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最近看的一本有趣的书,关于夫妻相

Posted: 2005-01-14 0:28
by 狸狸
我的一个朋友,带着男友在老同学间一露面,马上有人大呼小叫:“夫妻相!”后来又有新认识的朋友,搭讪地说:“那是你弟弟吧?”招来一个悲愤的巨大白眼。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总觉得自己长得比对方好,照镜子也看不出来到底哪里不对,后来时间长了,听的次数实在太多,积毁销骨。虽然怀恨,也终于认了命。

在读到这本《为什么爱上你爱的人》之前,我也一直没把握说出他俩到底哪里像。如果说,许多在一起生活几十年的伴侣,表情、面孔越来越相似,倒也容易理解,可那些刚刚走到一起就已经长得一付“老夫老妻”模样的恋人,难道只是偶然?现在,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我要隆重推出 :!: 首次对外发布的个人格言:恋爱就是找多一个人一起自恋。以及比我更进一步的书中观点:恋爱并不仅仅是把自恋的范围扩大,很可能选择爱人就已经是一个自恋的过程。

当然,如此这般将全书中心思想庸俗化,未免太不严肃了。事实上,作为专业肖像画家的作者,苏西・玛琳对夫妻相三种模式的划分和例证是非常有意思的。她首先从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脸上找到了“和谐型”面相,继而在王子幼时保姆的旧照片和卡米拉的形象上发现了“亲缘型”面相。最后,也是最困难的,经过对数百对伴侣的面相分析,终于总结出“回应型”面相的关键器官特征,而这也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分辨的形态。

作者选出的“回应型”面相典型包括英国的安德鲁王子夫妇、撒切尔夫妇、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约翰列农和大野洋子、阿加西和格拉芙……看上去,他们确实彼此相似,似乎也都是深挚和睦的爱情范本。即使约克公爵夫人的行为曾经带给王室不小的烦恼,她和安德鲁王子在离婚后据说还保持着良好关系,“每年都要一起度几次假”。这也正是回应型面相伴侣的一大特色,他们往往属于心灵相通、互为知己的一群,有相同的嗜好和兴趣,在爱情和婚姻的各个阶段,同时保有朋友身份,在彼此的关系中不用改变内在的自我去适应伴侣的要求。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爱人的去世会给他们带来可怕的失落感。活着的一方在最需要朋友的时候,却失去了他们最亲爱的朋友。”即使这样,听起来也还是不错的,最后的悲伤反而赋予这类感情一种悲剧性的尊严。 :shock: 只是,“回应型”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爱情罢了,它不保证白头偕老,也不保证两情不渝。来看看我们最熟悉的两对,没错,都是娱乐明星。

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这一对的爱情,充满戏剧性,两个万人迷先是一见钟情,然后百年好合,接着就两子绕膝,现在他们不但有相似的关键线条和相同的纵向分割比例(这是后述“和谐型”面相的特征),还有着相似的表情纹路(这是伴侣间潜意识的互相恭维)。考虑到维多利亚在歌坛上不像还要大展宏图的样子、足球明星的号召力毕竟也容易受到体力和年龄的限制,我坚信他们会就这么happy ending下去――只要观众肯忽略一些绯闻的影响,坚持把握主旋律 :idea:

另一对是安妮斯顿和布拉德・皮特,不幸我们刚好赶上他们分手――就在我刚刚被作者说服承认他们有夫妻相,准备举他俩做心目中理想感情代言人的关键时刻 :evil: 。本来选中他们,是因为书中引用的结婚3周年表态十分动人,他说,“一个人一定要找到一位可以和他的真实自我相处的人”,她说,“我可以做我自己,这让我比未婚的时候感觉更加轻松适意”。当然,偶像的破灭不能怪罪偶像,只好怪罪自己,好彩他们没有推迟一周宣布离婚,否则我只会更没面子。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查尔斯王子。作者在王子的两段感情上分别发掘出的两种关系,可以用来证明“亲缘型”面相的可怕力量。她的发现来源于报章上的一张旧照片,“照片上有一位妇女推着一辆童车、我一眼就看出,这是卡米拉・帕克・鲍尔斯年轻时的照片!可是我错了。这是查尔斯王子的保姆梅布尔・安德森20多岁时的照片,和卡米拉第一次遇到查尔斯时的岁数差不多。”除了“和谐型”面孔在纵向比例上的吻合,王妃和王子在婚姻生活里本已形成了相似的微笑表情――同样以嘴部和腮颊积累的纹路为证,似乎也不是不可以天长地久的。然而,戴安娜面临的却是“恋母情结”的另一版本:查尔斯幼年时期最亲密的异性,注定了将成为他的“真命天女”的范本,挡在其间的一切障碍都难免成为无辜炮灰。读者应该也会热爱这类充满激情的故事,虽然他们不见得肯喜欢卡米拉和莱温斯基(!据说她和总统的母亲非常相象 8) )。

读者可能非常关心的是:作者的观察,可靠程度究竟有多高呢?毕竟,许多分析的基础仅仅是数量有限的照片。这种分析对“亲缘型”面相的判断尤其困难,你首先要了解和他(她)产生了亲密感情的第一位异性究竟是谁,还要取得能够显示其真实面部特征的、当年的老照片。其中的要求包括:表情自然、最像他而不是最好看的照片,不是那些淡化了许多特征的艺术照;尽量不要化妆;当然,更不要指望整容拉皮之后,或者拔过眉毛的照片能说出真相。双方的照片,应该取相似的表情、同样面对相机的方式、和相同的光圈倍数,避免阴影和脸部的真实轮廓发生混淆……是不是已经太复杂了?这还只是准备工作而已。接下来要扫描照片、调整比例,使两张面孔从上唇线到上眼睑线的距离相同,然后才是从中间折成两半加以对比。此时也许你会觉得,这才是真正困难的地方,现在需要的是一双善于洞察的眼睛,这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怀着科学研究的热忱,我在网上搜索杨振宁和他两任妻子的照片,试图印证书中的另一个观点:“满意自己婚姻的人非常可能会再次结婚,并且重新开始他们的幸福生活……也许在他们选择第二任伴侣的时候,新的伴侣可能就会和前任的配偶很相像。”,可惜,杜致礼的照片少而模糊,很难下结论。不过,人们还是可以用上以色列王的话“为尊者讳”:之前婚姻幸福的丧偶者得到再婚的鼓励,婚姻不幸的丧偶者则应放弃再娶。否则,我们又何以解释一位年高德劭的老人送走“一生最大的收获”才四个月,就迅速适应了“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呢?至于逝者是否承受得了这太过崇高的赞誉,我想,还是宁可“泉下无知”算了。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读完这本书,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我想至少:1、印证自己和伴侣;2、放弃整容拉皮的念头,因为作者认为“面容体现着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身份”,整容会让伴侣或那些潜在的伴侣们,“误读”了一个人的内心。

Image

Posted: 2005-01-18 16:47
by Knowing
这种明显的伪科学你也看。 //faint 纯粹justify 自己的自恋 :lol:

Posted: 2005-01-18 18:55
by 狸狸
你这种对待科学的犬儒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