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莎士比亚
Posted: 2014-12-05 19:25
好几次去城里看莎剧之前想拉家属一起去看,他总是推托不肯去:太高雅了,俺们看不懂。我说这就奇怪了,莎士比亚的剧高在何处?雅在哪里?我怎么没发现?
前阵子读奥赛罗剧本,每天晚上看一点,直到最后一幕,奥赛罗在卧室里要掐死(他以为是)不贞的老婆 Desdemona,老婆坚决不肯承认,大声嚷嚷“我没跟人乱搞!” 门外的侍女 Emilia 咣咣咣地捶门。接下来几个威尼斯大公特派员进来看见惨剧,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三言两语之间剩下的角色几乎全部上台对质,Iago 被逼挤到墙角舌战群儒,眼看就要被揭穿 。。。 我手里端着书,心惊肉跳地欲罢不能,半夜两点把它看完了。跟北欧侦探小说似的,前面节奏缓慢,但高潮大结局一来就别想放下了,哗哗哗死人又多又快,一眨眼大半卡司都被干掉了。王子复仇记也是这样。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的英国戏剧流行复仇和血腥内容,跟现在的好莱坞大片一样,sex and violence 吸引最多观众。莎剧一点也没有免俗的迹象,除了喜剧之外,会经常上点战争或决斗之类的武打戏吸引眼球。Titus Andronicus 简直就是暴力血腥情节大杂烩,从头到尾两家人你杀我,我杀你,差点同归于尽,包括砍头强奸人肉馅饼,尺度堪比香港三级片。
高大上的大师托尔斯泰就曾一针见血地宣称莎剧俗不可耐,充满了莫名其妙的低级趣味,道德水准好低,连普通作家的平均水平都不够,尤其是李尔王这一出,简直是东拉西扯不知所谓。真的,跟托尔斯泰自己的巨著相比,莎剧里没有精神的升华,没有灵魂的救赎,没有信仰的洗涤,还经常发发天地不仁的感慨,真是太没水平了。有趣的是,托尔斯泰一边喊着“太难看了!太差劲了!” 一边把所有的莎剧剧本都刷刷看掉了,而且是俄语德语英语三种版本!好像一个人嚷嚷,“巧克力太苦了,太难吃了”,一边狼吞虎咽地吃掉了一斤巧克力。乔治奥威尔尖刻地指出,托尔斯泰讨厌莎士比亚,尤其讨厌李尔王,因为他自己就跟李尔王一样,散尽家财,以为能感化家人顺服自己的意志,结果发现自己才是个老糊涂,家人拿了他的家产,不理睬他的那一套要求。莎士比亚正是精神升华高尚情操之类东西的反面。难怪托尔斯泰直觉自己被捉住了痛脚而火冒三丈呢。
让我百看不厌的 Much Ado About Nothing 就是 screwball comedy 类型的鼻祖,故事的中心是一对欢喜冤家,从一开头就激烈地拌嘴吵架,昭告天下多讨厌对方。各位看官一早看出他俩是天生一对,这个剧的宗旨就是制造出一系列的事件把他俩撮合在一起。难怪后世有大把大把的编导采用这个套路,轻松讨好广大观众,从 Howard Hawks 到 Joss Whedon 都深谙此道,他们可不是拍 Goddard 那种片子的人。喜剧总是得不到奥斯卡金像奖,Game of Thrones 和 Battlestar Galactica 永远得不上电视艾米奖,大学英语课不会教侦探小说,因为它们都不是高大上的“严肃作品”而是低俗的“类型作品”,娱乐产品,再好看也不会被误认为是阳春白雪。
即使是大学英语教授也不好意思否认,莎剧里经常有些黄段子,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即使最有文化的哈姆雷特王子也成天跟戏子鬼混,对他的常春藤名校的同学却没干什么好事,更没有追求道德净化提高境界人格完美的事业。
所谓的 Anti-Stratford Movement 倒莎派一直宣传莎剧不可能是那个平民出身、上普通学校的演员写的,必须是个学识渊源、牛津剑桥教育出来的贵族写的,例如 Francis Bacon,或者Earl of Oxord 之类的上等人。且不说他们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我总觉得读过几十年圣贤书的高贵人士不可能写出莎剧这么庸俗的内容。最重要的是,熟读圣贤书的人写不出这么没有道德教诲,没有中心思想,没有训诫作用的故事!
如果让我形容莎剧,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 voluptuous 这个词儿。想象一个高贵典雅的美女,那准是 Gwenyth Paltrow 那样的,高瘦骨感,适宜套上阿曼尼晚装带出去炫耀,不宜带上床滚来滚去(会被硌到)。
看莎剧就绝不会让人联想到 Paltrow 的形象,脑子里浮现的却是嘻皮笑脸酒糟鼻的胖老头福斯塔夫。这个莎剧里最受热爱的角色,人气超过哈姆雷特和罗密欧,实在是很难称为“一个好人”。成天在小酒馆里混着,耍嘴皮骗酒喝骗女人睡,虽然是个 Sir,从来没见他行侠仗义过,行径与流氓无异。他的著名事迹是被 Prince Hal 和 Poins 一对活宝骗去拦路打劫,回来路上被 Hal and Poins 两个小流氓伏击,屁滚尿流地跑回来,胡吹说被六七八个彪形大汉围堵,英勇抵抗,不敌败走云云。王子大笑揭穿他,他还厚着脸皮说,我早知道是你啦,我哪敢对王子不敬啊对不对,放你一马嘛。亨4上的结尾简直搞笑死了,Prince Hal 已经把他的镜像兼死敌 Hotspur 杀了,福斯塔夫还跑上去加捅一刀,将功劳据为己有。王子说不可能,人明明是我杀的,福斯塔夫厚着脸皮说,你杀完了,他又起死回生跳起来,我跟他又恶战好久才把他又杀了一遍。你觉得高雅的文艺作品里能冒出这种桥段么?周星驰还差不多。就这么一个烂人,颠倒了一切高大上的骑士精神,根本是个市井无赖,却是当作父亲形象来写的。
当然亨利四世上集跟历史事实没什么关系,也没有福斯塔夫这个人,都是为了戏剧效果而编造出来的情节,但是仅从戏剧角度来看,我对这出戏喜欢得一塌糊涂。莎士比亚很喜欢在一出戏里塞进两个平行的镜像人物或线条,如李尔王里李尔与Gloucester两家就是镜像。在这里福斯塔夫和亨利四世是一对镜像的父亲形象,儿子 Prince Hal 夹在中间不想取舍,亲爸爸苦口婆心严厉训斥,代表了野心的满足和沉重的责任,也代表了成年的关口;野爸爸老不正经,吃喝玩乐,自己比儿子更幼稚更不负责,但是充满无忧无虑的欢乐。啊,这就是人生!男人不能不长大,在结尾 Prince Hal 推开了野爸爸("I know thee not, old man."),走向加冕的大殿,走向成年的典礼,这时候大家都联想起自己放弃的美好童年,一起长长叹口气。咱们虽然不能想象做国王的重担,但也能切身体会到社会对成年人的束缚。国王爸爸是 superego,福斯塔夫爸爸是 id,Prince Hal 代表 ego。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弗洛伊德抄他的吧?
福斯塔夫说过:别推开我,Banish plump Jack, and banish the whole world. 人生充满了扎扎实实的欲望和享乐,这就是俗世,俗世就是我们的本性,不要推开胖杰克,不要推开让人咧嘴傻笑的俗乐。如果得坑蒙拐骗才能得到,那就坑蒙拐骗,如果需要超厚脸皮,那就厚起脸皮,人生在世开心最要紧,姿态好看值几个钱,能吃吗?亨利四世上下两集明明是历史剧,跟市井无赖没啥关系,莎士比亚却掰开分一半篇幅给小酒馆里的各色人等,以及福斯塔夫到乡下招兵买马受贿骗钱的段落,甚至到了续集亨利五世里面都忘不了让国王吊死以前一起胡混的老友 Bardoff。凡是看过亨4上的人都忍不住被福斯塔夫这个浑身没有一根高雅骨头的胖流氓深深吸引,恨不得自己上去认这胖子做爸爸,跟他过一辈子无忧无虑恣意寻欢的人生,谁喜欢那个成天苦着脸教训儿子“要长进!要上进!要有危机感!”的国王爸爸呢?
所以每次我想起莎士比亚就想起福斯塔夫,你觉得 Bacon 大人能把这种丑角写得充满魅力和同情么?倒是如果说莎士比亚其实是意大利人,我说不定就信了,只是语言关过不去。莎剧里也有讨论过 "As flies to wanton boys are we to the gods; They kill us for their sport." 和 "To be or not to be;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和 "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这种天地生死的哲学问题,但是主要的,把人心紧紧抓住的,是痴男怨女爱恨情仇和每个人前额叶下藏着的最低俗最基本的欲望,他刷地一下把浸透了社会规范和抑制功能的前额叶皮层给揭掉了,我们一看就认出了自己内心深处 ... 真有点不好意思啊。
前阵子读奥赛罗剧本,每天晚上看一点,直到最后一幕,奥赛罗在卧室里要掐死(他以为是)不贞的老婆 Desdemona,老婆坚决不肯承认,大声嚷嚷“我没跟人乱搞!” 门外的侍女 Emilia 咣咣咣地捶门。接下来几个威尼斯大公特派员进来看见惨剧,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三言两语之间剩下的角色几乎全部上台对质,Iago 被逼挤到墙角舌战群儒,眼看就要被揭穿 。。。 我手里端着书,心惊肉跳地欲罢不能,半夜两点把它看完了。跟北欧侦探小说似的,前面节奏缓慢,但高潮大结局一来就别想放下了,哗哗哗死人又多又快,一眨眼大半卡司都被干掉了。王子复仇记也是这样。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的英国戏剧流行复仇和血腥内容,跟现在的好莱坞大片一样,sex and violence 吸引最多观众。莎剧一点也没有免俗的迹象,除了喜剧之外,会经常上点战争或决斗之类的武打戏吸引眼球。Titus Andronicus 简直就是暴力血腥情节大杂烩,从头到尾两家人你杀我,我杀你,差点同归于尽,包括砍头强奸人肉馅饼,尺度堪比香港三级片。
高大上的大师托尔斯泰就曾一针见血地宣称莎剧俗不可耐,充满了莫名其妙的低级趣味,道德水准好低,连普通作家的平均水平都不够,尤其是李尔王这一出,简直是东拉西扯不知所谓。真的,跟托尔斯泰自己的巨著相比,莎剧里没有精神的升华,没有灵魂的救赎,没有信仰的洗涤,还经常发发天地不仁的感慨,真是太没水平了。有趣的是,托尔斯泰一边喊着“太难看了!太差劲了!” 一边把所有的莎剧剧本都刷刷看掉了,而且是俄语德语英语三种版本!好像一个人嚷嚷,“巧克力太苦了,太难吃了”,一边狼吞虎咽地吃掉了一斤巧克力。乔治奥威尔尖刻地指出,托尔斯泰讨厌莎士比亚,尤其讨厌李尔王,因为他自己就跟李尔王一样,散尽家财,以为能感化家人顺服自己的意志,结果发现自己才是个老糊涂,家人拿了他的家产,不理睬他的那一套要求。莎士比亚正是精神升华高尚情操之类东西的反面。难怪托尔斯泰直觉自己被捉住了痛脚而火冒三丈呢。
让我百看不厌的 Much Ado About Nothing 就是 screwball comedy 类型的鼻祖,故事的中心是一对欢喜冤家,从一开头就激烈地拌嘴吵架,昭告天下多讨厌对方。各位看官一早看出他俩是天生一对,这个剧的宗旨就是制造出一系列的事件把他俩撮合在一起。难怪后世有大把大把的编导采用这个套路,轻松讨好广大观众,从 Howard Hawks 到 Joss Whedon 都深谙此道,他们可不是拍 Goddard 那种片子的人。喜剧总是得不到奥斯卡金像奖,Game of Thrones 和 Battlestar Galactica 永远得不上电视艾米奖,大学英语课不会教侦探小说,因为它们都不是高大上的“严肃作品”而是低俗的“类型作品”,娱乐产品,再好看也不会被误认为是阳春白雪。
即使是大学英语教授也不好意思否认,莎剧里经常有些黄段子,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即使最有文化的哈姆雷特王子也成天跟戏子鬼混,对他的常春藤名校的同学却没干什么好事,更没有追求道德净化提高境界人格完美的事业。
所谓的 Anti-Stratford Movement 倒莎派一直宣传莎剧不可能是那个平民出身、上普通学校的演员写的,必须是个学识渊源、牛津剑桥教育出来的贵族写的,例如 Francis Bacon,或者Earl of Oxord 之类的上等人。且不说他们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我总觉得读过几十年圣贤书的高贵人士不可能写出莎剧这么庸俗的内容。最重要的是,熟读圣贤书的人写不出这么没有道德教诲,没有中心思想,没有训诫作用的故事!
如果让我形容莎剧,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 voluptuous 这个词儿。想象一个高贵典雅的美女,那准是 Gwenyth Paltrow 那样的,高瘦骨感,适宜套上阿曼尼晚装带出去炫耀,不宜带上床滚来滚去(会被硌到)。
看莎剧就绝不会让人联想到 Paltrow 的形象,脑子里浮现的却是嘻皮笑脸酒糟鼻的胖老头福斯塔夫。这个莎剧里最受热爱的角色,人气超过哈姆雷特和罗密欧,实在是很难称为“一个好人”。成天在小酒馆里混着,耍嘴皮骗酒喝骗女人睡,虽然是个 Sir,从来没见他行侠仗义过,行径与流氓无异。他的著名事迹是被 Prince Hal 和 Poins 一对活宝骗去拦路打劫,回来路上被 Hal and Poins 两个小流氓伏击,屁滚尿流地跑回来,胡吹说被六七八个彪形大汉围堵,英勇抵抗,不敌败走云云。王子大笑揭穿他,他还厚着脸皮说,我早知道是你啦,我哪敢对王子不敬啊对不对,放你一马嘛。亨4上的结尾简直搞笑死了,Prince Hal 已经把他的镜像兼死敌 Hotspur 杀了,福斯塔夫还跑上去加捅一刀,将功劳据为己有。王子说不可能,人明明是我杀的,福斯塔夫厚着脸皮说,你杀完了,他又起死回生跳起来,我跟他又恶战好久才把他又杀了一遍。你觉得高雅的文艺作品里能冒出这种桥段么?周星驰还差不多。就这么一个烂人,颠倒了一切高大上的骑士精神,根本是个市井无赖,却是当作父亲形象来写的。
当然亨利四世上集跟历史事实没什么关系,也没有福斯塔夫这个人,都是为了戏剧效果而编造出来的情节,但是仅从戏剧角度来看,我对这出戏喜欢得一塌糊涂。莎士比亚很喜欢在一出戏里塞进两个平行的镜像人物或线条,如李尔王里李尔与Gloucester两家就是镜像。在这里福斯塔夫和亨利四世是一对镜像的父亲形象,儿子 Prince Hal 夹在中间不想取舍,亲爸爸苦口婆心严厉训斥,代表了野心的满足和沉重的责任,也代表了成年的关口;野爸爸老不正经,吃喝玩乐,自己比儿子更幼稚更不负责,但是充满无忧无虑的欢乐。啊,这就是人生!男人不能不长大,在结尾 Prince Hal 推开了野爸爸("I know thee not, old man."),走向加冕的大殿,走向成年的典礼,这时候大家都联想起自己放弃的美好童年,一起长长叹口气。咱们虽然不能想象做国王的重担,但也能切身体会到社会对成年人的束缚。国王爸爸是 superego,福斯塔夫爸爸是 id,Prince Hal 代表 ego。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弗洛伊德抄他的吧?
福斯塔夫说过:别推开我,Banish plump Jack, and banish the whole world. 人生充满了扎扎实实的欲望和享乐,这就是俗世,俗世就是我们的本性,不要推开胖杰克,不要推开让人咧嘴傻笑的俗乐。如果得坑蒙拐骗才能得到,那就坑蒙拐骗,如果需要超厚脸皮,那就厚起脸皮,人生在世开心最要紧,姿态好看值几个钱,能吃吗?亨利四世上下两集明明是历史剧,跟市井无赖没啥关系,莎士比亚却掰开分一半篇幅给小酒馆里的各色人等,以及福斯塔夫到乡下招兵买马受贿骗钱的段落,甚至到了续集亨利五世里面都忘不了让国王吊死以前一起胡混的老友 Bardoff。凡是看过亨4上的人都忍不住被福斯塔夫这个浑身没有一根高雅骨头的胖流氓深深吸引,恨不得自己上去认这胖子做爸爸,跟他过一辈子无忧无虑恣意寻欢的人生,谁喜欢那个成天苦着脸教训儿子“要长进!要上进!要有危机感!”的国王爸爸呢?
所以每次我想起莎士比亚就想起福斯塔夫,你觉得 Bacon 大人能把这种丑角写得充满魅力和同情么?倒是如果说莎士比亚其实是意大利人,我说不定就信了,只是语言关过不去。莎剧里也有讨论过 "As flies to wanton boys are we to the gods; They kill us for their sport." 和 "To be or not to be;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和 "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这种天地生死的哲学问题,但是主要的,把人心紧紧抓住的,是痴男怨女爱恨情仇和每个人前额叶下藏着的最低俗最基本的欲望,他刷地一下把浸透了社会规范和抑制功能的前额叶皮层给揭掉了,我们一看就认出了自己内心深处 ... 真有点不好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