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书: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
Posted: 2010-02-24 17:29
借不到 Millennium 三部曲第一部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却发现图书馆的有声书里有续集可借,于是下载来听。
这个,嗯,跟 Henning Mankell 或者警匪类小说不是一个套路的,象啥呢?基督山伯爵或者假若明天来临这种历险类小说:一个身世离奇的孤女,好像复仇女神,从天而降惩恶扬善,行侠仗义,而且还身怀绝技 --- 她类似 Rain Man,有轻微自闭症以及此类疾病在文艺作品里不可避免的后遗症:超级数学能力,能破解一切网络电脑上的东西。
念书的演员是英国人,很奇怪,毫无根据地给女主角 Cockney 口音。而中间冒出一个记者作家,就安了一个英格兰北方口音。喂,人家小说里也没说他是拉普兰来的同志呀。
小说的第一章非常非常抓人,给我留下非常强烈的印象。开头是女孩子被监禁起来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女主角远走加勒比海旅行,随时携带一本大部头数学教科书自学数学史,随性地从Barbados跑到Granada,一边在海滩上散步,一边动脑筋求证费马假说。
听这段的时候我正在坐地铁去医生那里打脱敏抗原针,忽然被一种强烈的感觉冲击到:其实人人都是被生活监禁、无形地拘禁在 routine 里。这么自由来去的人物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心里的范特西。难怪,Edmund Dantes 也好,Tracy Whitney (我记性没这么好,狗了她的名字),Lizbeth Salander 这些人物都得手里有很多钱才能天马行空来去随意,不仅有钱而且了无牵挂。Mankell 的笔下也有跑来跑去飞来飞去的人物 (Kennedy's Brain, The Pyramid) 却没这么范特西。
这本小说采取的手法跟传统侦探小说的套路不同,不知道是否故意的 --- 直到三分之一后才出现尸体。白金可能会不喜欢此类故事,死人的速度和数目都有点儿欠缺。开头很有气氛,但是中段却有点 saggy,节奏明显慢了下来,琐碎细节甚多,让我听得不怎么耐烦。不过想到作者并没有打算发表这几本小说,手稿是身后出版的,也许他本来打算精简紧凑而没来得及也有可能。
作者自己是新闻记者,故事主角之一是记者,还有大量的杂志幕后 daily operations 描写,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部分,我看过来倒是津津有味,对新闻界没兴趣的人可能会觉得无聊。让我感慨的是,故事讲的是2003-05年前后的事情,看样子瑞典新闻业不象美国的新闻报纸杂志出版业这样已经轰然烂成一摊垃圾了,调查为主题的新闻杂志不仅独立经营而且利润有余,美国的同行们肯定看得眼珠子发绿。
小说中有大量而各色各样的范特西,让我边听边咕咕笑:老板泡下属,连丈夫都欣然接受;热辣辣的女同性恋也上场亮相;女主角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视世俗规矩为粪土,而且还有一个无可争议的借口,谁叫她有 Asperger's disorder 涅?不过有些地方我实在无法相信,例如有三股人都在调查她找她,居然踪影全无,而她根本都没有离开瑞典。不会吧?在瑞典人人办什么事都要公民证号码,电脑都联网,怎么可能彻底地隐藏起来呢?
大结局真是一大滩血淋淋的复仇戏呀。拍电影有足够的刺激材料。此三部曲的第一部,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已经拍成了电影。
女主角代表的范特西的确颇有吸引力:作者自己都承认有一定的长袜子皮皮的影响,她是一个方外之人,不受到世俗的道德、期望、游戏规则所拘束,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为所欲为,除了自己的一套准则,根本不理会别人,而且还手中握着 billions of kroner的资金。而且好勇斗狠,被恶人欺负之后睚眦必报,狠狠回击,毫不留情。果然很痛快。中间有段打戏,小小的一个女孩子面对两个彪形大汉打手,三两下就制服了他们扬长而去,又好笑又觉得太范特西了。
一个问题是,恨是火辣辣的恨,爱却软塌塌的扭扭捏捏,男女主角整本书都没碰上面,直到结尾才会合,感觉没啥化学作用 --- 在第一本里是并肩作战的,不知道化学作用如何。另一个问题是,小说虽然牵涉极广,人物众多,线索复杂,但这个世界带有女主角的性格特征和世界视角: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好人坏人各自占据堡垒,中间一条鸿沟。这就是此书的最大缺陷,我作为读者很难建立对女主角的亲切感,她有点像 Jason Bourne 那样厉害,虽然又身世悲惨值得同情,又英明神武,却很难让我产生感情牵挂。 Inspector Montalbano can get away with no internal conflicts and complexity for his sheer charm and humor and exuberance. 这里就差点儿,特别是护岸轻微自闭症的女主角完全没有幽默感,而其他人物也相当平面加严肃,功能性超过娱乐性,时间一长就难免有点闷。Martin Beck 和 Kurt Wallander 系列都含有不少干燥的自嘲式的北欧幽默感,但是 Lizbeth Salander 缺乏那种 self-reflection,是个重大的天然缺陷。不算不好看,但是有点 one note。
总之,挺好看但是不算很喜欢。

这个,嗯,跟 Henning Mankell 或者警匪类小说不是一个套路的,象啥呢?基督山伯爵或者假若明天来临这种历险类小说:一个身世离奇的孤女,好像复仇女神,从天而降惩恶扬善,行侠仗义,而且还身怀绝技 --- 她类似 Rain Man,有轻微自闭症以及此类疾病在文艺作品里不可避免的后遗症:超级数学能力,能破解一切网络电脑上的东西。
念书的演员是英国人,很奇怪,毫无根据地给女主角 Cockney 口音。而中间冒出一个记者作家,就安了一个英格兰北方口音。喂,人家小说里也没说他是拉普兰来的同志呀。
小说的第一章非常非常抓人,给我留下非常强烈的印象。开头是女孩子被监禁起来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女主角远走加勒比海旅行,随时携带一本大部头数学教科书自学数学史,随性地从Barbados跑到Granada,一边在海滩上散步,一边动脑筋求证费马假说。
听这段的时候我正在坐地铁去医生那里打脱敏抗原针,忽然被一种强烈的感觉冲击到:其实人人都是被生活监禁、无形地拘禁在 routine 里。这么自由来去的人物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心里的范特西。难怪,Edmund Dantes 也好,Tracy Whitney (我记性没这么好,狗了她的名字),Lizbeth Salander 这些人物都得手里有很多钱才能天马行空来去随意,不仅有钱而且了无牵挂。Mankell 的笔下也有跑来跑去飞来飞去的人物 (Kennedy's Brain, The Pyramid) 却没这么范特西。
这本小说采取的手法跟传统侦探小说的套路不同,不知道是否故意的 --- 直到三分之一后才出现尸体。白金可能会不喜欢此类故事,死人的速度和数目都有点儿欠缺。开头很有气氛,但是中段却有点 saggy,节奏明显慢了下来,琐碎细节甚多,让我听得不怎么耐烦。不过想到作者并没有打算发表这几本小说,手稿是身后出版的,也许他本来打算精简紧凑而没来得及也有可能。
作者自己是新闻记者,故事主角之一是记者,还有大量的杂志幕后 daily operations 描写,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部分,我看过来倒是津津有味,对新闻界没兴趣的人可能会觉得无聊。让我感慨的是,故事讲的是2003-05年前后的事情,看样子瑞典新闻业不象美国的新闻报纸杂志出版业这样已经轰然烂成一摊垃圾了,调查为主题的新闻杂志不仅独立经营而且利润有余,美国的同行们肯定看得眼珠子发绿。
小说中有大量而各色各样的范特西,让我边听边咕咕笑:老板泡下属,连丈夫都欣然接受;热辣辣的女同性恋也上场亮相;女主角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视世俗规矩为粪土,而且还有一个无可争议的借口,谁叫她有 Asperger's disorder 涅?不过有些地方我实在无法相信,例如有三股人都在调查她找她,居然踪影全无,而她根本都没有离开瑞典。不会吧?在瑞典人人办什么事都要公民证号码,电脑都联网,怎么可能彻底地隐藏起来呢?
大结局真是一大滩血淋淋的复仇戏呀。拍电影有足够的刺激材料。此三部曲的第一部,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已经拍成了电影。
女主角代表的范特西的确颇有吸引力:作者自己都承认有一定的长袜子皮皮的影响,她是一个方外之人,不受到世俗的道德、期望、游戏规则所拘束,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为所欲为,除了自己的一套准则,根本不理会别人,而且还手中握着 billions of kroner的资金。而且好勇斗狠,被恶人欺负之后睚眦必报,狠狠回击,毫不留情。果然很痛快。中间有段打戏,小小的一个女孩子面对两个彪形大汉打手,三两下就制服了他们扬长而去,又好笑又觉得太范特西了。
一个问题是,恨是火辣辣的恨,爱却软塌塌的扭扭捏捏,男女主角整本书都没碰上面,直到结尾才会合,感觉没啥化学作用 --- 在第一本里是并肩作战的,不知道化学作用如何。另一个问题是,小说虽然牵涉极广,人物众多,线索复杂,但这个世界带有女主角的性格特征和世界视角: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好人坏人各自占据堡垒,中间一条鸿沟。这就是此书的最大缺陷,我作为读者很难建立对女主角的亲切感,她有点像 Jason Bourne 那样厉害,虽然又身世悲惨值得同情,又英明神武,却很难让我产生感情牵挂。 Inspector Montalbano can get away with no internal conflicts and complexity for his sheer charm and humor and exuberance. 这里就差点儿,特别是护岸轻微自闭症的女主角完全没有幽默感,而其他人物也相当平面加严肃,功能性超过娱乐性,时间一长就难免有点闷。Martin Beck 和 Kurt Wallander 系列都含有不少干燥的自嘲式的北欧幽默感,但是 Lizbeth Salander 缺乏那种 self-reflection,是个重大的天然缺陷。不算不好看,但是有点 one note。
总之,挺好看但是不算很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