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They would do it somewhere else.”
Posted: 2009-05-23 20:50
上星期听了一个讲座,关于 San Francisco 旧金山的金门大桥自杀防护栏工程。金门大桥在完工后三个月就有人从上面跳海自杀,直至今日,成了一个吸引自杀者的“热门地点”。一直有人建议和推动在金门桥上设置围栏或其他防护措施,因为现在的栏杆太低,普通身高的成年人都可以跨过去,也是吸引自杀者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个建议一直没有施行,原因是反对者甚众,而且立场特别强硬,理由是:第一,金门桥现在这样是经典建筑,完美无缺,加高栏杆或者其他护栏之类会破坏其美观;第二,自杀的人么,你堵了他从这里跳海的机会,他还是会跑到别处去,或者用其他方法自杀的,白费劲。另外,虽然无人公开这么说,想必加建护栏的费用也在某些人的顾虑之中。
金门桥不属于政府财产,而是属于一个私人组织,所以民间组织集团的呼声并不能拿他们怎么样。护栏运动已经进行多年至今桥上的栏杆仍然很低,周围仍未有防护措施。
让我惊奇的是,怀有“想自杀的人拦也拦不住”的信念者甚众,包括很多心理医学工作者都有这个误解。实际上这个问题早有答案,而答案是“非也,自杀时拦住了救下来,大部分人不会再次自杀。” 1978年,加州大学 Berkeley 的公共卫生研究学者 Richard Seiden 做过一个划时代的研究,他追踪收集了515个试图从金门桥跳海自杀而未遂者的医学记录,发现平均26年之后,只有 6% 的人已经再次自杀而死,其他 94% 的人不是还活着就是死于自然原因。这个发现之后又有许多世界各地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提出了很多支持的旁证。例如华盛顿地区有一个以爵士作曲家 Duke Ellington 命名的桥,风景甚美,过去每年总有很多人跳下去,但是附近的一个以 Taft 命名的桥,两座桥很近,就极少人从那里跳下去。后来政府在 Ellington Bridge 上面竖起栏杆,杜绝了从那里自杀的人数,有意思的是,从 Taft 桥上自杀的人完全没有增加。
2007年发行了一部叫做 The Bridge 的纪录片。拍摄者在金门桥附近埋伏着抓拍了很多试图自杀甚至跳了下去的真人真事。他们也访问了一个跳下去而幸存的人。跟很多其他自杀未遂被救回来的人一样,他说,在下落的过程中,他已经后悔不想死了。
在研究自杀行为的 suicidology 学科里,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自杀不是合乎逻辑、理智思维下的现象,情绪极不稳定,已经失去了平时正常思考的能力。虽然,自杀未遂者将来自杀的机率要比普通未自杀人群高很多―特别是如果 underlying 的精神疾病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但是这个机率离 100% 很远很远,自杀的人,成功了也好,不成功也好,如果给他换一个时间地点,大多数都会后悔,而且不会再干。在医学上,自杀行为仍然是一个难以预料因而难以防止的现象,但是社会主流观念对自杀的各种误解和偏见 (stigma) 很不利于有危险的人求助也不利于关心他们的人有效地防止,让事情更糟。
听到两个精神医生说到自己病人的一手经历,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被长期失眠困扰是最最危险的一类人。即使是没有精神疾病的人,在长期失眠状况下会精神压力极大和产生幻觉(所以 sleep deprivation 本身就是 torture),如果原本就有 mood disorder,躁郁症,带有焦虑症状或者幻觉 (psychosis) 的抑郁症,自杀的危险就非常高。似乎纯抑郁症的症状,例如情绪低落,人生失去乐趣,起不了床,这些还不是诱发自杀的关键因素,比较危险的因素是冲动性格(impulsivity) 以及攻击性 (aggression) 倾向,就是所谓脑子一热就干出了糊涂事。所以,抑郁症或躁郁症加上滥用药物特别是兴奋剂,也是非常危险的组合,因为滥用药物的后果常常是降低大脑前额叶的思考判断能力,让感情中枢全面控制行为,特别冲动。另外一个现象是,在这种糊涂的思想状态下,有很多人把自杀的地点环境盯死在某一个著名的建筑,所以有很多人千里迢迢跑到金门大桥跳下去。如果他们 fixated 建筑不能让他们方便地执行计划,几乎每个人都不会另外在附近随便找个高楼就跳了下去。
让我觉得最匪夷所思的是,金门大桥的主人们,面对这么多医学证据,直到2008年才投票赞成修建一个防护网,挂在桥外的下面以阻止想跳的人。这是在 Seiden study 发表后三十年!才做出的决定。为了绝不让心爱的建筑产生一点改变,所以爱死多少人就死多少人,可以救下人命也不愿意―原来求生心理很强的所谓正常人里面有不少是这么想的,其中对于自杀和精神疾病的鄙视与偏见是一个重要根源。有很多人总是拿“反正这里拦住了,他们还会到别处自杀”这个借口来推搪公共安全措施,对于这种说法,在讲座中 Marine County (离金门桥最近的县,就在旧金山市的对面)Coroner’s office 的医生说,我检查跳桥尸体已经三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谁被人在桥上拦下来之后扑到桥上的汽车轮子下的。他们在桥上离那些飞速行驶的汽车只有四五尺那么远,又抱了必死之心,但是一个也没有冲进 traffic 里面自杀的。
http://www.pfnc.org/bridge/index.aspx

The lethal beauty.
金门桥不属于政府财产,而是属于一个私人组织,所以民间组织集团的呼声并不能拿他们怎么样。护栏运动已经进行多年至今桥上的栏杆仍然很低,周围仍未有防护措施。
让我惊奇的是,怀有“想自杀的人拦也拦不住”的信念者甚众,包括很多心理医学工作者都有这个误解。实际上这个问题早有答案,而答案是“非也,自杀时拦住了救下来,大部分人不会再次自杀。” 1978年,加州大学 Berkeley 的公共卫生研究学者 Richard Seiden 做过一个划时代的研究,他追踪收集了515个试图从金门桥跳海自杀而未遂者的医学记录,发现平均26年之后,只有 6% 的人已经再次自杀而死,其他 94% 的人不是还活着就是死于自然原因。这个发现之后又有许多世界各地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提出了很多支持的旁证。例如华盛顿地区有一个以爵士作曲家 Duke Ellington 命名的桥,风景甚美,过去每年总有很多人跳下去,但是附近的一个以 Taft 命名的桥,两座桥很近,就极少人从那里跳下去。后来政府在 Ellington Bridge 上面竖起栏杆,杜绝了从那里自杀的人数,有意思的是,从 Taft 桥上自杀的人完全没有增加。
2007年发行了一部叫做 The Bridge 的纪录片。拍摄者在金门桥附近埋伏着抓拍了很多试图自杀甚至跳了下去的真人真事。他们也访问了一个跳下去而幸存的人。跟很多其他自杀未遂被救回来的人一样,他说,在下落的过程中,他已经后悔不想死了。
在研究自杀行为的 suicidology 学科里,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自杀不是合乎逻辑、理智思维下的现象,情绪极不稳定,已经失去了平时正常思考的能力。虽然,自杀未遂者将来自杀的机率要比普通未自杀人群高很多―特别是如果 underlying 的精神疾病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但是这个机率离 100% 很远很远,自杀的人,成功了也好,不成功也好,如果给他换一个时间地点,大多数都会后悔,而且不会再干。在医学上,自杀行为仍然是一个难以预料因而难以防止的现象,但是社会主流观念对自杀的各种误解和偏见 (stigma) 很不利于有危险的人求助也不利于关心他们的人有效地防止,让事情更糟。
听到两个精神医生说到自己病人的一手经历,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被长期失眠困扰是最最危险的一类人。即使是没有精神疾病的人,在长期失眠状况下会精神压力极大和产生幻觉(所以 sleep deprivation 本身就是 torture),如果原本就有 mood disorder,躁郁症,带有焦虑症状或者幻觉 (psychosis) 的抑郁症,自杀的危险就非常高。似乎纯抑郁症的症状,例如情绪低落,人生失去乐趣,起不了床,这些还不是诱发自杀的关键因素,比较危险的因素是冲动性格(impulsivity) 以及攻击性 (aggression) 倾向,就是所谓脑子一热就干出了糊涂事。所以,抑郁症或躁郁症加上滥用药物特别是兴奋剂,也是非常危险的组合,因为滥用药物的后果常常是降低大脑前额叶的思考判断能力,让感情中枢全面控制行为,特别冲动。另外一个现象是,在这种糊涂的思想状态下,有很多人把自杀的地点环境盯死在某一个著名的建筑,所以有很多人千里迢迢跑到金门大桥跳下去。如果他们 fixated 建筑不能让他们方便地执行计划,几乎每个人都不会另外在附近随便找个高楼就跳了下去。
让我觉得最匪夷所思的是,金门大桥的主人们,面对这么多医学证据,直到2008年才投票赞成修建一个防护网,挂在桥外的下面以阻止想跳的人。这是在 Seiden study 发表后三十年!才做出的决定。为了绝不让心爱的建筑产生一点改变,所以爱死多少人就死多少人,可以救下人命也不愿意―原来求生心理很强的所谓正常人里面有不少是这么想的,其中对于自杀和精神疾病的鄙视与偏见是一个重要根源。有很多人总是拿“反正这里拦住了,他们还会到别处自杀”这个借口来推搪公共安全措施,对于这种说法,在讲座中 Marine County (离金门桥最近的县,就在旧金山市的对面)Coroner’s office 的医生说,我检查跳桥尸体已经三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谁被人在桥上拦下来之后扑到桥上的汽车轮子下的。他们在桥上离那些飞速行驶的汽车只有四五尺那么远,又抱了必死之心,但是一个也没有冲进 traffic 里面自杀的。
http://www.pfnc.org/bridge/index.aspx

The lethal 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