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十五年原来是本英文书,书名叫做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作者中文名字黄仁宇,英文名字Ray Huang。他生在动荡年代,立志从军,上军校,毕业在国民党军效力。但是他跟共产党走的也不远,交游圈子有廖沫沙 ---他后来给此书中文版题的书名;后来没有在解放战争中跟共产党交锋完全因为他给派来派去,不在本地。后来流落到美国,吃了所有第一代移民讨生活的苦,30多岁开始念历史博士。他自己说得很客气写这本书出来请广大内地读者指正,并明确的指出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借古讽今---他不干这事儿。最让人感叹的是,他提出一个大历史观,认为3,500年之后,人们才能明白那时的历史事件的全貌如何,单个事件和单个个人的力量对于历史发展的方向之完全无力改变。他自己说唯有这么看历史,才能面对天上国共两党朋友的亡灵。让我想起哀江南赋序言,庾信不能置信本朝崩溃的如此之快,不得不给自己一个‘江表王气,应终三百年乎?’的解释。
当然他的大历史观比三百年期限的迷信要有道理多了。基本上他的观点是,明朝那个制度到万历的时候已经走到头儿了,后续事件--明朝衰落败亡的发生是必然的,跟某个皇帝是否英明,某个奸臣是否大奸大恶,某个能臣多么的尽忠报国全无关系。好象一部机器,开头的时候还不错,用了很久,慢慢跟不上时代变迁,先是一个两个螺丝掉了,虽然有铁钉铁丝拢着不至于立刻就倒,但是终于敌不过内忧外患慢慢散架。这本书看的我惊心动魄,再次觉得生对时代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可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好是坏,社会机器是否能够自我更新持续发展维持天下太平世界发展的局面,又得3,500年以后的人才知道 --- 谁知道到时候人类是否对面眨眨眼睛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那时侯的人类是否介意3,500年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真是,我身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所以我要担惊受怕的及时行乐!
这本书的结构很奇怪,断代史不是断代史,编年史不是编年史,跟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类似,但是又不写全每个人的生平。其实书名1587,万历十五年也很富于欺骗性,因为他写的事情远远不止于这一年。他其实写的是一个很古怪的制度下的若干人等。这个制度就是明朝的文官制度,开国的时候文官不过8千,200年后到万历年间已经达到了2万。这两万人利益驱动斗来斗去,形成一个巨大的绞肉机,制度中人,从皇帝开始,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而我觉得作者认为,明朝的最大问题是讲究道德,所有的实际问题(好比亲戚争房地产等)都给抽象化到上千年前圣人提出的道德标准,灭人欲存天理给发挥到极至,人类吃饱穿暖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的正常需求,如果不能冠个道德的幌子,都是不能提出来的。然而是人都有类似的正常需求,于是冠冕堂皇洋洋洒洒的道德文章越来越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借贷)却没有一个解决的渠道,地方官敛财敛得越来越紧,京官儿吃回扣吃得越来越多,与之相对的是人君手头现钱很少,赏赐一个多年老臣只有五两银子;万历皇帝聪明敏感却缺乏行动魄力,看穿了手下臣子的两面派干脆给他们来个消极怠工。
黄仁宇对明朝这个渐渐不转的机器的描述从它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开始。其实从小到大,我印象里的明朝是个皇帝荒唐残暴的积弱之国,这个错误的观念被当时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之开口闭口大明王朝所纠正。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当时只有20多岁的皇帝还是个精力旺盛励精图治想要做一番事业的皇帝。时年大旱,万历亲自带着群臣去郊外进行祈雨的仪式;而对各种各样的国家典礼,皇帝的主要职责,也尽忠职守,努力做到十全十美。那时侯的万历皇帝,还是制度中人,没有看明白这个制度必然引出来的两面派的特性 ---他看明白了以后,就成了历史上被人批判的庸碌君主。然而事实的情况是,他想有作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基本上所有他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都被他的臣子(!)给拦住了死也不让他做。先是少年的时候他喜欢书法,几岁就能写尺把大字,然后这点儿爱好被他的大臣张居正拦住了,基本意思是说皇帝的书法已经够好了,再写得更好也没有必要了,所以把书法课给取消了;然后他喜欢跟太监练兵,这点儿爱好又被大臣申时行釜底抽薪之计给掐死了;他真心爱郑妃,想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也被群臣拦住,到了也没能跟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同穴。基本上来讲,他一生想要干的每一件事儿,都给拦住了没有干成,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很凄凉的吧,尤其是他明知道那些上书冠冕堂皇的道德理由拦着他不让他干这些事情的文臣其实自己都打着道德的幌子中饱私囊过着比他自在的多的生活。书到这里,我就很理解他消极不抵抗的策略:你们不让我快活,我也不让你们高兴。
这时候忍不住插一笔个人对历史的影响。正德皇帝年轻有魄力,自己封自己什么大将军就出关打仗去了;不爱住在皇宫,跟自己亲随太监护卫住在豹房---现在是一特新兴的地方,满处玻璃大楼。还封自己做太师,自己当自己的首席大臣,绕过一群文臣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可惜他英年早逝---跟他喜欢冒险的生活方式不无干系,要是他活得长些,把他的行动能力转移到改革明朝的官僚体制上面..... 当然这些如果毫无意义,现代人想起正德皇帝,大半应该是游龙戏凤的荒唐皇帝,他出征塞外,多少年边境无庾这点儿事儿当年被他的文臣刻意忽略,之后也无人提起了。
下面写的两个人是万历的两个重要文臣,先出场的是申时行。申时行基本上来讲就是一个抹泥的,明朝帝国机器的铁丝绳万能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