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5:12
by CAVA
先给大家拜个早年!赵先生家的年菜南北风味兼具,几张家宴菜单太赞了!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老北京“忙年”最快乐

转自《外滩画报》

赵珩先生是北京通,亦是有家学的“名士”,懂历史、懂美食、懂戏曲。

北京东三环团结湖有一片老式四层楼房,也许因为住户多为北京的老年人,尽管一条街之外便是繁华之地三里屯 Village,但这片居民区在嘈杂地段中透出一种旧时的和缓与静气。赵珩先生的书房就在其中一座楼房的四层,楼下是他太太的书房兼餐厅起居。

赵先生的书房在闹市中别有洞天,不大的房间里摆着几件红木家具,书铺天盖地,纪昀的真迹被随随便便挂在了门框上方。赵先生保持着老北京接人待客的礼数,见到《外滩画报》记者,进门先沏了一杯茉莉花茶。赵先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好喝茶,尽管家里名茶不少,但他就像很多老北京一样,独爱喝这最普通的茉莉花。
赵珩先生是北京通,亦是有家学的“名士”,懂历史、懂美食、懂戏曲,但真正让他走进大众视野的,是他闲暇时写的几本旧时文人生活方式的书。提到这个,赵先生有些无奈,“我写了那么多本书,只有写吃的那两本年年加印。”而那两本“写吃的书”便是《老饕漫笔》和《老饕续笔》。书里赵珩先生自嘲是“馋人”,以“老饕”自谓。书中貌似篇篇谈吃,却又不只是谈吃,而是在饮食中渗透进旧时风貌和文人生活。

说到北京人的“年夜饭”,无论是吃食还是风俗,赵珩先生称得上最有资格聊聊的不二人选。

赵珩的曾祖一辈“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曾祖一辈四兄弟中的三兄弟赵尔震、赵尔巽、赵尔萃均考取进士,唯独赵尔丰次次落榜。但赵尔丰仕途很顺,和其兄赵尔巽一样,官至总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副总编,主持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而赵珩本人曾是燕京出版社总编辑。

《老饕漫笔》是赵珩闲暇时写的几本旧时文人生活方式的书。书里赵珩先生自嘲是“馋人”,以“老饕”自谓。

赵珩 1948 年生人。他说,现在一提到年夜饭好像就是为了除夕夜的那顿饭。但在传统里,这年夜饭绝不是一顿饭那么简单。旧时过年,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祭祀。
过去祭祀要祭三种,一是祭天,二是祭神,三是祭祖先,慎终追远。现在,摒弃了祭祖的过程,年夜饭就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赵先生介绍,从民国以后,祭祖就在逐渐淡化。小时候,除夕当天赵家人要先祭祖,让祖先吃了饭,然后再一大家子吃年夜饭。所以那时候放鞭炮也不是子时最响,而是五六点钟天刚擦黑时,祭祖开始,鞭炮齐鸣。

赵珩说,过年并不是一个“吃”的问题,而是宗族关系、家庭关系的问题。

腊八一到,“忙年”开始

赵先生说,以前办年货都是“东一点儿西一点儿地买”,也叫“忙年”。历时小一个月,进入腊月就开始一点点采办年货,因为不同的食材要在不同的市场才能找到。拿买肉为例,那时卖猪肉的不叫猪肉铺,而叫猪肉杠子。卖羊肉的叫羊肉床子。这两种肉并不在一个地点采购,牛羊肉要去专门的清真市场。而卖水果和卖山货的,也都不挨着。

旧时每年腊八一过,过年大幕正式拉起,一些平时没有的东西开始逐渐上货。比如做年糕用的山西的黄米,东三省的山货、野味,河北、山东的大白菜,章丘的大葱,乐陵的小枣,福建的蜜饯,广东的干果,东阳的火腿,湖广的腊肉,四川的香肠等等各种,这些平时罕见的物资从腊月开始逐渐涌进市场。

每年除夕,太太安排好年夜饭,赵珩则研好墨,开始写除夕菜谱,年年如此。图为装裱好的历年赵氏除夕家宴菜单,全部由娟秀的楷书写成。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年正式进入倒计时,买来的食材开始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旧时重视过年,从除夕下午开始所有商铺纷纷打烊,一直到大年初五才开张。所以在此之前必须把整个过年期间的吃食准备好。过年是家庭成员团聚休息的时候,按规矩也要尽量减少劳动,很多家提前蒸好包子、馒头、肉类拿出来热热就能吃。那时候虽然没有冰箱,但天气比现在要冷,家家户户把备好的吃食放在院子里,压在盆下或者缸里,上面必须盖上盖子,压上石头,这为了防猫。

至于过年饭桌上的讲究,赵先生说年夜饭从来没有硬性规定,都是根据自家人口和经济情况而定。杨白劳家再穷,过年也会包点饺子,哪怕只是素大白菜馅儿。从前的冷荤叫盒子菜,而富贵一点的人家过年会弄个“八宝攒盒”,把冷荤拼到一起,一是好看,二是为了节省桌子上的地方。“八宝攒盒”上面有盖儿,打开以后分成若干格子,粗一点的人家摆上猪头肉、熏鸡、小肚儿、花生仁儿若干。比较精细点儿的人家会准备上好的青酱肉、酱鸭、口条、熏鱼;南派一点的人家则有叉烧、烧腊、卤蛋等。多的一个“八宝攒盒”要备上十来种,少的也有五六格儿。

也有一些很市井的冷荤不放在“八宝攒盒”里,但味道也非常好。比如酥鱼就是赵先生非常喜欢的一道菜。要用一拃长的鲫鱼,开膛破肚洗净后放一点糖,用醋去闷,然后一层酥鱼一层葱段儿码好,焖在大砂锅里,随吃随取。酥鱼的骨头是酥的,又醇厚又香。

还有更贫苦的人家,过年会炸一点素丸子。“为什么现在超市里卖的素丸子不好吃?”赵珩先生自问自答起来,“因为不舍得放香菜。”赵先生说,好吃的素丸子必须放大量的香菜,还有胡萝卜、五香粉、粉条,把这些和到面里,现炸现吃。素丸子是一道典型的“穷人菜”,但味道很好。赵先生说,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荤做、粗菜细做。但这份贫穷的美味,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赵珩的曾祖一辈“ 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副总编,主持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而赵珩本人曾是燕京出版社总编辑。

赵先生家的年夜饭菜单

虽然懂过年的讲究、吃食和文化,但赵珩说在记忆中他家的“年”过得并没有代表性,原因只一条——人口稀薄。尽管赵家是名门,但家中人口总不兴旺。赵珩的父亲赵守俨是独子,赵珩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以前每年过年家里人还没仆人多,虽然吃穿不错但总是显得冷清。“我们家七大姑八大姨特别少,过年连岁都不守。反而这十几二十年,我家越来越重视过年。”

说罢,赵先生从书桌里拿出几本装裱好的红色小折子,大小不一,全部由娟秀的楷书写成,这是历年来赵珩家除夕家宴的菜单。

Image

每年除夕,太太定好年夜饭安排,在赵家工作了 18 年的阿姨准备饭菜,赵珩则研好墨,开始写除夕菜谱,年年如此。

小时候,赵家的饭桌上谈笑有鸿儒,启功、王世襄等人都是座上客。现在来“蹭饭”的人更多,每到春节期间赵珩家都在家请客,最多的一次来了 17 个人。而赵先生写的“菜谱”也经常被客人要走。

赵先生随便拿出一本,封面写着“巳丑除夕菜单”。打开,先是“冷菜十色”。赵先生对着菜单讲了起来。“冷菜里,比方说‘家乡咸肉’,这道菜里的咸肉是家里阿姨腌的,我们是按照杭州、江浙一带的方法腌制咸肉。第二道,‘南京香肚’,这是超市买的,不是北京小肚儿,而是圆的,一个一个挂起来,需要回家蒸制。味道比较甜。后面的‘青酱羊肉’、‘蜜汁叉烧’也是家里做的。‘申江熏鱼’是上海菜,每年有人从上海给我寄。‘八宝炒酱’是一道典型的北京菜,也叫‘如意什香’,用黄豆芽、胡萝卜丝、木耳丝、冬笋丝,这些素菜加一点豆腐丝,炒在一起,很爽口。名字也有一个好的寓意。这道菜又叫‘千里酱’,从前是一道路菜,带在路上吃的。下面一道是‘榅桲菜心’,榅桲是一种单核儿的山楂,但是比山楂个头儿小得多,也精致得多,口感略硬一些。榅桲算是一种蜜饯,用它拌白菜心非常爽口,可以解年夜饭的大油大腻。”

Image

“八宝饭”是赵珩先生的除夕家宴里的一道名点心。

冷菜完毕,紧接着在菜单上便是“热菜六品”,分别是 “干烤对虾”、“红烧甲鱼”、“腐乳方肉”、“蜜汁火方”、“清炒菜心”、“干烧鲑鱼”。既有家常菜,也有功夫菜。然后是一个“大件儿”——什锦暖锅。据赵先生说,家宴每年的菜单都有变化,但惟独这暖锅年年都有。暖锅也叫菊花锅子,锅里一层一层码放着肉丸、鱼圆、玉兰片、海味和蛋饺等食物,形似菊花瓣。各种食材用汤做好,端上桌来的时候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非常喜庆。

而这暖锅里的食材也有讲究,就拿鱼圆来说,阿姨早在几天前就买好一条大草鱼,剔下肉不剔细刺放进绞碎机里绞,直到细刺都打碎,然后放上蛋清、少量淀粉,再打成丸子。这种鱼圆弹性非常好,入口即化。除了鱼圆,暖锅里还要有自家打的虾丸、肉丸和蛋饺。蛋饺是用鸡蛋做成皮子,里面包上肉和荸荠沫儿,颜色金黄形似元宝。据赵先生介绍,这本是一道老北京常吃的食物,再市井的人家过年也会做点蛋饺,可惜现在很多家不做了,年轻人都不知道这菜了。

暖锅上来以后,大家热热闹闹一吃,基本上这个年夜饭也进入尾声。而赵家的年夜饭菜谱还没完。最后还有四道点心。在这份“巳丑除夕菜单”上,点心是“上海春卷”、“松仁小包”、“八宝饭”和“核桃酪”。其中,“八宝饭”里用的豆沙也是赵先生家常备的一种食材。每年过了腊八家里阿姨就会做豆沙,把红豆熬煮,然后去了皮、澄成沙,用猪板油和桂花炒制。这样做成的豆沙细腻绵软,八宝饭也是赵先生家宴里的一道名菜,每年都要准备若干,很多客人不仅点名要吃,而且还要求打包带走。

赵珩先生说,他家的年夜饭每年大概都是“十冷菜”、“六热菜”、“一暖锅”加“四点心”。除了暖锅年年不变,其他菜品都会微调,但内容大同小异。有时候,家宴上也会出现诸如“奶油烤杂拌”、“酸甜什菜”这样的西餐。

比较有趣的是,无论哪份菜单,都没有“饺子”。赵先生说,他家的习惯是除夕不吃饺子,到了初一早上才开始包。“我们家是每个人吃不同的馅儿”。赵先生说,太太不吃海鲜馅儿的饺子,而他则喜欢让阿姨包一点三鲜饺子,放一点韭菜、猪肉,然后把鸡蛋炒熟后剁碎了,再混上海参、虾仁一起包。虾仁还分成干的海米和鲜虾两种。吃完这顿饺子,年夜饭才算正式画上一个句号。

赵先生说,以前过完正月十五回忆起来,整个“年”中最快乐的部分并不是一顿年夜饭吃得如何,而是整个“忙年”的过程。母女、婆媳、妯娌都要在一起忙年,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等在这个过程中融于一体,正所谓“年夜饭的味道并不在舌尖上,而是在那挥之不去的记忆中”。只可惜,现在很多人家过年选择到饭馆里吃饭,这份“忙年”中的亲情也逐渐淡漠了。

赵氏已丑除夕菜单

冷菜:家乡咸肉、南京香肚、青酱羊肉、蜜汁叉烧、申江熏鱼、如意什香、榅桲菜心

热菜六品:干烤对虾、红烧甲鱼、腐乳方肉、蜜汁火方、清炒菜心、干烧鲑鱼

“大件儿”:什锦暖锅

点心:上海春卷、松仁小包、八宝饭、核桃酪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5:18
by Knowing
明年,我捏着拳头说,明年一定大操大办的过年,做蛋饺青酱羊肉申江熏鱼之类的功夫菜!
八宝饭和圣诞布丁易曲同工,小时候不爱吃,现在还挺谗的。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6:29
by CAVA
我小时候也不喜欢八宝饭,现在看见精致的也想尝一两口。还是宁波水磨汤团比较对胃口。你说这里哪种鱼适合做熏鱼(上海叫爆鱼)?Seabass, monkfish? 我怕油炸的味道,所以从来自己没做过。

今年大家怕雾霾,很多人不准备放烟花爆竹,年味确实越来越淡了。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6:47
by Knowing
swordfish 这种比较糙的鱼,我觉得。
炸是麻烦,不过一年一次。我非常想吃熏鱼。。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6:56
by helenClaire


新学了个字,万马奔腾的意思,也给大家拜年了!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7:42
by Knowing
借用google 今天的图标给大家拜年了!
Image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8:19
by CAVA
剑鱼会不会太干?肉厚点的“扁”鱼大概可以拿来冒充鲳鱼。

Helen这个骉字该怎么念?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8:48
by helenClaire
念piao1, 或biao1. 在这里我用搜狗输入,第二个发音才找得到。在android平板电脑上,只有第一个发音找得到。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9:13
by Knowing
你们家用扁鱼?我们家是用青鱼做,切大厚片,我一直以为这样不容易散。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9:46
by Jun
哇,这赵家得几个阿姨才能做出这套年夜饭啊?

马里兰有两家上海馆子卖熏鱼,还挺正宗的,家属嫌有刺不吃。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10:04
by CAVA
Knowing wrote:你们家用扁鱼?我们家是用青鱼做,切大厚片,我一直以为这样不容易散。
我们家也一直用青鱼,可是这里不是没有么。本帮菜里熏鱼传统用青鱼,近年来也有馆子用鲳鱼,如果个头够大,肉也蛮厚的。鲳鱼呢,和这里买得到的有些比目鱼科(体型扁平)可能比较接近?

赵家似乎就一个阿姨呀?我的问题是,那么多菜他们家“人丁稀少”吃得完么?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10:40
by Knowing
显然是有客人来吃的,大概跟我在北京吃的后海小院一样是做买卖的私家菜.

鲳鱼似乎皮多了点...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10:48
by silkworm
我外婆家以前也是用青鱼。其实比起熏(青)鱼,我更喜欢糟(青)鱼。

赵珩写吃,写做,好看的。他的续笔里,海外内容比重加深,我倒是还更爱看国内的部分。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10:59
by putaopi
看得我做菜的动力大增!赶紧的办点年货去,晚上朋友来吃火锅,算是围炉过年;明天包饺子,后天上油锅炸素丸子,咱们一样一样地慢慢做来吃。想起前两年在北京过年,亲戚朋友们的单位都发年货,我们也跟着蹭了不少,什么山东大馒头,贵州的小米糕,哈尔滨红肠,各种山珍蘑菇之类的。满城忙着送年货取年货,虽说不像过去,这些好吃的平时也吃得到,可是人情往来特别温馨。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1-30 13:10
by CAVA
跟大家这么一聊忽然也热情大涨。等周末来做蛋饺或熏鱼看看,今天只包了虾仁菜肉馄饨应景。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2-01 0:05
by qinger
菜单好诱人。
我家钟点阿姨昨天年夜饭居然做的菜比平时还差,还好有道两天前做好的熏鱼撑场面,味道还不错。她说是用青鱼做的,可是这里哪有青鱼呢。
今天我叫她做了春卷,小朋友吃了三只。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2-03 0:23
by 笑嘻嘻
Fremont 有个上海面馆面面俱到。面很奇怪,一碗阳春面加一个菜。不知道上海人是不是这么吃面的。不过菜式很好。梅干菜烧肉里肉不多全是肥的,上面满满地盖着笋干。熏鱼反而不好。不过我觉得他的鱼都做得一般。据我家阿姨说,珠江的熏鱼做得好,很多人专门去买熏鱼。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2-03 0:57
by 笑嘻嘻
我这个年过的真满意。星期三晚上按过年算三十,我们把孩子放倒了交给阿姨,自己出去和朋友吃饭。重庆江湖菜,烤活鱼,底下垫了冻豆腐,笋片等等。鱼肉甜嫩。酸辣粉,红油抄手,蒸腊肉,炝炒藕丁。每个菜都红通通的,特喜兴。吃完了,饭馆10点关门,我们又去台湾人开的茶馆接着聊。每种茶都用不同的漂亮花瓷杯,可爱得不得了。点茶的时候服务生特地好心提醒我们台湾人说的绿茶是我们的茉莉花茶。几杯茶饮味道都不错,我的乌梅蜜就是酸梅汤的味道正好解油腻。是个适合约会的地方。

星期四正日子,我们给阿姨放假。她高兴地一口答应。我订的50只生蚝到了。晚上放倒小孩,我们撬开生蚝,我就把它们都吃了。然后喝着小酒看一代宗师。

星期五高中闺蜜到加州过年,来访。

星期六终于轮到给孩子们过年。阿姨带着我们去三蕃著名的山东小馆。韩国华侨开的美式改良山东菜。一味炸鸡翅每张桌都点了,的确名不虚传。牛肉面和蒸饺真好吃。嗯,剩下的菜我觉得有点怪,可是排满了人啊。然后去水族馆看鱼,蝴蝶棚里看蝴蝶。

星期日,终于下雨了。两个小家伙照旧勤勉地黎明即起,外面是稳定的中雨。雨点打在枯叶和常绿叶上唰唰地特别像北京。我把头伸出二楼窗外,靠近树的地方,很高兴今天不用出门了。雨声安详镇定,我累死了。两个小家伙充满精力地伸着胖手指要求出门。今年冬天太暖和了,天天艳阳高照。湾里鸟类保留湿地都全部干掉。终于下雨了。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2-03 6:20
by CAVA
最后一段好有诗意!笑嘻嘻这个年过得真丰富,吃得太开心了。

传统的上海面多由苏式发展而来,面和浇头分开上叫作过桥,陆文夫《美食家》里写过。一般面馆里只有比较讲究的现炒浇头会过桥,其它就连汤带面和浇头一起上来了。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2-03 6:26
by Knowing
50只生蚝,你太能吃生冷了!
对了最近梁文道有两篇随笔夸<繁花>,等晚上有空我贴上来。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2-03 8:26
by tiffany
天天那么暖和!我很羡慕嫉妒。纽约又下雪了,估计after school又要关门了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2-03 8:56
by Jun
Knowing wrote:50只生蚝,你太能吃生冷了!
不会一下都吃掉吧?冻起来分几次吃呗。

我是星期六出去吃意思意思。到上海馆子要了一条葱烤鱼一个什锦砂锅,家属照例把鱼头鱼尾兼鱼眼都吃得干干净净,砂锅太大都吃撑了,doggie bag 带回家,连八宝饭也没叫。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2-03 9:06
by Knowing
年三十去islington 那边看戏,发现有家新开的湖南菜,惊喜的去吃了,非常平平,哎,早该知道islington 这种区湖南菜不会地道。
年初一倒是吃了清蒸鱼--朋友面没弄对没包成饺子,改做京东馅饼和包子还挺成功。

Re: 转载: 赵珩回忆旧时过年

Posted: 2014-02-03 9:24
by 笑嘻嘻
冻起来再吃就不好吃了。最好及早吃掉。那我就及早把它们吃掉了。要知道我有三年没吃过生海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