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又种了一棵树
Posted: 2014-03-20 10:56
我第一次见白兰是在上初中。有天课间,到好朋友的课桌边玩,她让我闻她的铅笔盒,有种非常甜美的清香。然后给我看她铅笔盒里一朵蔫蔫的含苞的花,说这是白兰。后来我一直记得这个美妙的香味。人的记忆真奇妙,对于味道能够回溯到非常远。我买玫瑰的时候,也是在专卖玫瑰的苗圃转悠,一下闻见了小时候在父母办公楼前的玫瑰味儿。那时候玫瑰都是紫红色的,多刺。我们摘了一朵回家插在玻璃杯里,然后地震了。杯子里的水倾斜着,爸妈不顾我死活要玫瑰的呼声,把我背下楼。再上楼,玫瑰与玻璃杯都已经碎了。我无论如何无法抗拒记忆里的味道,惦记了一个星期,回去把那株玫瑰买下来。(我写过帖子的)后来我婆婆来了,看着我的丛生簇开的香喷喷的娇滴滴的小玫瑰,赞叹道:你这是原始玫瑰。她在北京买的都是价高的高枝嫁接名种玫瑰。
后来我去广州深圳都是在冬天,没有见到白兰花开。第二次再闻到白兰的香味是买了现在的房子装修的时候。我们到处跑去看橱柜。在一家小ABC坐镇的店里,他请我们到办公室给我们在电脑上绘三维图来估价。还没坐下,我就又闻见了白兰的香味。久别重逢,激动莫名。我憋不住问这是什么花,他很客气地上网查了下来确认,然后把英文名字写给我。果然是白兰。再问下去,奥克兰的中国城每年春节都会卖,他妈妈种,他也不知道好不好种。但反正我记下了,加州有白兰。
本来当时同事领我在我们办公楼边上认过有棵含笑,很好闻。不过白兰的香味多么媚人。等我们住进去之后,有天在小区里散步。走到一条街上,一阵甜蜜的香味扑面而来。我们伸着头到处闻,确定是一家邻居种了白兰。但白兰这个东西,我除了见过两次被摘下来的花骨朵,叶子什么样,树什么样,一概不清楚。只得每次经过他家就深呼吸。等到我家阿姨住过来了,她是广州人,当时正是冬天,她仍然马上一手指出门口那棵就是白兰嘛。我想象中白兰的树会是很秀气的样子,卵形的叶片小小的密密的生长。阿姨指出的那棵树很是粗大,又长又大的叶子也就是比稀稀拉拉更密一些。大概种下去的时候不知道是棵大树,现在沿房檐砍矮,露着粗粗的树桩。
几个月后的初春,我和阿姨背着两个娃娃去逛苗圃。(想当初,团圆还小!那真是背在身上哪儿都能去,重是重点儿,但胜在没有个人意愿。可怜我已经一年没去逛过苗圃了,实在不敢把两个辣手摧花的小家伙带进去。)走到半遮荫的花木那片,阿姨手一指说:“你不是说要找白兰吗?这就是白兰。”我一看,在一角堆着7、8盆小树,妖里妖气地扭着枝条,大叶片,毫不起眼,有很多绿色的小花苞在上面。是有些香气浮动在周围,但是我很迟疑。白兰(Michelia alba)是(很可能是中国人)黄玉兰(Michelia champaca)与山含笑(Michelia montana)自然杂交出来的。(是啊,所以如果找到白兰,含笑就不一定种啦。)那几棵树的牌子上写着两行字。
第一行:Michelia champaca
第二行:alba
我太困惑了。
细读上面的牌子,写着花色会从白转黄最终变成褐色。我很迟疑:这是白兰吗?我家阿姨很肯定,她妈妈家楼下就有一棵。但她看我迟疑,马上说那你还是好好想想吧。回家我跟某人汇报,某人想都没想就反问:“那为什么不买?!”
就这样,我还是自己在肚子里翻腾了半天,过了一个周末再去苗圃。这次,我们准备妥当,一心搬回家一棵白兰。两天过去,苗圃里的小株白兰赫然少了两盆,小株的只有大株的一半价钱。我吓了一跳,还真有识货的人啊。在一个美国苗圃的几角旮旯里放了几株白兰,这么快就有销路了?我更不敢迟疑,赶紧找了辆拖车把白兰抱上去。回家的一路上,白兰扭曲扭曲的枝条从我车的天窗里伸出去,在风里乱摇,摇得我心惊肉跳。
树搬回家,种哪儿又是个问题。这个老房子曾经有任前房主是开园艺公司的,院子布置得犹如样板间,不,样板院。在哪儿还能再安插进一棵树又不破坏原有景观这个问题我在种柠檬的时候就愁过。白兰能长很高,我就更愁了。最后请老园丁挖掉两棵灌木,把白兰种在台阶边上。树种到地上变得很矮。阿姨抱着孩子站在一边审视,表示非常满意:“我在三藩做的那家种了一棵白兰。我有空就去浇水。他本来是种在木桶里,后来木桶烂了,移到地下长得更好了。你们家没有三藩风大,肯定能长好。”
白兰听了阿姨的话,很乖巧地居然没有经历新搬家的震动康复期,搬来几个星期后就开始开花。树干也长硬实了,不再弯弯曲曲地娇柔地垂着头。新叶子嫩绿发亮地长了一个夏天,颜色出奇的漂亮。花朵则疯狂地爆发出来,生怕错过了什么盛事一般,以每天三、五、七朵的速度绽放。亦舒小说里都是用白碟子加清水泡白兰。我特地去买了几只深色釉的吃寿司的酱油碟来。开始我津津有味地每天早上把团圆交给阿姨后,就到院子里摘几朵白兰泡上,虽然好像除了我没人注意到屋里飘着淡淡的香味。这种小眉小眼的小情小调儿偶一为之还挺有意思的。过了不久我也懒了,任由白兰在院子里花开花落不去理他。只路过的时候会想将来这下面放个秋千架子挺好的。你看那后院里的白兰花,她们不修也不收,可她们比所罗门王最昌盛的时候还要繁荣。
从前我只见过合得紧紧的白兰花苞,现在才知道白兰花开了像是蟹爪一样的样子,一口气从初夏开到了十一月份。后来我再研究英文名字。白兰的英文名是Michelia x alba。Michelia champaca alba 也许是木兰科的意思。十二月,白兰停止开花,停止长叶。长长的叶片仍然是翠绿欲滴的娇嫩模样。原来是常绿乔木。据阿姨汇报,我们小区里又有一家在前门口种了一株白兰,比我家的怎样怎样。
去年十二月底的一个星期,霜降。那一个星期非常冷,早上起床停在门外的车上都是一层霜。阿姨在小区里转回来跟我讲:“人家都把树用塑胶纸或者布包起来,你们的白兰我看冻坏了。”我到院子里看了一圈白兰,不少叶子都冻得出了一圈枯边儿,蔫头耷脑的。不过这最冷的一星期差不多过去了,我看除了耐心等待她自己缓过来,也没有别的办法。整个一个冬天,白兰不动声色,顶着一树枯着一圈的叶子一动不动。我不去理她。照我看,养植物很忌讳该等的时候老想做点什么。这一个冬天,阿姨隔三岔五就要问我白兰是不是死了,经常好心地抱着孩子去揪掉枯了的叶子,把树枝都揪劈了。我已经懒得解释,因为头一年的时候院子里多数植物在发芽开花之前都被如此问候过,只拿出在大家庭里的生存技巧,我目光呆滞地充耳不闻。
他们广东人的形容词另有一套。我家阿姨又经常会讲出一些可以上语录的话。团圆半岁的时候,我给她们姐俩买了两套美人鱼睡衣,袖子和腿稍窄了些。阿姨给两个胖子穿上了之后,跟我汇报:“像两节腊肠”。该美人鱼小穿两次就惨遭淘汰。团圆穿着舒适合适的旧衣服送去给比我们更小更胖的妹妹,朋友家的广东阿姨一模一样地评论道:“像腊肠”。我们北京人是不这么说人胖的。
我婆婆在的时候,我请阿姨展示一下广东人做鱼的手艺。阿姨叮嘱某人周末买盲曹回来。盲曹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家有广东阿姨我们从来也不会去尝试它。鱼买回来之后,我婆婆是北方人也没见过,就问我这是海鱼还是河鱼。我二传去问阿姨。阿姨听不懂我说什么,我仔细说:“这鱼原先是在河里游的还是在海里游的?”同时循循善诱地把两只手腕贴着肩膀,两只手做出一副划水的样子。
阿姨以一副南方海滨城市的城里老鼠的坦然,正色道:“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它们都是在鱼缸里游的。”
今年三月的时候,白兰爆出今年的第一朵花,无数青翠透明的新叶绽放出来。我长舒一口气:活过来了。
后来我去广州深圳都是在冬天,没有见到白兰花开。第二次再闻到白兰的香味是买了现在的房子装修的时候。我们到处跑去看橱柜。在一家小ABC坐镇的店里,他请我们到办公室给我们在电脑上绘三维图来估价。还没坐下,我就又闻见了白兰的香味。久别重逢,激动莫名。我憋不住问这是什么花,他很客气地上网查了下来确认,然后把英文名字写给我。果然是白兰。再问下去,奥克兰的中国城每年春节都会卖,他妈妈种,他也不知道好不好种。但反正我记下了,加州有白兰。
本来当时同事领我在我们办公楼边上认过有棵含笑,很好闻。不过白兰的香味多么媚人。等我们住进去之后,有天在小区里散步。走到一条街上,一阵甜蜜的香味扑面而来。我们伸着头到处闻,确定是一家邻居种了白兰。但白兰这个东西,我除了见过两次被摘下来的花骨朵,叶子什么样,树什么样,一概不清楚。只得每次经过他家就深呼吸。等到我家阿姨住过来了,她是广州人,当时正是冬天,她仍然马上一手指出门口那棵就是白兰嘛。我想象中白兰的树会是很秀气的样子,卵形的叶片小小的密密的生长。阿姨指出的那棵树很是粗大,又长又大的叶子也就是比稀稀拉拉更密一些。大概种下去的时候不知道是棵大树,现在沿房檐砍矮,露着粗粗的树桩。
几个月后的初春,我和阿姨背着两个娃娃去逛苗圃。(想当初,团圆还小!那真是背在身上哪儿都能去,重是重点儿,但胜在没有个人意愿。可怜我已经一年没去逛过苗圃了,实在不敢把两个辣手摧花的小家伙带进去。)走到半遮荫的花木那片,阿姨手一指说:“你不是说要找白兰吗?这就是白兰。”我一看,在一角堆着7、8盆小树,妖里妖气地扭着枝条,大叶片,毫不起眼,有很多绿色的小花苞在上面。是有些香气浮动在周围,但是我很迟疑。白兰(Michelia alba)是(很可能是中国人)黄玉兰(Michelia champaca)与山含笑(Michelia montana)自然杂交出来的。(是啊,所以如果找到白兰,含笑就不一定种啦。)那几棵树的牌子上写着两行字。
第一行:Michelia champaca
第二行:alba
我太困惑了。
细读上面的牌子,写着花色会从白转黄最终变成褐色。我很迟疑:这是白兰吗?我家阿姨很肯定,她妈妈家楼下就有一棵。但她看我迟疑,马上说那你还是好好想想吧。回家我跟某人汇报,某人想都没想就反问:“那为什么不买?!”
就这样,我还是自己在肚子里翻腾了半天,过了一个周末再去苗圃。这次,我们准备妥当,一心搬回家一棵白兰。两天过去,苗圃里的小株白兰赫然少了两盆,小株的只有大株的一半价钱。我吓了一跳,还真有识货的人啊。在一个美国苗圃的几角旮旯里放了几株白兰,这么快就有销路了?我更不敢迟疑,赶紧找了辆拖车把白兰抱上去。回家的一路上,白兰扭曲扭曲的枝条从我车的天窗里伸出去,在风里乱摇,摇得我心惊肉跳。
树搬回家,种哪儿又是个问题。这个老房子曾经有任前房主是开园艺公司的,院子布置得犹如样板间,不,样板院。在哪儿还能再安插进一棵树又不破坏原有景观这个问题我在种柠檬的时候就愁过。白兰能长很高,我就更愁了。最后请老园丁挖掉两棵灌木,把白兰种在台阶边上。树种到地上变得很矮。阿姨抱着孩子站在一边审视,表示非常满意:“我在三藩做的那家种了一棵白兰。我有空就去浇水。他本来是种在木桶里,后来木桶烂了,移到地下长得更好了。你们家没有三藩风大,肯定能长好。”
白兰听了阿姨的话,很乖巧地居然没有经历新搬家的震动康复期,搬来几个星期后就开始开花。树干也长硬实了,不再弯弯曲曲地娇柔地垂着头。新叶子嫩绿发亮地长了一个夏天,颜色出奇的漂亮。花朵则疯狂地爆发出来,生怕错过了什么盛事一般,以每天三、五、七朵的速度绽放。亦舒小说里都是用白碟子加清水泡白兰。我特地去买了几只深色釉的吃寿司的酱油碟来。开始我津津有味地每天早上把团圆交给阿姨后,就到院子里摘几朵白兰泡上,虽然好像除了我没人注意到屋里飘着淡淡的香味。这种小眉小眼的小情小调儿偶一为之还挺有意思的。过了不久我也懒了,任由白兰在院子里花开花落不去理他。只路过的时候会想将来这下面放个秋千架子挺好的。你看那后院里的白兰花,她们不修也不收,可她们比所罗门王最昌盛的时候还要繁荣。
从前我只见过合得紧紧的白兰花苞,现在才知道白兰花开了像是蟹爪一样的样子,一口气从初夏开到了十一月份。后来我再研究英文名字。白兰的英文名是Michelia x alba。Michelia champaca alba 也许是木兰科的意思。十二月,白兰停止开花,停止长叶。长长的叶片仍然是翠绿欲滴的娇嫩模样。原来是常绿乔木。据阿姨汇报,我们小区里又有一家在前门口种了一株白兰,比我家的怎样怎样。
去年十二月底的一个星期,霜降。那一个星期非常冷,早上起床停在门外的车上都是一层霜。阿姨在小区里转回来跟我讲:“人家都把树用塑胶纸或者布包起来,你们的白兰我看冻坏了。”我到院子里看了一圈白兰,不少叶子都冻得出了一圈枯边儿,蔫头耷脑的。不过这最冷的一星期差不多过去了,我看除了耐心等待她自己缓过来,也没有别的办法。整个一个冬天,白兰不动声色,顶着一树枯着一圈的叶子一动不动。我不去理她。照我看,养植物很忌讳该等的时候老想做点什么。这一个冬天,阿姨隔三岔五就要问我白兰是不是死了,经常好心地抱着孩子去揪掉枯了的叶子,把树枝都揪劈了。我已经懒得解释,因为头一年的时候院子里多数植物在发芽开花之前都被如此问候过,只拿出在大家庭里的生存技巧,我目光呆滞地充耳不闻。
他们广东人的形容词另有一套。我家阿姨又经常会讲出一些可以上语录的话。团圆半岁的时候,我给她们姐俩买了两套美人鱼睡衣,袖子和腿稍窄了些。阿姨给两个胖子穿上了之后,跟我汇报:“像两节腊肠”。该美人鱼小穿两次就惨遭淘汰。团圆穿着舒适合适的旧衣服送去给比我们更小更胖的妹妹,朋友家的广东阿姨一模一样地评论道:“像腊肠”。我们北京人是不这么说人胖的。
我婆婆在的时候,我请阿姨展示一下广东人做鱼的手艺。阿姨叮嘱某人周末买盲曹回来。盲曹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家有广东阿姨我们从来也不会去尝试它。鱼买回来之后,我婆婆是北方人也没见过,就问我这是海鱼还是河鱼。我二传去问阿姨。阿姨听不懂我说什么,我仔细说:“这鱼原先是在河里游的还是在海里游的?”同时循循善诱地把两只手腕贴着肩膀,两只手做出一副划水的样子。
阿姨以一副南方海滨城市的城里老鼠的坦然,正色道:“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它们都是在鱼缸里游的。”
今年三月的时候,白兰爆出今年的第一朵花,无数青翠透明的新叶绽放出来。我长舒一口气: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