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5:12
先给大家拜个早年!赵先生家的年菜南北风味兼具,几张家宴菜单太赞了!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老北京“忙年”最快乐
转自《外滩画报》
赵珩先生是北京通,亦是有家学的“名士”,懂历史、懂美食、懂戏曲。
北京东三环团结湖有一片老式四层楼房,也许因为住户多为北京的老年人,尽管一条街之外便是繁华之地三里屯 Village,但这片居民区在嘈杂地段中透出一种旧时的和缓与静气。赵珩先生的书房就在其中一座楼房的四层,楼下是他太太的书房兼餐厅起居。
赵先生的书房在闹市中别有洞天,不大的房间里摆着几件红木家具,书铺天盖地,纪昀的真迹被随随便便挂在了门框上方。赵先生保持着老北京接人待客的礼数,见到《外滩画报》记者,进门先沏了一杯茉莉花茶。赵先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好喝茶,尽管家里名茶不少,但他就像很多老北京一样,独爱喝这最普通的茉莉花。
赵珩先生是北京通,亦是有家学的“名士”,懂历史、懂美食、懂戏曲,但真正让他走进大众视野的,是他闲暇时写的几本旧时文人生活方式的书。提到这个,赵先生有些无奈,“我写了那么多本书,只有写吃的那两本年年加印。”而那两本“写吃的书”便是《老饕漫笔》和《老饕续笔》。书里赵珩先生自嘲是“馋人”,以“老饕”自谓。书中貌似篇篇谈吃,却又不只是谈吃,而是在饮食中渗透进旧时风貌和文人生活。
说到北京人的“年夜饭”,无论是吃食还是风俗,赵珩先生称得上最有资格聊聊的不二人选。
赵珩的曾祖一辈“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曾祖一辈四兄弟中的三兄弟赵尔震、赵尔巽、赵尔萃均考取进士,唯独赵尔丰次次落榜。但赵尔丰仕途很顺,和其兄赵尔巽一样,官至总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副总编,主持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而赵珩本人曾是燕京出版社总编辑。
《老饕漫笔》是赵珩闲暇时写的几本旧时文人生活方式的书。书里赵珩先生自嘲是“馋人”,以“老饕”自谓。
赵珩 1948 年生人。他说,现在一提到年夜饭好像就是为了除夕夜的那顿饭。但在传统里,这年夜饭绝不是一顿饭那么简单。旧时过年,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祭祀。
过去祭祀要祭三种,一是祭天,二是祭神,三是祭祖先,慎终追远。现在,摒弃了祭祖的过程,年夜饭就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赵先生介绍,从民国以后,祭祖就在逐渐淡化。小时候,除夕当天赵家人要先祭祖,让祖先吃了饭,然后再一大家子吃年夜饭。所以那时候放鞭炮也不是子时最响,而是五六点钟天刚擦黑时,祭祖开始,鞭炮齐鸣。
赵珩说,过年并不是一个“吃”的问题,而是宗族关系、家庭关系的问题。
腊八一到,“忙年”开始
赵先生说,以前办年货都是“东一点儿西一点儿地买”,也叫“忙年”。历时小一个月,进入腊月就开始一点点采办年货,因为不同的食材要在不同的市场才能找到。拿买肉为例,那时卖猪肉的不叫猪肉铺,而叫猪肉杠子。卖羊肉的叫羊肉床子。这两种肉并不在一个地点采购,牛羊肉要去专门的清真市场。而卖水果和卖山货的,也都不挨着。
旧时每年腊八一过,过年大幕正式拉起,一些平时没有的东西开始逐渐上货。比如做年糕用的山西的黄米,东三省的山货、野味,河北、山东的大白菜,章丘的大葱,乐陵的小枣,福建的蜜饯,广东的干果,东阳的火腿,湖广的腊肉,四川的香肠等等各种,这些平时罕见的物资从腊月开始逐渐涌进市场。
每年除夕,太太安排好年夜饭,赵珩则研好墨,开始写除夕菜谱,年年如此。图为装裱好的历年赵氏除夕家宴菜单,全部由娟秀的楷书写成。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年正式进入倒计时,买来的食材开始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旧时重视过年,从除夕下午开始所有商铺纷纷打烊,一直到大年初五才开张。所以在此之前必须把整个过年期间的吃食准备好。过年是家庭成员团聚休息的时候,按规矩也要尽量减少劳动,很多家提前蒸好包子、馒头、肉类拿出来热热就能吃。那时候虽然没有冰箱,但天气比现在要冷,家家户户把备好的吃食放在院子里,压在盆下或者缸里,上面必须盖上盖子,压上石头,这为了防猫。
至于过年饭桌上的讲究,赵先生说年夜饭从来没有硬性规定,都是根据自家人口和经济情况而定。杨白劳家再穷,过年也会包点饺子,哪怕只是素大白菜馅儿。从前的冷荤叫盒子菜,而富贵一点的人家过年会弄个“八宝攒盒”,把冷荤拼到一起,一是好看,二是为了节省桌子上的地方。“八宝攒盒”上面有盖儿,打开以后分成若干格子,粗一点的人家摆上猪头肉、熏鸡、小肚儿、花生仁儿若干。比较精细点儿的人家会准备上好的青酱肉、酱鸭、口条、熏鱼;南派一点的人家则有叉烧、烧腊、卤蛋等。多的一个“八宝攒盒”要备上十来种,少的也有五六格儿。
也有一些很市井的冷荤不放在“八宝攒盒”里,但味道也非常好。比如酥鱼就是赵先生非常喜欢的一道菜。要用一拃长的鲫鱼,开膛破肚洗净后放一点糖,用醋去闷,然后一层酥鱼一层葱段儿码好,焖在大砂锅里,随吃随取。酥鱼的骨头是酥的,又醇厚又香。
还有更贫苦的人家,过年会炸一点素丸子。“为什么现在超市里卖的素丸子不好吃?”赵珩先生自问自答起来,“因为不舍得放香菜。”赵先生说,好吃的素丸子必须放大量的香菜,还有胡萝卜、五香粉、粉条,把这些和到面里,现炸现吃。素丸子是一道典型的“穷人菜”,但味道很好。赵先生说,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荤做、粗菜细做。但这份贫穷的美味,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赵珩的曾祖一辈“ 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副总编,主持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而赵珩本人曾是燕京出版社总编辑。
赵先生家的年夜饭菜单
虽然懂过年的讲究、吃食和文化,但赵珩说在记忆中他家的“年”过得并没有代表性,原因只一条——人口稀薄。尽管赵家是名门,但家中人口总不兴旺。赵珩的父亲赵守俨是独子,赵珩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以前每年过年家里人还没仆人多,虽然吃穿不错但总是显得冷清。“我们家七大姑八大姨特别少,过年连岁都不守。反而这十几二十年,我家越来越重视过年。”
说罢,赵先生从书桌里拿出几本装裱好的红色小折子,大小不一,全部由娟秀的楷书写成,这是历年来赵珩家除夕家宴的菜单。

每年除夕,太太定好年夜饭安排,在赵家工作了 18 年的阿姨准备饭菜,赵珩则研好墨,开始写除夕菜谱,年年如此。
小时候,赵家的饭桌上谈笑有鸿儒,启功、王世襄等人都是座上客。现在来“蹭饭”的人更多,每到春节期间赵珩家都在家请客,最多的一次来了 17 个人。而赵先生写的“菜谱”也经常被客人要走。
赵先生随便拿出一本,封面写着“巳丑除夕菜单”。打开,先是“冷菜十色”。赵先生对着菜单讲了起来。“冷菜里,比方说‘家乡咸肉’,这道菜里的咸肉是家里阿姨腌的,我们是按照杭州、江浙一带的方法腌制咸肉。第二道,‘南京香肚’,这是超市买的,不是北京小肚儿,而是圆的,一个一个挂起来,需要回家蒸制。味道比较甜。后面的‘青酱羊肉’、‘蜜汁叉烧’也是家里做的。‘申江熏鱼’是上海菜,每年有人从上海给我寄。‘八宝炒酱’是一道典型的北京菜,也叫‘如意什香’,用黄豆芽、胡萝卜丝、木耳丝、冬笋丝,这些素菜加一点豆腐丝,炒在一起,很爽口。名字也有一个好的寓意。这道菜又叫‘千里酱’,从前是一道路菜,带在路上吃的。下面一道是‘榅桲菜心’,榅桲是一种单核儿的山楂,但是比山楂个头儿小得多,也精致得多,口感略硬一些。榅桲算是一种蜜饯,用它拌白菜心非常爽口,可以解年夜饭的大油大腻。”

“八宝饭”是赵珩先生的除夕家宴里的一道名点心。
冷菜完毕,紧接着在菜单上便是“热菜六品”,分别是 “干烤对虾”、“红烧甲鱼”、“腐乳方肉”、“蜜汁火方”、“清炒菜心”、“干烧鲑鱼”。既有家常菜,也有功夫菜。然后是一个“大件儿”——什锦暖锅。据赵先生说,家宴每年的菜单都有变化,但惟独这暖锅年年都有。暖锅也叫菊花锅子,锅里一层一层码放着肉丸、鱼圆、玉兰片、海味和蛋饺等食物,形似菊花瓣。各种食材用汤做好,端上桌来的时候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非常喜庆。
而这暖锅里的食材也有讲究,就拿鱼圆来说,阿姨早在几天前就买好一条大草鱼,剔下肉不剔细刺放进绞碎机里绞,直到细刺都打碎,然后放上蛋清、少量淀粉,再打成丸子。这种鱼圆弹性非常好,入口即化。除了鱼圆,暖锅里还要有自家打的虾丸、肉丸和蛋饺。蛋饺是用鸡蛋做成皮子,里面包上肉和荸荠沫儿,颜色金黄形似元宝。据赵先生介绍,这本是一道老北京常吃的食物,再市井的人家过年也会做点蛋饺,可惜现在很多家不做了,年轻人都不知道这菜了。
暖锅上来以后,大家热热闹闹一吃,基本上这个年夜饭也进入尾声。而赵家的年夜饭菜谱还没完。最后还有四道点心。在这份“巳丑除夕菜单”上,点心是“上海春卷”、“松仁小包”、“八宝饭”和“核桃酪”。其中,“八宝饭”里用的豆沙也是赵先生家常备的一种食材。每年过了腊八家里阿姨就会做豆沙,把红豆熬煮,然后去了皮、澄成沙,用猪板油和桂花炒制。这样做成的豆沙细腻绵软,八宝饭也是赵先生家宴里的一道名菜,每年都要准备若干,很多客人不仅点名要吃,而且还要求打包带走。
赵珩先生说,他家的年夜饭每年大概都是“十冷菜”、“六热菜”、“一暖锅”加“四点心”。除了暖锅年年不变,其他菜品都会微调,但内容大同小异。有时候,家宴上也会出现诸如“奶油烤杂拌”、“酸甜什菜”这样的西餐。
比较有趣的是,无论哪份菜单,都没有“饺子”。赵先生说,他家的习惯是除夕不吃饺子,到了初一早上才开始包。“我们家是每个人吃不同的馅儿”。赵先生说,太太不吃海鲜馅儿的饺子,而他则喜欢让阿姨包一点三鲜饺子,放一点韭菜、猪肉,然后把鸡蛋炒熟后剁碎了,再混上海参、虾仁一起包。虾仁还分成干的海米和鲜虾两种。吃完这顿饺子,年夜饭才算正式画上一个句号。
赵先生说,以前过完正月十五回忆起来,整个“年”中最快乐的部分并不是一顿年夜饭吃得如何,而是整个“忙年”的过程。母女、婆媳、妯娌都要在一起忙年,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等在这个过程中融于一体,正所谓“年夜饭的味道并不在舌尖上,而是在那挥之不去的记忆中”。只可惜,现在很多人家过年选择到饭馆里吃饭,这份“忙年”中的亲情也逐渐淡漠了。
赵氏已丑除夕菜单
冷菜:家乡咸肉、南京香肚、青酱羊肉、蜜汁叉烧、申江熏鱼、如意什香、榅桲菜心
热菜六品:干烤对虾、红烧甲鱼、腐乳方肉、蜜汁火方、清炒菜心、干烧鲑鱼
“大件儿”:什锦暖锅
点心:上海春卷、松仁小包、八宝饭、核桃酪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老北京“忙年”最快乐
转自《外滩画报》
赵珩先生是北京通,亦是有家学的“名士”,懂历史、懂美食、懂戏曲。
北京东三环团结湖有一片老式四层楼房,也许因为住户多为北京的老年人,尽管一条街之外便是繁华之地三里屯 Village,但这片居民区在嘈杂地段中透出一种旧时的和缓与静气。赵珩先生的书房就在其中一座楼房的四层,楼下是他太太的书房兼餐厅起居。
赵先生的书房在闹市中别有洞天,不大的房间里摆着几件红木家具,书铺天盖地,纪昀的真迹被随随便便挂在了门框上方。赵先生保持着老北京接人待客的礼数,见到《外滩画报》记者,进门先沏了一杯茉莉花茶。赵先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好喝茶,尽管家里名茶不少,但他就像很多老北京一样,独爱喝这最普通的茉莉花。
赵珩先生是北京通,亦是有家学的“名士”,懂历史、懂美食、懂戏曲,但真正让他走进大众视野的,是他闲暇时写的几本旧时文人生活方式的书。提到这个,赵先生有些无奈,“我写了那么多本书,只有写吃的那两本年年加印。”而那两本“写吃的书”便是《老饕漫笔》和《老饕续笔》。书里赵珩先生自嘲是“馋人”,以“老饕”自谓。书中貌似篇篇谈吃,却又不只是谈吃,而是在饮食中渗透进旧时风貌和文人生活。
说到北京人的“年夜饭”,无论是吃食还是风俗,赵珩先生称得上最有资格聊聊的不二人选。
赵珩的曾祖一辈“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曾祖一辈四兄弟中的三兄弟赵尔震、赵尔巽、赵尔萃均考取进士,唯独赵尔丰次次落榜。但赵尔丰仕途很顺,和其兄赵尔巽一样,官至总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副总编,主持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而赵珩本人曾是燕京出版社总编辑。
《老饕漫笔》是赵珩闲暇时写的几本旧时文人生活方式的书。书里赵珩先生自嘲是“馋人”,以“老饕”自谓。
赵珩 1948 年生人。他说,现在一提到年夜饭好像就是为了除夕夜的那顿饭。但在传统里,这年夜饭绝不是一顿饭那么简单。旧时过年,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祭祀。
过去祭祀要祭三种,一是祭天,二是祭神,三是祭祖先,慎终追远。现在,摒弃了祭祖的过程,年夜饭就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赵先生介绍,从民国以后,祭祖就在逐渐淡化。小时候,除夕当天赵家人要先祭祖,让祖先吃了饭,然后再一大家子吃年夜饭。所以那时候放鞭炮也不是子时最响,而是五六点钟天刚擦黑时,祭祖开始,鞭炮齐鸣。
赵珩说,过年并不是一个“吃”的问题,而是宗族关系、家庭关系的问题。
腊八一到,“忙年”开始
赵先生说,以前办年货都是“东一点儿西一点儿地买”,也叫“忙年”。历时小一个月,进入腊月就开始一点点采办年货,因为不同的食材要在不同的市场才能找到。拿买肉为例,那时卖猪肉的不叫猪肉铺,而叫猪肉杠子。卖羊肉的叫羊肉床子。这两种肉并不在一个地点采购,牛羊肉要去专门的清真市场。而卖水果和卖山货的,也都不挨着。
旧时每年腊八一过,过年大幕正式拉起,一些平时没有的东西开始逐渐上货。比如做年糕用的山西的黄米,东三省的山货、野味,河北、山东的大白菜,章丘的大葱,乐陵的小枣,福建的蜜饯,广东的干果,东阳的火腿,湖广的腊肉,四川的香肠等等各种,这些平时罕见的物资从腊月开始逐渐涌进市场。
每年除夕,太太安排好年夜饭,赵珩则研好墨,开始写除夕菜谱,年年如此。图为装裱好的历年赵氏除夕家宴菜单,全部由娟秀的楷书写成。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年正式进入倒计时,买来的食材开始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旧时重视过年,从除夕下午开始所有商铺纷纷打烊,一直到大年初五才开张。所以在此之前必须把整个过年期间的吃食准备好。过年是家庭成员团聚休息的时候,按规矩也要尽量减少劳动,很多家提前蒸好包子、馒头、肉类拿出来热热就能吃。那时候虽然没有冰箱,但天气比现在要冷,家家户户把备好的吃食放在院子里,压在盆下或者缸里,上面必须盖上盖子,压上石头,这为了防猫。
至于过年饭桌上的讲究,赵先生说年夜饭从来没有硬性规定,都是根据自家人口和经济情况而定。杨白劳家再穷,过年也会包点饺子,哪怕只是素大白菜馅儿。从前的冷荤叫盒子菜,而富贵一点的人家过年会弄个“八宝攒盒”,把冷荤拼到一起,一是好看,二是为了节省桌子上的地方。“八宝攒盒”上面有盖儿,打开以后分成若干格子,粗一点的人家摆上猪头肉、熏鸡、小肚儿、花生仁儿若干。比较精细点儿的人家会准备上好的青酱肉、酱鸭、口条、熏鱼;南派一点的人家则有叉烧、烧腊、卤蛋等。多的一个“八宝攒盒”要备上十来种,少的也有五六格儿。
也有一些很市井的冷荤不放在“八宝攒盒”里,但味道也非常好。比如酥鱼就是赵先生非常喜欢的一道菜。要用一拃长的鲫鱼,开膛破肚洗净后放一点糖,用醋去闷,然后一层酥鱼一层葱段儿码好,焖在大砂锅里,随吃随取。酥鱼的骨头是酥的,又醇厚又香。
还有更贫苦的人家,过年会炸一点素丸子。“为什么现在超市里卖的素丸子不好吃?”赵珩先生自问自答起来,“因为不舍得放香菜。”赵先生说,好吃的素丸子必须放大量的香菜,还有胡萝卜、五香粉、粉条,把这些和到面里,现炸现吃。素丸子是一道典型的“穷人菜”,但味道很好。赵先生说,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荤做、粗菜细做。但这份贫穷的美味,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赵珩的曾祖一辈“ 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副总编,主持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而赵珩本人曾是燕京出版社总编辑。
赵先生家的年夜饭菜单
虽然懂过年的讲究、吃食和文化,但赵珩说在记忆中他家的“年”过得并没有代表性,原因只一条——人口稀薄。尽管赵家是名门,但家中人口总不兴旺。赵珩的父亲赵守俨是独子,赵珩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以前每年过年家里人还没仆人多,虽然吃穿不错但总是显得冷清。“我们家七大姑八大姨特别少,过年连岁都不守。反而这十几二十年,我家越来越重视过年。”
说罢,赵先生从书桌里拿出几本装裱好的红色小折子,大小不一,全部由娟秀的楷书写成,这是历年来赵珩家除夕家宴的菜单。

每年除夕,太太定好年夜饭安排,在赵家工作了 18 年的阿姨准备饭菜,赵珩则研好墨,开始写除夕菜谱,年年如此。
小时候,赵家的饭桌上谈笑有鸿儒,启功、王世襄等人都是座上客。现在来“蹭饭”的人更多,每到春节期间赵珩家都在家请客,最多的一次来了 17 个人。而赵先生写的“菜谱”也经常被客人要走。
赵先生随便拿出一本,封面写着“巳丑除夕菜单”。打开,先是“冷菜十色”。赵先生对着菜单讲了起来。“冷菜里,比方说‘家乡咸肉’,这道菜里的咸肉是家里阿姨腌的,我们是按照杭州、江浙一带的方法腌制咸肉。第二道,‘南京香肚’,这是超市买的,不是北京小肚儿,而是圆的,一个一个挂起来,需要回家蒸制。味道比较甜。后面的‘青酱羊肉’、‘蜜汁叉烧’也是家里做的。‘申江熏鱼’是上海菜,每年有人从上海给我寄。‘八宝炒酱’是一道典型的北京菜,也叫‘如意什香’,用黄豆芽、胡萝卜丝、木耳丝、冬笋丝,这些素菜加一点豆腐丝,炒在一起,很爽口。名字也有一个好的寓意。这道菜又叫‘千里酱’,从前是一道路菜,带在路上吃的。下面一道是‘榅桲菜心’,榅桲是一种单核儿的山楂,但是比山楂个头儿小得多,也精致得多,口感略硬一些。榅桲算是一种蜜饯,用它拌白菜心非常爽口,可以解年夜饭的大油大腻。”

“八宝饭”是赵珩先生的除夕家宴里的一道名点心。
冷菜完毕,紧接着在菜单上便是“热菜六品”,分别是 “干烤对虾”、“红烧甲鱼”、“腐乳方肉”、“蜜汁火方”、“清炒菜心”、“干烧鲑鱼”。既有家常菜,也有功夫菜。然后是一个“大件儿”——什锦暖锅。据赵先生说,家宴每年的菜单都有变化,但惟独这暖锅年年都有。暖锅也叫菊花锅子,锅里一层一层码放着肉丸、鱼圆、玉兰片、海味和蛋饺等食物,形似菊花瓣。各种食材用汤做好,端上桌来的时候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非常喜庆。
而这暖锅里的食材也有讲究,就拿鱼圆来说,阿姨早在几天前就买好一条大草鱼,剔下肉不剔细刺放进绞碎机里绞,直到细刺都打碎,然后放上蛋清、少量淀粉,再打成丸子。这种鱼圆弹性非常好,入口即化。除了鱼圆,暖锅里还要有自家打的虾丸、肉丸和蛋饺。蛋饺是用鸡蛋做成皮子,里面包上肉和荸荠沫儿,颜色金黄形似元宝。据赵先生介绍,这本是一道老北京常吃的食物,再市井的人家过年也会做点蛋饺,可惜现在很多家不做了,年轻人都不知道这菜了。
暖锅上来以后,大家热热闹闹一吃,基本上这个年夜饭也进入尾声。而赵家的年夜饭菜谱还没完。最后还有四道点心。在这份“巳丑除夕菜单”上,点心是“上海春卷”、“松仁小包”、“八宝饭”和“核桃酪”。其中,“八宝饭”里用的豆沙也是赵先生家常备的一种食材。每年过了腊八家里阿姨就会做豆沙,把红豆熬煮,然后去了皮、澄成沙,用猪板油和桂花炒制。这样做成的豆沙细腻绵软,八宝饭也是赵先生家宴里的一道名菜,每年都要准备若干,很多客人不仅点名要吃,而且还要求打包带走。
赵珩先生说,他家的年夜饭每年大概都是“十冷菜”、“六热菜”、“一暖锅”加“四点心”。除了暖锅年年不变,其他菜品都会微调,但内容大同小异。有时候,家宴上也会出现诸如“奶油烤杂拌”、“酸甜什菜”这样的西餐。
比较有趣的是,无论哪份菜单,都没有“饺子”。赵先生说,他家的习惯是除夕不吃饺子,到了初一早上才开始包。“我们家是每个人吃不同的馅儿”。赵先生说,太太不吃海鲜馅儿的饺子,而他则喜欢让阿姨包一点三鲜饺子,放一点韭菜、猪肉,然后把鸡蛋炒熟后剁碎了,再混上海参、虾仁一起包。虾仁还分成干的海米和鲜虾两种。吃完这顿饺子,年夜饭才算正式画上一个句号。
赵先生说,以前过完正月十五回忆起来,整个“年”中最快乐的部分并不是一顿年夜饭吃得如何,而是整个“忙年”的过程。母女、婆媳、妯娌都要在一起忙年,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等在这个过程中融于一体,正所谓“年夜饭的味道并不在舌尖上,而是在那挥之不去的记忆中”。只可惜,现在很多人家过年选择到饭馆里吃饭,这份“忙年”中的亲情也逐渐淡漠了。
赵氏已丑除夕菜单
冷菜:家乡咸肉、南京香肚、青酱羊肉、蜜汁叉烧、申江熏鱼、如意什香、榅桲菜心
热菜六品:干烤对虾、红烧甲鱼、腐乳方肉、蜜汁火方、清炒菜心、干烧鲑鱼
“大件儿”:什锦暖锅
点心:上海春卷、松仁小包、八宝饭、核桃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