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林行止:争独家不择手段 新闻集团见顶峰
Posted: 2011-07-12 2:32
林行止:争独家不择手段 新闻集团见顶峰(2011-07-12 08:00:31)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林行止专题
一、
《世界新闻报》(周刊)因被揭发窃听甚且删除「新闻人物」手机的内容,在英国引起一片谴责、杯葛之声,不少读者表明「弃读」、广告商纷纷取消广告合约,一场改革传媒以至政治风暴正在酝酿中;这种情势,令事件的「总后台」新闻集团主席梅铎(默尔多)不得不公开表示「窃听事件令人愤慨和不可接受」,基于民意难违且担心会「愈掏愈臭」(最终把他力保的爱将、英国新闻集团的行政总裁布鲁克斯拖落水),他遂决定于去周日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办有一百六十八年历史的《世新》。新闻集团一九六九年收购该报,是其创办大股东梅铎从澳洲地区小报进军国际传媒的第一步,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世新》销量从二十万水平一度增至二百八十余万(声称读者达七百五十多万),成为新闻集团的「摇钱树」(cash cow)。
港人对梅铎并不陌生,以其曾以高价从李泽楷手上收购卫星电视,他的如意算盘是藉此「进军中国市场」,可惜,中国的开放并不包括政治和与政治关系牢不可分的传媒,加以梅铎意气风发时说过无远弗届无处不及的「卫星电视是对极权政府的威胁」(大意),这使他在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上,不管用了多大努力(包括作出很多令自由世界传媒人齿冷的让步),仍然处处碰壁,遭受重大挫折(在向中国「叩头」过程中他离婚并娶了一名比他年轻三十八岁的华裔女士,却因此「气走」大子Lachlan)。不久前,梅铎又为其霍士电影打进中国市场而说「中国电影市场不对外开放,等于中国鼓励盗版」,试图藉此刺激中国开放电影市场,但中国只选择性开放,每年只准进口二十部外国、包括二三部霍士电影,对梅铎来说,这虽是鸡肋却不舍得抛弃。在中国市场,梅铎碰了一鼻子灰。
不过,就传媒经营上,梅铎可说是前无古人的奇才,出身传媒世家,他对新闻工作有狂热的爱好,虽然他成为大亨后在「新闻操守」方面劣评无数,在传媒人中间亦有臭名(比如,收购《伦敦周日时报》时公开承诺给予总编辑、著名报人伊凡士(后封爵)最大的「新闻自主权」,但不数月便把他解雇),惟英国新闻界公认他不算是最差的传媒老板,因为比他更斤斤计较事事讲求边际利润及对新闻工作缺乏兴趣遑论热诚的传媒老板大有人在……。
二、
「新闻集团」如今市值近五百亿美元,是世上第三大传媒集团,其能迅速膨胀、不断扩张,全凭梅铎的魄力和独特的财技。他视畅销的报章刊物为创造流动现金的「印钞机」(港人都知道在报业全盛时期「印报纸」是「印银纸」的同义词),由于天天有现金流入,等于梅铎有还债的财力,银行因此对他的贷款需求,几乎有求必应(当然以其现金流量多寡为计算基准),这令他能不断在各英语国家进行收购。如今他旗下的报刊,除了不少对老百姓(选民)有重大影响力的所谓「三流小报」(Gutter Press),还有足以左右政情及商业决策的「大报」如《华尔街日报》和《伦敦时报》。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大报」都赔钱,赚大钱的「小报」因此成为新闻集团的重要财源(新闻集团旗下的「超级大报」《伦敦时报》及《伦敦周日时报》年蚀〔annual losses〕五千万镑,全靠《世新》及《太阳报》的盈余挹注)。由于印刷传媒在网络兴起后,销量即使不致急挫,亦了无起色,而广告收益则明显被网上广告分薄,这种形势,令梅铎除了拓展旗下报章网站之外,尚开始进军电视及电影这些必然会取代印刷媒体成为最佳现金流来源的媒介……。换句话说,梅铎头脑精明,眼光高远,他从七十年代初期便有效地利用「小报」的大量现金流,向银行融资而非开新股筹措资金进行广泛环球性收购,终于缔造了一个在英语世界发挥庞大影响力且即使负下巨债仍有不俗盈利的传媒集团。
三、
收购英国天空广播(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BSkyB),梅铎看中的当然「这是一家一流企业」,但最重要的是天空广播的巨额现金进账,去年下半年该公司的营收便达三十二亿英镑,比○九年同期增百分之十强(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快将公布),目前新闻集团持有该公司约百分之三十九股权,无权支配这笔巨额现金,梅铎因此心痒难熬,誓欲全面收购。去年新闻集团出价七十八亿英镑(此间电视说一百四十亿镑,恐误)收购由投资银行高盛、投资公司Invesco及沙地王子阿尔瓦德持有百分之六十一左右股权,双方已进行多次磋商、达成协议,只待政府拍板。
梅铎「有恩」于英相卡梅伦,因此这宗足以改变英国电视媒介生态的收购,成功在望,天空广播已是梅铎到口的「天鹅肉」,哪知突然爆出《世报》因窃听而关闭的丑闻,且由于其他「窃听事件」数以千计,还牵涉该报总编辑批准记者通过私家侦探贿赂公务员的非法行径,当局已下令组成两个专责委员会进行彻查,一场传媒大扫除的运动正在酝酿,导致新闻集团的这项重大收购被叫停,是卡梅伦首相自保之道。卡梅伦曾聘请○七年在一宗令《世新》皇室通讯员及一名私家侦探下狱的窃听案时该报的总编辑库尔森(Andy Coulson)为首相府传媒总监(已因卷入「窃听案」而于年初辞职),引起外间对卡梅伦与新闻集团「究竟有什么外人不知的关系」的揣测……。与如日中天的传媒巨擘友善,「政治加分」,如今梅铎「大病缠身」,且病灶未明,当然宜疏远之以求自清。卡梅伦因此必会趁机与梅铎划清界线。
这种变化,可说大出梅铎意外,梅铎以给旗下编辑绝对新闻自由又能巧妙地令编辑们看他「无形之手」的指挥闻名圈内外。收购《世新》十年后,新闻集团在英国的报章主导了当地的舆论,令戴卓尔夫人于一九七九年坐上首相宝座;上台后她「知恩图报」,竞争委员会遂给梅铎收购《伦敦时报》及《伦敦周日时报》亮了绿灯;前年新闻集团的报刊及电视,突然从工党拥趸转而支持保守党,梅铎是卡梅伦能够组阁的大功臣,因此,天空广播已是他的囊中物,但机关算尽的梅铎,这次恐怕遭逢滑铁卢了!
《世新》停刊,因「窃听」而起,然而,「窃听」是新闻界行之有年的「采访」技巧。「窃听」本为间谍特工的「专用伎俩」,但早为剧烈竞争为「独家新闻」拚个你死我活的传媒所采用;「新闻工作者」是「斯文人」,不屑亦不娴熟这种下三流的勾当,因此多请「线人」或私家侦探进行,行不通则设法贿赂相关官员……。近的不说(事实笔者亦因没兴趣而不了解),以遥远的英国为例,十多年前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的黛安娜王妃与马术教练(?)情人电话中互诉「奸」情、查尔斯王子与「老」情人卡米拉(Camilla,今王妃)的绵绵(肉麻之极)「性」话,所以完完整整刊诸报端,便是「窃听者之功」。可是,当年有谁会想起要追究责任,以这些社会寄生虫做「秀」娱乐人民,是他们的本份。但《世新》的触须伸得太远,「窃听」大众同情、景仰的人,而且删除内容,令事件恶化,伤害当事人,因此罪无可赦!
《世界新闻报》窃听案是新闻集团从高峰下坠的转折点。
*一向以来,人们以Tabloid形容「黄色报刊」,这是因为这类报刊大都以小张(十一吋乘十七吋)形式出之;近年为「方便阅读」(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展读),不少所谓「知识分子大报」(high brow newspaper)如《华尔街日报》已改为Tabloid大小出版,这等于说Tabloid和Broadsheet(十七吋乘二十二吋)只有体积大小之分,与内容质量无关。本报是典型例子,《信报》是Broadsheet,随报附送的英文EJ Insight是浅绿色的Tabloid,它没有文化副刊、娱乐新闻,比《信报》还严肃(high brow),因此绝不能因其为Tabloid而称之为「小报」;同理,若《信报》改为小张出版,只要内容不变,便不能称为「小报」。按上引Tabloid和Broadsheet的呎码,是美国的量度标准,实际上各地因新闻纸(Newsprint)的呎吋不同而略有分别。
一、
《世界新闻报》(周刊)因被揭发窃听甚且删除「新闻人物」手机的内容,在英国引起一片谴责、杯葛之声,不少读者表明「弃读」、广告商纷纷取消广告合约,一场改革传媒以至政治风暴正在酝酿中;这种情势,令事件的「总后台」新闻集团主席梅铎(默尔多)不得不公开表示「窃听事件令人愤慨和不可接受」,基于民意难违且担心会「愈掏愈臭」(最终把他力保的爱将、英国新闻集团的行政总裁布鲁克斯拖落水),他遂决定于去周日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办有一百六十八年历史的《世新》。新闻集团一九六九年收购该报,是其创办大股东梅铎从澳洲地区小报进军国际传媒的第一步,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世新》销量从二十万水平一度增至二百八十余万(声称读者达七百五十多万),成为新闻集团的「摇钱树」(cash cow)。
港人对梅铎并不陌生,以其曾以高价从李泽楷手上收购卫星电视,他的如意算盘是藉此「进军中国市场」,可惜,中国的开放并不包括政治和与政治关系牢不可分的传媒,加以梅铎意气风发时说过无远弗届无处不及的「卫星电视是对极权政府的威胁」(大意),这使他在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上,不管用了多大努力(包括作出很多令自由世界传媒人齿冷的让步),仍然处处碰壁,遭受重大挫折(在向中国「叩头」过程中他离婚并娶了一名比他年轻三十八岁的华裔女士,却因此「气走」大子Lachlan)。不久前,梅铎又为其霍士电影打进中国市场而说「中国电影市场不对外开放,等于中国鼓励盗版」,试图藉此刺激中国开放电影市场,但中国只选择性开放,每年只准进口二十部外国、包括二三部霍士电影,对梅铎来说,这虽是鸡肋却不舍得抛弃。在中国市场,梅铎碰了一鼻子灰。
不过,就传媒经营上,梅铎可说是前无古人的奇才,出身传媒世家,他对新闻工作有狂热的爱好,虽然他成为大亨后在「新闻操守」方面劣评无数,在传媒人中间亦有臭名(比如,收购《伦敦周日时报》时公开承诺给予总编辑、著名报人伊凡士(后封爵)最大的「新闻自主权」,但不数月便把他解雇),惟英国新闻界公认他不算是最差的传媒老板,因为比他更斤斤计较事事讲求边际利润及对新闻工作缺乏兴趣遑论热诚的传媒老板大有人在……。
二、
「新闻集团」如今市值近五百亿美元,是世上第三大传媒集团,其能迅速膨胀、不断扩张,全凭梅铎的魄力和独特的财技。他视畅销的报章刊物为创造流动现金的「印钞机」(港人都知道在报业全盛时期「印报纸」是「印银纸」的同义词),由于天天有现金流入,等于梅铎有还债的财力,银行因此对他的贷款需求,几乎有求必应(当然以其现金流量多寡为计算基准),这令他能不断在各英语国家进行收购。如今他旗下的报刊,除了不少对老百姓(选民)有重大影响力的所谓「三流小报」(Gutter Press),还有足以左右政情及商业决策的「大报」如《华尔街日报》和《伦敦时报》。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大报」都赔钱,赚大钱的「小报」因此成为新闻集团的重要财源(新闻集团旗下的「超级大报」《伦敦时报》及《伦敦周日时报》年蚀〔annual losses〕五千万镑,全靠《世新》及《太阳报》的盈余挹注)。由于印刷传媒在网络兴起后,销量即使不致急挫,亦了无起色,而广告收益则明显被网上广告分薄,这种形势,令梅铎除了拓展旗下报章网站之外,尚开始进军电视及电影这些必然会取代印刷媒体成为最佳现金流来源的媒介……。换句话说,梅铎头脑精明,眼光高远,他从七十年代初期便有效地利用「小报」的大量现金流,向银行融资而非开新股筹措资金进行广泛环球性收购,终于缔造了一个在英语世界发挥庞大影响力且即使负下巨债仍有不俗盈利的传媒集团。
三、
收购英国天空广播(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BSkyB),梅铎看中的当然「这是一家一流企业」,但最重要的是天空广播的巨额现金进账,去年下半年该公司的营收便达三十二亿英镑,比○九年同期增百分之十强(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快将公布),目前新闻集团持有该公司约百分之三十九股权,无权支配这笔巨额现金,梅铎因此心痒难熬,誓欲全面收购。去年新闻集团出价七十八亿英镑(此间电视说一百四十亿镑,恐误)收购由投资银行高盛、投资公司Invesco及沙地王子阿尔瓦德持有百分之六十一左右股权,双方已进行多次磋商、达成协议,只待政府拍板。
梅铎「有恩」于英相卡梅伦,因此这宗足以改变英国电视媒介生态的收购,成功在望,天空广播已是梅铎到口的「天鹅肉」,哪知突然爆出《世报》因窃听而关闭的丑闻,且由于其他「窃听事件」数以千计,还牵涉该报总编辑批准记者通过私家侦探贿赂公务员的非法行径,当局已下令组成两个专责委员会进行彻查,一场传媒大扫除的运动正在酝酿,导致新闻集团的这项重大收购被叫停,是卡梅伦首相自保之道。卡梅伦曾聘请○七年在一宗令《世新》皇室通讯员及一名私家侦探下狱的窃听案时该报的总编辑库尔森(Andy Coulson)为首相府传媒总监(已因卷入「窃听案」而于年初辞职),引起外间对卡梅伦与新闻集团「究竟有什么外人不知的关系」的揣测……。与如日中天的传媒巨擘友善,「政治加分」,如今梅铎「大病缠身」,且病灶未明,当然宜疏远之以求自清。卡梅伦因此必会趁机与梅铎划清界线。
这种变化,可说大出梅铎意外,梅铎以给旗下编辑绝对新闻自由又能巧妙地令编辑们看他「无形之手」的指挥闻名圈内外。收购《世新》十年后,新闻集团在英国的报章主导了当地的舆论,令戴卓尔夫人于一九七九年坐上首相宝座;上台后她「知恩图报」,竞争委员会遂给梅铎收购《伦敦时报》及《伦敦周日时报》亮了绿灯;前年新闻集团的报刊及电视,突然从工党拥趸转而支持保守党,梅铎是卡梅伦能够组阁的大功臣,因此,天空广播已是他的囊中物,但机关算尽的梅铎,这次恐怕遭逢滑铁卢了!
《世新》停刊,因「窃听」而起,然而,「窃听」是新闻界行之有年的「采访」技巧。「窃听」本为间谍特工的「专用伎俩」,但早为剧烈竞争为「独家新闻」拚个你死我活的传媒所采用;「新闻工作者」是「斯文人」,不屑亦不娴熟这种下三流的勾当,因此多请「线人」或私家侦探进行,行不通则设法贿赂相关官员……。近的不说(事实笔者亦因没兴趣而不了解),以遥远的英国为例,十多年前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的黛安娜王妃与马术教练(?)情人电话中互诉「奸」情、查尔斯王子与「老」情人卡米拉(Camilla,今王妃)的绵绵(肉麻之极)「性」话,所以完完整整刊诸报端,便是「窃听者之功」。可是,当年有谁会想起要追究责任,以这些社会寄生虫做「秀」娱乐人民,是他们的本份。但《世新》的触须伸得太远,「窃听」大众同情、景仰的人,而且删除内容,令事件恶化,伤害当事人,因此罪无可赦!
《世界新闻报》窃听案是新闻集团从高峰下坠的转折点。
*一向以来,人们以Tabloid形容「黄色报刊」,这是因为这类报刊大都以小张(十一吋乘十七吋)形式出之;近年为「方便阅读」(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展读),不少所谓「知识分子大报」(high brow newspaper)如《华尔街日报》已改为Tabloid大小出版,这等于说Tabloid和Broadsheet(十七吋乘二十二吋)只有体积大小之分,与内容质量无关。本报是典型例子,《信报》是Broadsheet,随报附送的英文EJ Insight是浅绿色的Tabloid,它没有文化副刊、娱乐新闻,比《信报》还严肃(high brow),因此绝不能因其为Tabloid而称之为「小报」;同理,若《信报》改为小张出版,只要内容不变,便不能称为「小报」。按上引Tabloid和Broadsheet的呎码,是美国的量度标准,实际上各地因新闻纸(Newsprint)的呎吋不同而略有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