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5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6:59
by Knowing
多谢幻儿推荐,我对台湾本身兴趣不大,不过看下来历史演变还挺有趣的。尤其想到陈水扁还曾经那么青春活泼愉快过觉得很好笑!
书里写台湾人的观点跟去年去台湾得到的印象差不多--他们都对十大建筑工程很感激,对争取民主过程里的血案也记忆清晰,所以对蒋经国的功过分的很清,并没有互相抵消。
终于看了本轻松点的,推荐一下。 :cat88: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9:37
by Jun
Why is this book so controversial?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0:09
by Knowing
因为没全岛大乱血流成河就从一党专制过度成了民主,好象xx就是请客吃饭,实在令大陆人民不爽。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0:10
by tiffany
我私下里觉得大家有家底儿了以后,xx就是请客吃饭谈条件 :mrgreen: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0:22
by Jun
tiffany wrote:我私下里觉得大家有家底儿了以后,xx就是请客吃饭谈条件 :mrgreen:
I don't think the reality is even close to is 大家有家底儿了.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0:28
by tiffany
我假设而已。须知我不看报纸杂志很多年.....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0:38
by Knowing
这又是一个令人不爽之事。蒋经国没白在苏联留学啊,很有点共产主义情怀。
以当时蒋经国的观念来说,他认为,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富可敌国”与“贫无立锥”如果形成两个极端,却被理解为经济真的成长了,这应是一大讽刺。所以,为了避免像许多高度开发国家那样财富集中,贫富悬殊,他认为发展不仅要财富增加,也要合理分配,这样人民才能在均富的标准下愉快又勤劳地工作,社会才能稳定。可以看到,“十大建设”里有七项是经济基础建设,对台湾未来来说,不管采取哪种发展策略都是非常必要的建设。
  “十大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方面影响,的确给台湾带来焕然一新的生活风貌,但另一方面也牵动了政治与社会的演化。在人民知识与经济能力大幅提升的情况下,要求政治开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原来严密的政治控制体系已逐渐不能应对人民的要求了。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0:42
by tiffany
这个我倒觉得跟主义关系不大,common sense的话,都会觉得这个样子比较稳定合理。
不过经济基础跟上层建筑这个关系,唉,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1:44
by 幻儿
我也觉得台湾政改不全是因为经济上去了。国内现在相当多的人也富了呀,可要求民主的呼声有多高呢?连要求言论自由的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没有统计数字,这个印象全由网络和平时与人聊天中得来--到我们学校学习的大陆学生,在国内一般都是从业律师(算是中产吧),大部分不赞成民主,一部分不觉得互联网控制有太大问题,虽然说屏蔽掉facebook令他们不爽,但屏蔽掉关于June 4等信息他们觉得完全正确。(联想到美国人民,人家就不想要全民医保,人家就喜欢Sarah Palin和Glenn Beck,有什么办法呀)
主要可能还是因为历史上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相对共产党来说要宽松一些,给人民洗脑也没有共产党那么成功(就像中共跟朝鲜共产党比起来也比较宽松,现在朝鲜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热爱可比中国人民诚心多了)。国民党那边虽然也有白色恐怖,但一直允许一些党外活动。就是在抗战前,国民党如此迫害共产党,共产党人的实力也保存了不少。国民党虽然也是威权统治,但光控制行为不统一思想,国民党内同情共党的高级将领那么多,鲁迅等左倾文人也有一定的发表言论之自由。共产党就不同了,别说党外活动,党内就清洗了多少次,全体党员乃至全国人民都必须从身到心完全绝对服从领袖。据说胡适解释自己为什么弃大陆投台湾的时候说,国民党至少还给我沉默的权利,共产党是连沉默也不允许的。好在现在总算好一些了,可以沉默了 :sleeping: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2:18
by 豪情
也许真投药了. :mrgreen: 这个药就是先暴力威慑再给经济甜头.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2:38
by dropby
完全同意幻儿。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的百年悲情,被列强打压所以不惜一切追求强大在老百姓里有很大的思想基础,所以很多人觉得把经济搞上去,国富民强才是最重要的,牺牲点言论自由算个啥呀。

“富可敌国”与“贫无立锥”如果形成两个极端是社会不安定的来源,这是无关主义的common sense吧?就算美国这么资本主义的国家,也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会饿死人的。我觉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没有“贫无立锥”的正常人。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2:53
by 豪情
中国人不要民主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台湾的例子吧 :mrgreen: 当然还有俄罗斯.
TIMING很重要.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3:01
by Jun
dropby wrote:就是中国的百年悲情,被列强打压所以不惜一切追求强大在老百姓里有很大的思想基础,所以很多人觉得把经济搞上去,国富民强才是最重要的,牺牲点言论自由算个啥呀。
That's my dad's beliefs exactly.

The victim identity is perfectly helpful. Gotta keep it going.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3:44
by Knowing
dropby wrote: “富可敌国”与“贫无立锥”如果形成两个极端是社会不安定的来源,这是无关主义的common sense吧?就算美国这么资本主义的国家,也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会饿死人的。我觉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没有“贫无立锥”的正常人。
小美跟小肯英雄所见略同。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0/02/ ... st_18.html
【明報】1961年,甘迺迪就任美國總統,在其就職演說中,他說政府要去幫助那些身居陋舍的人,並解釋說,這與是否實行共產主義無關,而是因為——這是正確的。接着,他更說出了擲地有聲的一句:

「如果一個自由社會無法幫助多數的窮人,它亦無法保存少數的富人。」
(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
但是同是资本主义的香港,因为施政者的理念不同,房价一样惊人,貧富兩極化現象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这当然不怪共产党,英国治下香港房价就很高了。

美国房产拥有率远远高于欧洲,主要是政府政策一直倾斜于促进人民拥有自住房,还专门弄了两房这种半国有企业背书促进贷款,让贫者也有立锥之地,因为拥有物业的人越多,社会越稳定。这个政策稳定社会其实一直是很成功的,直到08年爆炸。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3:52
by dropby
啊,我理解的“贫无立锥”是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连陋室租金都付不起的人。没有房产就算“贫无立锥”啊?小K你简直是reversed金斧头。

让穷人有地方可以住并不需要人人都有房产。很多国家都有各种政府修建低价租给穷人的福利房。美国的房灾和让穷人有地方可以住好象没啥关系啊.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3:59
by Jun
dropby wrote:让穷人有地方可以住并不需要人人都有房产。很多国家都有各种政府修建低价租给穷人的福利房。美国的房灾和让穷人有地方可以住好象没啥关系啊.
:laughting015: :laughting015: :worthy: :applaudit01: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14:03
by Knowing
直接引爆金融危机的subprime mortgage 就是专门target 低收入阶层的。拥有房产是中产阶级的重要标志,所以低收入家庭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房子。再加上地产潮眼看有房的人都挣了纸面上的钱,低收入阶层觉得被拉下了,越穷越吃亏,更加急迫的想买房。所以跑去贷高利息的subprime。这当然不是房灾的起因,我的意思是说,爆炸后好多低收入阶层一下被扔回最低层,辛苦攒下的首付都泡了汤,吃的亏更大。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21:02
by silkworm
我刚好看了几篇旧《万象》上王鼎钧写的回忆文章,讲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讲宣传首脑张道藩的晚年。
我一边看,一边叹:何其相似乃尔。
另,KMT刚到台湾,小蒋接手之前,白色恐怖是相当厉害的。我认识一位忘年交,说在台大读书,常常一夜之间,某个人就消失了。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8 21:09
by 笑嘻嘻
不好意思地说,王鼎钧的《大气游虹》我小时候背过啊。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2:41
by IF NOT
笑嘻嘻太厉害了 :worthy: 真是照相机记忆!我也极喜欢那篇,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不过背是没有可能的 :p 王鼎均有几篇散文写得极有感染力,《青纱帐》《红头绳》我都很喜欢。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3:35
by Knowing
张道藩不是蒋碧薇的情儿么?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4:18
by IF NOT
silkworm wrote: 另,KMT刚到台湾,小蒋接手之前,白色恐怖是相当厉害的。我认识一位忘年交,说在台大读书,常常一夜之间,某个人就消失了。
认识一个反蒋的台湾人,说当年被抓吊起来打。柏杨的回忆录里有一段非常恐怖的描写:

“调查局把《新生报》的一位女记者,连当时严家淦先生都称呼
她为“沈大姐”的沈源嫜女士,全身剥光,在房子对角拉上一根粗大的麻绳,架着
她骑在上面,走来走去。沈源嫜哀号和求救,连厨房的厨子都落下眼泪。那是一个
自有报业史以来,女记者受到的最大羞辱和痛苦。当她走到第三趟,鲜血顺着大腿
直流的时候,惟一剩下来的声音,就是:“我说实话,我招供,我说实话,我招供
……”

她要求调查员们把她放下来,暂时离开,允许她自己穿上衣服。调查员离开后,
沈源嫜知道更苦的刑罚还在后面,她招供不出她从没有做过的事,于是迅速拴上房
门,解下绳子,就在墙角上吊身亡。这个六十年代的著名记者,除了留下若干有价
值的采访文稿外,最后留下来的是一双几乎爆出来的眼睛,和半突出的舌头。”

而这一段话,触发了电影《风声》的灵感,照样给共产党员周讯来了一段,成就了S&M新潮流,银幕下不知滴了多少wsn的口水。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6:45
by Knowing
好可怕!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0:04
by silkworm
Knowing wrote:张道藩不是蒋碧薇的情儿么?
就是啊。回头我把有关的段落摘点。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2:04
by Knowing
好啊好啊,我需要点八卦。嘻嘻,丝虫,你今天晚上有bill maher 看了。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3:38
by silkworm
对呀对呀,期待着,不过我是听,没有HBO。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4:50
by Knowing
我现在也没HBO 了。你看 but I am not wrong 么?上周播的,他的网站上有全部录像--他还挺大方。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4:57
by silkworm
嗯,回头看看,昨天看见你给的LINK了,谢谢先。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5:02
by silkworm
八卦来了。
我手敲的。节选自《万象》杂志,王鼎钧的文章《张道藩的生前身后是是非非》。
“国民政府”是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迁到台北的。一九五零年,张道藩奉命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领导文艺工作。……(一九六八年六月十二日,张道藩因脑血管疾病去世。)六月十五日,治丧会在“立法院”交谊厅开会,治丧委员八百四十三人,我也有一个名字,出席人数大约一半,会议由严家淦“副总统”主持,一切都有成规可循,会议进展顺利。“立法委员”许绍棣(蚕:郁达夫指认前妻王映霞婚外恋的对象就是许绍棣。许绍棣后来的夫人是徐悲鸿前女友孙多慈。详情我在《八角关系》里写过。不过,当时还不知道,许绍棣还曾为张道藩鸣不平。)突然提案:“筹措遗属生活教育费”,他强调道公清廉,家无余财。方治立即上台发言,语调悲愤,他说道公一生尽瘁党国,党国应该照顾他的家属,治丧会倘若发起捐款,那是党国的耻辱,也是对张道公的侮辱!这两个人对道公未能立即住进贵族医院“中心诊所”急救似乎耿耿于怀,募捐云云大概是一种发泄的方式吧。

“立法委员”吴延环出面打消了许绍棣的提案,他是张道藩地妹夫,带领道公法国籍的夫人淑媛女士,独生女丽莲小姐,胞弟张宣泽先生,四人一同登台婉谢,声明生活费教育费都没有问题。

(张道藩的丧礼,蒋经国没有出现),蒋介石亲临致祭,我第一次站得离他这么近。他在例行的仪式之后,注视遗像,叹了一口气。当时张府的女公子在供桌旁答礼,张夫人在帷幕后守灵,蒋“总统”跟张府的女公子握手,转身离去,法国籍的张夫人经人提醒,从帷幕后面追到大门口“总统”座车之旁,见了一面。

诸事完毕,张夫人离开台湾,她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把结婚证书交给文协。是的,这个文件对她没有用处了!证书是毛笔写在宣纸上,文句简单,道公用中文签名,夫人用法文签名,后面两位证人,记得其中一人是谢寿康(徐悲鸿蒋碧微、谢寿康、张道藩等人,早年在法国留学,同是一个小团体的成员。)。婚书自创一格,想见二十年代中国留学生的维新气概。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5:04
by silkworm
张道公(蚕:张道藩的尊称。)与夫人团聚,和情人分手,蒋碧微出版回忆录《道藩与我》(蚕:这个书名有误,后面都对,是《我与道藩》。蒋碧微的回忆录上下两册,《我与悲鸿》,《我与道藩》,都是“我”在前面。),公布两人当年的恋情,毁坏了这位志士端正严肃的形象,有人说,这本书把张道藩气死了,这话过甚其词。道公当然不希望蒋碧微“爆料”,曾经托人劝阻,那人对蒋说,张道藩的寿命也来日无多了,你等他身后在出书吧。蒋碧微的回答是:“黄泉路上无老少,也许我比他早死。”

眼见蒋碧微箭在弦上,张道藩上阳明山晋见蒋介石总裁,坦承“私生活出了问题”。据说蒋介石立即表示:“人人都有私生活,我也有。”张道藩听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下山回来,脸色好看多了。

蒋碧微在台湾师范学院教书,文坛后学尊称她为蒋老师,她手上握有张道公当年写给她的情书,数量很多,“蒋老师”把这些情书严密收藏起来,不让道公看见。那些信都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写的,道公已是党国闻达之士,居然还有这样的私情!“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他追求儒家的完整,那些信是他的心病。

一九五三年,道公找我记录他的口述自传,那时也是“国难当头”,他怎会有这番闲心?我有一个感觉,他可能希望借故取回那些信。赵友培老师向我暗示:“不但要跟张先生好好相处,也要跟蒋老师好好相处。”但是“蒋老师”岂是容易“好好相处”的人?说不尽的惭愧,我根本没有那个本事。

蒋碧微出版《我与道藩》,可以说是张道公最不如意的一件事,他怎知道他在海峡两岸名垂不朽,竟是靠他跟蒋碧微的爱情佳话!他当年讳莫如深,而今却由名记者潘宁东编成广播剧,在他领导过的“中广”公司制作播出,然后写成小说,畅销两岸三地,还可能拍成电影。他也曾竭尽心力立德立功,今人竟等闲视之,有人还做了负面的解释。

《我与道藩》由章君谷执笔,他是小说家,长于“代言”,文笔精彩,可读性高;张蒋之爱受人称道,章君谷功劳很大。章君谷说,他也没有看见那些情书,两人通信的那一部分,蒋碧微自己整理嵌入,可见蒋用心之深。(蚕:这也可以换个角度看,说明蒋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智。)

最近我接到台南“国家文学馆”游淑静副馆长来信,她说文史家张锦郎捐了一批文件,其中有张道藩自传的手抄原稿(局部),问我是否能说出此稿来历。据闻蒋碧微过世的时候,家中东西没人收拾,书籍文件形如弃置,那一部分手稿是从地上捡到的。(蚕:这一句,我觉得特别凄凉,蒋碧微这一辈子也够窝心的。)那么道公当年写的情书而今安在?怎么一直没听到有人提起?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6:49
by 笑嘻嘻
哇,我怎么觉得原来王鼎钧也是个wsn!这么写张道藩的“私情”就遮遮掩掩不可昭于天下,言内尽是对蒋的谴责。写自己就一往情深,《大气游虹》是给以大陆初恋情人的情书方式写的呢。亏我从小学写情书都学的是他!
大江流日夜,往事总是在夜间归宁。我们老年的夜被各种灯火弄得千疮百孔,不像童年的夜那样浑成。我相信古夜的星光一直在寻找我们。我们天各一方,我在西半球看到的星星和你在东半球看到的星星并不全同。我们都可以看见北斗。等北斗把盛满了的东西倒出来,我就乘机放进去我的故事,在那里等你的眼神。
另:那时也是“国难当头”指的是什么?张怎样为党国立功立德了?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6:59
by silkworm
都赖我都赖我,王不是WSN我不能打保票,但是他这篇文章百分之九十是深情回忆老长官老前辈张道藩,只有很小部分是提到私生活,尤其对蒋碧微颇有微词,但是我就挑了八卦出来。赖我赖我。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19 17:10
by 笑嘻嘻
我想了想要不就算咱们跟老一托的人有代沟。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0 7:04
by Knowing
写《我和志摩》还有点道理,毕竟这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她和张道藩又不是其中有什么历史性的是非曲直要分辩, 把人家写给自己的情书出版,蒋碧薇真是个bitch。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0 10:21
by IF NOT
那一代的书生,怎么都有点wsn气吧。王鼎均也有些文章,以我的意见,写的很烂。比如:
“女人比男人少一根骨头,有人说她少一根肋骨,有人说她少一块头骨。也许两方面说得都对,她少两块骨头,不是一块。
女人的可爱,就在她的骨头比较少。恋爱择偶,实际上是数她的骨头。数遍全身,查证明白,才肯和她结婚。”

我其实有点同情蒋碧微,无知少女以为自己在恋爱,其实做了穷艺术家的踏脚石,略有小成就成了下堂的糟糠妻。后妻掌握了大陆的话语权后还把她骂得狗血淋头,信息自然是徐提供的,字里行间恐怕尽是赡养费的肉疼。
不知道我的信息是否偏颇,蚕快来讲讲 :party002: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0 10:34
by Knowing
蒋碧薇写《我与悲鸿》很正常,前夫先大嘴巴,她要维护自己可以理解。我是觉得如果张道藩不愿意她公布私信,她还写《我与道藩》长篇引用情书就有点那啥。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0 10:35
by 豪情
那些信都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写的,道公已是党国闻达之士,居然还有这样的私情!“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他追求儒家的完整,那些信是他的心病。

蒋碧微出版《我与道藩》,可以说是张道公最不如意的一件事,他怎知道他在海峡两岸名垂不朽,竟是靠他跟蒋碧微的爱情佳话!他当年讳莫如深,而今却由名记者潘宁东编成广播剧,在他领导过的“中广”公司制作播出,然后写成小说,畅销两岸三地,还可能拍成电影。他也曾竭尽心力立德立功,今人竟等闲视之,有人还做了负面的解释。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方鸿渐父亲写日记, 也是一样的意思. 道学.
蒋写张是报复吧. 手段是不光明.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1 4:31
by IF NOT
张道藩情书里的一段:“。。。我竟成了这样一个可怜的人,所以我近来万分感觉不自由的痛苦,现在是趁着大家都睡着了,我才起来写这一封信,回头也许她就会起来问我写什么的。她的爱我,简直使我觉得她把我的一切自由都剥夺尽了!”
我觉得他的无耻也快赶上胡兰成了。

所以不禁觉得蒋这样颇为痛快,若个个女人都象张爱那样不但默默离开,还清白的寄笔钱给对方的,若干年后又被垫在对方脚下挣稿费 :let_me_die: :let_me_die: :BloodyK:

(不好意思knowing,不是要诋毁张爱,是觉得那个垃圾利用了她的高姿态)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1 5:07
by Knowing
啊,你没看小团圆吗?胡兰成给过张爱一大笔钱,张爱最后不过是把钱还给他。所以钱上没吃亏。不知道为什么,我颇得到了一点心理安慰。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1 6:55
by IF NOT
看了啦,我是觉得她不用还——我比knowing狠多了 :mrgreen:

刚才又翻了翻《我和道藩》(以前看不下去,文笔一般且蒋的口气确实比较bitchy),发现后记里蒋也提到了道藩的亲友反对出书,但是,她反复强调把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记录成书是道藩的心愿 :f59: 若读者没看过其它资料,此书留下的印象就是蒋冲破旧礼教的重重束缚,在替垂死的道藩完成两人共同的心愿。 :party003: 她真厉害! :mrgreen: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0:54
by 笑嘻嘻
兴许是张临到死又回到发妻那里去,让蒋非常pissed off,觉得自己怎么一辈子居然碰到了第三个wsn。这事儿,张的徒子徒孙们明明又知道,可是都给遮着掩着,临死要留个清名。索性“反正老娘也不活了”,(师太语)拼个鱼死网破。 :mrgreen: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1:29
by 豪情
为啥是第三个?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1:31
by 笑嘻嘻
那就是第二个?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3:28
by Knowing
胡兰成前后给过张爱玲好几次钱,我觉得不完全是养老婆安家费,有知道局势不好存点钱在这里以后可以用的意思 -- 乱世之中又不能到瑞士银行开海外帐户,紧急要用拿不出来。所以张爱玲还给他是正常的。

蒋碧微真是粒擅长摆受害者姿态有便宜尽占的bitch(厉害女人)!
1959年,蒋碧微与张道藩分手。徐静斐忿忿地说:“张道藩不是答应六十岁跟我母亲结婚吗?到了六十岁,张道藩请了许多客人,给我母亲办六十大寿。祝寿的热闹结束了,把客人都送走了,我母亲就问他,几十年以前,你不是答应吗,六十岁跟我正式结婚,今天我已经六十岁了,你应该兑现你的诺言啊。张道藩不表态,不吭气。我母亲是有脾气的嘛,一生气,就跟张道藩大吵一架,以后就分手了。”

  有关他们的分手,又有另一种说法。张道藩的法国妻子苏珊,曾发现张道藩与蒋碧微的隐情,要他断绝关系,被拒绝了。苏珊只得带着女儿远赴澳大利亚,他们没有签字离婚。蒋碧微如此要强,却也委曲求全地过着,从无半句怨言,如同一个真正妻子照顾张道藩。那一年,苏珊突然回到台湾,张道藩提出签字离婚,苏珊却说:“你不爱我,是你的事,我爱你,难道犯法吗?如今我老了,你使我痛苦多年,我也不让你好受,我不会签字离婚的!”

  张道藩当时官至台湾“立法院长”,苏珊似乎有了高人指点,跑到蒋介石官邸告状,请他主持公道,不然她就向新闻界尤其是西方记者抖落一切。是要一个美人迟暮的蒋碧微,还是要名誉、地位、前途,张道藩当然拎得清。蒋碧微自尊心受到的损伤可想而知。三十年的烦恼、痛苦夹杂着甜蜜的生活,像是一场春梦乍醒!

  1968年6月,张道藩去逝,终年71岁。十年后,1978年12月,蒋碧微也去世,终年79岁。她对徐悲鸿指责甚多,对张道藩却无一微词。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10:35
by silkworm
Knowing wrote:胡兰成给过张爱一大笔钱,张爱最后不过是把钱还给他。所以钱上没吃亏。不知道为什么,我颇得到了一点心理安慰。
同感。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10:38
by silkworm
笑嘻嘻 wrote:临死要留个清名。索性“反正老娘也不活了”,(师太语)拼个鱼死网破。 :mrgreen:
蒋碧微确实是怕自己死了,就被“清理”掉历史。

前面引王鼎钧的文章里就有:道公当然不希望蒋碧微“爆料”,曾经托人劝阻,那人对蒋说,张道藩的寿命也来日无多了,你等他身后在出书吧。蒋碧微的回答是:黄泉路上无老少,也许我比他早死。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11:31
by 幻儿
Knowing wrote:蒋碧微真是粒擅长摆受害者姿态有便宜尽占的bitch(厉害女人)!
没看明白,蒋碧薇占到什么便宜了?她不是到死也没捞着名分么?还是一个人凄楚的死去?
要占便宜也是徐悲鸿张道藩他们呀,哪里轮到蒋呢?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12:17
by putaopi
蒋碧微也需要稿费过晚年吧,只要她在书里没有大的编造,出书写写情史也无可厚非,算不上bitchy。

小K估计是把她跟张爱玲比,心理不平衡。 :mrgreen: 我跟小K还有蚕想得一样,读了<小团圆》, 觉得张爱玲爱过胡,享受过她自己的爱情,竟有些安慰。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12:43
by 豪情
我YY地说, 人拿了这么多赡养费, 而且光出版情史就够晚年生活的, 儿女亲人朋友都向着自己, 离凄楚十万八千里.
小K不是批评她是赞赏她的意思吧. 我喜欢这种厉害女人, 多点这样的人, WSN就少点. :mrgreen:

Re: <我们台湾这些年>

Posted: 2010-02-22 12:46
by Knowing
徐悲鸿的确先跟孙多慈搞了婚外情,但是蒋碧微跟徐悲鸿离婚前就跟张道藩一起了,也是婚外情。张道藩还是有老婆的,是双料婚外情。但是公众面前,她可是个家庭被入侵,丈夫别恋年轻女学生的受害者。徐蒋分手蒋还狠狠的弄了一大笔钱和一大批画,经济上徐悲鸿并没亏待她,尤其蒋最后二十年都是靠卖这些画生活的。

我不是把她和张爱玲比。蒋碧薇有手段,一辈子生活的都不错。不过要享受新妇女的自由恋爱,就得接受恋爱是不能勉强的,对方是会变心的。你请我愿的感情结束了二十年还坚持写书造个神话自己陶醉着,把当年浓情蜜意的情书违背对方的意愿发表出来,伤害对方还说是对方的心愿,how cruel, how path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