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吃法和一个八卦
Posted: 2010-06-17 10:13
吃法之一
有天看一个访谈,演员江珊回忆刚从中戏毕业,在北京漂着,租一个小房子住。好友刘蓓来找她玩儿,正是晚饭的点儿。俩人在胡同口小摊儿上买了著名的茴香馅包子。
她们老吃,发明出一种独特的吃法,用酱油、蚝油和日本绿芥末调一个汁儿,蘸包子,配啤酒。
江珊伸出三个手指头:我们俩,把那些包子都吃了,三斤。
二十郎当岁的时候,胃口就是这么好的。我老记着大学时跟宿舍里的女生们一起,辣酱抹馒头,每人一吃吃掉一个二两大馒头。
吃法之二
周末中午吃得简单,有人要吃西红柿打卤面,我实在不爱吃这个,给自己弄了点炸酱。其实是四不象的炸酱,是要被笑话的做法,不过自己做给自己吃,无所谓啦。
锅里搁一点点油烧热,扔一把碎葱花下去炒香,接着放一磅半肥半瘦的猪肉末,滴一点厨用黄酒,一直煸到干。然后开一瓶六必居甜面酱倒进去,熬到冒小泡儿,油汪出来了,就成了。盐糖及其它调料一概不必。
一次肯定吃不了,下剩的酱装回原先甜面酱那个瓶子里,放冰箱里存着。
忽然有一天早上,对全麦面包片抹花生酱产生了厌烦情绪。打开冰箱看见这瓶炸酱,灵机一动,往面包上抹了炸酱。味道居然相当不坏!
于是过去的一个星期,我每天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一边听着NPR的新闻,一边吃夹炸酱的全麦面包。吃完面包,来几块切成方块的无籽西瓜,甜咸一平衡,我甚是满意。
八卦一个
因为惭愧炸酱之不正宗,在网上找着看饮食名家写的好炸酱。
刘枋女士有一篇《打卤与炸酱 》写得特别好看。(http://tieba.baidu.com/f?kz=756350392)
这次一看,被其中一句给绊住了:“最近曾吃到一次极好的打卤面,那是由一位美食专家陈王节如女士主厨制作的。”
看这名字,“陈王节如”,以前没注意,这次看清楚了,陈夫人王节如,陈先生就是陈之藩。台湾著名的理科教授加散文家,早年的作品《剑河倒影》、《旅美小简》之类,影响了一代或几代人。
我小时候跟着父母翻过这几本书,但都印象不深刻了。倒是这几年,在学校图书馆借旧的《万象》杂志,偶尔看到陈之藩的新文章。更多的是署名童元方的文章里,不时提到陈先生长、陈先生短,俩人谈谈物理的艺术性、聊聊爱因斯坦的感情经历,非常神仙眷侣。
那刘枋文章里的美食专家王节如女士,自然是前任了。网上一搜,好家伙,这故事还相当复杂呢。王节如女士并不是全职太太,而是苏俄文学专家,童的前夫王先生回忆王节如女士的文章里只用“如姐的丈夫”来指代陈先生,台北某小法庭官吏揭露王先生状告陈先生妨害家庭,童的前婆婆王老太太给李敖写信揭发陈给童的情书---李敖跟陈以前关系好过,后来交恶了,李敖什么人,当然马上拿了这些graphic的情书给电视观众看,连年轻时陈给他写的私人信件也上了电视,陈当年说自己跟余光中、梁实秋关系好,其实实在看不上他们,唯一原因是大家都反共……
总之,提纲挈领一句话,分别已婚的陈与童相识于1980年代中,2000年代初终于重新再婚,两人现在香港执教。他们和杨翁夫妇关系不错。再具体的,有兴趣的请自行请教古狗吧。
有天看一个访谈,演员江珊回忆刚从中戏毕业,在北京漂着,租一个小房子住。好友刘蓓来找她玩儿,正是晚饭的点儿。俩人在胡同口小摊儿上买了著名的茴香馅包子。
她们老吃,发明出一种独特的吃法,用酱油、蚝油和日本绿芥末调一个汁儿,蘸包子,配啤酒。
江珊伸出三个手指头:我们俩,把那些包子都吃了,三斤。
二十郎当岁的时候,胃口就是这么好的。我老记着大学时跟宿舍里的女生们一起,辣酱抹馒头,每人一吃吃掉一个二两大馒头。
吃法之二
周末中午吃得简单,有人要吃西红柿打卤面,我实在不爱吃这个,给自己弄了点炸酱。其实是四不象的炸酱,是要被笑话的做法,不过自己做给自己吃,无所谓啦。
锅里搁一点点油烧热,扔一把碎葱花下去炒香,接着放一磅半肥半瘦的猪肉末,滴一点厨用黄酒,一直煸到干。然后开一瓶六必居甜面酱倒进去,熬到冒小泡儿,油汪出来了,就成了。盐糖及其它调料一概不必。
一次肯定吃不了,下剩的酱装回原先甜面酱那个瓶子里,放冰箱里存着。
忽然有一天早上,对全麦面包片抹花生酱产生了厌烦情绪。打开冰箱看见这瓶炸酱,灵机一动,往面包上抹了炸酱。味道居然相当不坏!
于是过去的一个星期,我每天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一边听着NPR的新闻,一边吃夹炸酱的全麦面包。吃完面包,来几块切成方块的无籽西瓜,甜咸一平衡,我甚是满意。
八卦一个
因为惭愧炸酱之不正宗,在网上找着看饮食名家写的好炸酱。
刘枋女士有一篇《打卤与炸酱 》写得特别好看。(http://tieba.baidu.com/f?kz=756350392)
这次一看,被其中一句给绊住了:“最近曾吃到一次极好的打卤面,那是由一位美食专家陈王节如女士主厨制作的。”
看这名字,“陈王节如”,以前没注意,这次看清楚了,陈夫人王节如,陈先生就是陈之藩。台湾著名的理科教授加散文家,早年的作品《剑河倒影》、《旅美小简》之类,影响了一代或几代人。
我小时候跟着父母翻过这几本书,但都印象不深刻了。倒是这几年,在学校图书馆借旧的《万象》杂志,偶尔看到陈之藩的新文章。更多的是署名童元方的文章里,不时提到陈先生长、陈先生短,俩人谈谈物理的艺术性、聊聊爱因斯坦的感情经历,非常神仙眷侣。
那刘枋文章里的美食专家王节如女士,自然是前任了。网上一搜,好家伙,这故事还相当复杂呢。王节如女士并不是全职太太,而是苏俄文学专家,童的前夫王先生回忆王节如女士的文章里只用“如姐的丈夫”来指代陈先生,台北某小法庭官吏揭露王先生状告陈先生妨害家庭,童的前婆婆王老太太给李敖写信揭发陈给童的情书---李敖跟陈以前关系好过,后来交恶了,李敖什么人,当然马上拿了这些graphic的情书给电视观众看,连年轻时陈给他写的私人信件也上了电视,陈当年说自己跟余光中、梁实秋关系好,其实实在看不上他们,唯一原因是大家都反共……
总之,提纲挈领一句话,分别已婚的陈与童相识于1980年代中,2000年代初终于重新再婚,两人现在香港执教。他们和杨翁夫妇关系不错。再具体的,有兴趣的请自行请教古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