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单写得有意思,标题是狄更斯的小说题目化出来的"A Tale of Two Districts", 副标题则是“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狄更斯的这个开头,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把它和D。H。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开头混为一谈,那个开头是这样的:
一个联系起来的原因,是后者的电视剧里,牧师布道时用了狄更斯的两句话,我就糊涂了。Ours is essentially a tragic age, so we refuse to take it tragically. The cataclysm has happened, we are among the ruins, we start to build up new little habitats, to have new little hopes. It is rather hard work: there is now no smooth road into the future: but we go round, or scramble over the obstacles. We've got to live, no matter how many skies have fallen.
劳伦斯的话用来说今天,一样字字打中目标啊。不过时代还是不同了,他的书不再是禁书了,我也想不明白很多别的书当初怎么会是禁书。
象<<A Catcher in the Rye>>,我读过中译本几章,沉闷得要命,放下了。最近捞起原文来读,哇塞惊艳,两页下来,活脱脱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子在我面前说话。我这个感想,是因为我家对门邻居老太太有个十六岁的孙子麦特,说话就是这个腔调。不单是腔调,连标点符号,语气顿挫,思维跳跃和话题转换都一模一样呢。由不得我不惊叹。书里一辆Jaguar可以四千块钱买到--是1951年的书了,更加惊叹。
麦特父母离婚,他和母亲住在比较差的地方,所以父亲一直出钱让他上私立学校。后来父亲有了新妻子,不再给他这个经济支持,他不得不去上名声不好的公立学校。和我聊起来,便是学校,朋友,养狗,女孩子,上大学和未来的话题--而且是这个顺序,既想着早日长大成人独立,又担心独立前的经济来源,对家庭现状不满加无奈,很招人同情。
小说呢,读到后来就闷了,虽然语言还是那么鲜活。一个富有家庭出来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偏偏闹青春期危机到精神崩溃的地步,除了怨社会能怨谁呢?
这样的书让我有两个空想,一是把以前看过中译本觉得闷的英文书再找出来读读,二是再学一门外语,翻译作品是没法代替原文的。
我是书非借不能读。好多年前我先生建议我去读<<唐璜>>,我和图书馆管理员一说,她问我谁的唐璜,叫这名字的书可多了。我说”拜伦的唐璜“,她又订正:”拜伦爵士?“把个重音放在”爵士“一字上,让我想笑。后来这老太太不知怎的,从储藏室里给我调出本一百多年前出版的<<唐璜>>来。我捧着文物书开读,很快看到唐璜父母闹家庭不合,一跳八尺高地吵架,就大笑。后来看到他们海上遇难,救生船被鲨鱼追,不得不讨论先扔谁下去敬河伯,又笑不可抑。
现在手边读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同样深觉长篇叙事诗的幽默感。背景是二十几个来自各阶层的人结伴去朝拜,有个旅馆主人做领头的,发起活动要每个人在去路和回路上各讲两个故事。故事是自选的,不过一个故事可能得罪另一个人,于是要较劲儿用讲故事报复。颇象一群三岁孩子围坐在一起轮流吹牛,也颇象今天的BBS大家讲自己的故事--想起上次CAVA的电梯历险记引发了每个人的历险版本。
故事风格各异,有高雅纯洁不带烟火气的宫廷骑士爱情故事,不知怎的,和LOTR里的故事一个调调儿。也有下里巴人插诨打科的故事--我更喜欢这些,两个老夫少妻的故事真是经典得不能再经典。“一月和五月”的来历一定是这里了。其中一个配角的名字是placebo,让我睁大眼睛,原来此配角说话是专门顺着听者心里的意思,所谓最好的耳朵那种听众。我心里痒痒地想placebo一字的字源是什么。。。
说了半天,就是发现一些线索,证明自己读书隔靴搔痒,不能体会字里行间的微妙含义,很有些不甘心。要是有人blow by blow地解释给我听就好了,然而,这样拿勺子喂的食物怕又不合我的刁钻胃口。此事古难全啊,酸一把。
常去的一个网站发言者都是我的前辈。最近他们在讨论读书,一位说读书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见书就读,不分风格作者的;第二境界是口味形成了,集中读喜欢的那十几个作家的所有作品,甚至对作家本人的情况都了解得清楚;第三境界是一览众山小,反反复复地只读一本书,在里面读出大千世界人生百态来。中文为母语的似乎往往都没有意外地选了<<红楼梦>>。
我不能理解第三种境界。因为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能在书里找慰藉,自然也没有一本书的功劳或魔力大到让我目不斜视。
检讨一下,发觉自己界于第一和第二之间,一是好多书没有读过,见书就想读;二是年龄大了口味变得单调,没有了年轻时候再难读的书也坚持啃一遍下来的劲头,不喜欢一般就不勉强自己了。所以是两头没着落,get worst of both worlds,。想到这里,对自己除了“老大徒伤悲”的感慨,还有“伪读书”的真相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