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的加州(二更完)
Posted: 2012-01-02 22:07
加州这个地方离我十万八千里,搬家去的可能性也十分渺茫,但是你们老聊那里,搞的我隐约觉得自己和加州也有点什么关系似的。看到这篇巨长的加州报道时,我居然很关心的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虽然经常听你们抱怨加州赤字、公共服务差,我心目中代表加州依然是昂贵的三蕃,昂贵的Stanford, UC Berkley, Caltech,更加昂贵的好莱坞,和一大串geek们羡慕嫉妒恨的名字google, apple, facebook, twitter…啊那里的税务官一定数钱数的手疼吧,公共服务再差也应该比大多数州强。然后,我就看到了这些数字:
加州的credit rating是全美50个州里倒数第一,失业率全美第二,税收主要靠income tax,只有9.28%来自corporation tax。从1985年至今,大学funding在州支出中占的比例,从11%跌到5%,监狱从4%涨到10%,同意加州是best place to live的人从78% 跌到 39%。加州的中小学校更惨: no of students per teacher,50个州里最末一名,Spending per pupil 第47名。
根据这篇报道,加州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主要原因是粗暴的全民公决( propositions )。美国的建国理念是三权分立和制衡,各州都是代议制 (representatives),就是公民选出职业政治家去立法,而加州从197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propositions开始和议员立法竞争,终于把整个制度搞垮了。Propositions 是direct democracy 的最激进的形式,其它2种形式是referendums and recalls,这两种形式一般只是修改议员们立法的漏洞,最多不过废除某个议会立法,不能象Propositions那样无中生有的提出一个法案再实施。而加州的公民们可以直接立法,而且一旦Propositions通过的法案,议员们没有办法改动或废除,除非公民们主动再投一次,自己把自己否了。这样的制度使得“民意”一枝独大,没有制衡,成了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暴君。谁来保证少数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谁来保证有钱人不会操纵民意?谁来保证公民们理解他们投的法案到底是什么意思?
报道里举了若干例子来说明公民常常投票伤害自己的利益,比如有个proposition叫rent control,是要求取消房租限制的,因为名字取得容易误解,结果54%本意是支持此法案的人投了no,法案就没通过。还有无数增加支出减少税收的法案——增加公共服务和减税谁不支持?但是投票的人可不管钱从哪儿来,加州能不破产吗!还有很多其它法案,长期的影响更错综复杂,不是职业研究政治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就更别提了。special interest group再大把花钱操纵民意,收集签名再卖给不同法案成了加州的一个职业,一个签名卖1、2毛钱,签的人根本不知道是卖给了哪个法案。
这两天快被Bank of America气疯了,同一个问题,每个客服都给一个不同的答案,问了4个人居然得到了4个答案,花了几个小时还是getting nowhere,这个call center 是谁管的!
接着说加州:报道里举了若干个导致严重后果的法案,看了以后我就觉得,法律这件事情,真是需要深思熟虑,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否则蝴蝶随便拍拍翅膀,沧海就在几年后变成了桑田。
比如,70年代的时候南加州的房价飞涨,房产税自然也就跟着涨,屋主们的愤怒由星星之火开始燎原,于是一个叫Howard Jarvis的人登高一呼,提出了proposition 13 : cut the property-tax rate from an average of 2.6% to 1% and capped the increase in assessed values to at most 2% a year. 虽然很多专业人士反对,但是人民群众起义的热情是谁也抵挡不住的,就通过了。加州各级政府的收入一下子少了一半,当然就只好节流 ——公园关了,医疗养老金没了,学校解雇老师,减少各种programs and classes。但是这样不是长远之计呀,州政府当时有预算盈余,就决定支援底下的各级政府,然后一年年下来就成了个制度,各级政府失去了财政独立,收钱做不了主,花起钱来也不负责任。proposition 13的支持者们本来以为是在削弱政府权力,结果反而造成了加州独一无二的大政府。
proposition 13中政客们的表现也很可圈可点,当时的州长Brown(也是现在的新州长)本来是反对这个法案的,但是法案通过以后他180度大转弯,认真贯彻执行,向人民群众大表忠心,和Howard Jarvis更是成了好哥们儿,遂连任。Howard Jarvis一战成名,给所有想立个自己喜欢的法案又说不动议会的人们指引了明路。从此,teachers’ union, prison guards’ union, Christians, Insurers…各路豪杰在加州大展拳脚,proposition风起云涌。大家有事也不用找议会了,直接找签名中介,出钱买了再公投就是了。可怜的加州议会就越缩越小,一个加州议员代表的选民数量是纽约的3倍,人越少就越做不了事,然后就越没人来找做事。加州出了各种问题,人民当然不会认为是自己的proposition的问题,当然骂议会。公投和议会竞争,把议会挤兑到了崩溃边缘。
其实,加州direct democracy这个制度的产生过程,最能说明法案如何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了。1861成立的南太平洋铁路公司象个黑社会,买通了议会市长法官等一切权贵,左右两党都在它的钱包里,一小撮愤怒的包青天们在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然后,其中一个人去瑞士旅行了一趟,发现瑞士的制度中有个direct democracy部分,于是,1903年在LA开始,这个制度进口到了加州。在瑞士,direct democracy从14世纪就开始了,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后来又给自己设计了种种限制,生存目的只是防止主流制度出轨。但是在加州,direct democracy从出生就是针对官商勾结的代议体制的,凝聚着阶级仇恨的宝剑自然要磨得削铁如泥,怎么能自己往上套鞘呢。所以,加州的direct democracy忽略referendums and recalls,直扑proposition,proposition 可以直接和议会立的法针锋相对,而且一旦proposition通过议会就无法改变它,明明白白就是要和议会唱对台戏。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已经灰飞烟灭,加州的proposition制度却成了各个利益集团手中的刀,和设计者意图全然相反,把大家全带上了破产的路。
我读了这篇报道,除了好奇以外,其实还有些感慨。 “x国是否应该实行民______主”是多少年来的热门话题,尤其是腐败越来越厉害,好不容易上升的生活水平眼看着又要掉回去的时候,大家就花样翻新的骂xx,比如韩寒。反对派一开口又是老调重弹,稳定如何重要,苏_____联、台_____湾前车之鉴,之类之类。好多年了好像正反双方就在老圈子里打转。什么时候有人不再纠缠名词,研究一下民______主分多少种形式,具体实践中都有什么不同,怎样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结合起来,等等等等呢?
虽然经常听你们抱怨加州赤字、公共服务差,我心目中代表加州依然是昂贵的三蕃,昂贵的Stanford, UC Berkley, Caltech,更加昂贵的好莱坞,和一大串geek们羡慕嫉妒恨的名字google, apple, facebook, twitter…啊那里的税务官一定数钱数的手疼吧,公共服务再差也应该比大多数州强。然后,我就看到了这些数字:
加州的credit rating是全美50个州里倒数第一,失业率全美第二,税收主要靠income tax,只有9.28%来自corporation tax。从1985年至今,大学funding在州支出中占的比例,从11%跌到5%,监狱从4%涨到10%,同意加州是best place to live的人从78% 跌到 39%。加州的中小学校更惨: no of students per teacher,50个州里最末一名,Spending per pupil 第47名。
根据这篇报道,加州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主要原因是粗暴的全民公决( propositions )。美国的建国理念是三权分立和制衡,各州都是代议制 (representatives),就是公民选出职业政治家去立法,而加州从197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propositions开始和议员立法竞争,终于把整个制度搞垮了。Propositions 是direct democracy 的最激进的形式,其它2种形式是referendums and recalls,这两种形式一般只是修改议员们立法的漏洞,最多不过废除某个议会立法,不能象Propositions那样无中生有的提出一个法案再实施。而加州的公民们可以直接立法,而且一旦Propositions通过的法案,议员们没有办法改动或废除,除非公民们主动再投一次,自己把自己否了。这样的制度使得“民意”一枝独大,没有制衡,成了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暴君。谁来保证少数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谁来保证有钱人不会操纵民意?谁来保证公民们理解他们投的法案到底是什么意思?
报道里举了若干例子来说明公民常常投票伤害自己的利益,比如有个proposition叫rent control,是要求取消房租限制的,因为名字取得容易误解,结果54%本意是支持此法案的人投了no,法案就没通过。还有无数增加支出减少税收的法案——增加公共服务和减税谁不支持?但是投票的人可不管钱从哪儿来,加州能不破产吗!还有很多其它法案,长期的影响更错综复杂,不是职业研究政治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就更别提了。special interest group再大把花钱操纵民意,收集签名再卖给不同法案成了加州的一个职业,一个签名卖1、2毛钱,签的人根本不知道是卖给了哪个法案。
这两天快被Bank of America气疯了,同一个问题,每个客服都给一个不同的答案,问了4个人居然得到了4个答案,花了几个小时还是getting nowhere,这个call center 是谁管的!
接着说加州:报道里举了若干个导致严重后果的法案,看了以后我就觉得,法律这件事情,真是需要深思熟虑,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否则蝴蝶随便拍拍翅膀,沧海就在几年后变成了桑田。
比如,70年代的时候南加州的房价飞涨,房产税自然也就跟着涨,屋主们的愤怒由星星之火开始燎原,于是一个叫Howard Jarvis的人登高一呼,提出了proposition 13 : cut the property-tax rate from an average of 2.6% to 1% and capped the increase in assessed values to at most 2% a year. 虽然很多专业人士反对,但是人民群众起义的热情是谁也抵挡不住的,就通过了。加州各级政府的收入一下子少了一半,当然就只好节流 ——公园关了,医疗养老金没了,学校解雇老师,减少各种programs and classes。但是这样不是长远之计呀,州政府当时有预算盈余,就决定支援底下的各级政府,然后一年年下来就成了个制度,各级政府失去了财政独立,收钱做不了主,花起钱来也不负责任。proposition 13的支持者们本来以为是在削弱政府权力,结果反而造成了加州独一无二的大政府。
proposition 13中政客们的表现也很可圈可点,当时的州长Brown(也是现在的新州长)本来是反对这个法案的,但是法案通过以后他180度大转弯,认真贯彻执行,向人民群众大表忠心,和Howard Jarvis更是成了好哥们儿,遂连任。Howard Jarvis一战成名,给所有想立个自己喜欢的法案又说不动议会的人们指引了明路。从此,teachers’ union, prison guards’ union, Christians, Insurers…各路豪杰在加州大展拳脚,proposition风起云涌。大家有事也不用找议会了,直接找签名中介,出钱买了再公投就是了。可怜的加州议会就越缩越小,一个加州议员代表的选民数量是纽约的3倍,人越少就越做不了事,然后就越没人来找做事。加州出了各种问题,人民当然不会认为是自己的proposition的问题,当然骂议会。公投和议会竞争,把议会挤兑到了崩溃边缘。
其实,加州direct democracy这个制度的产生过程,最能说明法案如何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了。1861成立的南太平洋铁路公司象个黑社会,买通了议会市长法官等一切权贵,左右两党都在它的钱包里,一小撮愤怒的包青天们在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然后,其中一个人去瑞士旅行了一趟,发现瑞士的制度中有个direct democracy部分,于是,1903年在LA开始,这个制度进口到了加州。在瑞士,direct democracy从14世纪就开始了,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后来又给自己设计了种种限制,生存目的只是防止主流制度出轨。但是在加州,direct democracy从出生就是针对官商勾结的代议体制的,凝聚着阶级仇恨的宝剑自然要磨得削铁如泥,怎么能自己往上套鞘呢。所以,加州的direct democracy忽略referendums and recalls,直扑proposition,proposition 可以直接和议会立的法针锋相对,而且一旦proposition通过议会就无法改变它,明明白白就是要和议会唱对台戏。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已经灰飞烟灭,加州的proposition制度却成了各个利益集团手中的刀,和设计者意图全然相反,把大家全带上了破产的路。
我读了这篇报道,除了好奇以外,其实还有些感慨。 “x国是否应该实行民______主”是多少年来的热门话题,尤其是腐败越来越厉害,好不容易上升的生活水平眼看着又要掉回去的时候,大家就花样翻新的骂xx,比如韩寒。反对派一开口又是老调重弹,稳定如何重要,苏_____联、台_____湾前车之鉴,之类之类。好多年了好像正反双方就在老圈子里打转。什么时候有人不再纠缠名词,研究一下民______主分多少种形式,具体实践中都有什么不同,怎样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结合起来,等等等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