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拉西扯
Posted: 2004-10-29 13:34
前几天在书店的新书台子上看到一本<<Beijing Doll>>,心理阴暗地想,别是跟<<上海宝贝>>一路货色的。说起来好玩,地域之争可以延伸到出书。有<<北京人在纽约>>,就有<<上海人在东京>>。我拿起书翻了翻,阴暗心理居然被坐实了,确实可以和<<上海宝贝>>搭成对联的。主角是个性子野加boy-crazy的少女,主题是sex, drugs and rock 'n roll,加上东方古城的神秘背景,乘了在大陆被禁的东风,就堂而皇之进Barnes&Noble了。
我发现同胞里喜欢Amy Tan小说的不多,有点奇怪。她的东西是有点隔一层的感觉,不过对华裔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其实就是母女关系)演绎得很好。<<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整个故事乱七八糟的,可是里面那个身份来历不明的姐姐塑造得真生动,和妹妹说话的时候,头一句话还在精准地给她算命,给她指生活道理,下一句话就抱怨买来的豆芽没有及时吃,烂掉了只好扔掉。集灵媒和老年痴呆早期症状于一身,笑煞人。Amy Tan给她最后安排得不知所踪,好象非要显示一下东方文化的神秘性不然对不起自己的heritage似的。
Gish Jen的新书<<The Love Wife>>我还没来得及读,看介绍,发现她也用这个段子了,男主角死去的母亲阴魂不散,给安排了一个来自大陆的身份来历亲戚关系不明的女子来儿子家长期居住!说起Gish Jen,我喜欢她早期自传性质的书,父亲在已经拿到大学终身教授后,不能忍受走上旋转楼梯去上课时的眩晕窒息感,辞职开了中餐馆。大女儿上了哈佛后开始认祖归宗,穿黑布鞋,研究中医。小女儿显然是作者的化身,在两个世界的冲击困惑中始终开朗活泼,让人喜爱。不知道她的新书有没有保持这种闪亮的眼光和轻松的笑意。
还有一位女作家,她的名字我不记得了,书名叫<<The Other Woman>>,用这个去网络书店查,出来的结果很不理想。我只记得多年前在图书馆拿起她的书,是因为封面上单眼皮亚裔面孔的照片,作者介绍里说她是加拿大人,十几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了好几年,不晓得她怎么活下来的。
故事情节从书名里就能看出来了。开头是写机场赶早班飞机的几个男子拎着公文包在大厅里狂奔,风衣掀起。第一人称的“我”见了这一慕,开始想念情人。情人当然是有妇之夫,说他是情人,因为找不到更好的称呼。两人的关系是柏拉图的,从头到尾拥抱不超过两次。感情都密封在酒瓶里酿着,浓烈得不可思议。情节呢,也同样因为这个柏拉图的本质,空洞到近乎于零。即没有渲染自己的感情(实在是没有substance),也没有抵毁情人夫妻之间的关系(她无从得知细节,无从抵毁),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
仍然好看得放不下。直到前两年因人推荐读Alain de Botton的<<On Love >>,一花一世界,从一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恋爱里拼命探索出许多的哲学真义,搞笑之余,我才明白这个故事情节的平淡是作者故意制造的。有共性没特性的故事放到别人手里是平庸厌倦,放到他们手里竟然有如此妙用。读完了,读者有一种看穿了的成就感。
五岳归来不看山,别的类似故事简直没法认真读了。越是撕心裂肺要死要活的,我越觉得滑稽搞笑,心里愧疚很对不起作者。还是谁说的那句话:这世界用感情去体验,是悲剧;用理智去看待,是喜剧。信焉。
豪情说Anais Nin的书词汇量特别小,我一下子想起哈金了。他的<<等待>>一书我耐着性子读完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就说词汇量小吧。句式也简单单调。我认为两个作家如此都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用第二语言创作。往好里说,语言显得非常有控制,极少用形容词,拉大了作者和人物的距离,效果不全是负面的。
最近正读着一本如上风格的小说,Elfriede Jelinek的<<Women as Lovers>>。她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出名的是拍过电影的<<The Piano Teacher>>。电影我没看过,读介绍好象很扭曲变态,郡图书馆里也没有这本书。<<Women as Lovers>>给我的印象,让我拿不准是原书的风格,还是从德文翻译成英文的效果。我手上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奇怪,行文,无论是段落开头,句子开头,人名开头,都没有大写字母。出现过全大写字母的句子,是用来表示吼叫效果的。这是她的格式呢,还是德文的格式呢?我去Project Gutenberg打开一些德文著作,似乎在大小写,标点符号上和英文差别不大。 懂德文的给说说?
<<Women as Lovers>>的内容比较压抑--农村生活在全世界都一样无望啊。她是把温情脉脉的面纱掀去,反复强调人和人互相算计利用斗争的基本动机。部份同意她的同时感叹why bother?
气温一天比一天凉,日照一天比一天短,“温补”一天比一天重要。找出伍迪爱伦的老电影来,嘻嘻哈哈多好。跟大家推荐老伍的<<The Bananas>>.

我发现同胞里喜欢Amy Tan小说的不多,有点奇怪。她的东西是有点隔一层的感觉,不过对华裔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其实就是母女关系)演绎得很好。<<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整个故事乱七八糟的,可是里面那个身份来历不明的姐姐塑造得真生动,和妹妹说话的时候,头一句话还在精准地给她算命,给她指生活道理,下一句话就抱怨买来的豆芽没有及时吃,烂掉了只好扔掉。集灵媒和老年痴呆早期症状于一身,笑煞人。Amy Tan给她最后安排得不知所踪,好象非要显示一下东方文化的神秘性不然对不起自己的heritage似的。
Gish Jen的新书<<The Love Wife>>我还没来得及读,看介绍,发现她也用这个段子了,男主角死去的母亲阴魂不散,给安排了一个来自大陆的身份来历亲戚关系不明的女子来儿子家长期居住!说起Gish Jen,我喜欢她早期自传性质的书,父亲在已经拿到大学终身教授后,不能忍受走上旋转楼梯去上课时的眩晕窒息感,辞职开了中餐馆。大女儿上了哈佛后开始认祖归宗,穿黑布鞋,研究中医。小女儿显然是作者的化身,在两个世界的冲击困惑中始终开朗活泼,让人喜爱。不知道她的新书有没有保持这种闪亮的眼光和轻松的笑意。
还有一位女作家,她的名字我不记得了,书名叫<<The Other Woman>>,用这个去网络书店查,出来的结果很不理想。我只记得多年前在图书馆拿起她的书,是因为封面上单眼皮亚裔面孔的照片,作者介绍里说她是加拿大人,十几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了好几年,不晓得她怎么活下来的。
故事情节从书名里就能看出来了。开头是写机场赶早班飞机的几个男子拎着公文包在大厅里狂奔,风衣掀起。第一人称的“我”见了这一慕,开始想念情人。情人当然是有妇之夫,说他是情人,因为找不到更好的称呼。两人的关系是柏拉图的,从头到尾拥抱不超过两次。感情都密封在酒瓶里酿着,浓烈得不可思议。情节呢,也同样因为这个柏拉图的本质,空洞到近乎于零。即没有渲染自己的感情(实在是没有substance),也没有抵毁情人夫妻之间的关系(她无从得知细节,无从抵毁),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
仍然好看得放不下。直到前两年因人推荐读Alain de Botton的<<On Love >>,一花一世界,从一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恋爱里拼命探索出许多的哲学真义,搞笑之余,我才明白这个故事情节的平淡是作者故意制造的。有共性没特性的故事放到别人手里是平庸厌倦,放到他们手里竟然有如此妙用。读完了,读者有一种看穿了的成就感。
五岳归来不看山,别的类似故事简直没法认真读了。越是撕心裂肺要死要活的,我越觉得滑稽搞笑,心里愧疚很对不起作者。还是谁说的那句话:这世界用感情去体验,是悲剧;用理智去看待,是喜剧。信焉。
豪情说Anais Nin的书词汇量特别小,我一下子想起哈金了。他的<<等待>>一书我耐着性子读完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就说词汇量小吧。句式也简单单调。我认为两个作家如此都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用第二语言创作。往好里说,语言显得非常有控制,极少用形容词,拉大了作者和人物的距离,效果不全是负面的。
最近正读着一本如上风格的小说,Elfriede Jelinek的<<Women as Lovers>>。她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出名的是拍过电影的<<The Piano Teacher>>。电影我没看过,读介绍好象很扭曲变态,郡图书馆里也没有这本书。<<Women as Lovers>>给我的印象,让我拿不准是原书的风格,还是从德文翻译成英文的效果。我手上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奇怪,行文,无论是段落开头,句子开头,人名开头,都没有大写字母。出现过全大写字母的句子,是用来表示吼叫效果的。这是她的格式呢,还是德文的格式呢?我去Project Gutenberg打开一些德文著作,似乎在大小写,标点符号上和英文差别不大。 懂德文的给说说?
<<Women as Lovers>>的内容比较压抑--农村生活在全世界都一样无望啊。她是把温情脉脉的面纱掀去,反复强调人和人互相算计利用斗争的基本动机。部份同意她的同时感叹why bother?
气温一天比一天凉,日照一天比一天短,“温补”一天比一天重要。找出伍迪爱伦的老电影来,嘻嘻哈哈多好。跟大家推荐老伍的<<The Bana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