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
Posted: 2004-11-04 12:31
心有戚戚转贴
老 夏・(德国)
MoM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貘犸”,我有意夸张它够古够老。就美国历史而言,它够“侏罗纪”的了。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于1929年,因其收藏丰富,网罗了现代艺术史上各路豪杰的作品而称著于世。今年该馆借修葺之际挪展柏林,可谓一举数得,怎么说都是桩合算的买卖。选中柏林据说是柏林人的福分。一展就是七个月,我觉得有充分的时间和理由不急于兑现自己的福分。八月中从北京回来后,我上网去追踪有关展览的报导,排队等候的时间就没短过6小时的。闭幕前的最后三天昼夜连场,我便选了第一个连场的半夜一点去看“貘犸”。到那儿一看,还是来早了,排队的人围着“画廊”足足兜了一圈。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众,看来上岁数的人就是觉少。
也不就傻我一个!这么一想,心定下来,开始打量队伍里的男女:有抗了折叠椅来的,有披着毛毯和备足了吃喝的,也有冻得筛糠戳在高跟鞋上把自己站瘸了的;不远处就有卖咖啡的,生意很好。排队的多成双论对儿、扎帮结伙的,像我这样的独闷儿不多。有朋客也来凑热闹,还有打扮得特别另类不知该往哪堆儿人里面扒拉的,一句话,形形色色。花一欧元可以租个板凳坐,也可以雇人代排队。我很怀念马扎。
手上有书,兜里有烟,天也不算太凉。突然想起了当年排队买大白菜的往事:北风那个那个吹,雪花那个那个飘,人冻得白菜一样硬棒!心情变好,直想吹口哨。
也许找一张亚洲面孔不容易,有家电台的记者凑过来采访我老人家。
能问您一个问题吗?
问三个都行。
请问您是从哪来的?
从家里的热被窝。
噢,您就住柏林?
是的,住屎半道(Spandau或诗半岛,柏林的一个区)。
您对貘犸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吗?
嗯,我就希望没一件作品是我看得懂的。
这回答很有意思。能说说为什么吗?
很简单,我就是来图热闹的。越热闹越乱越让人犯晕越好!要不然我不会有觉不睡到这儿来排队玩。
那您准备进去后怎样欣赏-哦,您看不懂的作品?
是这样的,进去后我先上厕所,然后找地儿睡觉,……
谢谢,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没问题。去死。
记者走了,我也排到了。凌晨三点。一激动之下,我想到了一个比喻,比喻很粗鄙,还算贴切,一时我也想不出来更好的。我感觉那进门时的兴奋就像是做爱,折腾了半天进去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意和充实。然后,心开始下沉,特失落,特失望和失败!当然,我说的是那个倒霉的男人-的感觉。
迳直奔了厕所。从厕所出来,我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个看来不错的角落:长沙发上东倒西歪地睡了两对男女,中间的那个空位好像是专门为我留的。我以很不舒服(肯定也谈不上雅观)的姿势睡了很舒服的一觉。六点钟的时候我醒了,左右两旁的两对儿男女仍在昏睡。我精神抖擞地站起身,步入展厅。
话至此,就该言归正传了。介绍画家评点作品,讲一堆乌七八糟连我自己都不知所云的套话?此非我所愿,也非我所能。如果我说里面有几十位世界级的大万儿的二百幅作品,从后印象、立体几何、野兽达达、超现实主义到装置艺术,夯不啷当全有,这话等于什么也没说。我前面说过(跟那个记者),我就是来看热闹的,既不图看懂,也不图舒服。其实,不光美术,如今但凡是沾了“现代”两个字的,-小说、诗,或者其它,基本上没看得懂的,作者好像下定决心不让人看了舒服。对我来说,画还是越乱乎、越热闹、越稀奇古怪,越好!就拿眼前的“貘犸”说明吧。马蹄嘶(Matisse-又蹬蹄又嘶鸣),去年在柏林看过他的玩艺,-用纸剪下后制成的拼贴画。乍一看,我觉得老马的剪纸水平实在不怎么样,还赶不上咱陕北随便一个爱好剪纸的老农民哪!细看之下,却不尽然,他剪的纸片虽说挂边带茬的,经过一番巧妙拼凑,居然透着有神韵。还有,他用色,大俗大怯,别说,看着愣是舒服!今天在这儿也见了他的真章,一共八幅画,五件雕塑,数那幅“舞蹈”最典型:人体的线条似准不准的,颜色土怯土怯,可你越看还就越觉出些意思来。我说嘛,哪有裱糊匠就叫了艺术家的!
再有,那个小马,-马丁Agnes Martin,185X185公分的画布刷上一层白里泛红的浆子,就叫了什么“红鸟”,害得观众一拨一拨前赴后继地趴到上面去找“鸟”!有个老爷爷愣愣地举着个放大镜凑上去,把警卫都给招来了。这厮真够黑的,拿观众当鸟耍,-还是一群呆鸟!
无独有偶,另一个叫瑞门Robert Ryman的,画布涂成死白,起名“双胞胎”。
真难为他想得出来!
那个叫安迪-瓦虎的Andy Warhol,我怀疑他是个印刷工出身,手上八成净出残次品,把套色没套全的单色双色三色四色全凑到一块堆儿,齐啦!有一年在斯德哥尔摩,我误打误撞进了一个画廊,正赶上有他的那幅大名鼎鼎的梦露头像-赤橙黄绿青蓝紫,排成一行,怎么看怎么像咱们当年的红太阳红海洋!今天的“貘犸”上有他一幅画“绿标”,我估摸着,这厮要还活着,保不齐会去造假钞。
不提老闭-闭枷锁Picasso恐怕是说不过去的。我叫他闭枷锁,而不是毕加索,只是想陈述一个事实:老毕当年是打开了现代艺术的一扇门的(可能还不止一扇)。这是针对他而言,对后来者而言,情况变得很不妙。他开了门,也闭了门,还套上了枷锁,谁往这扇门里面迈,别人就会追在他身后喊他笑他嘲骂他:也玩抽象玩立体玩几何?玩什么玩呀,都是人家老毕玩剩下的!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也具有毁灭性。
我以为老毕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他丑化女人的本事。什么样的美女到了他那儿都没戏,不弄成怪胎、弄成解剖室里的标本不算完!他的画不能多看,它会让你丧失对美的评判,还会使你变得妄自尊大,哪个美女敢对你说个不字,对你稍有嫌色,你就会X光机那样透视她,并且阴毒地想:什么东西呀你!要皮下脂肪没皮下脂肪的,肱二头肌还挺发达,骨盆又那么大,哎呦妈呀,瞧你那发育过度的咬舌肌!
八点钟我走出了“貘犸”。望着不断涌过来的人群,我傻子一样幸福地笑了。
有一点差点让我给忘了: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原本是想说,住在柏林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想凑什么样的热闹都能凑得着。“貘犸”仅仅是其中的一个。
□ 寄自德国
老 夏・(德国)
MoM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貘犸”,我有意夸张它够古够老。就美国历史而言,它够“侏罗纪”的了。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于1929年,因其收藏丰富,网罗了现代艺术史上各路豪杰的作品而称著于世。今年该馆借修葺之际挪展柏林,可谓一举数得,怎么说都是桩合算的买卖。选中柏林据说是柏林人的福分。一展就是七个月,我觉得有充分的时间和理由不急于兑现自己的福分。八月中从北京回来后,我上网去追踪有关展览的报导,排队等候的时间就没短过6小时的。闭幕前的最后三天昼夜连场,我便选了第一个连场的半夜一点去看“貘犸”。到那儿一看,还是来早了,排队的人围着“画廊”足足兜了一圈。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众,看来上岁数的人就是觉少。
也不就傻我一个!这么一想,心定下来,开始打量队伍里的男女:有抗了折叠椅来的,有披着毛毯和备足了吃喝的,也有冻得筛糠戳在高跟鞋上把自己站瘸了的;不远处就有卖咖啡的,生意很好。排队的多成双论对儿、扎帮结伙的,像我这样的独闷儿不多。有朋客也来凑热闹,还有打扮得特别另类不知该往哪堆儿人里面扒拉的,一句话,形形色色。花一欧元可以租个板凳坐,也可以雇人代排队。我很怀念马扎。
手上有书,兜里有烟,天也不算太凉。突然想起了当年排队买大白菜的往事:北风那个那个吹,雪花那个那个飘,人冻得白菜一样硬棒!心情变好,直想吹口哨。
也许找一张亚洲面孔不容易,有家电台的记者凑过来采访我老人家。
能问您一个问题吗?
问三个都行。
请问您是从哪来的?
从家里的热被窝。
噢,您就住柏林?
是的,住屎半道(Spandau或诗半岛,柏林的一个区)。
您对貘犸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吗?
嗯,我就希望没一件作品是我看得懂的。
这回答很有意思。能说说为什么吗?
很简单,我就是来图热闹的。越热闹越乱越让人犯晕越好!要不然我不会有觉不睡到这儿来排队玩。
那您准备进去后怎样欣赏-哦,您看不懂的作品?
是这样的,进去后我先上厕所,然后找地儿睡觉,……
谢谢,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没问题。去死。
记者走了,我也排到了。凌晨三点。一激动之下,我想到了一个比喻,比喻很粗鄙,还算贴切,一时我也想不出来更好的。我感觉那进门时的兴奋就像是做爱,折腾了半天进去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意和充实。然后,心开始下沉,特失落,特失望和失败!当然,我说的是那个倒霉的男人-的感觉。
迳直奔了厕所。从厕所出来,我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个看来不错的角落:长沙发上东倒西歪地睡了两对男女,中间的那个空位好像是专门为我留的。我以很不舒服(肯定也谈不上雅观)的姿势睡了很舒服的一觉。六点钟的时候我醒了,左右两旁的两对儿男女仍在昏睡。我精神抖擞地站起身,步入展厅。
话至此,就该言归正传了。介绍画家评点作品,讲一堆乌七八糟连我自己都不知所云的套话?此非我所愿,也非我所能。如果我说里面有几十位世界级的大万儿的二百幅作品,从后印象、立体几何、野兽达达、超现实主义到装置艺术,夯不啷当全有,这话等于什么也没说。我前面说过(跟那个记者),我就是来看热闹的,既不图看懂,也不图舒服。其实,不光美术,如今但凡是沾了“现代”两个字的,-小说、诗,或者其它,基本上没看得懂的,作者好像下定决心不让人看了舒服。对我来说,画还是越乱乎、越热闹、越稀奇古怪,越好!就拿眼前的“貘犸”说明吧。马蹄嘶(Matisse-又蹬蹄又嘶鸣),去年在柏林看过他的玩艺,-用纸剪下后制成的拼贴画。乍一看,我觉得老马的剪纸水平实在不怎么样,还赶不上咱陕北随便一个爱好剪纸的老农民哪!细看之下,却不尽然,他剪的纸片虽说挂边带茬的,经过一番巧妙拼凑,居然透着有神韵。还有,他用色,大俗大怯,别说,看着愣是舒服!今天在这儿也见了他的真章,一共八幅画,五件雕塑,数那幅“舞蹈”最典型:人体的线条似准不准的,颜色土怯土怯,可你越看还就越觉出些意思来。我说嘛,哪有裱糊匠就叫了艺术家的!
再有,那个小马,-马丁Agnes Martin,185X185公分的画布刷上一层白里泛红的浆子,就叫了什么“红鸟”,害得观众一拨一拨前赴后继地趴到上面去找“鸟”!有个老爷爷愣愣地举着个放大镜凑上去,把警卫都给招来了。这厮真够黑的,拿观众当鸟耍,-还是一群呆鸟!
无独有偶,另一个叫瑞门Robert Ryman的,画布涂成死白,起名“双胞胎”。
真难为他想得出来!
那个叫安迪-瓦虎的Andy Warhol,我怀疑他是个印刷工出身,手上八成净出残次品,把套色没套全的单色双色三色四色全凑到一块堆儿,齐啦!有一年在斯德哥尔摩,我误打误撞进了一个画廊,正赶上有他的那幅大名鼎鼎的梦露头像-赤橙黄绿青蓝紫,排成一行,怎么看怎么像咱们当年的红太阳红海洋!今天的“貘犸”上有他一幅画“绿标”,我估摸着,这厮要还活着,保不齐会去造假钞。
不提老闭-闭枷锁Picasso恐怕是说不过去的。我叫他闭枷锁,而不是毕加索,只是想陈述一个事实:老毕当年是打开了现代艺术的一扇门的(可能还不止一扇)。这是针对他而言,对后来者而言,情况变得很不妙。他开了门,也闭了门,还套上了枷锁,谁往这扇门里面迈,别人就会追在他身后喊他笑他嘲骂他:也玩抽象玩立体玩几何?玩什么玩呀,都是人家老毕玩剩下的!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也具有毁灭性。
我以为老毕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他丑化女人的本事。什么样的美女到了他那儿都没戏,不弄成怪胎、弄成解剖室里的标本不算完!他的画不能多看,它会让你丧失对美的评判,还会使你变得妄自尊大,哪个美女敢对你说个不字,对你稍有嫌色,你就会X光机那样透视她,并且阴毒地想:什么东西呀你!要皮下脂肪没皮下脂肪的,肱二头肌还挺发达,骨盆又那么大,哎呦妈呀,瞧你那发育过度的咬舌肌!
八点钟我走出了“貘犸”。望着不断涌过来的人群,我傻子一样幸福地笑了。
有一点差点让我给忘了: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原本是想说,住在柏林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想凑什么样的热闹都能凑得着。“貘犸”仅仅是其中的一个。
□ 寄自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