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低自信讨论重又风行
Posted: 2014-04-23 15:42
这个肯定是接着 Sheryl Sandberg 的书 "Lean In" 引发的后续讨论。最近两个女记者 Katty Kay and Claire Shipman 写了本书,基本上说女性在社会上工作中没爬到顶层,主要原因是女性缺乏自信。不想读此书的人可以在 The Atlantic 上看篇简述:
http://www.theatlantic.com/features/arc ... ap/359815/
文章有点长,不过比书短多了,而且 Atlantic 里面的 feature articles 总是很长的。
这种文章和观点总是能带来网上的吵架。我不觉得她们说得不对,她们描述的很多现象,已经达到了领导地位的女人仍然害怕自己不够好,尚未达到领导地位的女人怕失败而不争取,男人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女人低估自己的能力,都是确实存在的。另一方面呢,看得出两位女作者本人就是自信不怎么高的典型 --- 她们自己也在访谈里承认这一点 --- 所以我对于她们能不能提出有效的改变措施也不太有信心。
再上一篇反对意见,The Guardian 上的专栏:
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 ... re-shipman
这文章的论点是女性的缺乏自信不是自找没趣而是对现实的准确拿捏,因为现实本身就是歧视女性的。不去批判社会机器的歧视性质却 blame the victim,居心何在。
总之,女性之普遍相对不如男性“成功”(eg,有钱,有权,被尊重,自我感觉良好,等等)这种现象,跟为什么世界上有穷人有暴力之类的话题一样,谁也不可能一句话全部涵盖解释完(社会学不是物理学)。很多因素可以是叠加的,而不必是 mutually exclusive,互相对骂其实没什么意思。
Kay and Shipman 在文章里提出一些比较有争议的 --- 姑且称之为假设吧,即男性与女性的自信程度的差别有生理的基础,仿佛男人天然地倾向于拔高自我形象而女性天然地不拔高。这种说法实在太缺乏科学数据了,即使是真的,眼下也不可能判断出来,所有的正反理论都属于“理论一毛钱一打”的范畴。而且,XX行为特征/倾向是天生的性别差异的套路,如果没有 cross-cultural 的审视就毫无价值,先去证明了北欧的女性也跟英美中女性一样自信程度低,我们再来谈什么生理因素再来排除后天因素吧,否则真没啥意思。
但是,至少在英美中的文化环境下,女性的缺乏自信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
发散一下思维,however,我联想起一些相关的话题,不限于男女性别。有些人比较自信,有些人比较不自信,后者在女性里比较普遍但不等于男人里没有自信程度低的。实际上她们描述的男性自信特质看着更象美国男人的 stereotype,或者是美国文化宣扬的男性形象。换到中国这种 patriarchal 的社会和文化就不一定通用或者那么简单,在中国男人里有比美国男人更过分的自我膨胀,也有更象美国女人的自卑和虚弱。
自信,自尊,自我价值,自我形象,这些概念似乎有很紧密的内在关联,与之相关的机制还有冲突和竞争,尤其是面对面的竞争,以及被别人讨厌和憎恨的风险。很多人(女人比较多)被缠住脚步的因素之一是 "People won't like me if ..." 争取了就会有人讨厌你,而被人讨厌这件事似乎有不同的忍受程度。对于有些人来说,被人讨厌的痛苦超过了得不到更多金钱和地位的痛苦,所以避免是值得的。
继续发散思维到一个比较敏感的概念 --- aggression。
Kay 和 Shipman 提到的一些观察还是挺有意思的,我认为不该一味否定她们。例如她们说男人为什么普遍(相对)不怕失败不怕出丑而且失败了也不会自降价值呢?(有调查表明 men apply for promotions when they are 60% qualified, but women do so only when they are 100% qualified。)跟小时候玩闹方式和体育竞技有关,因为男孩子 play rough,在竞技体育中常常会遇到失败,在其中学会了不把失败出丑放在心上的习惯。我记得小时候看见哥哥跟朋友在一起时打打闹闹,互相 trading insults,觉得骇然,女孩子之间不会这么粗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式更加拐弯抹角。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女孩子之间处理冲突与 aggression 的方式跟男孩子不同是相当常见的现象。
这一切都很难讲谁好谁坏,哪一种方式或倾向更加高级/更值得推广。例如 Kay & Shipman 指出一个 ruminate 倾向,说的是很多女人 --- 但我想很多男人也可以包括在内 --- 经常做完一件事或决定之后老是反思个不停,“我做得对不对?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会不会得罪人?有什么缺陷?下次如何更完美?” 没完没了,乃至将缺点和害怕无限扩大化。但是,很容易看出 rumination 的习惯也有它的好处,能让人接受教训,不断改进,不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回到 aggression。男性是否天生的就比较更加 aggressive,或者有多少 aggression 是天生的,多少是文化熏陶熏出来的,这些都没有定论。对外的攻击性,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多半被冠冕堂皇地黑掉,但在实质上有不可抹杀的优势,但是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其破坏性而被社会势力驯化。这么说太拗口了,简单地说就是儒家礼教或宗教规范和野蛮自私的人性之间的挣扎,同时,作为 social animals,合作和讨人喜欢/彼此喜欢,也有不可忽视的天然力量。
人人都希望别人比较无私,而扩大自己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包括 external 和 internal 的冲突矛盾。过分 aggressive 会被社会不容,关进监狱;不够 aggressive,就等着被人欺负吧。(OK things are never so simple, but you get the idea. )但是,here's the rub --- 女性也是自私的!也有 aggression!虽然我没有研究过也没有数据,但是我可以肯定。
攻击性是人类天性之一,跟社会性/合作性/与人为善的倾向是共同存在的,人就是这么麻烦,充满了对立而动态的平衡。但是,在和平时期,在“文明”社会里,尤其是人数日益密集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个人的攻击性是个相对棘手的问题。如果家里有十个娃,坐下来乖乖的当然比成天厮打强 --- 尤其是对于家长(ie,整体社会)来说。但同时会哭的娃有奶吃,攻击性强的个体有竞争优势,这是事实。历史上的中华帝国是一个内政管理系统十分成熟的社会,儒家哲学体系有效地通过大众洗脑而降低了平均攻击性。(side note:我有时想,知识分子是一个有意思的阶层,是一个 artificial selection 挑出来的人群,他们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强,吸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强,这个特点也表现在自我意识弱,容易被洗脑这方面。)
在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能帮助某些人占领更多的资源,这一点在大多数社会里是普遍的现象,包括中国(一方面跪拜“霸气”,一方面要求“善良”) --- 当然纯攻击性而没有其他素质的平衡是不行的 --- 即使是富二代富三代,也是攻击性强,资源占有者的基因延续。
所以,把话题拉回来,Kay 和 Shipman 意识到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竞技体育活动对自信的提升作用,但是她们无意识地将之归结为失败承受力和韧劲,我觉得真的很有意思。竞技体育最重要的作用是 simulate war,在战争泛滥的古代是训练预备儿童的战斗能力的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和整理天然攻击性的途径。社会对女性的洗脑真是太成功了,这么明显的事实放在她们鼻子底下,她们还是说不出口。
是的,所谓 "confidence" 就是争夺更多资源的欲望和动力,难怪现实是 confidence 比 competence 更有效呢。而 confidence 是适应社会规范的 aggression 的表达。被有效地洗脑压抑了的 aggression, 自然就缺乏 confidence 喽。就这样简单。
******
Look, it's damned hard to openly get behind aggression. If you and another kid are fighting over a toy or a piece of candy, you can either 1) increase your own level of aggression and fight for it, or 2) wait for the other kid to temper his/her aggression level and give/share it with you. If you choose 1), your chance of getting it is better, but you risk social ostracization. If you have internalized the social pressure to "be nice" and "be liked," you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2). It's always a delicate balance.
http://www.theatlantic.com/features/arc ... ap/359815/
文章有点长,不过比书短多了,而且 Atlantic 里面的 feature articles 总是很长的。
这种文章和观点总是能带来网上的吵架。我不觉得她们说得不对,她们描述的很多现象,已经达到了领导地位的女人仍然害怕自己不够好,尚未达到领导地位的女人怕失败而不争取,男人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女人低估自己的能力,都是确实存在的。另一方面呢,看得出两位女作者本人就是自信不怎么高的典型 --- 她们自己也在访谈里承认这一点 --- 所以我对于她们能不能提出有效的改变措施也不太有信心。
再上一篇反对意见,The Guardian 上的专栏:
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 ... re-shipman
这文章的论点是女性的缺乏自信不是自找没趣而是对现实的准确拿捏,因为现实本身就是歧视女性的。不去批判社会机器的歧视性质却 blame the victim,居心何在。
总之,女性之普遍相对不如男性“成功”(eg,有钱,有权,被尊重,自我感觉良好,等等)这种现象,跟为什么世界上有穷人有暴力之类的话题一样,谁也不可能一句话全部涵盖解释完(社会学不是物理学)。很多因素可以是叠加的,而不必是 mutually exclusive,互相对骂其实没什么意思。
Kay and Shipman 在文章里提出一些比较有争议的 --- 姑且称之为假设吧,即男性与女性的自信程度的差别有生理的基础,仿佛男人天然地倾向于拔高自我形象而女性天然地不拔高。这种说法实在太缺乏科学数据了,即使是真的,眼下也不可能判断出来,所有的正反理论都属于“理论一毛钱一打”的范畴。而且,XX行为特征/倾向是天生的性别差异的套路,如果没有 cross-cultural 的审视就毫无价值,先去证明了北欧的女性也跟英美中女性一样自信程度低,我们再来谈什么生理因素再来排除后天因素吧,否则真没啥意思。
但是,至少在英美中的文化环境下,女性的缺乏自信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
发散一下思维,however,我联想起一些相关的话题,不限于男女性别。有些人比较自信,有些人比较不自信,后者在女性里比较普遍但不等于男人里没有自信程度低的。实际上她们描述的男性自信特质看着更象美国男人的 stereotype,或者是美国文化宣扬的男性形象。换到中国这种 patriarchal 的社会和文化就不一定通用或者那么简单,在中国男人里有比美国男人更过分的自我膨胀,也有更象美国女人的自卑和虚弱。
自信,自尊,自我价值,自我形象,这些概念似乎有很紧密的内在关联,与之相关的机制还有冲突和竞争,尤其是面对面的竞争,以及被别人讨厌和憎恨的风险。很多人(女人比较多)被缠住脚步的因素之一是 "People won't like me if ..." 争取了就会有人讨厌你,而被人讨厌这件事似乎有不同的忍受程度。对于有些人来说,被人讨厌的痛苦超过了得不到更多金钱和地位的痛苦,所以避免是值得的。
继续发散思维到一个比较敏感的概念 --- aggression。
Kay 和 Shipman 提到的一些观察还是挺有意思的,我认为不该一味否定她们。例如她们说男人为什么普遍(相对)不怕失败不怕出丑而且失败了也不会自降价值呢?(有调查表明 men apply for promotions when they are 60% qualified, but women do so only when they are 100% qualified。)跟小时候玩闹方式和体育竞技有关,因为男孩子 play rough,在竞技体育中常常会遇到失败,在其中学会了不把失败出丑放在心上的习惯。我记得小时候看见哥哥跟朋友在一起时打打闹闹,互相 trading insults,觉得骇然,女孩子之间不会这么粗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式更加拐弯抹角。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女孩子之间处理冲突与 aggression 的方式跟男孩子不同是相当常见的现象。
这一切都很难讲谁好谁坏,哪一种方式或倾向更加高级/更值得推广。例如 Kay & Shipman 指出一个 ruminate 倾向,说的是很多女人 --- 但我想很多男人也可以包括在内 --- 经常做完一件事或决定之后老是反思个不停,“我做得对不对?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会不会得罪人?有什么缺陷?下次如何更完美?” 没完没了,乃至将缺点和害怕无限扩大化。但是,很容易看出 rumination 的习惯也有它的好处,能让人接受教训,不断改进,不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回到 aggression。男性是否天生的就比较更加 aggressive,或者有多少 aggression 是天生的,多少是文化熏陶熏出来的,这些都没有定论。对外的攻击性,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多半被冠冕堂皇地黑掉,但在实质上有不可抹杀的优势,但是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其破坏性而被社会势力驯化。这么说太拗口了,简单地说就是儒家礼教或宗教规范和野蛮自私的人性之间的挣扎,同时,作为 social animals,合作和讨人喜欢/彼此喜欢,也有不可忽视的天然力量。
人人都希望别人比较无私,而扩大自己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包括 external 和 internal 的冲突矛盾。过分 aggressive 会被社会不容,关进监狱;不够 aggressive,就等着被人欺负吧。(OK things are never so simple, but you get the idea. )但是,here's the rub --- 女性也是自私的!也有 aggression!虽然我没有研究过也没有数据,但是我可以肯定。
攻击性是人类天性之一,跟社会性/合作性/与人为善的倾向是共同存在的,人就是这么麻烦,充满了对立而动态的平衡。但是,在和平时期,在“文明”社会里,尤其是人数日益密集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个人的攻击性是个相对棘手的问题。如果家里有十个娃,坐下来乖乖的当然比成天厮打强 --- 尤其是对于家长(ie,整体社会)来说。但同时会哭的娃有奶吃,攻击性强的个体有竞争优势,这是事实。历史上的中华帝国是一个内政管理系统十分成熟的社会,儒家哲学体系有效地通过大众洗脑而降低了平均攻击性。(side note:我有时想,知识分子是一个有意思的阶层,是一个 artificial selection 挑出来的人群,他们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强,吸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强,这个特点也表现在自我意识弱,容易被洗脑这方面。)
在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能帮助某些人占领更多的资源,这一点在大多数社会里是普遍的现象,包括中国(一方面跪拜“霸气”,一方面要求“善良”) --- 当然纯攻击性而没有其他素质的平衡是不行的 --- 即使是富二代富三代,也是攻击性强,资源占有者的基因延续。
所以,把话题拉回来,Kay 和 Shipman 意识到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竞技体育活动对自信的提升作用,但是她们无意识地将之归结为失败承受力和韧劲,我觉得真的很有意思。竞技体育最重要的作用是 simulate war,在战争泛滥的古代是训练预备儿童的战斗能力的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和整理天然攻击性的途径。社会对女性的洗脑真是太成功了,这么明显的事实放在她们鼻子底下,她们还是说不出口。
是的,所谓 "confidence" 就是争夺更多资源的欲望和动力,难怪现实是 confidence 比 competence 更有效呢。而 confidence 是适应社会规范的 aggression 的表达。被有效地洗脑压抑了的 aggression, 自然就缺乏 confidence 喽。就这样简单。
******
Look, it's damned hard to openly get behind aggression. If you and another kid are fighting over a toy or a piece of candy, you can either 1) increase your own level of aggression and fight for it, or 2) wait for the other kid to temper his/her aggression level and give/share it with you. If you choose 1), your chance of getting it is better, but you risk social ostracization. If you have internalized the social pressure to "be nice" and "be liked," you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2). It's always a delicate ba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