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情景
Posted: 2012-10-24 13:20
这次去巴黎主要计划沿塞纳河边闲逛,心满意足地在Pont des Arts 与Pont Saint-Louis之间左岸右岸走了好几个来回,独家心得是Île de la Cité岛Conciergerie一侧的河岸最为清静,不象其它两边交通嘈杂。然后在Marais和Latin Quarter两个区散散步,就近看了几个博物馆,逛了以前没去过的Palais-Royal及Galaerie Vivienne,好像哪里都没认真看,四五天时间嗖地一下就过去了。去机场的路上想,其实每次来巴黎应该住定一个区,仔仔细细玩够了下次再换一个区,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天公不作美,连着几天不是阴沉沉就是下雨,最后一天雨势实在太大,只好舍弃Saint-Germain的个性商店,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卢浮宫,结果半个巴黎的游客跟我们打着一样的主意,售票大厅里人潮汹涌,吵闹赛过室内菜场。也颇有不被噪音所扰淡定地坐着休息的人,还有法国老太太慢悠悠地就着Paul买来的咖啡享用自备三明治。
Orangerie、Carnavalet里学生团体极多,小学生到高中生都有,让人觉得巴黎的青少年真幸运,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看到传世作品的真迹。在Carnavalet大堂里偶遇一小群退休人士,有位老太太身形苗条,穿着极时髦的米色薄滑雪衫,深卡其窄裙,浅色丝袜和高跟鞋,年轻得可以跟我做姐妹淘。旁边一位老太穿着比较传统,手里却拿着精光锃亮的iPhone正发短信呢。
酒店在Rue Saint-Honoré附近,按照Paris Revealed这本书的说法,第一区一大半被卢浮宫、Palais-Royal和政府机构占据,基本没什么居民,多的是公务员和游客。Rue de Rivoli的大众商店里也有购物的本地人,我能分辨得出来的普通巴黎女人并不闪耀着名牌,选择素色裙装、高跟鞋、风衣的较多,看去伶俐轻盈,化妆、发型和饰品则比较讲究。
某天午餐去了Place Vendôme附近的一家越南餐厅吃河粉,十二点半一过,络绎不绝进来的全是上班装束的男男女女,手持深色长柄伞,轻车熟路地坐下点菜,随口跟老板打着招呼。出门来一瞧,窄街上一整排几乎全是小馆子,每间都坐满了人,看来传说中的法国午餐文化并没有随着经济衰退而消失。同一条街上的新派bistro名叫 L'Ardoise,菜做得不错,半壳蛤蜊上浇的红酒汁听起来比较新鲜,吃着味道却象经典的蜗牛调料。传统法国菜爱用黄油,对我来说还是偏于油腻。
名厨Alain Ducasse推荐的餐厅Mon Vieil Ami位于Île Saint-Louis岛上,烹调就清爽得多,大量采用有机菜蔬,让我想起巴黎小厨房里Rachel Khoo提到过的特种蔬菜农场和供应商。前菜的两道汤尤其带来惊喜,山羊奶酪我不感兴趣,但类似于gazpacho的西红柿汤味道非常纯正,原料一定经过精选。另一道为大虾青豆泥点缀着生茴香茎片,浇上的清汤虾味极其浓郁。主菜的羊肩和鱼倒显得平常,但也配了许多脆生生的时蔬,与传统法国餐馆的肉菜分离有所区别。
Marais区潮人集中,午餐时分除了光顾相熟的咖啡馆,去号称巴黎最古老室内市场Marche des Enfants Rouges的也不少。市场规模很小,早市时间一过,鲜鱼鲜肉柜台已经收拾关门,果菜鲜花熟食奶酪档继续营业,最有特色的是四五家小食摊,可以外卖也可以坐下用餐,有意大利、摩洛哥、法国菜,最受欢迎的是家日本食档,日本游客成群结队坐着吃生鱼片盖饭,周围街区的法国人自觉地靠在一边排队等位,颇有国内小吃店的风情。附近的Place des Vosges被多人评为巴黎最佳picnic地点之一,秋风阵阵中并不见野餐的人,倒和Tuileries花园一样有不少推着婴儿车遛孩子的外裔保姆。
每次去法国我必想吃一顿库斯库斯,拉丁区这种小馆子最多。满满一盘库斯库斯上洒了几许肉桂粉,蔬菜汤盛在深钵里自己随意取用,软熟的大块羊肉,喷香辛辣的北非肉肠另盘送上,吃得非常惬意。东亚面孔的姑娘端来矿泉水和装满冰块的玻璃杯,我随口用中文说:不要冰块可不可以?她顿了下才明白我的意思。看多了满街的中国人,我几乎养成了用中文搭话的习惯,观察了一会儿后,发现这间小餐馆里有三个日本人工作,这姑娘为其中之一,来用餐的也有学者模样的日本人,莫非他们都是附近索邦大学的?老板是法国人,供应的食物以北非风格为主,但当日午餐的选择里也有法国家常菜。和许多小馆子一样,狭小的空间努力挤进了最多张桌椅,进进出出都要麻烦旁边桌的邻居让路,他们点的什么菜自然看得清清楚楚,更是听壁角戏的好场所。我们边上的一对法国老夫妇,先生点了鸭胗沙拉和烤猪扒土豆泥,太太点了蜜瓜和塔吉锅,最后都选了新鲜草莓作甜点。饮料不算,每份14.50欧元,算是很实惠了。他们似乎与老板相识,寒暄一番后,日本后生奉上香槟两杯,应该是老板免费赠送的,不知当天是什么特殊日子。先生对太太的塔吉锅表示赞赏,太太也朝他的主菜点了点头,非常恩爱的样子。揣测这对夫妇应该住在附近,偶尔出来吃个小馆子,也是退休生活里的一点小情趣吧。
天公不作美,连着几天不是阴沉沉就是下雨,最后一天雨势实在太大,只好舍弃Saint-Germain的个性商店,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卢浮宫,结果半个巴黎的游客跟我们打着一样的主意,售票大厅里人潮汹涌,吵闹赛过室内菜场。也颇有不被噪音所扰淡定地坐着休息的人,还有法国老太太慢悠悠地就着Paul买来的咖啡享用自备三明治。
Orangerie、Carnavalet里学生团体极多,小学生到高中生都有,让人觉得巴黎的青少年真幸运,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看到传世作品的真迹。在Carnavalet大堂里偶遇一小群退休人士,有位老太太身形苗条,穿着极时髦的米色薄滑雪衫,深卡其窄裙,浅色丝袜和高跟鞋,年轻得可以跟我做姐妹淘。旁边一位老太穿着比较传统,手里却拿着精光锃亮的iPhone正发短信呢。
酒店在Rue Saint-Honoré附近,按照Paris Revealed这本书的说法,第一区一大半被卢浮宫、Palais-Royal和政府机构占据,基本没什么居民,多的是公务员和游客。Rue de Rivoli的大众商店里也有购物的本地人,我能分辨得出来的普通巴黎女人并不闪耀着名牌,选择素色裙装、高跟鞋、风衣的较多,看去伶俐轻盈,化妆、发型和饰品则比较讲究。
某天午餐去了Place Vendôme附近的一家越南餐厅吃河粉,十二点半一过,络绎不绝进来的全是上班装束的男男女女,手持深色长柄伞,轻车熟路地坐下点菜,随口跟老板打着招呼。出门来一瞧,窄街上一整排几乎全是小馆子,每间都坐满了人,看来传说中的法国午餐文化并没有随着经济衰退而消失。同一条街上的新派bistro名叫 L'Ardoise,菜做得不错,半壳蛤蜊上浇的红酒汁听起来比较新鲜,吃着味道却象经典的蜗牛调料。传统法国菜爱用黄油,对我来说还是偏于油腻。
名厨Alain Ducasse推荐的餐厅Mon Vieil Ami位于Île Saint-Louis岛上,烹调就清爽得多,大量采用有机菜蔬,让我想起巴黎小厨房里Rachel Khoo提到过的特种蔬菜农场和供应商。前菜的两道汤尤其带来惊喜,山羊奶酪我不感兴趣,但类似于gazpacho的西红柿汤味道非常纯正,原料一定经过精选。另一道为大虾青豆泥点缀着生茴香茎片,浇上的清汤虾味极其浓郁。主菜的羊肩和鱼倒显得平常,但也配了许多脆生生的时蔬,与传统法国餐馆的肉菜分离有所区别。
Marais区潮人集中,午餐时分除了光顾相熟的咖啡馆,去号称巴黎最古老室内市场Marche des Enfants Rouges的也不少。市场规模很小,早市时间一过,鲜鱼鲜肉柜台已经收拾关门,果菜鲜花熟食奶酪档继续营业,最有特色的是四五家小食摊,可以外卖也可以坐下用餐,有意大利、摩洛哥、法国菜,最受欢迎的是家日本食档,日本游客成群结队坐着吃生鱼片盖饭,周围街区的法国人自觉地靠在一边排队等位,颇有国内小吃店的风情。附近的Place des Vosges被多人评为巴黎最佳picnic地点之一,秋风阵阵中并不见野餐的人,倒和Tuileries花园一样有不少推着婴儿车遛孩子的外裔保姆。
每次去法国我必想吃一顿库斯库斯,拉丁区这种小馆子最多。满满一盘库斯库斯上洒了几许肉桂粉,蔬菜汤盛在深钵里自己随意取用,软熟的大块羊肉,喷香辛辣的北非肉肠另盘送上,吃得非常惬意。东亚面孔的姑娘端来矿泉水和装满冰块的玻璃杯,我随口用中文说:不要冰块可不可以?她顿了下才明白我的意思。看多了满街的中国人,我几乎养成了用中文搭话的习惯,观察了一会儿后,发现这间小餐馆里有三个日本人工作,这姑娘为其中之一,来用餐的也有学者模样的日本人,莫非他们都是附近索邦大学的?老板是法国人,供应的食物以北非风格为主,但当日午餐的选择里也有法国家常菜。和许多小馆子一样,狭小的空间努力挤进了最多张桌椅,进进出出都要麻烦旁边桌的邻居让路,他们点的什么菜自然看得清清楚楚,更是听壁角戏的好场所。我们边上的一对法国老夫妇,先生点了鸭胗沙拉和烤猪扒土豆泥,太太点了蜜瓜和塔吉锅,最后都选了新鲜草莓作甜点。饮料不算,每份14.50欧元,算是很实惠了。他们似乎与老板相识,寒暄一番后,日本后生奉上香槟两杯,应该是老板免费赠送的,不知当天是什么特殊日子。先生对太太的塔吉锅表示赞赏,太太也朝他的主菜点了点头,非常恩爱的样子。揣测这对夫妇应该住在附近,偶尔出来吃个小馆子,也是退休生活里的一点小情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