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杯半满,宇宙分极
Posted: 2004-10-12 14:10
<<On Paradise Drive>>读后感
David Brooks 之前写过<<Bobos in Paradise>>--我没有全读完。这本<<On Paradise Drive>>是他作为社会学家研究郊区生活方式如何改变,塑造和代表美国社会的作品。如今探讨国民性的东西不时髦了,他的书聪明地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平衡,描述时而客观精准时而漫画夸张,口气既自得又自嘲,自始至终洋溢着水杯半满的谨慎乐观主义。阅读过程轻松愉快,不动脑筋,不伤感情,兼有提神醒胃和安抚催眠的神效。
作者深知概括总结一个多元社会的难度,他反复指出他研究的是郊区生活,而非城市生活或乡村生活。
他取样的几个地方--马里兰,宾州,伊利诺和加州--显然是他熟悉的背景,常常让我会心一笑。比如他提到有的小购物中心里有东方蔬菜店,旁边的印度商店里进口的烹饪佐料和旁贝来的电影录像片摆在一起,简直象用了我几乎每周光顾的一处做原型;又比如他写他家车库里放有他九岁女儿的四个头盔--反映了一种有丰富体育活动而又被层层保护的儿童生活。他写在Home Depot买BBQ Grill的男人(patio man),和体重比自己的子女还轻的高能量的Ubermom,都活灵活现。
而他写孩子从十二岁起开始担心自己能上什么样的学校,杂志上美仑美奂远远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图片,社会充满竞争不进则退等等,虽然准确,却未必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东西。无论如何,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巧妙的总结力。
两种思潮观点
对于是什么使美国成为美国,作者没有提出崭新的观点,仍然是列举了古已有之的两种思潮,一是追求物质欲的动力,一是追求精神境界的理想主义。我认为他平衡的态度之下的个人态度是明显倾向于后者的,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对这个论题我没有强烈的倾向一方的意见,所以只感到有趣,有趣在这两种矛盾说法在美国建国之前就存在了,也有趣在只要美国一天没有衰落,这个争论会继续下去。因为争论的是未来,一方说另一方是bimbos, 另一方反驳说他的人是sour losers. 双方谁也不买谁的帐,谁也说服不了谁。
Cosmic Blonde vs. Cosmic Brunette
这条才是我读此书的会心发现,而我的会心动机和书的主题无关,不过是验证了一个长久以来心里困惑的题目。当然,我的思路跑题了,David Brooks 可没跑题。书的第三章题目是:Americans: Bimbos of the World. 大概是不喜欢美国的人眼里美国的形象。作者也替不喜欢美国的人发问:
接着作者提出了Cosmic Blonde vs. Cosmic Brunette的概念:
按照David Brooks的定义,我是板上钉钉的Cosmic Brunette,进来看贴的怕也都是。否则有这思考(容易引起不快情绪话题)的功夫,不如去滑水玩呢。
我的问题是,Cosmic Brunette的存在容易证明,Cosmic Blonde的存在怎么证明?他们是不会花时间写东西,深刻剖析自己的心理心态的,那么他们的存在很大一部分是Cosmic Brunette相信他们存在,或者只是Cosmic Brunette对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其他人生活状态的想象?
我是见过Cosmic Blonde的,不只一个。这些人世俗方面和平常人没有不同,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不高兴”的能力,不被负面情绪,负面攻击影响拖后腿。在他们眼里,世界和自己永远光明美好,无论这个看法多么地和现实证据脱节。即便是惨案发生了,他们也只能看到那层金边。
Cosmic Brunette死活不明白的是他们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David Brooks接着论述美国国民性里想象力,勤奋,创新,永不止息地追求完美等等等等,最后他说,那些悲观预测美国未来的人,出发点也是很好的,其实是对美国有信心的表现:他们悲观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许多可以做得完美的事情没有实现,应该攫取的机会被放过了。。。慢着,能从这个角度看事情的人可不是一个Cosmic Brunette,这种绝不相信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心态--“你喜欢我,你心里其实真的喜欢我,虽然批评的话说得这么难听。”--只能属于典型的Cosmic Blonde!
合上书,我得出结论,David Brooks是一个披了Cosmic Brunette外衣的--或是假发的-- Cosmic Blonde。差点儿上当了。
看来,我失去了一个新知己,却没有为一个老问题找到答案。
David Brooks 之前写过<<Bobos in Paradise>>--我没有全读完。这本<<On Paradise Drive>>是他作为社会学家研究郊区生活方式如何改变,塑造和代表美国社会的作品。如今探讨国民性的东西不时髦了,他的书聪明地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平衡,描述时而客观精准时而漫画夸张,口气既自得又自嘲,自始至终洋溢着水杯半满的谨慎乐观主义。阅读过程轻松愉快,不动脑筋,不伤感情,兼有提神醒胃和安抚催眠的神效。
作者深知概括总结一个多元社会的难度,他反复指出他研究的是郊区生活,而非城市生活或乡村生活。
他取样的几个地方--马里兰,宾州,伊利诺和加州--显然是他熟悉的背景,常常让我会心一笑。比如他提到有的小购物中心里有东方蔬菜店,旁边的印度商店里进口的烹饪佐料和旁贝来的电影录像片摆在一起,简直象用了我几乎每周光顾的一处做原型;又比如他写他家车库里放有他九岁女儿的四个头盔--反映了一种有丰富体育活动而又被层层保护的儿童生活。他写在Home Depot买BBQ Grill的男人(patio man),和体重比自己的子女还轻的高能量的Ubermom,都活灵活现。
而他写孩子从十二岁起开始担心自己能上什么样的学校,杂志上美仑美奂远远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图片,社会充满竞争不进则退等等,虽然准确,却未必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东西。无论如何,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巧妙的总结力。
两种思潮观点
对于是什么使美国成为美国,作者没有提出崭新的观点,仍然是列举了古已有之的两种思潮,一是追求物质欲的动力,一是追求精神境界的理想主义。我认为他平衡的态度之下的个人态度是明显倾向于后者的,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对这个论题我没有强烈的倾向一方的意见,所以只感到有趣,有趣在这两种矛盾说法在美国建国之前就存在了,也有趣在只要美国一天没有衰落,这个争论会继续下去。因为争论的是未来,一方说另一方是bimbos, 另一方反驳说他的人是sour losers. 双方谁也不买谁的帐,谁也说服不了谁。
Cosmic Blonde vs. Cosmic Brunette
这条才是我读此书的会心发现,而我的会心动机和书的主题无关,不过是验证了一个长久以来心里困惑的题目。当然,我的思路跑题了,David Brooks 可没跑题。书的第三章题目是:Americans: Bimbos of the World. 大概是不喜欢美国的人眼里美国的形象。作者也替不喜欢美国的人发问: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样浅薄无知但又成功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有缺点!因为:If God is omnipotent, omniscient, and good, why does He allow morons to succeed? One notices this phenomenon constantly; the most empty-headed, asinine individuals float helium-like ever higher into the firmament of success, from plum post to plum post, without ever demonstrating extraordinary talent, original intelligence or even a noteworthy grasp of the matters at hand.
让人要笑出眼泪了。...It is a cosmic screw-up in the Divine Plan. ...Vapidity is the one character flaw that comes with its own missle defense system. The vapid person by definition does not possess the mental wherewithal to be aware of his own vapidity. ... His conscience, like everything else about him, is clean.
Nine times out of ten, the universe is structured in such a way that he is never forced to come face-to-face with his true self. He is born to grace, grows up in the land of charm, is nurtured in the fraternity of self-confidence, floats up through the career of plush paneling, fund-raising networks, and golf resorts, rests in the paradise of garrullous companionship, and retires at long last to Aspen, where he finally dies of happiness. The reckoning never comes! The moment of truth is avoided. Moreover, he is untouchable by the likes of you.
接着作者提出了Cosmic Blonde vs. Cosmic Brunette的概念:
我几乎把作者引为知己。The inescapable fact is that the universe is divided between Blondes and Brunettes. This is not a matter of the color of one's hair. This is a cosmic trait. The Cosmic Blonde floats through life on a beam of sunshine, from success to success. The cosmic Brunette obsesses and reflects, frets and fumes, turns inward, and clings to the view that the examined life is the only life worth living, despite all the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The Cosmic Brunette writes and reads books, worries, condemns and evaluates, judges, discerns and doubts. The Cosmic Blonde water-skis.
按照David Brooks的定义,我是板上钉钉的Cosmic Brunette,进来看贴的怕也都是。否则有这思考(容易引起不快情绪话题)的功夫,不如去滑水玩呢。
我的问题是,Cosmic Brunette的存在容易证明,Cosmic Blonde的存在怎么证明?他们是不会花时间写东西,深刻剖析自己的心理心态的,那么他们的存在很大一部分是Cosmic Brunette相信他们存在,或者只是Cosmic Brunette对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其他人生活状态的想象?
我是见过Cosmic Blonde的,不只一个。这些人世俗方面和平常人没有不同,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不高兴”的能力,不被负面情绪,负面攻击影响拖后腿。在他们眼里,世界和自己永远光明美好,无论这个看法多么地和现实证据脱节。即便是惨案发生了,他们也只能看到那层金边。
Cosmic Brunette死活不明白的是他们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David Brooks接着论述美国国民性里想象力,勤奋,创新,永不止息地追求完美等等等等,最后他说,那些悲观预测美国未来的人,出发点也是很好的,其实是对美国有信心的表现:他们悲观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许多可以做得完美的事情没有实现,应该攫取的机会被放过了。。。慢着,能从这个角度看事情的人可不是一个Cosmic Brunette,这种绝不相信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心态--“你喜欢我,你心里其实真的喜欢我,虽然批评的话说得这么难听。”--只能属于典型的Cosmic Blonde!
合上书,我得出结论,David Brooks是一个披了Cosmic Brunette外衣的--或是假发的-- Cosmic Blonde。差点儿上当了。
看来,我失去了一个新知己,却没有为一个老问题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