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蒋秀微的五十八岁

Posted: 2004-10-27 17:11
by 小涵
这两天打电话回家, 发现老妈的社交活动非常频繁. 细一问, 原来她的中学同学正从四面八方回到上海, 庆祝她们从上海市三女中毕业四十周年. 她们同学之间非常亲厚, 常常FB聚会. 光我从小到大被拎着一起参加她们的聚会就有五六七八次. 几乎每个阿姨都认识. 好多人这些年的故事也都知道个七七八八. 在电话里听妈妈一个个数谁谁谁也来, 谁谁谁来不了了, 那些阿姨的样子就一点点浮在眼前.

(一)
蒋秀微是老妈的至交好友, 当年她们班学习成绩从初中到高中当仁不让独步江湖的第一名. 从没让出过宝座一次, 让总在第二第三徘徊的我老妈”恨”的牙痒. 十八岁高中毕业上了复旦化学系. 二十二岁毕业, 中间WG开始. 出身不好毕业分配吃亏, 去到西南某省.

蒋阿姨父亲去世早, 都靠母亲, 一个倔强瘦小的妇人, 一人拖扯五个孩子长大. 因为操劳的关系, 蒋家外婆四十几岁看起来就象六十岁. 不过有后福, 七十几岁看起来还象六十岁. 大女儿, 五十年代嫁去香港. 这大阿姨我也见过几次. 穿着上非常正式讲究, 喜欢穿不同款式中规中矩的黑白套装, 要不就是白配粉, 粉配明蓝的直身裙, 一丝不苟的化装.

大阿姨遇人不贤, 后来离开香港去了夏威夷, 在火努鲁鲁唐人街租了个店面开礼品店. 能讲粤语,沪语, 英语, 还会几句日语, 生意过的去. 一天她小店里来了个六十出头的男人, 长的富态, 象尊菩萨. 发现大阿姨又会上海话, 又会粤语, 老开心. 以后每天下午散步都拐到店里坐坐. 自己介绍姓余. 闲话讲起来当年也是香港一个人物. 家业挺大, 正准备逐步逐步退休. 四个儿子, 三个大的都蛮争气, 他给种子钱, 他们各自做生意, 都开花散叶, 做的不错. 只有着最小偏怜的那个, 是他老太婆的心尖子. 看三个哥哥生意做的好, 急了, 也跃跃欲试. 他心里顶清爽, 这个小的不是个好商人的料, 讲排场喜奉承, 交的都是酒肉朋友, 被人骗不要太便当. 所以吃用上尽他, 做生意的钱是不给的. 三年前小儿说是找到个钻石的生意机会, 只欠担保, 就在他老妈面前跪求, 不忍, 就给他保了. 后来当然是陪了, 陪的很大. 他痛打小儿, 老妻拦, 心脏病发, 竟去了. 痛心疾首之余, 他一个人到夏威夷来过. 后来遇见大阿姨, 聊多了就真成了老伴, 两人一起又去了加国温市, 在那儿定居.

大阿姨耐不住寂寞, 常常回上海, 见兄弟姐妹, 看望老母亲, 呆几天又惦记老头, 匆匆又回去. 大阿姨再嫁之后, 生活稳定, 就想着还在国内的四个兄弟姐妹. 秀微阿姨是老二, 下面两个弟弟都被WG耽误了, 没读上书, 恢复高考后, 他们两到是都考上大学. 大阿姨先相帮老四办的出国, 去的英国, 又转到美国. 老三读书好, 上了复旦之后就想凭本事去个理想的海外学府. 对麻省情有独钟, 非它不上, 苦等四年, 终于录取, 时年38岁. 他的故事也被大人宣传成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 拿来教育我们.

翻过头再讲秀微阿姨. 二十二岁她分到西南那个省边边上一个小矿里. 因为有文化会算术, 又是个女的, 就分去食堂卖饭菜票. 阿姨性子再强, 这时候也不得不塌下心来在窗口数钱. 好在有米倪叔叔. 米倪叔叔是家里老大, 出身挺好, 一是为了给下面若干个上不了大学的弟弟妹妹多个留上海的机会, 二也是为了秀微阿姨, 他要求去支边. 分到同一个省, 学校为了体现红五类子女和黑五类的不同, 他去了省城. 那个时候两地分居大家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就这么隔着两三百公里的, 一年见不了三五次的, 他俩在二十六岁的时候结了婚.

开始没有要孩子, 一直等等等, 盼两人能调到一起. 后来三十岁当上妈妈. 不过那时候好象很多同学要孩子都晚, 他们到觉得这时候刚刚好. 米倪叔叔自己的名字取巧偷懒, 把爸爸妈妈姓合一起就是. 可儿子的名字再照方抓药不行. 米蒋米蒋的, 将来大了是个捣浆糊朋友怎么办. 秀微阿姨说这样吧, 儿子是我们的希望, 叫米希, 或者米望. 米希被自然淘汰后, 就定下大名叫米望. 米望断奶之后就被送到上海, 让外婆带. 总希望不要在上海断了根. 送过去的时候, 秀微阿姨哭的一塌糊涂. 回来对米叔叔说, 我们也要回上海去. 后来果然是她先回的上海, 考研究生考回去的. 又在同一个所读了个博士. 这么就四十岁了. 米叔叔也回了上海, 工作单位还很不错, 是那个省驻上海办公室的副主任, 进进出出都有小车接送, 在静安区分了套两房一厅, 终于合家团聚.

独养儿子从小外婆带大, 和父母都不亲. 蒋阿姨觉得亏他欠他的, 下决心要给他个好的将来. 87年蒋阿姨四十一岁, 所里有个出国培训的机会, 她第一次来美国, 见到大姐和两个弟弟后, 下决心要带儿子出来. 那次后不久,又有一次一年左右在内华达州一个大学进修兼工作的机会, 她拼了命工作, 实验室的老板对她不错, 答应要是她能办出来, 就给她一份工作. 这敲定之后, 阿姨就开始办移民, 工作辞了, 在上海等了两年, 常常往广州美领馆跑, 问训, 送材料, 等消息. 每次见到她的话题就是移民进展怎么样了. 我老妈偷偷问过她, 好不容易安定了, 你家老米上海工作蛮好的, 他学的是俄语, 能舍得吗, 能习惯吗? 秀微阿姨摇摇头说不管了, 走一步看一步, 反正一切为了儿子. 你看弟弟想去麻省不就去了吗.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是最最有道理的. 我老妈张了张嘴, 就没问是真的是为了儿子还是什么.

九一年十月, 一个最最明媚的上海秋日, 爸爸妈妈在国际饭店孔雀厅给秀微阿姨一家送行. 她们小辰光有次国庆节游行看烟火走到国际饭店楼下, 相互许愿说将来要是工作了, 就在这里请客. 这个愿望一拖三十几年. 蒋阿姨告诉妈妈说她大姐出钱已经给他们在内华达买好一个两室一厅的小房子, 关照不要告诉弟弟们, 怕他们讲闲话说大姐偏心. 原来的实验室工作又签了两年合同, 心里算是定了. 米望是最最最最兴奋的一个, 市二中学里当年红人就是他了, 谁不羡慕他移民去美国啊. 吃完饭, 挥手告别, 妈妈还有点伤感, 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面啊.

下次见面比意想中的快. 妈妈和她常常通信. 两个人象小姑娘似的爱写信, 寄照片. 两人的字都非常娟秀. 先是秀微阿姨来信说一切都好, 工作挺累, 现在年轻人都用电脑, 上手难. 不过老米找到工作, 在中餐馆打工. 小望读书终于顺利. 后来又来信拜托妈妈买药寄过去. 妈妈看着药单里一大堆烫伤, 金创药, 有点难过. 第二年冬天, 秀微阿姨就回来了. 她刚大学毕业的时候, 水土不服, 得了部分面瘫. 结果到美国工作以后, 紧张的关系, 面瘫更厉害了. 所以回来看病, 扎扎金针. 也不敢呆太长时间怕实验室的老板怪. 回去以后写信来说带出去的炒蟮糊居然海关没查到, 小望吃的特别高兴.

小望想外婆不过就吵着暑假回来一趟. 在我家住了两天, 一直一直跟我讲回上海多好多好. 内华达沙漠里好热. 米叔叔开了个外卖的中餐馆, 他每天要帮忙骑车送外卖. 他老想买个电动摩托, 这样骑起来比较不热一点. 不过美国还是有好的地方, 比如家里地方太小, 他不想在家里呆着, 就去麦当劳, 要杯冰茶还可以一直续, 他就总在那里做功课. 还是有点好的地方的, 美国, 小望说.

后来再见到秀微阿姨她居然是用轮椅从机场推出来的, 还是回来看病. 夏天沙漠里太热, 实验室的空调又太冷, 一进一出, 她的关节出了毛病, 居然不会走路. 她抱怨说米望真不让人省心, 读大学偏不肯在她的大学读, 可她在那儿工作, 学费要便宜多多少少. 好歹逼着他念了, 又不肯读生物化学什么的将来好做医生. 真是气死人了. 米叔叔现在已经不和米望讲话了. 蒋阿姨没呆多久, 就回美国了, 因为老板不乐意了. 后来听说蒋阿姨实验室的老板把她辞退了, 后来又听说她告学校和实验室,因为实验室环境的原因, 她有了关节炎. 胜诉了, 学校一次性陪付一笔小款子, 但附带着她的待遇和本校退休教工一样了. 米叔叔的小餐馆关掉了, 现在在一家超市做夜班经理. 米望和父母不说话不来往已经很久了, 大学毕业去了纽约,纽约比较象上海, 他喜欢的. 蒋阿姨还和妈妈说, 本来以为买的起上海的房子好回来养老的,现在怎么这么贵啊.

Posted: 2004-10-27 17:54
by icefire
一个人的大半生,也就在这么一段话里了。
后来呢?我也很负责任地问。:-)

Posted: 2004-10-27 19:01
by dropby
真喜欢小涵的文字, 淡淡的很有味道.
故事很感伤啊. 也算典型了吧, 那一代人里面. 现在仍然还有很多人动不动说干什么什么, 比如移民吧, 是为了孩子. 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结局.

Posted: 2004-10-27 19:22
by 洛洛
有意思。
不过我自己不喜欢别人动辄投诉国内的房子贵,针无两头利。

Posted: 2004-10-27 22:48
by 小涵
icefire wrote:一后来呢?我也很负责任地问。:-)

到这里, 就到这里啦.

Posted: 2004-10-27 23:22
by icefire
啊。是你那个(一) 让我浮想联翩。。。

Posted: 2004-10-27 23:28
by 笑嘻嘻
讲得真好,为了孩子出国,最后孩子已经不和父母讲话了。
我也不喜欢什么都用为了孩子来做理由。可是遇到有不少二十几岁的人就是这样讲的。 :shock:

Posted: 2004-10-27 23:36
by 小涵
icefire wrote:啊。是你那个(一) 让我浮想联翩。。。
本来是想再写两个人的. :confused007: 我老妈的同学啊, 都挺折腾.
笑嘻嘻 wrote:我也不喜欢什么都用为了孩子来做理由。

是啊, 可我又想, 是不是没有孩子所以难体会. 其实是真的真的想为孩子好. 这样的故事又看见在发生在自己身边同学身上, 移民为了孩子, 移了民又搬回国为了孩子, 不离婚为了孩子, 离婚为了孩子, 做家庭妇女为了孩子, 不做家庭妇女为了孩子.
总比拿老公做借口听起来好吧, 也便当 :oops:

Posted: 2004-10-28 2:28
by
也许真的是为了孩子,但是,即使99%是为了孩子,另外的1%也总是为了自己吧.最令我纳闷的就是,为什么孩子比丈夫更重要?也许是我这个没有孩子的人没有体会,但是,配偶才是你相伴一生的人啊,比孩子应该更重要把.看到老米的遭遇,不是不辛酸的.

Posted: 2004-10-28 3:50
by CAVA
写得很好看,让故事自己说故事。
“一切为了孩子”的概念,听有了小孩的朋友说,是情不自禁的,不太受理性控制的,是没有小孩的人不太能理解的。我果然就不太理解。:oops:

Posted: 2004-10-28 8:00
by DeBeers
有句话叫血浓于水,孩子是身上掉下来的肉,是看着它一点点长大,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因为把它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总觉得有责任给它自己所能给的最好的生活(当然标准各异)

Posted: 2004-10-28 8:18
by silkworm
小涵写得好看!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丢到XX桶里可也。

“我为了你……,所以你一定要争气……”有这样的话垫在那里,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妻子对丈夫,受“益”人即便成功了,也心里沉得不得了。

Posted: 2004-10-28 8:26
by 洛洛
争气的标准也不一样,麻省理工就太高了一点儿。其实我怀疑麻省里不快乐的人比外面随便哪条大街上的比率都搞点。

Posted: 2004-10-28 10:34
by 布衣
我相信蒋阿姨是真心为了孩子. 看看我们父母这一辈人的经历,也觉得特能理解. 他们年轻的时候失去过太多的机会,或是说根本没有机会做选择,生活得很辛苦. 所以特别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让他们生活得比自己好. 可是,孩子有时并不能理解. 甚至怨恨父母. 不是不悲凉的…

Posted: 2004-10-28 10:48
by Jun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Posted: 2004-10-28 11:20
by 啫哩
写得真好.

Posted: 2004-10-28 11:43
by Knowing
布衣 wrote:我相信蒋阿姨是真心为了孩子. 看看我们父母这一辈人的经历,也觉得特能理解. 他们年轻的时候失去过太多的机会,或是说根本没有机会做选择,生活得很辛苦. 所以特别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让他们生活得比自己好. 可是,孩子有时并不能理解. 甚至怨恨父母. 不是不悲凉的…
In this particular case, the kid is an inappreciative brat. He enjoyed all the attention and admiration in highschool when he was the one who could go to US, but refused to face the reality when he found out US was no Hollywood movie, and took the frustration on his parents. What a jerk! :x

Posted: 2004-10-28 16:04
by tty
真好看.
我觉得最可怜的是孩子的爸爸.

Posted: 2004-10-28 19:27
by tiffany
说起来, 我觉得要是小孩儿没有扯着妈妈的衣服说我们能不能移民去美国上学, 移民去美国就不能算是为了孩子, 而是她觉得她是为了孩子.

Posted: 2004-10-29 8:54
by vivi
我最怕人跟我说这是为我好。我自己就挺好不用你为了。连同那个‘我啾啾啾是因为我爱你。。。’成了尚方宝剑了。

Posted: 2004-10-29 10:33
by 布衣
说是这样说, 当然小孩成年后选择怎样的生活,父母干预不得. 可在孩子年幼,父母在考虑问题时, 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跳不出他们自己价值观局限.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结果是好是坏,谁能预料? 各人的命罢了.

不怪蒋阿姨决定当时移民. 但觉得蒋阿姨做得很不对的就是逼米望读本地大学. 要是我的话,孩子要去那里读,读什么, 尽管去. 有能耐的, 争取奖学金. 不然生活费, 连同要多付的学费,自己打工挣去. 就是要回上海,我也不会拦着. 孩子那么大, 应该为自己负责了:-)

Posted: 2004-10-29 10:54
by Knowing
本科拿奖学金不好拿的。就算拿到部分免学费,也不比研究生院可以拿全奖连生活费都有。
成年人当然不用别人为他好。婴儿肯定得别人为他好。青春期的半大孩子是最尴尬的。千古不变的真理:要别人为你付账,就得准备做出妥协。别把父母当买单机器,然后口口声声追求自由。米望没有挑大学的自由,毕业后怎么有去纽约的自由?原因无它,经济独立尔。

Posted: 2004-10-29 11:17
by 洛洛
不过愿意呆在内华达的毕竟不多,蒋阿姨应该跳一跳,说不定现在就买得起上海的房子了。

Posted: 2004-10-29 11:23
by Knowing
不是说内化达一共只有两个城市么?
同学的未婚妻说他们过几年想搬到Las Vegas 去。大家面面相觑了一回儿,问为什么?她说:一,那里房子便宜。二,那是全美增长第三快的城市。大家又面面相觑,问:你是会计,当然找的到工作,他到那里干什么?他说:专给赌场篡改老虎机。

Posted: 2004-10-29 11:31
by 小涵
那儿房子好象也开始不便宜了, 不是说现在加州的都去LV买房投资等着暴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