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Saunders 毕业祝词及其他想法
Posted: 2014-05-28 18:23
说起美国孩子的竞争力、自恋、成功,这些话题,让我联想起最近看到的一篇被广为流传的 commencement speech,是作家 George Saunders 在纽约州 Syracuse 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全文在这里可以读到:
http://6thfloor.blogs.nytimes.com/2013/ ... graduates/
http://thedianerehmshow.org/shows/2014- ... ations-way
********
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孩子有自恋,自我中心,被宠坏了,这些名声。或许这是真的,或许美国孩子的自恋和自我中心的程度远远不及某些其他国家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名气比较坏。
美国孩子为什么比较自恋比较自我中心呢?为什么老觉得自己很行很了不起呢?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呢?或许是因为美国国力曾经很强,或许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很丰富,或许美国做了几年的世界老大。普遍的舆论认为做父母的太宠新一代了,或者教育系统太软弱了,只夸不批评孩子不鼓励竞争,怕伤害青年人的幼小心灵(或者因为教育系统被自由派思想腐化,或者因为学校怕被家长告上法庭),或者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本身的先天缺陷!(这么想的不止 Amy Chua 一个人哦。)如此等等。
实际上所有社会都是:未成年人身上的问题,全是成年人自己身上的问题的折射,成年人自己不肯面对,只能长叹“一代不如一代”。自恋自大自我中心,成年人的社会里一样也不少,只有更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有一个未经证实的理论。两个字:Mad Men。二战后的广告业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说穿了就是这一套:You are special. You are great. You deserve the best. You can have it all.
这是新时代卖货推销的葵花宝典,百试不爽,无人能挡。当然做广告的并不真的认为你有那么了不起,他只想哄得你高兴,掏钱买他的东西。你也并不是真的有多么特别,多么人上人,多么天之骄子,但是, People would do anything to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 所以没有人不相信这种谎言。所以越来越多的 Mad Men 采用这个手法推销,所以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斥着“你最棒!你第一!你该得到最好的!”这种信息,热情地鼓励大家越来越自我中心,自我感觉越来越好,于是大家欣慰地服从了。其实这只不过是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副作用罢了。
*********
前阵子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起人生追求的话题,说起来很简单,一个是做自己喜欢做又能做得挺好的事儿,另一个是有了能力之后怎样用它 "give back"。我听了很震撼,最近常常想起 "give back" 这件事。说实话我从小到大被各种教育“不要自私”,“不要自我中心”,如此等等,但是从来没有人提起 give back,也从来没人跟我讨论过怎样 give back。
在现代的中国文化里,“善良”和“互助”完全成了肮脏的字眼,被多年的虚伪和内斗抹得擦擦黑,不仅没人敢信,即使有人想信也不敢去碰它。中式的伪善的特点是把与人为善和自我收获两件事对立起来,利己的事儿一定是损人的,利他就必须损己。这么一来把人挤到了墙角,非逼得要去损人不可了,哪怕只是为了自保涅。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考虑, give back 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途径,那么它的果实是互利互惠的,这一切也就自然而然。说起来我自认是个 cynic,继承了一切对 kindness 的警惕和怀疑。 但是我被说服了,在 giving back 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怎么看都不是天方夜谭。反而是“我给别人工作,为的只是别人给我报酬”的宗旨,可以让工作变成沉重的负担和索然无味的鸡肋。
当然这一切还需要一定程度的 humility,比起全面买进 "I'm special. I'm perfect. I can have it all." 的粉红梦,多点难度。
http://6thfloor.blogs.nytimes.com/2013/ ... graduates/
整篇都很值得读。而且我推荐听一听他在 Diane Rehm 节目上的访谈:So here’s something I know to be true, although it’s a little corny, and I don’t quite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What I regret most in my life are failures of kindness.
Those moments when another human being was there, in front of me, suffering, and I responded . . . sensibly. Reservedly. Mildly.
Or, to look at it from the other end of the telescope: Who, in your life, do you remember most fondly, with the most undeniable feelings of warmth?
Those who were kindest to you, I bet.
It’s a little facile, maybe, and certainly hard to implement, but I’d say, as a goal in life, you could do worse than: Try to be kinder.
http://thedianerehmshow.org/shows/2014- ... ations-way
********
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孩子有自恋,自我中心,被宠坏了,这些名声。或许这是真的,或许美国孩子的自恋和自我中心的程度远远不及某些其他国家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名气比较坏。
美国孩子为什么比较自恋比较自我中心呢?为什么老觉得自己很行很了不起呢?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呢?或许是因为美国国力曾经很强,或许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很丰富,或许美国做了几年的世界老大。普遍的舆论认为做父母的太宠新一代了,或者教育系统太软弱了,只夸不批评孩子不鼓励竞争,怕伤害青年人的幼小心灵(或者因为教育系统被自由派思想腐化,或者因为学校怕被家长告上法庭),或者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本身的先天缺陷!(这么想的不止 Amy Chua 一个人哦。)如此等等。
实际上所有社会都是:未成年人身上的问题,全是成年人自己身上的问题的折射,成年人自己不肯面对,只能长叹“一代不如一代”。自恋自大自我中心,成年人的社会里一样也不少,只有更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有一个未经证实的理论。两个字:Mad Men。二战后的广告业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说穿了就是这一套:You are special. You are great. You deserve the best. You can have it all.
这是新时代卖货推销的葵花宝典,百试不爽,无人能挡。当然做广告的并不真的认为你有那么了不起,他只想哄得你高兴,掏钱买他的东西。你也并不是真的有多么特别,多么人上人,多么天之骄子,但是, People would do anything to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 所以没有人不相信这种谎言。所以越来越多的 Mad Men 采用这个手法推销,所以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斥着“你最棒!你第一!你该得到最好的!”这种信息,热情地鼓励大家越来越自我中心,自我感觉越来越好,于是大家欣慰地服从了。其实这只不过是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副作用罢了。
*********
前阵子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起人生追求的话题,说起来很简单,一个是做自己喜欢做又能做得挺好的事儿,另一个是有了能力之后怎样用它 "give back"。我听了很震撼,最近常常想起 "give back" 这件事。说实话我从小到大被各种教育“不要自私”,“不要自我中心”,如此等等,但是从来没有人提起 give back,也从来没人跟我讨论过怎样 give back。
在现代的中国文化里,“善良”和“互助”完全成了肮脏的字眼,被多年的虚伪和内斗抹得擦擦黑,不仅没人敢信,即使有人想信也不敢去碰它。中式的伪善的特点是把与人为善和自我收获两件事对立起来,利己的事儿一定是损人的,利他就必须损己。这么一来把人挤到了墙角,非逼得要去损人不可了,哪怕只是为了自保涅。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考虑, give back 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途径,那么它的果实是互利互惠的,这一切也就自然而然。说起来我自认是个 cynic,继承了一切对 kindness 的警惕和怀疑。 但是我被说服了,在 giving back 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怎么看都不是天方夜谭。反而是“我给别人工作,为的只是别人给我报酬”的宗旨,可以让工作变成沉重的负担和索然无味的鸡肋。
当然这一切还需要一定程度的 humility,比起全面买进 "I'm special. I'm perfect. I can have it all." 的粉红梦,多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