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方华玳是何年——评《印方华玳》
Posted: 2011-05-07 13:47
原作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f=1&t=361
《印方华玳》,从连载刚开始到现在,有八年了吧,重读多少次,始终没能有成文字的感想。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篇文章给人的感受太过混乱,以至于回想起来,会觉得心里千头万绪,无法理清思路;另一方面,该文结构特别,人物众多,线索繁杂,很让人头晕,而且多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中还掺入了倒叙追叙与插叙,每次完整读完后,就像刚下了转盘一样,天旋地转,什么也干不了。
该文的行文风格多少有亦舒或张爱玲的影子,整体文艺气息很浓,却完全不存在伤春悲秋的意味。几位作者的文笔迥异,精工笔、擅白描、通写意的全掺一块儿,然而大家笔下有同样的极锐利冷淡的宽容与悲悯,由此形成了文章统一的风格——敏感而清醒的灰和凉,偏生在骨子里还存一丝暖意。
文章所描述的爱和背叛几乎达到了有情皆孽的程度。其中人物对自己的感情无能为力,对自己的欲望无能为力,由此对命运的碾压也无能为力。多么软弱。可是,我甚至不能同情或憎恨他们,因为无法肯定,在类似情况下,我不会作出相同的、甚或更差的决择。而且,这些人终究不肯找借口欺骗自己,才会落入那么多的纠结、逃避、挣扎、沉沦之中。多么软弱,可又多么坚强。我见过的大多数人,不会或不能这样过日子。然而,所谓的救赎不过是虚无。至少,就故事主线中的人物而言,没有来自他人的长远救赎。一时的得到往往标示着永恒的失去,伸出的手握不住游离的身影,到头来,想摆脱的不想摆脱的,想得救的不想得救的,都只剩下自己。
文中每个人的气韵口声、行为逻辑都不一样,鲜活至极。构成故事主体的六个人,印、方、华、玳之外,还包括达骁与铁柏,都不应该简单地用道德来评判。其中印、方、玳和达骁的个性、遭遇和选择都很典型,斯华和铁柏却出人意料。斯华是出人意料的决绝,铁柏则出人意料的温厚。这两个出人意料让这篇初衷为讽刺婚外恋的文章显得与众不同,多了一份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色彩。
六人中,唯一没有任何心理矛盾的人只有倪碧玳,纵然整个故事由斯华与她的婚外情而始。她的目标始终如一,不曾更改——她就是要趁着年轻,走到社会的高处。她为什么会爱上斯华?不过是当时斯华代表了她不能企及的阶层。后来不爱了,因为她已经见到了更高的地方。她付出别人不肯付的代价,抛弃别人不愿丢的东西,然后,成功了。对于自己,她没有其他要求,因此从未负疚。限于篇幅,这个人物相对单薄,但非常地真实而鲜明。她对年长女子的刻薄,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对青春流逝的惶恐,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方楚的形象也相对简单。他爱上印诺的过程,让人想起王菲那首《流年》。然而之后呢,龙女士的小怪兽 “连问都不好意思问印诺打算把我怎么样”。但他依然拗不过自己,只好固执地等待着最后的宣判,一直等到印诺离他而去。然后,他遇到了“城墙塌陷处”的君小姐,于是举案齐眉。正确的人,与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没能同时出现,而他,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真正描绘出了这个人的厚度,从而摆脱了情圣模式的,是那句“我在做什么?林妹妹焚稿断痴情吗?”
印诺这个人物,塑造得真正典型。高学历,独立能干,然而在感情上,也并不比别人更有安全感。她的那些骄傲,那些小洁癖,那些不肯失态而又不能控制的行为,熟悉得让人发抖。作者Knowing说她没有能力付出没有能力爱,确实如此。可归根到底,她也只是拗不过自己。在她的既定观念里,和斯华之间的感情,才是她耳熟能详的,能够放心的,基于欣赏对方的品质而生的爱情。然而这份高尚正确的爱,抵不住活生生的青春的诱惑。而方楚对她的吸引力,到底太物理了。在她所处的年代的教育中,这类吸引力几乎被认为是种原罪。她向那种原始的张力屈服,更像是在刺激下的故意放纵,有报复的意味。对印诺而言,整件事是她的耻辱,是她意志薄弱的证明。她怎么可能接受方楚,怎么可能承认,他们之间的那份快乐,也可以成为爱情的基础。
斯华的出轨,起初确实是一瞬间的失控。然而那之后,便是他自己的选择,然后,一步步走到不能回头的地方。多么讽刺,激起他保护欲的,他觉得需要他拯救的女子,一瞬间就走得又高又远,不可企及。而他,依靠别人生活。别的人还能千疮百孔地活着,只有斯华活不下去,因他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所爱之人不告而别是其中一点,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应当是自己竟然成了他一贯鄙视可怜的那类人,这么容易就被自己的欲望迷惑,以前所有的克制和努力在他不自觉的崩溃面前显得毫无意义。他并无疑惑,所以他不问“why”,他问的是“Why bother”。这个问题以及他最终的选择,让整个故事所探讨的远远超出了婚外恋的范畴。
达骁这样的人,我们肯定在身边见过。这个人,先是轻狂,受挫后就一直迷茫。印诺在感情上的不安全感,与他当时的行为不无关系。他似乎是视印诺为皇冠上的钻石,拿到了,就开始欣赏其它宝石了。他和咪咪的感情,在他而言,牵扯了工作地位等等一系列不那么单纯的因素,所以他总有些勉强,始终不能专注。就像无数艺术家一样,这是个一直在寻找答案,未曾与自己和平共处的人。可叹他分明一直一直在审视自己,裁判自己,却从来没有改变过,直到斯华死去。
刻画得最丰满、最立体的人物,是铁柏。故事里,别人的人生都是片段,而他的经历是完整的,包括年幼和年少时的叛逆及回头,因此他后来的一系列选择与反应都显得特别可信。他的性格层次分明,外露的痞味与侠气,内藏的几分懦弱和核心的一点温厚。这温厚,便是灰凉中的暖意,因此他是整个故事中最可爱的人,即使他亏欠的人并不少。他因自己的软弱和迷茫辜负了菲洛,伤害了曹帛,然而终究都及时罢手,没有一错再错。铁柏训妹夫那段,渲畅淋漓,可以用来下酒——话说这个妹夫,才是出轨男士的典型啊——是本文中难得的亮色。后来几乎放弃一切带走斯华,更是极有担待。再后来和斯华“搭帮过着日子”,于他,算是短暂的得偿所愿,于斯华呢?要怪铁柏趁人之危挟恩图报吗?自然不能这么苛刻,他不过是,爱他,终得了付出的机会。可是……
斯华的死亡来得这么断然,但最后惦念着的,不过只有铁柏和印诺,两个他选择辜负的人。而事后在他坟前看着他的问题的,也是这两个。死者已矣,活着的人,总还要面对那些是非交错的爱与伤害,就像文后的独幕剧中,你唱你的,我做我的,“终认故乡是他乡”。然而毕竟,铁柏说“我这前半辈子还算没有白过”。
现在回头看这篇文章,觉得多少像一个预言,或者说,小小的时空错乱。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而文中的出国如家常便饭的情形是零八年后才有的。背景的虚化让文章有一种无视岁月的意味,并且,印方华玳这个标题,虽然只是不相干的四个汉字,却给人以时光飞逝、美玉蒙尘的印象。而我,对着这篇多年前的旧文,终于浇出了我积存多年,却一直未能成型的块垒。
《印方华玳》,从连载刚开始到现在,有八年了吧,重读多少次,始终没能有成文字的感想。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篇文章给人的感受太过混乱,以至于回想起来,会觉得心里千头万绪,无法理清思路;另一方面,该文结构特别,人物众多,线索繁杂,很让人头晕,而且多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中还掺入了倒叙追叙与插叙,每次完整读完后,就像刚下了转盘一样,天旋地转,什么也干不了。
该文的行文风格多少有亦舒或张爱玲的影子,整体文艺气息很浓,却完全不存在伤春悲秋的意味。几位作者的文笔迥异,精工笔、擅白描、通写意的全掺一块儿,然而大家笔下有同样的极锐利冷淡的宽容与悲悯,由此形成了文章统一的风格——敏感而清醒的灰和凉,偏生在骨子里还存一丝暖意。
文章所描述的爱和背叛几乎达到了有情皆孽的程度。其中人物对自己的感情无能为力,对自己的欲望无能为力,由此对命运的碾压也无能为力。多么软弱。可是,我甚至不能同情或憎恨他们,因为无法肯定,在类似情况下,我不会作出相同的、甚或更差的决择。而且,这些人终究不肯找借口欺骗自己,才会落入那么多的纠结、逃避、挣扎、沉沦之中。多么软弱,可又多么坚强。我见过的大多数人,不会或不能这样过日子。然而,所谓的救赎不过是虚无。至少,就故事主线中的人物而言,没有来自他人的长远救赎。一时的得到往往标示着永恒的失去,伸出的手握不住游离的身影,到头来,想摆脱的不想摆脱的,想得救的不想得救的,都只剩下自己。
文中每个人的气韵口声、行为逻辑都不一样,鲜活至极。构成故事主体的六个人,印、方、华、玳之外,还包括达骁与铁柏,都不应该简单地用道德来评判。其中印、方、玳和达骁的个性、遭遇和选择都很典型,斯华和铁柏却出人意料。斯华是出人意料的决绝,铁柏则出人意料的温厚。这两个出人意料让这篇初衷为讽刺婚外恋的文章显得与众不同,多了一份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色彩。
六人中,唯一没有任何心理矛盾的人只有倪碧玳,纵然整个故事由斯华与她的婚外情而始。她的目标始终如一,不曾更改——她就是要趁着年轻,走到社会的高处。她为什么会爱上斯华?不过是当时斯华代表了她不能企及的阶层。后来不爱了,因为她已经见到了更高的地方。她付出别人不肯付的代价,抛弃别人不愿丢的东西,然后,成功了。对于自己,她没有其他要求,因此从未负疚。限于篇幅,这个人物相对单薄,但非常地真实而鲜明。她对年长女子的刻薄,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对青春流逝的惶恐,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方楚的形象也相对简单。他爱上印诺的过程,让人想起王菲那首《流年》。然而之后呢,龙女士的小怪兽 “连问都不好意思问印诺打算把我怎么样”。但他依然拗不过自己,只好固执地等待着最后的宣判,一直等到印诺离他而去。然后,他遇到了“城墙塌陷处”的君小姐,于是举案齐眉。正确的人,与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没能同时出现,而他,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真正描绘出了这个人的厚度,从而摆脱了情圣模式的,是那句“我在做什么?林妹妹焚稿断痴情吗?”
印诺这个人物,塑造得真正典型。高学历,独立能干,然而在感情上,也并不比别人更有安全感。她的那些骄傲,那些小洁癖,那些不肯失态而又不能控制的行为,熟悉得让人发抖。作者Knowing说她没有能力付出没有能力爱,确实如此。可归根到底,她也只是拗不过自己。在她的既定观念里,和斯华之间的感情,才是她耳熟能详的,能够放心的,基于欣赏对方的品质而生的爱情。然而这份高尚正确的爱,抵不住活生生的青春的诱惑。而方楚对她的吸引力,到底太物理了。在她所处的年代的教育中,这类吸引力几乎被认为是种原罪。她向那种原始的张力屈服,更像是在刺激下的故意放纵,有报复的意味。对印诺而言,整件事是她的耻辱,是她意志薄弱的证明。她怎么可能接受方楚,怎么可能承认,他们之间的那份快乐,也可以成为爱情的基础。
斯华的出轨,起初确实是一瞬间的失控。然而那之后,便是他自己的选择,然后,一步步走到不能回头的地方。多么讽刺,激起他保护欲的,他觉得需要他拯救的女子,一瞬间就走得又高又远,不可企及。而他,依靠别人生活。别的人还能千疮百孔地活着,只有斯华活不下去,因他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所爱之人不告而别是其中一点,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应当是自己竟然成了他一贯鄙视可怜的那类人,这么容易就被自己的欲望迷惑,以前所有的克制和努力在他不自觉的崩溃面前显得毫无意义。他并无疑惑,所以他不问“why”,他问的是“Why bother”。这个问题以及他最终的选择,让整个故事所探讨的远远超出了婚外恋的范畴。
达骁这样的人,我们肯定在身边见过。这个人,先是轻狂,受挫后就一直迷茫。印诺在感情上的不安全感,与他当时的行为不无关系。他似乎是视印诺为皇冠上的钻石,拿到了,就开始欣赏其它宝石了。他和咪咪的感情,在他而言,牵扯了工作地位等等一系列不那么单纯的因素,所以他总有些勉强,始终不能专注。就像无数艺术家一样,这是个一直在寻找答案,未曾与自己和平共处的人。可叹他分明一直一直在审视自己,裁判自己,却从来没有改变过,直到斯华死去。
刻画得最丰满、最立体的人物,是铁柏。故事里,别人的人生都是片段,而他的经历是完整的,包括年幼和年少时的叛逆及回头,因此他后来的一系列选择与反应都显得特别可信。他的性格层次分明,外露的痞味与侠气,内藏的几分懦弱和核心的一点温厚。这温厚,便是灰凉中的暖意,因此他是整个故事中最可爱的人,即使他亏欠的人并不少。他因自己的软弱和迷茫辜负了菲洛,伤害了曹帛,然而终究都及时罢手,没有一错再错。铁柏训妹夫那段,渲畅淋漓,可以用来下酒——话说这个妹夫,才是出轨男士的典型啊——是本文中难得的亮色。后来几乎放弃一切带走斯华,更是极有担待。再后来和斯华“搭帮过着日子”,于他,算是短暂的得偿所愿,于斯华呢?要怪铁柏趁人之危挟恩图报吗?自然不能这么苛刻,他不过是,爱他,终得了付出的机会。可是……
斯华的死亡来得这么断然,但最后惦念着的,不过只有铁柏和印诺,两个他选择辜负的人。而事后在他坟前看着他的问题的,也是这两个。死者已矣,活着的人,总还要面对那些是非交错的爱与伤害,就像文后的独幕剧中,你唱你的,我做我的,“终认故乡是他乡”。然而毕竟,铁柏说“我这前半辈子还算没有白过”。
现在回头看这篇文章,觉得多少像一个预言,或者说,小小的时空错乱。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而文中的出国如家常便饭的情形是零八年后才有的。背景的虚化让文章有一种无视岁月的意味,并且,印方华玳这个标题,虽然只是不相干的四个汉字,却给人以时光飞逝、美玉蒙尘的印象。而我,对着这篇多年前的旧文,终于浇出了我积存多年,却一直未能成型的块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