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进城的时候在地铁站旁边看见开了家法国连锁店 Paul,感叹一下美国首都终于赶上了北京的脚步。当时已经吃过了,就没进去,事后还挺好奇的,昨天趁着进城去艺术馆看香港电影的机会去尝了尝。
(“十月围城”果然狗血哗哗地洒了一地,陈可辛真恐怖。早知道是这片儿我就不去看了。)
环境搞得有点法国小资气氛,不过背景音乐却是不好听的英文歌,一上来就让我失望了,开店的人对法国情调没有研究啊。菜单上除了两三种 quiche,两三种沙拉,一个洋葱汤,剩下就是几种三明治和糕饼。冷三明治是夹法棍面包,馅差不多五六种:鸡肉馅,烟熏三文鱼馅,火腿肉加干奶酪,吞拿鱼,西红柿/basil/mozzarella(这不是意大利味么?)。另有卖两种热三明治的,馅是香肠,说白了就是夹法棍面包的热狗,我看看就没胃口了。
法棍面包倒是够结实有嚼头,馅也就 so-so。我尝了尝鸡肉三明治,mustard 味儿还可以,其他没什么;三文鱼的也一般。另外还买了一小壶咖啡和一只迷你巧克力croissant。咖啡味道寡淡,跟公司里的咖啡差不多,croissant 没有特殊之处,在别处也可买到。柜台里放的一溜糕饼甜点,花色有限,看样子另一个法国连锁店 La Madeleine's (实际是从德州出来的)差不多。拿破仑块头很大,里面的 cream 黄黄的厚厚一层,macaron 小甜饼块头也异常之大,倒让人错以为是德州产品。总之看了一眼也没引起什么胃口。不如到 Trader Joe's 买冰柜里的 macaron,个头还小点。
吃的时候同伴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老实不客气地说,咖啡和糕点远不如本地的韩国西式咖啡馆,法国面包三明治味道平平,我宁可去吃越南三明治。坐在隔壁座位的一对洋人男女大概听见了,没一会儿就起身走了,在我的胡思乱想中,他们大概听了觉得我是个不可救药的 snob 。
当时店里吃午饭的人不少,有一家带外国口音的,三个大人带三个小孩子,小孩子大约3至5岁,二男一女,在店里的木地板台阶上乱蹦乱跳,在地板上乱爬,十分吵闹。几个大人也不怎么管,店员也不管,他们就一直吵到大人吃完了统统拎出门才算完。
说起来我真的是宁可去亚裔馆子。本地 Annandale 的韩国咖啡馆才棒呢!我喜欢去的一家,叫 Shilla Bakery 的,煮的是意大利出口的 Illy 咖啡,味道浓重,是欧洲口味不是美国口味。店堂里上百种西式面包糕点,近似港式西点,不过花色更丰富,蛋糕什么的尤其好吃,口味比较轻,糖份比美式西点低。也卖红豆包菠萝包什么的,豆沙馅分量很多,让我心花怒放。另外有卖刨冰!在同一广场中,有两三家韩国餐馆,包括韩式烤肉自助餐和韩式中国馆子(还没去吃过)。上次先在一家温馨小店(名字还有中文,唤作“本土人”)吃了炖牛肉汤和石锅拌饭,又便宜又正宗,刚刚将饱未饱的程度,然后溜达到咖啡馆里吃甜点喝咖啡,再买俩面包带回家,啊太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