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重读《雅舍谈吃》
Posted: 2009-09-01 9:23
温故而知新---重读《雅舍谈吃》
第一次看到《雅舍谈吃》,我还是个小学生。那时家里一个相熟的阿姨从国外进修回来,带了好几本繁体竖版的书,都是台湾出的。其中有两本,我看过后的印象最为深刻。一本是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女士的回忆录《赵家杂记》,扉页上有作者亲笔赠言。我常想:这个老太太该多有趣儿啊。另外一本就是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估计是杨女士强烈推荐的。大概我那会儿还没修炼成吃货,看过了觉得“真能写!”也就放下了。
上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了《雅舍谈吃》,这才是认真地阅读。每天吃了午饭,回到宿舍午休,我躺在自己的上铺,悠闲地翻几页才肯睡去。有一次,书从上铺掉到下铺,我下铺的姑娘奇怪地问我:这不刚吃完饭么,你怎么还有胃口看吃?我笑,把书塞给她看。这一看,她也喜欢了。这本书我续借了好多次,全宿舍传阅。
出国的时候,舍不得留下、要带在手边的书太多。《雅舍谈吃》居然没有入选,还是有些遗憾。但是与其带一个人的专集,不如带《名家谈吃》之类的合集。还好后来在这边图书馆也借到了。借一次是十周,只要没有别的读者预定,还可以无限续借。这么图书馆的《雅舍谈吃》就一直放在我手边。同样的还有一套汪曾祺全集。这些图书馆的书,跟着我好几年,来来回回地看,翻到哪一页都可以往下看。
近些年,在这边的家也算安顿下来,不甘心借书,又开始致力于经营自己的“藏书”了。网上购物变得平常,国内更是有免费送货、“货到付款”的方便。因此每次回家休假之前的一大任务是开书单。恨不得人还没到家,已经买了几百块的书在等着我了。新版的《雅舍谈吃》无论如何要买一本回来。看着一排书架上,有关饮馔美食的,能开出专题,心里喜欢。
有人问我:这么多年,反复看一本书,熟得都能背了,动不动就引典,再看不腻烦么?我诚心诚意的回答是:真的不腻,因为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发现。比如最近,再一次读《雅舍谈吃》,有三处看出些“功夫在吃外”的意思来了。
比如《核桃腰》一篇,从往年河南饭庄厚德福的名菜核桃腰说起,谈到“以我个人经验,福州馆子的炒腰花最擅胜场。”。而“抗战期间,偶在某一位作家的岳丈郑老先生家吃饭,郑先生是福州人,司法界的前辈,雅喜烹调,他的郇厨所制腰花,做得出神入化,至善至美,一饭至今而不能忘。”“某一作家”这么奇怪的指代,看得心里打个突。
仔细琢磨了,才有点明白这个隐晦的说法是为了什么。“某一作家”应该是指曹禺。“岳丈”就是曹禺前妻郑秀的爸爸,郑烈先生。郑烈祖籍福州,同盟会元老,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全国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抗战期间,梁实秋在郑父那里吃到了美味的腰花,而曹禺和郑秀这一对清华园里定下盟约的佳侣之间,却出现了裂痕,学生辈的方瑞介入其中。一直到解放前夕,郑秀的父亲郑烈先生准备带着女儿和两个外孙女从南京去台湾,郑秀在飞机场等不来分居甚久的丈夫曹禺,当场领着女儿们下了飞机,从此跟老父一诀成永别。郑烈先生后来在台北专事律师。郑秀终于在组织和亲友的“帮助”下,跟曹禺离婚,自己拉扯大两个女儿。而曹禺与方瑞再婚,也生了两个女儿。梁实秋八十年代写到郑老先生,用曲笔带了一下内中隐情。
又比如《爆双脆》一篇,讲北方山东馆的名菜“所谓双脆,是鸡胗和羊肚儿,两样东西旺火爆炒……鸡胗和肚子都要先用刀划横竖痕,越细越好,目的是使油容易渗透而热力迅速侵入,因为这道菜纯粹是靠火候。……爆炒勾汁,来不及用铲子翻动,必须端起锅来把锅里的东西抛向半空中打个滚儿在落下来,液体固体一起掂起,连掂三五下子,熟了。”这让我想起高阳的民初历史小说《八大胡同》,里面有一处说到饭庄“出条子”的姑娘们(恩客写条子让妓女去饭庄陪座),“为了表示不能久坐,往往点最快最少事的菜,吃好了就走,通常总是炸肫肝。”席上主人善解人意,先点这个炸肫肝来试探姑娘的态度。姑娘改口说点个枣泥盒子,“这样点心,和面起酥,现烤上桌,很要一些功夫”,这是她愿意奉陪、曲意伺候的意思。
不过,高阳笔下这顿饭,细看不十分妥帖,“野翰林”写高兴了,不拘小节也是常事。首先,饭庄是“西河沿斌升楼”,如果是采用的真实地点,那么这个地方还真的存在。肖复兴写道,西河沿“东口第一家是华北楼,这是一家老餐馆,华北楼是后来改的名字。《燕都丛考》中说:斌升楼食肆原名龙源楼,清穆宗微行,尝饮宴于是。”从名字,看不出这家清朝同治年间就有的斌升楼是什么菜系,反正不在老北京八大楼之内(东兴楼、致美楼、泰丰楼、鸿庆楼、鸿兴楼、萃华楼、新丰楼、安福楼)。席上提及的四个菜点是炸肫肝、枣泥盒子、糟溜鱼片和桂花栗子。首先,肫(音:谆zhun1声)肝这说法就很不北京,北京话应该是按梁实秋的写法,胗(音:真zhen1声)肝。炸胗肝和糟溜鱼片这两个菜,倒是符合山东馆子的风格。不过,枣泥盒子是否鲁菜就含糊了。而栗子“真正杭州来的,煮着吃”,这恐怕就跟鲁菜完全两岔儿了。
手里这本新版《雅舍谈吃》,还有些“集外文”。《饮酒》一篇,近结尾处很有点意思。梁实秋回忆起早年在青岛大学任教,“那地方背山面海,风景如绘,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最理想的卜居之所,惟一缺憾是很少文化背景,没有古迹耐人寻味,也没有适当的娱乐。看山观海,久了也会腻烦,於是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 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有时且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 样子。当时作践了身体,这笔帐日后要算。一日,胡适之先生过青岛小憩,在宴席上看到八仙过海的盛况大吃一惊,急忙取出他太太给他的一个金戒指,上面镌有‘ 戒’字,戴在手上,表示免战。过后不久,胡先生就写信给我说:‘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青岛不宜久居,还是到北京来吧!’我就到北京去了。”这一段,不动声色地把胡适为人处事的手法、对待朋友的态度都写活了。
我免不了好奇,查查带一位女史的八仙都是谁。能查到的几位,除了梁实秋自己,比较知名的还有杨振声(校长,文学家)、赵太侔(戏剧学家)、闻一多(文学家、画家,梁实秋清华、留美双重同学),女史则是闻一多拉来的方令孺(女,文学家)。
梁实秋写文章怀念好友闻一多,谈到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做中文系主任,把妻儿送回老家,并写了一首情诗《奇迹》,“实际是一多在这个时候在情感上吹起了一点涟漪,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写出诗来仍然是那样的回肠荡气。”有人考据,这涟漪是方令孺,也有人认为其实是赵太侔的妻子俞珊女士。
胡适去青岛看朋友,徐志摩也去过,据说就是去给心里泛起涟漪的闻一多敲警钟的。徐志摩没有提怎么给闻一多做思想工作,倒是不厚道地给一向瞧不上俞珊的陆小曼写信说:“星期四下午又见杨今甫(即杨振声),听了不少关于俞珊的话。好一位小姐,差些一个大学都被她闹散了。梁实秋也有不少丑态。”这又把梁实秋给拉进了泥坑。不过,梁实秋晚年的续弦妻子韩菁清证实,梁实秋比较几个美女,最推崇的是俞珊,弥留的时候还念叨过俞珊的名字。
一本有关吃的小书,看多了看出其它有趣,也真是乐事一桩。
第一次看到《雅舍谈吃》,我还是个小学生。那时家里一个相熟的阿姨从国外进修回来,带了好几本繁体竖版的书,都是台湾出的。其中有两本,我看过后的印象最为深刻。一本是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女士的回忆录《赵家杂记》,扉页上有作者亲笔赠言。我常想:这个老太太该多有趣儿啊。另外一本就是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估计是杨女士强烈推荐的。大概我那会儿还没修炼成吃货,看过了觉得“真能写!”也就放下了。
上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了《雅舍谈吃》,这才是认真地阅读。每天吃了午饭,回到宿舍午休,我躺在自己的上铺,悠闲地翻几页才肯睡去。有一次,书从上铺掉到下铺,我下铺的姑娘奇怪地问我:这不刚吃完饭么,你怎么还有胃口看吃?我笑,把书塞给她看。这一看,她也喜欢了。这本书我续借了好多次,全宿舍传阅。
出国的时候,舍不得留下、要带在手边的书太多。《雅舍谈吃》居然没有入选,还是有些遗憾。但是与其带一个人的专集,不如带《名家谈吃》之类的合集。还好后来在这边图书馆也借到了。借一次是十周,只要没有别的读者预定,还可以无限续借。这么图书馆的《雅舍谈吃》就一直放在我手边。同样的还有一套汪曾祺全集。这些图书馆的书,跟着我好几年,来来回回地看,翻到哪一页都可以往下看。
近些年,在这边的家也算安顿下来,不甘心借书,又开始致力于经营自己的“藏书”了。网上购物变得平常,国内更是有免费送货、“货到付款”的方便。因此每次回家休假之前的一大任务是开书单。恨不得人还没到家,已经买了几百块的书在等着我了。新版的《雅舍谈吃》无论如何要买一本回来。看着一排书架上,有关饮馔美食的,能开出专题,心里喜欢。
有人问我:这么多年,反复看一本书,熟得都能背了,动不动就引典,再看不腻烦么?我诚心诚意的回答是:真的不腻,因为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发现。比如最近,再一次读《雅舍谈吃》,有三处看出些“功夫在吃外”的意思来了。
比如《核桃腰》一篇,从往年河南饭庄厚德福的名菜核桃腰说起,谈到“以我个人经验,福州馆子的炒腰花最擅胜场。”。而“抗战期间,偶在某一位作家的岳丈郑老先生家吃饭,郑先生是福州人,司法界的前辈,雅喜烹调,他的郇厨所制腰花,做得出神入化,至善至美,一饭至今而不能忘。”“某一作家”这么奇怪的指代,看得心里打个突。
仔细琢磨了,才有点明白这个隐晦的说法是为了什么。“某一作家”应该是指曹禺。“岳丈”就是曹禺前妻郑秀的爸爸,郑烈先生。郑烈祖籍福州,同盟会元老,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全国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抗战期间,梁实秋在郑父那里吃到了美味的腰花,而曹禺和郑秀这一对清华园里定下盟约的佳侣之间,却出现了裂痕,学生辈的方瑞介入其中。一直到解放前夕,郑秀的父亲郑烈先生准备带着女儿和两个外孙女从南京去台湾,郑秀在飞机场等不来分居甚久的丈夫曹禺,当场领着女儿们下了飞机,从此跟老父一诀成永别。郑烈先生后来在台北专事律师。郑秀终于在组织和亲友的“帮助”下,跟曹禺离婚,自己拉扯大两个女儿。而曹禺与方瑞再婚,也生了两个女儿。梁实秋八十年代写到郑老先生,用曲笔带了一下内中隐情。
又比如《爆双脆》一篇,讲北方山东馆的名菜“所谓双脆,是鸡胗和羊肚儿,两样东西旺火爆炒……鸡胗和肚子都要先用刀划横竖痕,越细越好,目的是使油容易渗透而热力迅速侵入,因为这道菜纯粹是靠火候。……爆炒勾汁,来不及用铲子翻动,必须端起锅来把锅里的东西抛向半空中打个滚儿在落下来,液体固体一起掂起,连掂三五下子,熟了。”这让我想起高阳的民初历史小说《八大胡同》,里面有一处说到饭庄“出条子”的姑娘们(恩客写条子让妓女去饭庄陪座),“为了表示不能久坐,往往点最快最少事的菜,吃好了就走,通常总是炸肫肝。”席上主人善解人意,先点这个炸肫肝来试探姑娘的态度。姑娘改口说点个枣泥盒子,“这样点心,和面起酥,现烤上桌,很要一些功夫”,这是她愿意奉陪、曲意伺候的意思。
不过,高阳笔下这顿饭,细看不十分妥帖,“野翰林”写高兴了,不拘小节也是常事。首先,饭庄是“西河沿斌升楼”,如果是采用的真实地点,那么这个地方还真的存在。肖复兴写道,西河沿“东口第一家是华北楼,这是一家老餐馆,华北楼是后来改的名字。《燕都丛考》中说:斌升楼食肆原名龙源楼,清穆宗微行,尝饮宴于是。”从名字,看不出这家清朝同治年间就有的斌升楼是什么菜系,反正不在老北京八大楼之内(东兴楼、致美楼、泰丰楼、鸿庆楼、鸿兴楼、萃华楼、新丰楼、安福楼)。席上提及的四个菜点是炸肫肝、枣泥盒子、糟溜鱼片和桂花栗子。首先,肫(音:谆zhun1声)肝这说法就很不北京,北京话应该是按梁实秋的写法,胗(音:真zhen1声)肝。炸胗肝和糟溜鱼片这两个菜,倒是符合山东馆子的风格。不过,枣泥盒子是否鲁菜就含糊了。而栗子“真正杭州来的,煮着吃”,这恐怕就跟鲁菜完全两岔儿了。
手里这本新版《雅舍谈吃》,还有些“集外文”。《饮酒》一篇,近结尾处很有点意思。梁实秋回忆起早年在青岛大学任教,“那地方背山面海,风景如绘,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最理想的卜居之所,惟一缺憾是很少文化背景,没有古迹耐人寻味,也没有适当的娱乐。看山观海,久了也会腻烦,於是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 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有时且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 样子。当时作践了身体,这笔帐日后要算。一日,胡适之先生过青岛小憩,在宴席上看到八仙过海的盛况大吃一惊,急忙取出他太太给他的一个金戒指,上面镌有‘ 戒’字,戴在手上,表示免战。过后不久,胡先生就写信给我说:‘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青岛不宜久居,还是到北京来吧!’我就到北京去了。”这一段,不动声色地把胡适为人处事的手法、对待朋友的态度都写活了。
我免不了好奇,查查带一位女史的八仙都是谁。能查到的几位,除了梁实秋自己,比较知名的还有杨振声(校长,文学家)、赵太侔(戏剧学家)、闻一多(文学家、画家,梁实秋清华、留美双重同学),女史则是闻一多拉来的方令孺(女,文学家)。
梁实秋写文章怀念好友闻一多,谈到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做中文系主任,把妻儿送回老家,并写了一首情诗《奇迹》,“实际是一多在这个时候在情感上吹起了一点涟漪,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写出诗来仍然是那样的回肠荡气。”有人考据,这涟漪是方令孺,也有人认为其实是赵太侔的妻子俞珊女士。
胡适去青岛看朋友,徐志摩也去过,据说就是去给心里泛起涟漪的闻一多敲警钟的。徐志摩没有提怎么给闻一多做思想工作,倒是不厚道地给一向瞧不上俞珊的陆小曼写信说:“星期四下午又见杨今甫(即杨振声),听了不少关于俞珊的话。好一位小姐,差些一个大学都被她闹散了。梁实秋也有不少丑态。”这又把梁实秋给拉进了泥坑。不过,梁实秋晚年的续弦妻子韩菁清证实,梁实秋比较几个美女,最推崇的是俞珊,弥留的时候还念叨过俞珊的名字。
一本有关吃的小书,看多了看出其它有趣,也真是乐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