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会上的故事
Posted: 2004-12-15 9:26
大约半年前,小宝幼儿园班上一个叫Ellie Rose的小女孩的妈妈告诉我,她女儿和小宝是“男朋友女朋友关系”,Ellie在家里张口闭口都是说小宝。我因为小时候的阴影,对这类善意的玩笑话从来都是不接碴,不参与,不鼓励的消极态度,哼哈几下跳过去。有一天早上我去送小宝,他班上的老师又拿这个说,Ellie听了指着小宝告诉我:“My boyfriend."到底把我逗笑了。Ellie头发天然卷,眼睛总是笑成弯弯的形状,非常能说话,很聪明可爱的样子。小宝指着我回了一句:”My mommy!"屋子里的大人都笑起来。唉,典型一个mommy's boy,希望他长大了可别这么没出息。
转眼到了最近,收到她家的邀请卡,给Ellie办生日会呢。一般这类的R.S.V.P.卡只简单地列出时间地点和一句邀请,这张却写得密密麻麻。执笔的父母先感慨时间过得快,女儿要三岁了,问她生日会想让谁来?她说:“Brian(不是真名)。”父母又问:“Sure. Anyone else?" Ellie答:”No, just Brian."父母继续写,我们还是邀请了她班上所有的孩子,但Brian才是女儿特意点名了的,真诚地希望他能来Ellie的生日会。
我和我先生说,人家一张邀请卡都写得这么动人。
生日会是在星期天中午,我带了小宝去。Ellie等在那儿,来一份礼物就马上拆开看,笑容满面。一会儿,爸爸们带着孩子们去玩,妈妈们坐下聊天儿。我看看来客,除了幼儿园班上的孩子,便是Ellie的两个堂兄弟,于是和Ellie的母亲Jane打听:家里是不是只有Ellie一个孩子?
Jane点头说是:“我们三年前领养了她。她的生日比我的早一天,她是我的四十岁生日礼物。”我有点意外,原来Ellie是个有身世的很special的孩子。
另一位妈妈听见了惊喜道:“真的?”指着偎在她膝边,模样是她翻版的女儿:“Gracie也是领养来的,也是我的四十岁生日礼物。”
咦,小小的十个孩子的班,倒有两个孩子是领养的。我一面想有些人真沉得住气,四十岁才开始组建家庭;一面想老话说得好,谁带的孩子就象谁,这两个孩子都和养父母长得象极了,一看就是一家人呢。
Jane打开话匣子:“我们领养Ellie的过程非常曲折,可以录成节目上60 Minutes或者20/20的。”于是我们都等着听她的故事。
Jane和Brady夫妇有了领养孩子的心思后,就在本地请了一个专做领养的有名气的律师代表他们。律师很快给他们联系了一个facilitator, 两口子正琢磨这facilitator到底在整件事里扮演什么角色的时候,facilitator寄来账单,收费六千五百块。Jane去问律师怎么回事?这费用是做什么的?律师说你就把钱给她。Jane犹犹豫豫地给了钱,心想你是我的律师,你应该是维护我的利益的。
facilitator很快给他们联系到一个在密西西比州的孕妇。Jane和Brady一面接受州里有关部门的检查筛选,一面按照规定申请了toll-free的电话号码,方便这位未来的生母给他们拨电话联系。原来现在的domestic adoption都是公开的,生父母和养父母之间互相知情,不象骨髓捐献,捐献者和接受者互相匿名。孕妇开始给他们打电话,一天两小时地挂在电话上,讲她在生活感情和情绪上的困扰,双方建立了感情。
夫妇俩很快就开车去看她。发现她单身住在一个trailer park里,二十三岁,身边已经有一个孩子,她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是十四岁。Jane和Brady对她充满了同情,感情上陷得更深了。到预产期临近,他们又一次飞过去,孩子出生的时候,Jane从头到尾在产房里,握着产妇的手。
接下来领养手续开始办理,填表签字的当口,生父突然露面了!他们一直忽视了这个重要人物,孩子不是没有父亲么?Jane说起此人,一句“A white trash"概括。他漫天要价,无论如何不肯同意领养,终于把事情搅和了。
Jane和Brady空着两手回家的旅程真是伤心绝望。Jane说回想起来,当时始终心里有种不对劲儿的感觉,孩子生下来后,生母连抱一下都吝啬,倒象是卖孩子了,悲愤得不行。Brady则说可能是知道要被人带走,越少接触将来越少伤心。总之这两口子是消沉了好一阵子,检讨要不要继续尝试领养途经。
卖孩子这个说法,端看从什么角度了。我以前作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里有一个associate和她丈夫领养孩子,走的是另一条路。通过中介机构,在委内瑞拉找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夫妻两个有若干自己的孩子,境况比较贫苦,因为有亲戚在美国,所以正在申请亲属移民。中介和他们说,如果你们又有了孩子而且愿意交付给这对美国夫妇领养的话,可以得到多少多少补偿;你们办移民成功后飞美国的机票也可以资助等等。事情说成了不久,果然就又怀孕了。中间检查的时候,超声波看出来是双胞胎!呀,这可是事先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意外。这边斩钉截铁地说两个都要,那边也斩钉截铁地说补偿费要加倍。结果倒是皆大欢喜的。
这算不算买卖孩子呢?反正这双胞胎说是订制的也说得过去。
回来说Jane和Brady,他们换了一家agency,又经历了几次小波折,终于在三年前从冰天雪地的Fargo, North Dakota抱回女儿Ellie。故事说到这儿,大家都松了口气,All is well when end is well, right?
呵呵,还有个小尾巴,North Dakota州不知道怎么定的法,可以把养父母的社会安全号码告诉生父母。转过年来,生母就偷了养母的identity。这个不小的麻烦,让人觉得事情可能永远不能划上一个句号。
散会了,Jane拉住我问带两个孩子的体会,姐弟搭配好不好?年龄间隔多少合适?我告诉她,没有参照比较的体会,参考价值有限。总之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时姐姐很肯照顾还是婴儿的弟弟;等弟弟能走路能搅翻她的玩具了,就大闹矛盾,象书上说的,平均一个小时发生四到八次肢体冲突;久而久之他们意识到这么做很愚蠢,现在是结成盟友合伙对付我们两个大人啦。下一次矛盾大爆发是什么时候不知道,但肯定会出现,等着看吧。
Jane透露他们又起了领养的心思,因为以前的不愉快经历,这次改成国际领养了。是俄国,初步知道是4-8个月大的男孩,哪一个还不确定。那里的孤儿院管理不善,不是所有孩子的资料都齐全,有时候只有几行字的描述。她已经决定,等拿到照片,请一个专门的大夫看头骨形状,确定不是酗酒父母的孩子才行。
我脱口道,听说俄国那里很乱,黑手党横行,但凡有大宗金钱转手的交易没有不被他们染指的。正走过来加入我们谈话的Brady听了,叹口气:“可不是被你说对了?”原来两人已经接到指示,准备行李的时候要按当地风俗带十四件礼物。不是这里过节亲友之间赠送的毛衣,丝围巾,领带一类的心意礼物,指明了要体积小价值贵重的--珠宝。这十四件礼物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围成一圈摆好,中间夹放九千块钱的现金钞票。篮子在一抵达俄国机场的时候就要交出。
听得我心惊,不知道说什么好。Jane承认他们这些领养父母,怕领养孩子的途径被堵死,有时候反倒纵容了贪婪的中间机构。Brady倒转了话题,乐呵呵地说起他的新年计划。他多年在附近的医院做理疗师,现在要独立出来开自己的生意了,这举动即是抓住机会也是大冒风险,两人都觉得兴奋加紧张。我带小宝回家前祝他们好运。
不象有的女青年,算阴历啦虚岁啦四舍五入啦硬是跟三十沾个边儿,就开始嚷嚷人到中年。
Jane和Brady早就过了四十岁,是实打实的中年人。羡慕他们仍然有一桩桩改变生活的大好事迭荡起伏地发生,羡慕他们仍然能够沸腾地生活着。
转眼到了最近,收到她家的邀请卡,给Ellie办生日会呢。一般这类的R.S.V.P.卡只简单地列出时间地点和一句邀请,这张却写得密密麻麻。执笔的父母先感慨时间过得快,女儿要三岁了,问她生日会想让谁来?她说:“Brian(不是真名)。”父母又问:“Sure. Anyone else?" Ellie答:”No, just Brian."父母继续写,我们还是邀请了她班上所有的孩子,但Brian才是女儿特意点名了的,真诚地希望他能来Ellie的生日会。
我和我先生说,人家一张邀请卡都写得这么动人。
生日会是在星期天中午,我带了小宝去。Ellie等在那儿,来一份礼物就马上拆开看,笑容满面。一会儿,爸爸们带着孩子们去玩,妈妈们坐下聊天儿。我看看来客,除了幼儿园班上的孩子,便是Ellie的两个堂兄弟,于是和Ellie的母亲Jane打听:家里是不是只有Ellie一个孩子?
Jane点头说是:“我们三年前领养了她。她的生日比我的早一天,她是我的四十岁生日礼物。”我有点意外,原来Ellie是个有身世的很special的孩子。
另一位妈妈听见了惊喜道:“真的?”指着偎在她膝边,模样是她翻版的女儿:“Gracie也是领养来的,也是我的四十岁生日礼物。”
咦,小小的十个孩子的班,倒有两个孩子是领养的。我一面想有些人真沉得住气,四十岁才开始组建家庭;一面想老话说得好,谁带的孩子就象谁,这两个孩子都和养父母长得象极了,一看就是一家人呢。
Jane打开话匣子:“我们领养Ellie的过程非常曲折,可以录成节目上60 Minutes或者20/20的。”于是我们都等着听她的故事。
Jane和Brady夫妇有了领养孩子的心思后,就在本地请了一个专做领养的有名气的律师代表他们。律师很快给他们联系了一个facilitator, 两口子正琢磨这facilitator到底在整件事里扮演什么角色的时候,facilitator寄来账单,收费六千五百块。Jane去问律师怎么回事?这费用是做什么的?律师说你就把钱给她。Jane犹犹豫豫地给了钱,心想你是我的律师,你应该是维护我的利益的。
facilitator很快给他们联系到一个在密西西比州的孕妇。Jane和Brady一面接受州里有关部门的检查筛选,一面按照规定申请了toll-free的电话号码,方便这位未来的生母给他们拨电话联系。原来现在的domestic adoption都是公开的,生父母和养父母之间互相知情,不象骨髓捐献,捐献者和接受者互相匿名。孕妇开始给他们打电话,一天两小时地挂在电话上,讲她在生活感情和情绪上的困扰,双方建立了感情。
夫妇俩很快就开车去看她。发现她单身住在一个trailer park里,二十三岁,身边已经有一个孩子,她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是十四岁。Jane和Brady对她充满了同情,感情上陷得更深了。到预产期临近,他们又一次飞过去,孩子出生的时候,Jane从头到尾在产房里,握着产妇的手。
接下来领养手续开始办理,填表签字的当口,生父突然露面了!他们一直忽视了这个重要人物,孩子不是没有父亲么?Jane说起此人,一句“A white trash"概括。他漫天要价,无论如何不肯同意领养,终于把事情搅和了。
Jane和Brady空着两手回家的旅程真是伤心绝望。Jane说回想起来,当时始终心里有种不对劲儿的感觉,孩子生下来后,生母连抱一下都吝啬,倒象是卖孩子了,悲愤得不行。Brady则说可能是知道要被人带走,越少接触将来越少伤心。总之这两口子是消沉了好一阵子,检讨要不要继续尝试领养途经。
卖孩子这个说法,端看从什么角度了。我以前作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里有一个associate和她丈夫领养孩子,走的是另一条路。通过中介机构,在委内瑞拉找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夫妻两个有若干自己的孩子,境况比较贫苦,因为有亲戚在美国,所以正在申请亲属移民。中介和他们说,如果你们又有了孩子而且愿意交付给这对美国夫妇领养的话,可以得到多少多少补偿;你们办移民成功后飞美国的机票也可以资助等等。事情说成了不久,果然就又怀孕了。中间检查的时候,超声波看出来是双胞胎!呀,这可是事先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意外。这边斩钉截铁地说两个都要,那边也斩钉截铁地说补偿费要加倍。结果倒是皆大欢喜的。
这算不算买卖孩子呢?反正这双胞胎说是订制的也说得过去。
回来说Jane和Brady,他们换了一家agency,又经历了几次小波折,终于在三年前从冰天雪地的Fargo, North Dakota抱回女儿Ellie。故事说到这儿,大家都松了口气,All is well when end is well, right?
呵呵,还有个小尾巴,North Dakota州不知道怎么定的法,可以把养父母的社会安全号码告诉生父母。转过年来,生母就偷了养母的identity。这个不小的麻烦,让人觉得事情可能永远不能划上一个句号。
散会了,Jane拉住我问带两个孩子的体会,姐弟搭配好不好?年龄间隔多少合适?我告诉她,没有参照比较的体会,参考价值有限。总之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时姐姐很肯照顾还是婴儿的弟弟;等弟弟能走路能搅翻她的玩具了,就大闹矛盾,象书上说的,平均一个小时发生四到八次肢体冲突;久而久之他们意识到这么做很愚蠢,现在是结成盟友合伙对付我们两个大人啦。下一次矛盾大爆发是什么时候不知道,但肯定会出现,等着看吧。
Jane透露他们又起了领养的心思,因为以前的不愉快经历,这次改成国际领养了。是俄国,初步知道是4-8个月大的男孩,哪一个还不确定。那里的孤儿院管理不善,不是所有孩子的资料都齐全,有时候只有几行字的描述。她已经决定,等拿到照片,请一个专门的大夫看头骨形状,确定不是酗酒父母的孩子才行。
我脱口道,听说俄国那里很乱,黑手党横行,但凡有大宗金钱转手的交易没有不被他们染指的。正走过来加入我们谈话的Brady听了,叹口气:“可不是被你说对了?”原来两人已经接到指示,准备行李的时候要按当地风俗带十四件礼物。不是这里过节亲友之间赠送的毛衣,丝围巾,领带一类的心意礼物,指明了要体积小价值贵重的--珠宝。这十四件礼物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围成一圈摆好,中间夹放九千块钱的现金钞票。篮子在一抵达俄国机场的时候就要交出。

听得我心惊,不知道说什么好。Jane承认他们这些领养父母,怕领养孩子的途径被堵死,有时候反倒纵容了贪婪的中间机构。Brady倒转了话题,乐呵呵地说起他的新年计划。他多年在附近的医院做理疗师,现在要独立出来开自己的生意了,这举动即是抓住机会也是大冒风险,两人都觉得兴奋加紧张。我带小宝回家前祝他们好运。
不象有的女青年,算阴历啦虚岁啦四舍五入啦硬是跟三十沾个边儿,就开始嚷嚷人到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