
三秃子爸一走,三秃子就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我正要去找三秃子听他讲杀牛,我爸却将我喊过去。
我爸从家里背来一个大筐,把除了牛头之外的“黑瞪眼”身上剔下的所有骨头都装在筐里,又让我将那根粗大的牛尾巴拎在手上往家里走。这根牛尾巴的得来颇费周折,起初队长说牛尾巴不算骨头,不能给我家,我爸跟队长辩论了半天,我爸说牛尾巴的组成主要就是软骨,怎么不算是骨头呢?周围的群众也参加了辩论,有倾向我爸的认为牛尾巴应该算是骨头应由我家拿走,有附和队长的说一根牛尾巴能下一斤酒不能让我爸拿走,那太便宜我家了。最终的结果是我爸取得了胜利,牛尾巴拎在了我的手上。
全文在这个链接,由venven 同学提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b873e01000a53.html
07年夏天7月我从苏州推出回美国,中途在北京父母家待了三天。我的屋里满天满地都是我侄女的东西。我发现她订了一种32开本的杂志,《东方少年》。我一半怀旧,一半物是人非地随手抓起一本打法时间。第一篇就是下面这篇《牛骨头》。我非常喜欢,但是当时只不过打算短期回美国,必须轻装上阵,我就跟我侄女商量,让她帮我存着。计划赶不上变化,短期变成了长期,08年8月夏天,我回北京凑热闹看奥运会,过去这么长时间我自己的生活都大变,本没指望我侄女这个小糊涂能记那么长时间,但是我回去一问,她说记得,是不是有一篇《牛骨头》。我已经不记得名字,只记得内容了,就说是。她嗯一声到小柜子里一找,几分钟就拿出来了。我十分惊喜,我父母极其惊奇,因为她平时对自己的东西绝对没这么上心,真是一个可爱的信人。我高兴地收下了。临到我要走,她忽然又舍不得了,抓过来说那我再看一遍。我“切”一声,说我给你留着,到时候还还给你呢。又提议她给我签个名儿。她抓过笔力透纸背地在《牛骨头》文题图右上写了自己的名字。这本书就这么跟着我到了加州。闲话少说,下面就是正文。
牛骨头
文/玉清
原载《东方少年》2007年6月号,总第425期。
秋耕时生产队的“黑瞪眼”跟邻队的一头公牛顶架受了伤,自此一蹶不振,至秋末,眼见伤势难愈,队长便决定杀了吃肉。
喜讯像长了翅膀的鸟,在孩子们中间飞来飞去。秋假已经开学,当我们急不可待地等到放学,一溜烟跑到生产队的场边,牛已杀毕。屠夫郭豁子正将牛的内脏剥下恶狠狠地抛在一个大铁盆里。
我们十分惋惜晚到了一步,错过了杀牛的景象。逃了学的三秃子洋洋得意地凑过来,刚要开口为我们描绘杀牛的场面,忽地背后一个脖拐扇了过来,随之一声喝骂:“好你个兔崽子!”
原来是三秃子他爸得知了他逃学看杀牛,来惩治他了。三秃子“嗷”一声尖叫,不等他爸将他衣领抓牢,扭身奋力挣脱,落荒而逃。他爸拎起一根青玉米棒,怒气满腔地在后面追。
我们幸灾乐祸地看着这父子俩走远,转过头继续看郭豁子解牛。
这时已聚拢了一大堆人,队长和会计等几个人张罗着分肉事宜。会计手里倒托着一个沾满油污的帽子,里面是白纸团成的阄。队长在喊:“抓阄了,抓阄了。”
人堆里便站出来各户人家的代表,上前来抓阄。一头牛的内脏和蹄血等物数量有限,没法全队人口均分,所以每逢这种时候就把这些东西分成若干份,做好阄,由大家来抓,看运气,谁抓到什么就得的什么,抓到“肝”的得肝,抓到“肺”的得肺,抓不到的没有份。也不是白给,而是抵肉,比如“上水”两斤抵一斤肉,“下水”三斤抵一斤肉,这是划算的事,因此人们对抓阄的事是极为踊跃的。抓到“心”“肝”好阄的人高兴得眉飞色舞,抓到了“肠”“血”等次一些东西的人也小有收获般地微笑,而大部分抓了白条的则失望地退到一边,还会悻悻地骂上两句。
凡有这样的事,我家全是我爸出马。我急急地在人丛里寻着我爸,想知道我家的运气。却见我爸眯着眼,不紧不慢地吧嗒着烟袋,根本没有去抓阄,又忽地把烟袋一磕,站起来往队长跟前凑着要说话。
我抢上几步,上前拽爸的袖子,催他快去抓阄,迟了好东西便全叫别人抓去了。爸却甩开我的手,继续跟队长说话。我听明白了,原来爸是在跟队长商量要用放弃抓阄的权利来换取那一副牛骨架。
队长说:“行,牛头不算,那得留着完了事给豁子和帮忙的人下顿酒,还有你家的肉就抵了。”
爸笑眯眯地点头说:“行,行。”
我一听急得都要哭了:“爸,咱不要肉要骨头干啥?不要骨头,不要骨头!”
爸怪我多嘴,用烟袋往我脑门上一晃:“你懂什么!”
阄抓完了,郭豁子也已将牛解毕,便开始分肉。郭豁子掌刀,会计在旁按队上的花名册叫号,队长坐阵监督。这时人群中说笑声静下来了,人们多少都有些严肃和专注。
最先叫的是栓子家,栓子妈拎着篮子上前,一脸喜相。会计在花名册上记一笔,冲郭豁子说:“四斤牛肉。”
栓子家四口人,每口人一斤。
郭豁子一刀下去,拎秤一称,不多不少正好四斤。郭豁子油手抹一把嘴,向人群斜眼一瞥,意在炫耀。
人群里便有叫好声:“好手艺。”“全福,好刀法!”全福是郭豁子的大名。
四五户分过之后,有人提出异议,说豁子这样一刀切,刀法是蛮好,可是割下的肉却不甚公平,因这一刀下去,好肉便好肉,孬肉便孬肉,有人合算有人不合算,这样不行,一刀切不可取,须得每份肉多切几刀,好肉孬肉搭配着来,才合理。
郭豁子很不高兴,因为众人触犯了他的权威。他不满地摔了一下刀,意在坚持其一刀切的做法。
众人于是愈加鼓噪。队长见势在一旁说:“全福,就依大伙吧。”
郭豁子气哼哼地骂了两句什么,到底还是依了大家的意见。再分肉时,就在不同部位切上两三刀,好坏搭配着来。
三秃子妈抓阄抓了一叶牛肝,他家人口多,抵了肉后还能分到四五斤肉。三秃子爸此时早已放弃了对三秃子的追捕,与三秃子妈一起喜洋洋地等候一旁,待分到他家,忙小心地拎着牛肝牛肉离去。
三秃子爸一走,三秃子就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我正要去找三秃子听他讲杀牛,我爸却将我喊过去。
我爸从家里背来一个大筐,把除了牛头之外的“黑瞪眼”身上剔下的所有骨头都装在筐里,又让我将那根粗大的牛尾巴拎在手上往家里走。这根牛尾巴的得来颇费周折,起初队长说牛尾巴不算骨头,不能给我家,我爸跟队长辩论了半天,我爸说牛尾巴的组成主要就是软骨,怎么不算是骨头呢?周围的群众也参加了辩论,有倾向我爸的认为牛尾巴应该算是骨头应由我家拿走,有附和队长的说一根牛尾巴能下一斤酒不能让我爸拿走,那太便宜我家了。最终的结果是我爸取得了胜利,牛尾巴拎在了我的手上。
全文在这个链接,由venven 同学提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b873e01000a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