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零狗碎
Posted: 2004-11-01 11:07
1。星期六上午,我的老师放了我和另外两个人的鸽子,我就到对面半价书店闲逛。先拿了一本渥吉尼亚.渥夫的大楼位夫人,打了个文艺的底子。回头看到Helen曾经讲过的about a boy:书也不错。我既然喜欢这个电影,那么不妨书也拿来看看。这样,我花了五块钱,拥有着50%文艺的心情,愉快地走出了书店。开车回家等红灯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大楼位夫人的第一页翻看。一眼看到(当然是书的第一句)在the hours里不断提到的大楼位夫人的第一句: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这第一句单成一段。如果大家不介意知道的话。)因为我喜欢the hours,这句就看上去很亲切。到了家马上看了两页,感觉很失望。我喜欢看说话掷地有声的写作,比如看英文版的简爱比中文版的舒服很多。我从中文版的渥吉尼亚.渥夫的散文猜度,她也是个这样的讲故事的人。结果不是。我有个好朋友很不喜欢渥吉尼亚.渥夫,因觉得她是人的名气比作品的名气大。我才看了这两页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断不能说我对渥吉尼亚.渥夫的小说是一见钟情的。又因为我的期待是比较高的,我的失望就比较让我吃惊,所以我又回去从头再看,这次我发现,有一个女声(就是我啦)小声地读出声来,效果要好很多。不出声地看的时候,觉得句子零零碎碎,感叹号、问号,夹杂在中间,感觉既琐碎又情绪不稳定。不好看。小声地平静地读出来,小说的独白特征一下子在断断续续的句子中浮现出来。好像很多人在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想问题会不由自主说出声来。并且这个独白的女性特征极度明显。完全不象我看过的男作家描写的女性心理。这个发现让我不由自主怀疑:曾经发生过一个作家能够完美描述对立的性别吗?
好吧,渥吉尼亚.渥夫的流派就是个人意识的独白。不过,我看本书还要给她念出来,这很辛苦的。而且就算我很有力气和志气,可是这样2、3百页地自己跟自己讲下来,怕是很容易抑郁的,于我的健康不利。所以,我把这本书抛下,抓起了about a boy。
2。我曾经听过的作家访谈里,当被问到对好莱坞把作品拍成电影有什么感想时,作家们都对好莱坞表示了轻视。大概表示了一下并不对改编了的作品有太高的期待。我私下揣测,虽然孩子定然是自家教育出来的好,可是认定了好莱坞不够高明也未必就是明智的。以在下的浅见,About a boy的电影改编就比小说要好。这本小说,是我的最愉快、最轻松的阅读经历。因为对电影的喜爱,我对电影里的每个情节,相当一些对话都很熟悉。电影改编相当忠实于原著,看小说好比会老朋友,随便拿起来,翻到哪页都是认识的情节,风格熟悉的对话。小说中有比电影改编中更多的笑话,非常逗。所以虽然大致的情节转移都熟悉,但是小说读起来一点也不重复。但是,我仍然觉得电影好看。小白曾经说过,科学青年写小说和工程师写小说的区别。如果使用这个定义,电影就是科学青年写的,小说就是工程师写的。小说中把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所有人物的内在外在讲得清清楚楚。Marcus如何会喜欢Ellie,反叛的Ellie如何会跟一个小自己三岁的傻孩子Marcus做朋友,最重要的Ellie如何会喜欢Marcus(,这一个点在电影里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些在电影中含混过去的细节在书里都用非常好玩的方式解释得清清楚楚。比方说这句:...that while he relied on teenage girls to defend hime in the street, he was unlikely to be much of a catch for anybody. But then, maybe Will was being too traditional in his thinking. Maybe that's how things worked now, and until a girl had smacked someone in the eye for you she wasn't worth a second look.
但是小说并不比电影好看。或者说电影比小说好看。这点很让我沮丧,因为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工程师文档写法的小说的缺乏魅力。
在小说中,小说的主角是Marcus,电影中换成了Will。(大概是因为修戈兰特是明星,观众要看的是他?)小说和电影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结尾,这个结尾定义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中是讲Marcus如何在单亲母亲尝试自杀之后,四处寻找母亲之外的依靠,最后终于明白也学会了靠自己。电影在把换成了Will换成了主角之后,从始之终以那句no man is an island为主题,(这句话在小说中就没有出现过,)最后也在大家互相依赖的温情脉脉中结束。
3。Lost in Translation我始终不能好好欣赏。其实电影里那种异乡异地的感觉拍的非常细腻真切。我之不能欣赏,完全在于男主角太丑了。我不能忍受他。如果我有这么一个完全不看某演员的电影的单子,Bill Murray大概应该是唯一上榜的演员。他有一幅永远在怪社会的表情,无论晴暑,永远粘在脸上。
这件事情说明,我原来是个重视皮囊的低级动物。
4。Ray的电影观后感:(仅只电影,我可没做额外的调查。)
这个人真是个,什么呢?天才是一定的,精明和偏执到底是那样就说不清楚,或者两样都有?原来用流行音乐的方式唱灵歌是从他开始的。这人真是有天才,在音乐上不停地创新。我在家里无头无尾地听过他的一盘CD,不能身临其境,直到看了电影才觉得惊奇。可以说他背弃了所有和他亲近的人,结果众叛亲离了吗?也不完全,有一半是觉得事业做到什么程度,就需要什么程度的管理者。他似乎是每一步都走对了。他跟Frank Sinatra像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人,但是都那么成功。只能说是天才怎么都挡不住。
好吧,渥吉尼亚.渥夫的流派就是个人意识的独白。不过,我看本书还要给她念出来,这很辛苦的。而且就算我很有力气和志气,可是这样2、3百页地自己跟自己讲下来,怕是很容易抑郁的,于我的健康不利。所以,我把这本书抛下,抓起了about a boy。
2。我曾经听过的作家访谈里,当被问到对好莱坞把作品拍成电影有什么感想时,作家们都对好莱坞表示了轻视。大概表示了一下并不对改编了的作品有太高的期待。我私下揣测,虽然孩子定然是自家教育出来的好,可是认定了好莱坞不够高明也未必就是明智的。以在下的浅见,About a boy的电影改编就比小说要好。这本小说,是我的最愉快、最轻松的阅读经历。因为对电影的喜爱,我对电影里的每个情节,相当一些对话都很熟悉。电影改编相当忠实于原著,看小说好比会老朋友,随便拿起来,翻到哪页都是认识的情节,风格熟悉的对话。小说中有比电影改编中更多的笑话,非常逗。所以虽然大致的情节转移都熟悉,但是小说读起来一点也不重复。但是,我仍然觉得电影好看。小白曾经说过,科学青年写小说和工程师写小说的区别。如果使用这个定义,电影就是科学青年写的,小说就是工程师写的。小说中把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所有人物的内在外在讲得清清楚楚。Marcus如何会喜欢Ellie,反叛的Ellie如何会跟一个小自己三岁的傻孩子Marcus做朋友,最重要的Ellie如何会喜欢Marcus(,这一个点在电影里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些在电影中含混过去的细节在书里都用非常好玩的方式解释得清清楚楚。比方说这句:...that while he relied on teenage girls to defend hime in the street, he was unlikely to be much of a catch for anybody. But then, maybe Will was being too traditional in his thinking. Maybe that's how things worked now, and until a girl had smacked someone in the eye for you she wasn't worth a second look.
但是小说并不比电影好看。或者说电影比小说好看。这点很让我沮丧,因为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工程师文档写法的小说的缺乏魅力。
在小说中,小说的主角是Marcus,电影中换成了Will。(大概是因为修戈兰特是明星,观众要看的是他?)小说和电影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结尾,这个结尾定义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中是讲Marcus如何在单亲母亲尝试自杀之后,四处寻找母亲之外的依靠,最后终于明白也学会了靠自己。电影在把换成了Will换成了主角之后,从始之终以那句no man is an island为主题,(这句话在小说中就没有出现过,)最后也在大家互相依赖的温情脉脉中结束。
3。Lost in Translation我始终不能好好欣赏。其实电影里那种异乡异地的感觉拍的非常细腻真切。我之不能欣赏,完全在于男主角太丑了。我不能忍受他。如果我有这么一个完全不看某演员的电影的单子,Bill Murray大概应该是唯一上榜的演员。他有一幅永远在怪社会的表情,无论晴暑,永远粘在脸上。
这件事情说明,我原来是个重视皮囊的低级动物。
4。Ray的电影观后感:(仅只电影,我可没做额外的调查。)
这个人真是个,什么呢?天才是一定的,精明和偏执到底是那样就说不清楚,或者两样都有?原来用流行音乐的方式唱灵歌是从他开始的。这人真是有天才,在音乐上不停地创新。我在家里无头无尾地听过他的一盘CD,不能身临其境,直到看了电影才觉得惊奇。可以说他背弃了所有和他亲近的人,结果众叛亲离了吗?也不完全,有一半是觉得事业做到什么程度,就需要什么程度的管理者。他似乎是每一步都走对了。他跟Frank Sinatra像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人,但是都那么成功。只能说是天才怎么都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