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一本书的读后感:WHY BUILDINGS STAND UP

Posted: 2004-10-19 9:01
by 洛洛
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挺有意思。《WHY BUILDINGS STAND UP》作者MARIO SALVADORI,这老头儿年前去世,之前在哥伦比亚大学教结构。这种基础科学其实最不容易教,建筑的学生一半理科很好,另一半则完全形象思维,不能理解任何公式。这本书的好处就是深入浅出,非常形象和――切中要害。

家猪昨天帮我收拾,看到这本书,我告诉他这是我的专业书,但是在睡觉前看的。他的评语是:“嗯,这本书长得就很通俗。”确实,以这本书自90年出版以来的销量来看,读者中的绝大多数,大概都不需要跟结构打交道的,只不过有一点点好奇心罢了。作者老头成功的利用了这点点好奇心,再加上一点八卦,再加上他对结构科学的精辟理解,使这本书读起来并不怎么吃力――甚至相对于一些文学作品而言,但是看完后,你会觉得对建筑的理解深刻了很多。(说到这儿加一句题外话,麦田里的扑手是美国今年经典读物中的销售第五名呢。)

因为这本书我还在阅读中,先讲一点我觉得好玩的,不耐烦我讲得慢的可以自己找书来看。开讲啦:

(一)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1832-1922)毫无疑问是一个天才,他青年时期在Ecole Polytechnique和Ecole Centrale 选修化学工程,因为他的理想是――在他叔父的醋厂工作!然而因为一场家庭争端,他转修结构工程,并且因此致富。(35岁上他开设了自己的钢铁制造厂),他的工程包括桥梁,火车站,百货公司,教堂......还有自由女神内部的钢构架。(别忘了自由女神是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哦)因此,他不但很富有,还在政界拥有了良好的关系,当铁塔筹建开始招标的时候,他的手段如此高超,以至只有一个公司符合标书的最终条件――他的公司。(这在今天得成废标了吧。)

当然啦,阻力也不是没有的,反对派可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著名雕塑家罗丹就倾向于一座花岗岩的高塔。联名上书反对的有作曲家啦,画家啦,建筑师啦等等,小说家莫泊桑也是其中之一。这老先生反对铁塔可谓终其一生不遗余力:在铁塔建好后,他几乎天天在塔里的饭馆吃午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看到铁塔。考虑到铁塔300多米的高度,确实,在当时的巴黎(现在也是吧),这么碍眼的建筑从哪个街区都几乎能看见。

埃菲尔在建铁塔前,经济上,技术上,政治上都做好了准备,他为此绘图达14,352平方英尺,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工程常用的一号图是3x2英尺(75x50cm),他画了2392张!其中包括了1万5千个构件,250万个铆钉接孔。而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还没有发现一个错误!(这种人无论在哪个建筑事务所,恐怕都是炙手可热吧......)

充足的准备预示了建造的顺利,在当时的技术下,300米高塔工程期只有两年两个月,仅有的250名工人,且无一伤亡(看看北京西客站!),造价约合150万美元,他还比预算低了5%,赚了不少钱的说...(这种强人我喜欢呀)

他的计算非常简洁经济,整幢塔几乎没有多余的结构,用钢量极为节省,如果把整座塔压缩为同样占地面积的立方体,那它的高度只有6厘米。

然而,埃菲尔并非没有做一点点妥协,塔的结构其实是由四条钢柱逐渐内倾,聚合至顶,非常的清晰,然而,埃菲尔在第一层平台之下设计了一道圆拱,使人们联想到桥梁的支撑方式――不,这和桥梁其实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圆拱对塔的结构支撑毫无用处,它只是将观者的视线从钢柱的强烈内倾转移开来罢了。尽管这圆拱已经成为今日人们心目中铁塔造型的一部分,然而它却是对铁塔结构的简洁和诚实的一大破坏。(Destroying the linearity and simplicity of th Tower base, these arches are a detriment to the Towers aesthetics and its magnificent structural honesty.)

最后说说埃菲尔铁塔的电梯吧,在那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代人otis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座拉索电梯(今天还有奥迪斯电梯),但是法国人很爱国啊,埃菲尔的合同里,规定了电梯必须由法国制造。但是且不说当年法国电梯还是液压式(就是由一个底座举着轿厢上升,而不是由拉索通过滑轮,反方向牵引,所以上升不了多少高度的),埃菲尔铁塔的曲线高度,也是电梯的设计成为一大难关。最后电梯投标的时候,法国的电梯商都没有参加。最后艾菲尔如愿以偿的用上了最先进的电梯啦。而在电梯安装好之前,已经有上千名热情的参观者迈动双脚,攀爬1671级台阶(相当于80层楼啊),急不可待的一览众山小了。

法国人的爱国热情一直延续到今天,贝聿铭设计卢浮宫金字塔时候,因为法国国产的玻璃不能完全除去杂质,很轻微的铁质使吕浮宫蒙上一层淡淡绿色。――贝是追求完美的人哪,他跟法国总统投诉,要求转用品质纯净的意大利玻璃,而总统加压下来,使法国的工厂也终于生产出符合贝大师心目中要求的玻璃了。

埃菲尔五十岁的时候退休,专攻(其实也是创始)空气动力学。他是第一个在桥梁设计中意识到风动力的强大作用的人,因此他设计的桥梁,首先运用了“x”构架来抵挡风动能。而在埃菲尔铁塔中,他特别的将铁塔顶部面积缩至极小,因此风力没有着力面,影响就微乎其微了。――他最后在空气动力学上作了三十二年的研究。

8卦完,第一段到此结束。谢谢观赏。

Posted: 2004-10-19 9:11
by Knowing
牛,实在是牛!

Posted: 2004-10-19 9:54
by 笑嘻嘻
牛!好比做了个没有bug的小交换机。

Posted: 2004-10-19 9:58
by CAVA
讲得很动听。:-) 现在铁塔不知道用的什么电梯,模糊记得到了高处是铁篮子模样的,风一吹就摇摇晃晃,吓得我 :!:

Posted: 2004-10-19 11:23
by dropby
真好看啊.

Posted: 2004-10-19 11:33
by 豪情
精彩啊.

Posted: 2004-10-19 11:43
by tiffany
太牛了

Posted: 2004-10-19 12:10
by helenClaire
我没读完这本书。还是读你的感后总结来得多快好省。 :-P

Posted: 2004-10-19 13:42
by 花差花差小将军
4啊9像老子当年在上海少儿图书馆看中外名著作家简介之类出门恬不知耻滔滔不绝俨然博览群书的样子

Posted: 2004-10-19 13:54
by 洛洛
对啊我也一边读一边嘀咕老子怎么变成热爱科学好少年起来。
不过这作者老头真的有够8的,讲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时候,开始还一本正经的说,雪砖就像一般砖头一样,承受COMPRESSION,压力会通过拱形屋顶聚合而不是发散,所以十分坚固,――然后话锋一转,爱斯基摩人十分好客呀,客人是和主妇用一个睡袋的――这关他什么事啊。

Posted: 2004-10-19 14:17
by 娜娜猫
:lol: :lol: :lol:

Posted: 2007-01-19 15:42
by Jun
Ha! Found this great article while digging. Please! I want more!

Re: 一本书的读后感:WHY BUILDINGS STAND UP

Posted: 2007-01-21 3:44
by aloe
洛洛 wrote:很轻微的铁质使吕浮宫蒙上一层淡淡绿色。――贝是追求完美的人哪,他跟法国总统投诉,要求转用品质纯净的意大利玻璃,而总统加压下来,使法国的工厂也终于生产出符合贝大师心目中要求的玻璃了。
是圣戈班Saint-Gobain生产的玻璃,前两天还在学校招聘会上拿这个出来做宣传呢,原来当年是不达标作品 :diz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