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读毛姆《刀锋》
Posted: 2009-10-07 20:13
那个,我也跟风看毛姆了,这是一点读后感
。
特此鸣谢以下各位
:
HelenClair:各得其所:读<<The Razor's Edge>>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427
Jun:刀锋: 我的读后感(完)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429
火星狗:《刀锋》笔记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4416
谁越过刀锋,谁获得救赎? ――也读《刀锋》
毛姆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销路极好,据说高达一字一元(约等于现在二十刀),不过他一直自认二流作家。――那也绝对是二流中的一流。毛姆著作颇丰,小说之外,还写剧本,散文,文学评论。毛姆热爱八卦。他写的文学评论都以作家生平开头,并对私生活给予最高重视,而对公共活动很少着墨。他眉飞色舞的描述托 尔斯泰夫人养小白脸,陀斯妥也夫斯基是自卑自负丑陋而性欲旺盛的赌徒,司汤达追求爱情屡战屡败眼睁睁看着情人背叛自己,狄更斯跟两个小姨子好又跟女演员婚外生子之类,但是毛姆却只字未提狄更斯热心慈善事业身体力行,还容忍经济不见得穷困道德却颇不堪的人见人厌文艺男青年到他家里混吃骗喝,比如安徒生――我觉得这也是很果汁的呀,可是毛姆不感兴趣。
毛姆的文字好像简奥斯汀,机智幽默洞察世事。看到人的愚蠢虚妄,不像鲁迅那样气急败坏,也不像张爱那样冷峻孤清,他只是饶有兴致的描述,无伤大雅的讽刺。那些评价有时刻薄,但绝不恶毒。他还是最最体贴读者的作家。这本书开篇就告诉你它的的体例和叙述方式以及读者应该期待和不应该期待什么。他不像雨果那样傲慢的在第二章就开始挑战读者的忠心和忍受力,用一整个章节描写与故事毫无关联的巴黎城市规划与圣母院。毛姆在倒数第二章才写纯理论部分,而且一开头就警告读者:这章没意思,慎入;又与情节无关,可略过。毛姆认为作家应该为取悦普通读者而写作,不刻意讨好批评家的品位。因此他在书的第一段,就向你道歉这本小说不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婚礼或死亡来结局;而在书的最后一段,毛姆总结了一下各个人物的归宿,结果大家求仁得仁,皆大欢喜。――这大概就同“两个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样给人满足感了吧?有作家肯这样尽心竭力地制造阅读的乐趣,真是我等身为读者的一大幸事。
《刀锋》是毛姆70岁时完成的,题记为:“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刀锋锐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者稀。小说讲述的便是现代人寻求刀锋般逼窄艰难的灵魂救赎。
Larry Darrell――天使在人间
Larry参战前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退伍后却变成了大家都不理解的怪物。实际上Larry的症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得了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刀锋》在士兵中格外受欢迎,大约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对Larry的感受深有体会。我认识若干越战老兵,许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PTSD,主要和个人经历有关。海军退伍的就没有任何后遗症,飞行员有一些症状,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退伍军人症状最严重,因为他们看到的伤亡最多最震撼。Larry描述的“羞耻感”,他们全都经历过,每个人都会问:为什么死去的是战友不是他们?另外,如同《The Hurt Locker》表达的“战争是毒品,让人上瘾。”经历了战场的轰轰烈烈,琐碎的日常生活显得多么苍白无趣,失望与虚无的感觉简直无可避免。数据显示,10%的二战退伍军人患有PTSD。在越战和伊战中这个比例更高――因为二战至少还是正义之战;越战和伊战士兵的玩命儿却没得到广泛认同。今天,美国的退伍军人医院有专门的心理治疗师为这些人服务,还有很多活动小组帮助患者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但是不幸的Larry,生不逢时,他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回到家乡,却找不到任何理解和支持。那时候又不流行self-help类书籍。他别无他法,只有远走他乡,依靠自己自我完善自我救赎。
他先去巴黎――美国人民心目中的物质中心和精神中心。在那里他拼命读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并没找到答案。书本既然不行,他就开始干体力活。在法国北部挖煤,在德国边流浪边干农活,有点像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意思。但这个办法也没成功。他在波恩休整了一年,又到西班牙意大利游历,然而艺术也没能使他平静。他来到印度,这回终于成了!可他不想呆在天堂,要做人间的天使,黑暗中的明灯,吸引有志之士,从而影响世界。
Larry的这段经历跟我的一个朋友类似。这位朋友大学时主修哲学,因为他说“我要的答案只能从哲学里找到。” 我选了一个自以为安全的角度说:“大学时我读过柏拉 图。” 他顿时怒不可遏,脸激动得发红:“柏拉图的书应该全烧掉!” 后来在多次交谈中,他告诉我,四年的大学生涯之后,他失望的发现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降全 是错的,他认同的哲学家只有那位宣布“上帝已死”的尼采。他在哲学系不受欢迎,被称作“那个憎恨哲学的家伙。”他觉得受了骗,但他不甘心,于是继续寻找答 案。他没像Larry似 的去印度,而是去了日本。在那里他对禅宗发生兴趣,并决定当和尚。我问他:“真和尚?在庙里住?不结婚?”他说是。我笑吟吟地说:“可是你改主意了,坚持 不了么?”他也笑了:“我确实没有坚持下来,但并不是你想的那个原因――实际上那个并不难。我只是发现我不能做到彻底的出世。从此一辈子在庙里研究禅宗不 能够满足我。对世俗我仍有好奇心,有欲望。”于是他当了六个月和尚就回美国了。在大学教了一阵子禅宗的课,又跑到捷克土耳其巴西中国等loaf了四年。他像Larry一样不重视金钱,不在乎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极度饥渴,不断阅读和思考,而且也像Larry一样写书总结自己的思考结果。不过他们的相似点至此结束,Larry去当开出租车的人间天使了,我的朋友则去读书就业当“正常人”了。
Larry是本书主角,是毛姆万份仰慕极力赞扬的,有评论家甚至称他为毛姆笔下唯一一个“十全十美的神圣人物。”然而毛姆写的是现实,“十全十美的神圣人物”只在寓言童话里才有,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毛姆原先的设定必然失败。果不其然,小说写到后来,叙述惯性不受作者的本心控制。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现象:毛姆一面把Larry放在天使的位置,一面又忍不住出言讥讽,揭露所谓圣人的本质;毛姆最后是肯定Larry的得救之道的,但我们做读者的却并不买帐。我个人觉得毛姆对Larry这个人物的塑造相对比较失败。由于毛姆是信奉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只对世俗的生活真实的人性感兴趣,他深刻理解并同情有缺陷但真实的人,因而能够运用他擅长的笔法生动地描写他们。对于他爱慕却不了解的人物和概念,他费尽心力也只能做到现在这样。
归根结底,Larry不像个“真人”。虽然毛姆说是有原型的,但Larry从始至终都像是毛姆头脑中的概念幻化出的一个似是而非的人。例如Larry总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脸上永远挂着和煦微笑。一个有PTSD寻找答案的年轻人,通常是善感暴躁易怒不安,怎么会如此平静温和?毛姆也说他感到Larry灵魂中的restlessness,可是Larry的行为丝毫都没有表现出来。就好像人家告诉你皇帝穿着新衣服呢,你却看不见。
又如Larry与女性的关系。他爱过青梅竹马的未婚妻Isabel么?据说是的,但Isabel解除婚约后,我们没见他有多伤心,俩人照样和和气气若无其事的交往――在这方面,他和Isabel倒真是一对儿。其后他云游四方寻求真理。这样的话,有性欲总不大好,可也不能成全了Isabel,让Larry为她守童子身,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由女性自荐枕席,而Larry则采取当今男性所称道的“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幕:夜深人静睡方好,妙龄女郎自献身――整个一《聊斋》。在印度得道之后,他就不再视女性为平等的人,而是物化的被救者。他先是把Susanne从死亡边缘救回来,Susanne感动的三番五次要求献身,Larry这才勉勉强强答应了。于是Susanne觉得这简直是一种恩赐,每次完事她都感到“不是他感谢我,而是我应该感谢他。”Larry在这里的做法让我想起《十日谈》里讽刺的那些道貌岸然的僧侣,几乎是以救赎为名骗取女性身体的的骗子。毛姆还描写Larry用催眠术治疗Isabel丈夫的头痛,也让我觉得一种脱离现实主义的荒诞滑稽。但是毛姆仍然是把这些当好人好事来写的,竭力歌颂Larry的崇高。毛姆态度改变是当Larry希望以婚姻拯救Sophie的时候。在这里,毛姆精彩的演绎了圣经中魔鬼试炼耶稣的故事,对Larry救世情结的实质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我猜想毛姆的叙述在此时终于完全脱离了他的掌握,不管作者如何推崇这个人物,作者在小说里的代言人无法不看到Larry的局限,无法不讥讽。 “毛姆”此刻似乎变成一个性格分裂的人:作者毛姆和叙述者毛姆对Larry的态度一分为二。即使最后作者毛姆如何的肯定Larry,我们仍不免心存疑惑。
Larry的不像真人还在于他似乎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他自小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他不爱自己的养父,连提都不提。他的养父看上去也并不爱他,抱怨过Larry小时候passive aggressive的性格。Larry对于唯一可能爱过的Isabel也不过如此,遑论其他人。他和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任何attachment,因此他没有任何亲密的朋友。
为了追求精神世界,完全摒弃物质世界;为了爱人类,放弃爱个人。这就是Larry的救赎之道。你信么?反正我是不信的。如果连Larry都没能得到救赎,那么这部小说里还有谁能越过刀锋呢?
Isabel Maturin――着眼未来的实干家
我晓得Isabel身上的那些标签:实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冷酷自私,占有欲强,等等。这些都没错,可我还是忍不住同情她。
先说她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吧。由于对Larry的极度占有欲,她听到Larry要和Sophie结婚就不顾一切的想破坏,甚至诱惑Sophie堕落,并令她丧命,而她对此毫无悔意。这是她最冷酷的时刻,没有任何借口可以冲淡这种残忍。但我总觉得这是毛姆对她的刻意陷害。假设Isabel没有插手Larry和Sophie的婚事,Sophie就会结局美满么?我觉得不会。即使她和Larry在一起也不可能快乐的;而且一得着机会,Sophie还是会堕落。但是毛姆偏偏安排Isabel当刽子手,简直让人疑心他恨这个人物。Helen猜毛姆爱Larry,Isabel也爱Larry,情敌见面分外眼红,所以才下毒手把Isabel写成个恶婆娘。这是一个说法。不过不管作者的动机怎样,我总觉得Isabel没那么不堪。
Isabel的另一个重大选择是放弃Larry同Gray结婚。Isabel和Larry两情相悦,Larry打仗归来, Isabel对未来充满希望与Larry订婚。但Larry变了。他不肯像其他优秀青年一样上大学找工作,在律师医生银行家里挑一样干,在上流社会的派对里享受鲜衣美食觥筹交错。他要去寻找答案,一个没有问题的答案,可能要花一辈子。换了你我在Isabel的位置,我们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么?反正Isabel没法忍受这个。靠Larry一年3千块那样活着(大约现在的一年6万?总之谈不上穷,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还不如叫她死。她后来嫁给品貌俱佳财力雄厚的Gray,毛姆讽刺她说:你不过是贪图方钻和貂皮大衣。Isabel怒扔蛋糕,但没有反驳。可这是真的么?当年她试图挽回Larry, 曾经发表长篇大论,讲述美国20年代蓬勃发展的美好图景,无限可能无限机会,年轻人一定要工作,要加入到建设资本主义美国的洪流中,不但自己可以出人头地还可以为社区为国家做贡献。这有错么?当然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看见了29年的大萧条而读出这中间的讽刺,可是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这么想有错么?难道今天的我们不常常听到这样的召唤么?而且我们中很多人不是正打算这样做么?
Isabel也并非完全的拜金主义。她对Larry说:你一年只有3千块,我也可以跟你生活,我会给你做饭,但那必须是暂时的。可是你一辈子没完没了地寻找答案,我看不到希望啊。又比如大萧条之后,她老公破产,他们的钱只剩下与当年Larry求婚时一样多,她老公还患上头痛不能上班。可是Isabel并没想离开丈夫,她拿自己的钱养活家,拿出全部积蓄给丈夫东山再起。我觉得实际上,Isabel追求的并不是手头的百万钞票,不是醉生梦死的享乐,不是方钻貂皮豪宅香车那些具体的东西,她要的是一个可以让她憧憬的未来,而且这个未来是靠她的钢铁意志和丈夫的辛勤劳作能够实现的。即使原有的物质世界坍塌了,只要她看到她的丈夫还在努力,只要她觉得还有希望,她就可以等待。
同Larry相似的是,她对感情也很淡漠。她同Larry分手,哭了一场就罢了;她结婚后虽然也是一个贤妻良母,但对丈夫孩子始终没有热情;一向亲密的母亲和叔叔死了,对她亦没有打击。她看到Sophie失去丈夫孩子的痛不欲生,除了不理解之外甚至有些妒嫉和憎恨――那仿佛是在反衬她爱得不够深。仿佛要以嫉妒心证明自己的爱情似的,她千方百计阻挠Sophie和Larry的结合。
无论如何,她那对未来世界的强烈憧憬并愿意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即便是小说要批判的,也仍然是我所欣赏的。她若是生活在今天,很可能是一个聪明冷静果断的女实业家啊。
Elliot Templeton――留恋过去的堂吉珂德
这是公认的毛姆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吧,他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是我们又喜欢又瞧不起的那类人。他是这样一个老好人呀,媚上但不欺下,慷慨热情乐于助人。他聪明但不深刻,充满世俗的智慧但缺乏精神的灵性。他的朋友们利用他的仁慈宽厚但不尊重他。如果你是有老钱的欧洲贵族,就可以鄙视地说他不过是个“对缝儿的”,巴结贵妇人倒卖古玩,究其实不过是个没文化的美国佬;如果你是个有新钱的,那更可以嘲笑他逢迎贵族丑态百出,还自以为是上流社会呢,简直痴心妄想!
Elliot是社交圈里的常青树,实际上是个极悲哀的角色。有人觉得他只是贪图上流社会的名利权势才像狗一样巴结,我觉得其实他像Larry和Isabel一样,有坚定的抽象的信念。Larry的目标是精神解放,Isabel是对可把握的未来的憧憬,Elliot想要的并不是上流社会此刻的浮华荣耀,而是遥远的过去。他向往着和古代帝王欧洲贵族们一起冲锋陷阵,他追寻的是古老广阔高尚英武的年代,他要找到曾经的光荣与梦想。说起来,Isabel的追求最容易实现,Larry的虽然艰难,毕竟也还可能。唯有Elliot,他的理想永远都只能是个梦。但他就像堂吉珂德一样,什么也不能阻止他的浪漫理想。身穿着“先祖”劳力亚伯爵的制服,身边配剑,胸前佩金羊毛勋章,他一定会以他的才情魅力仁慈宽厚征服天堂里的上流社会的,在那里他还将继续他的美梦。
Elliot临死前引用的是这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难怪毛姆说他相识满天下,知交无一人。

特此鸣谢以下各位

HelenClair:各得其所:读<<The Razor's Edge>>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427
Jun:刀锋: 我的读后感(完)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429
火星狗:《刀锋》笔记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4416
谁越过刀锋,谁获得救赎? ――也读《刀锋》
毛姆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销路极好,据说高达一字一元(约等于现在二十刀),不过他一直自认二流作家。――那也绝对是二流中的一流。毛姆著作颇丰,小说之外,还写剧本,散文,文学评论。毛姆热爱八卦。他写的文学评论都以作家生平开头,并对私生活给予最高重视,而对公共活动很少着墨。他眉飞色舞的描述托 尔斯泰夫人养小白脸,陀斯妥也夫斯基是自卑自负丑陋而性欲旺盛的赌徒,司汤达追求爱情屡战屡败眼睁睁看着情人背叛自己,狄更斯跟两个小姨子好又跟女演员婚外生子之类,但是毛姆却只字未提狄更斯热心慈善事业身体力行,还容忍经济不见得穷困道德却颇不堪的人见人厌文艺男青年到他家里混吃骗喝,比如安徒生――我觉得这也是很果汁的呀,可是毛姆不感兴趣。
毛姆的文字好像简奥斯汀,机智幽默洞察世事。看到人的愚蠢虚妄,不像鲁迅那样气急败坏,也不像张爱那样冷峻孤清,他只是饶有兴致的描述,无伤大雅的讽刺。那些评价有时刻薄,但绝不恶毒。他还是最最体贴读者的作家。这本书开篇就告诉你它的的体例和叙述方式以及读者应该期待和不应该期待什么。他不像雨果那样傲慢的在第二章就开始挑战读者的忠心和忍受力,用一整个章节描写与故事毫无关联的巴黎城市规划与圣母院。毛姆在倒数第二章才写纯理论部分,而且一开头就警告读者:这章没意思,慎入;又与情节无关,可略过。毛姆认为作家应该为取悦普通读者而写作,不刻意讨好批评家的品位。因此他在书的第一段,就向你道歉这本小说不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婚礼或死亡来结局;而在书的最后一段,毛姆总结了一下各个人物的归宿,结果大家求仁得仁,皆大欢喜。――这大概就同“两个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样给人满足感了吧?有作家肯这样尽心竭力地制造阅读的乐趣,真是我等身为读者的一大幸事。
《刀锋》是毛姆70岁时完成的,题记为:“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刀锋锐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者稀。小说讲述的便是现代人寻求刀锋般逼窄艰难的灵魂救赎。
Larry Darrell――天使在人间
Larry参战前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退伍后却变成了大家都不理解的怪物。实际上Larry的症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得了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刀锋》在士兵中格外受欢迎,大约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对Larry的感受深有体会。我认识若干越战老兵,许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PTSD,主要和个人经历有关。海军退伍的就没有任何后遗症,飞行员有一些症状,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退伍军人症状最严重,因为他们看到的伤亡最多最震撼。Larry描述的“羞耻感”,他们全都经历过,每个人都会问:为什么死去的是战友不是他们?另外,如同《The Hurt Locker》表达的“战争是毒品,让人上瘾。”经历了战场的轰轰烈烈,琐碎的日常生活显得多么苍白无趣,失望与虚无的感觉简直无可避免。数据显示,10%的二战退伍军人患有PTSD。在越战和伊战中这个比例更高――因为二战至少还是正义之战;越战和伊战士兵的玩命儿却没得到广泛认同。今天,美国的退伍军人医院有专门的心理治疗师为这些人服务,还有很多活动小组帮助患者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但是不幸的Larry,生不逢时,他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回到家乡,却找不到任何理解和支持。那时候又不流行self-help类书籍。他别无他法,只有远走他乡,依靠自己自我完善自我救赎。
他先去巴黎――美国人民心目中的物质中心和精神中心。在那里他拼命读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并没找到答案。书本既然不行,他就开始干体力活。在法国北部挖煤,在德国边流浪边干农活,有点像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意思。但这个办法也没成功。他在波恩休整了一年,又到西班牙意大利游历,然而艺术也没能使他平静。他来到印度,这回终于成了!可他不想呆在天堂,要做人间的天使,黑暗中的明灯,吸引有志之士,从而影响世界。
Larry的这段经历跟我的一个朋友类似。这位朋友大学时主修哲学,因为他说“我要的答案只能从哲学里找到。” 我选了一个自以为安全的角度说:“大学时我读过柏拉 图。” 他顿时怒不可遏,脸激动得发红:“柏拉图的书应该全烧掉!” 后来在多次交谈中,他告诉我,四年的大学生涯之后,他失望的发现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降全 是错的,他认同的哲学家只有那位宣布“上帝已死”的尼采。他在哲学系不受欢迎,被称作“那个憎恨哲学的家伙。”他觉得受了骗,但他不甘心,于是继续寻找答 案。他没像Larry似 的去印度,而是去了日本。在那里他对禅宗发生兴趣,并决定当和尚。我问他:“真和尚?在庙里住?不结婚?”他说是。我笑吟吟地说:“可是你改主意了,坚持 不了么?”他也笑了:“我确实没有坚持下来,但并不是你想的那个原因――实际上那个并不难。我只是发现我不能做到彻底的出世。从此一辈子在庙里研究禅宗不 能够满足我。对世俗我仍有好奇心,有欲望。”于是他当了六个月和尚就回美国了。在大学教了一阵子禅宗的课,又跑到捷克土耳其巴西中国等loaf了四年。他像Larry一样不重视金钱,不在乎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极度饥渴,不断阅读和思考,而且也像Larry一样写书总结自己的思考结果。不过他们的相似点至此结束,Larry去当开出租车的人间天使了,我的朋友则去读书就业当“正常人”了。
Larry是本书主角,是毛姆万份仰慕极力赞扬的,有评论家甚至称他为毛姆笔下唯一一个“十全十美的神圣人物。”然而毛姆写的是现实,“十全十美的神圣人物”只在寓言童话里才有,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毛姆原先的设定必然失败。果不其然,小说写到后来,叙述惯性不受作者的本心控制。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现象:毛姆一面把Larry放在天使的位置,一面又忍不住出言讥讽,揭露所谓圣人的本质;毛姆最后是肯定Larry的得救之道的,但我们做读者的却并不买帐。我个人觉得毛姆对Larry这个人物的塑造相对比较失败。由于毛姆是信奉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只对世俗的生活真实的人性感兴趣,他深刻理解并同情有缺陷但真实的人,因而能够运用他擅长的笔法生动地描写他们。对于他爱慕却不了解的人物和概念,他费尽心力也只能做到现在这样。
归根结底,Larry不像个“真人”。虽然毛姆说是有原型的,但Larry从始至终都像是毛姆头脑中的概念幻化出的一个似是而非的人。例如Larry总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脸上永远挂着和煦微笑。一个有PTSD寻找答案的年轻人,通常是善感暴躁易怒不安,怎么会如此平静温和?毛姆也说他感到Larry灵魂中的restlessness,可是Larry的行为丝毫都没有表现出来。就好像人家告诉你皇帝穿着新衣服呢,你却看不见。
又如Larry与女性的关系。他爱过青梅竹马的未婚妻Isabel么?据说是的,但Isabel解除婚约后,我们没见他有多伤心,俩人照样和和气气若无其事的交往――在这方面,他和Isabel倒真是一对儿。其后他云游四方寻求真理。这样的话,有性欲总不大好,可也不能成全了Isabel,让Larry为她守童子身,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由女性自荐枕席,而Larry则采取当今男性所称道的“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幕:夜深人静睡方好,妙龄女郎自献身――整个一《聊斋》。在印度得道之后,他就不再视女性为平等的人,而是物化的被救者。他先是把Susanne从死亡边缘救回来,Susanne感动的三番五次要求献身,Larry这才勉勉强强答应了。于是Susanne觉得这简直是一种恩赐,每次完事她都感到“不是他感谢我,而是我应该感谢他。”Larry在这里的做法让我想起《十日谈》里讽刺的那些道貌岸然的僧侣,几乎是以救赎为名骗取女性身体的的骗子。毛姆还描写Larry用催眠术治疗Isabel丈夫的头痛,也让我觉得一种脱离现实主义的荒诞滑稽。但是毛姆仍然是把这些当好人好事来写的,竭力歌颂Larry的崇高。毛姆态度改变是当Larry希望以婚姻拯救Sophie的时候。在这里,毛姆精彩的演绎了圣经中魔鬼试炼耶稣的故事,对Larry救世情结的实质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我猜想毛姆的叙述在此时终于完全脱离了他的掌握,不管作者如何推崇这个人物,作者在小说里的代言人无法不看到Larry的局限,无法不讥讽。 “毛姆”此刻似乎变成一个性格分裂的人:作者毛姆和叙述者毛姆对Larry的态度一分为二。即使最后作者毛姆如何的肯定Larry,我们仍不免心存疑惑。
Larry的不像真人还在于他似乎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他自小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他不爱自己的养父,连提都不提。他的养父看上去也并不爱他,抱怨过Larry小时候passive aggressive的性格。Larry对于唯一可能爱过的Isabel也不过如此,遑论其他人。他和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任何attachment,因此他没有任何亲密的朋友。
为了追求精神世界,完全摒弃物质世界;为了爱人类,放弃爱个人。这就是Larry的救赎之道。你信么?反正我是不信的。如果连Larry都没能得到救赎,那么这部小说里还有谁能越过刀锋呢?
Isabel Maturin――着眼未来的实干家
我晓得Isabel身上的那些标签:实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冷酷自私,占有欲强,等等。这些都没错,可我还是忍不住同情她。
先说她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吧。由于对Larry的极度占有欲,她听到Larry要和Sophie结婚就不顾一切的想破坏,甚至诱惑Sophie堕落,并令她丧命,而她对此毫无悔意。这是她最冷酷的时刻,没有任何借口可以冲淡这种残忍。但我总觉得这是毛姆对她的刻意陷害。假设Isabel没有插手Larry和Sophie的婚事,Sophie就会结局美满么?我觉得不会。即使她和Larry在一起也不可能快乐的;而且一得着机会,Sophie还是会堕落。但是毛姆偏偏安排Isabel当刽子手,简直让人疑心他恨这个人物。Helen猜毛姆爱Larry,Isabel也爱Larry,情敌见面分外眼红,所以才下毒手把Isabel写成个恶婆娘。这是一个说法。不过不管作者的动机怎样,我总觉得Isabel没那么不堪。
Isabel的另一个重大选择是放弃Larry同Gray结婚。Isabel和Larry两情相悦,Larry打仗归来, Isabel对未来充满希望与Larry订婚。但Larry变了。他不肯像其他优秀青年一样上大学找工作,在律师医生银行家里挑一样干,在上流社会的派对里享受鲜衣美食觥筹交错。他要去寻找答案,一个没有问题的答案,可能要花一辈子。换了你我在Isabel的位置,我们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么?反正Isabel没法忍受这个。靠Larry一年3千块那样活着(大约现在的一年6万?总之谈不上穷,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还不如叫她死。她后来嫁给品貌俱佳财力雄厚的Gray,毛姆讽刺她说:你不过是贪图方钻和貂皮大衣。Isabel怒扔蛋糕,但没有反驳。可这是真的么?当年她试图挽回Larry, 曾经发表长篇大论,讲述美国20年代蓬勃发展的美好图景,无限可能无限机会,年轻人一定要工作,要加入到建设资本主义美国的洪流中,不但自己可以出人头地还可以为社区为国家做贡献。这有错么?当然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看见了29年的大萧条而读出这中间的讽刺,可是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这么想有错么?难道今天的我们不常常听到这样的召唤么?而且我们中很多人不是正打算这样做么?
Isabel也并非完全的拜金主义。她对Larry说:你一年只有3千块,我也可以跟你生活,我会给你做饭,但那必须是暂时的。可是你一辈子没完没了地寻找答案,我看不到希望啊。又比如大萧条之后,她老公破产,他们的钱只剩下与当年Larry求婚时一样多,她老公还患上头痛不能上班。可是Isabel并没想离开丈夫,她拿自己的钱养活家,拿出全部积蓄给丈夫东山再起。我觉得实际上,Isabel追求的并不是手头的百万钞票,不是醉生梦死的享乐,不是方钻貂皮豪宅香车那些具体的东西,她要的是一个可以让她憧憬的未来,而且这个未来是靠她的钢铁意志和丈夫的辛勤劳作能够实现的。即使原有的物质世界坍塌了,只要她看到她的丈夫还在努力,只要她觉得还有希望,她就可以等待。
同Larry相似的是,她对感情也很淡漠。她同Larry分手,哭了一场就罢了;她结婚后虽然也是一个贤妻良母,但对丈夫孩子始终没有热情;一向亲密的母亲和叔叔死了,对她亦没有打击。她看到Sophie失去丈夫孩子的痛不欲生,除了不理解之外甚至有些妒嫉和憎恨――那仿佛是在反衬她爱得不够深。仿佛要以嫉妒心证明自己的爱情似的,她千方百计阻挠Sophie和Larry的结合。
无论如何,她那对未来世界的强烈憧憬并愿意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即便是小说要批判的,也仍然是我所欣赏的。她若是生活在今天,很可能是一个聪明冷静果断的女实业家啊。
Elliot Templeton――留恋过去的堂吉珂德
这是公认的毛姆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吧,他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是我们又喜欢又瞧不起的那类人。他是这样一个老好人呀,媚上但不欺下,慷慨热情乐于助人。他聪明但不深刻,充满世俗的智慧但缺乏精神的灵性。他的朋友们利用他的仁慈宽厚但不尊重他。如果你是有老钱的欧洲贵族,就可以鄙视地说他不过是个“对缝儿的”,巴结贵妇人倒卖古玩,究其实不过是个没文化的美国佬;如果你是个有新钱的,那更可以嘲笑他逢迎贵族丑态百出,还自以为是上流社会呢,简直痴心妄想!
Elliot是社交圈里的常青树,实际上是个极悲哀的角色。有人觉得他只是贪图上流社会的名利权势才像狗一样巴结,我觉得其实他像Larry和Isabel一样,有坚定的抽象的信念。Larry的目标是精神解放,Isabel是对可把握的未来的憧憬,Elliot想要的并不是上流社会此刻的浮华荣耀,而是遥远的过去。他向往着和古代帝王欧洲贵族们一起冲锋陷阵,他追寻的是古老广阔高尚英武的年代,他要找到曾经的光荣与梦想。说起来,Isabel的追求最容易实现,Larry的虽然艰难,毕竟也还可能。唯有Elliot,他的理想永远都只能是个梦。但他就像堂吉珂德一样,什么也不能阻止他的浪漫理想。身穿着“先祖”劳力亚伯爵的制服,身边配剑,胸前佩金羊毛勋章,他一定会以他的才情魅力仁慈宽厚征服天堂里的上流社会的,在那里他还将继续他的美梦。
Elliot临死前引用的是这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难怪毛姆说他相识满天下,知交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