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PERA - 重游伊斯坦布尔
Posted: 2015-04-07 5:36
金色号角之南
翻翻旧游记,上次去伊斯坦布尔已是十一年前了,一直跟某人计划着好好去当一次游客。圣诞节前后发现电子签证五分钟就能搞定,比从前方便得多。
先在网上浏览了一番中文游记,多数人的行程大同小异,在伊斯坦布尔出行食住都在古迹集中的老城区。找了几本书来读,果然 Orhan Pamuk的Istanbul:Memoir of a City, John Freely与Hilary Sumner-Boyd的Strolling through Istanbul,Charles King的Midnight at the Pera Palace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历史文化社会画面,英国卫报的一系列报道更表明游客区到了晚上找个不太游客的餐厅也难,因此下了决心住到金角湾以北的Beyoğlu(贝奥卢)区。
景点当然还是要去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地下储水宫,香料市场,伊斯兰文化艺术博物馆等等一一前去报到。这些当然都极富历史价值,但苏丹艾哈迈德区(Sultanahmet)的嘈杂人声,廉价纪念品店和饮食店,以搭讪女游客为业余爱好的某一类土耳其男性,还有地毯店的托儿实在制造了过多的干扰。陈丹青《航向拜占庭》里写 “伊斯兰庙堂的处处空寂,神态清竣而严厉”,在拥挤的殿堂与嗡嗡的人声间完全无从体会,清晨或夜晚游客稀少时来也许有不同的体验。总算我不打算购物没有跑到大巴扎去自投罗网。网上关于这一区的美丽文字和照片极多,这里就不来赘述了。
但我很喜欢圣索非亚的凝重庄严和历史积淀感。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时,这座拜占庭教堂已经存在了九百余年。从我读到的资料看来,奥斯曼政权颇有治理庞大帝国的智慧,对于多种宗教、种族和文化的并存持相对宽容的态度,允许一定程度的自治。他们并没有一举摧毁圣索非亚,而是秉承拿来主义,剥去基督教的种种象征性装饰,覆盖墙上的马赛克画,添加些伊斯兰教的标志比如正殿四周的宣礼塔,好了,罗马帝国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就改头换面成了一座清真寺。等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全面土崩瓦解,中东近东的领地纷纷宣布独立后,新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宣布其政教分离的政策,正好听从美国慈善家的游说,顺水推舟把部分修复的圣索非亚改为博物馆,作为其民族宗教包容性的象征。比罗马万神殿更为恢宏的穹顶下,种种历史变迁都找得到蛛丝马迹。但圣索非亚的猫们只顾于自己的领地里巡视游荡休憩,在镶嵌玻璃窗户滤进的微弱光线里留下可爱的剪影。
金角湾以南另有一个地方对我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吸引力。Sirkeci火车站1890年建成,是东方快车众多路线中最东端的终点站。数不清的文艺作品写到过它,其中最著名的当为阿泰斗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波洛从叙利亚到达伊斯坦布尔亚洲区的另一座火车站,摆渡到欧洲区打算观光数日,却因为急事回伦敦而搭乘了当晚的东方快车,出发的站台就在Sirkeci。今天的Sirkeci车站却显得空空荡荡,连本地旅客也没几个。名为Orient Express的餐厅大门紧锁,只有少数几名粉丝如我一般寻到站内的小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其实凡善足陈。
作为吃货,出发前我唯二计划买的土特产为Kirmizi biber flakes红辣椒粉和Sumac酸味红浆果粉。导游书上说埃及巴扎/香料市场比大巴扎友好些,所以特地去那里参观并购物。其实呢,全世界由本地市场转化为游客市场的地方都大同小异,事先做好挨宰的心理准备就对了。走出香料市场的室内部分,通往新清真寺(New Mosque)的狭窄小路才真正有趣,卖什么的都有,跟中国菜市场周边的鞋摊儿、塑料器皿摊儿、熟食摊儿颇有类比性。天花板上吊着五色斑斓的辣椒干茄子干西葫芦干,水发后可以填米饭肉糜干果碎;各种干果腌橄榄堆山积海;超大块的奶酪当然是论斤两秤着卖的;鱼摊上银光闪闪有大鱼小鱼各种鱼;鲜肉摊的肚子蹄儿应该只是羊下水,虽然看着真像猪蹄牛肚;饱满丰硕的洋蓟剥取枝叶雕成碗口大的心,浮在水面好似朵朵莲花。
我正看得兴高采烈,不少店铺的青壮男子(没见到女性摊主)却开始收拾货物准备关门。仔细一听,有些店主不停对顾客说着:camii, camii。出发前只学了几个土耳其词,camii即清真寺的意思。果然星期五的祷告重要非常,之前路过新清真寺的时候已经有许多男性聚集在寺外洗手洗脚做准备工作。可惜这方面的了解不多,不能仔细描述。
圣索非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与老王宫之间的一条窄而陡峭的石子路名为Soguk Cesme Sk,意译为冷泉街,沿街是已经修复的奥斯曼风格木屋,配上春天刚开的花树很是养眼。其中一栋木屋挂着伊斯坦布尔图书馆的牌子。

卖烤栗子、烤玉米和芝麻面包圈的售卖亭是伊斯坦布尔的一道风景
当年的东方快车广告画

今日

新清真寺附近的集市



新清真寺


邻里
Strolling through Istanbul这本书的第一章说:访问伊斯坦布尔当从加拉达桥开始。其它任何一处地方都无法更好表达这座城市与水的亲密关系,以及其地理位置对它的个性与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土耳其西边紧邻希腊和保加利亚,东邻黎巴嫩和叙利亚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动荡地区。从加拉达桥远眺得到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将城市分隔为欧亚两部分。博斯普鲁斯北入黑海,直接控制了罗马尼亚,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前苏联国家进入地中海的通道。从一战开始,白俄移民迁往欧洲或滞留在伊斯坦布尔,三十年代犹太裔知识分子逃离德国在伊斯坦布尔定居并帮助建设其高等学府,四十年代东欧犹太人被迫逃亡以色列,都得经过这座中转站。
加拉达桥所在的金角湾又将欧洲区分为两个部分,南部是希腊裔的拜占庭人最早奠定城邦的地点,后为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建立宫殿、广场、教堂、清真寺、巴扎、浴场的主要地区。十五世纪犹太人大规模从西班牙逃离,在伊斯坦布尔的主要聚居区也在金角湾以南的Balat。金角湾以北原来只有热那亚人作为通商领地的Galata(今Karakoy),希腊人开的小酒馆meyhane和餐厅,亚美尼亚人的商行与银号,以及阿拉伯人的手工艺作坊。一战后奥斯曼帝国彻底瓦解,管辖下的国家纷纷独立,多民族宗教相对自治并和平共处的平衡难以保持。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逐渐开始伊斯兰化,当代伊斯坦布尔与一百年前相比民族均一性增强了许多,虽然它仍可称得上是个多民族多宗教或无宗教的城市。
Pamuk的回忆录里写道,五十年代的中上层阶级基本是不信任何宗教的,受惠于宗教的是生活贫困缺乏教育机会的人们,比如他们家的仆佣们才去清真寺做礼拜。而İstiklal Avenue(独立大街)上的圣安东尼是伊斯坦布尔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现存建筑为1912年重建的新哥特式红砖结构。几乎所有国家的大使馆当初都集中在这个地区,更有前来猎奇投机捞金的各国人等,教堂也是生活必须之一。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西方势力的影响日益扩大,直到一战英法意三国联军作为战胜国代表全面接管伊斯坦布尔。直到今天,圣安东尼的弥撒仍以土耳其,英语,意大利语和波兰语进行,教堂内特别隆重地装饰以迎接复活节。我们后来去的一家克里特餐厅,客人结帐离去时,女主人会从竹篮里拿出染红的复活蛋赠送。
Galata桥北侧的欧洲区,古老的Galata塔原是中世纪热那亚人领地的瞭望塔,如今是欣赏伊斯坦布尔全景和夕阳西照的好去处,如果你不怕高的话

圣安东尼是伊斯坦布尔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教皇去年曾去那里访问


波希米亚的Cihangir和特别平民的Karakoy,也是性格各异而和平共处的一对邻里。
İstiklal Avenue(独立大街)是条热闹的步行街,卖着全世界都有的大众品牌或普罗纪念品,有点像伦敦的牛津街和上海的南京东路。在它的中段却有一扇气势非凡的铁制雕花镏金大门,门外还有一处艺术展览空间(十年前是皮影戏,今年是摄影展)。这就是历史悠久的Galatasaray学校了。Galatasaray成立于十五世纪,是土耳其最古老的学院,也是最早采纳法国的Lycée体系的西方制中学,曾长期以法语和土耳其双语教学。土耳其诸多政治文化艺术名人都毕业于此,源于此校的Galatasaray队是当今土耳其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之一。独立大街从这里折而往南,就进入了Cihangir区。
Cihangir曾是中产阶级聚集的住宅区,拥有伊斯坦布尔市民珍视的博斯普鲁斯峡景和相对的清静。后来亚洲区移民大量涌入,中产人群迁出,这里逐渐演变成了艺术家与边缘人群相安而居的波希米亚地区,路边多古董店、小型艺廊、新潮服饰屋和咖啡馆。我们的本地同事说,在Cihangir散步喝咖啡,很有可能遇到电影明星呢。我没看过土耳其电影,更没赶上Pamuk回忆录里写的电影黄金时期的五六十年代,倒是问路的时候邂逅了一位彬彬有礼的老年知识分子,向他道谢时候的回答是Follow Me风格的Not At All而非近年流行的You Are Welcome。我一厢情愿地以为老先生是位作家或教授,或许因为Pamuk的纯真博物馆和办公室就在附近?区内的房子依山而建,建筑未见有多少特色,二十世纪初期的新艺术与装饰艺术风格住宅楼混杂于近二三十年建造的混凝土玻璃幕墙小高层之间,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中国的某个住宅区,但点缀于其中的小型清真寺则绝对只属于伊斯坦布尔。
百年泡菜老店Asri更为Cihangir画卷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土耳其虽然蔬菜水果鱼鲜繁多,肉类面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不争的事实。消食解腻除了浓茶咖啡以外,微酸小辣的泡菜绝对是必须。据说本地人最爱泡黄瓜泡辣椒泡卷心菜,游客对泡蜜瓜西红柿很感好奇,另外还有你所想得到的各色品种,橄榄豆角胡萝卜茄子应有尽有。我的感想是,伊斯坦布尔的泡菜真的很象我爸爸重庆风格泡菜坛的出品啊!它们没有太浓重的蒜味和添加的辣椒酱颜色,有的只是自然酿制的清新风味。
鼎鼎大名的咖啡店Smyrna,回来后读了资料才知道是安纳托利亚港口城市Ismir的旧称,百年前的居民多为希腊血统,土耳其与希腊两国一度争夺的战略要地。周日中午的Smyrna咖啡馆却不见任何历史阴影,门外是晴朗的春日阳光与明媚天空,室内坐着周末促膝谈心的闺蜜两名,欢声笑语的祖孙三代一家,和五六名青春年少、眼睛头发肌肤都闪出光泽来的少女们。他们都享受着周日早午餐的闲暇时光,面包篮不停地被添满,土耳其红茶流水般一杯接一杯地送上桌。门外的猫们嬉戏追逐,闹出些不大不小的动静。
而Cihangir山坡以下的Karakoy区,该怎么说它呢?Galata 桥西边还有象征性的鱼市场,虽然著名的烤鱼三明治的鱼之来源可能是北欧的冰冻鲭鱼而非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新鲜鱼获,Karakoy的五金配件店之品种齐全和敬业精神却未可质疑。Galata 桥东面的旧港区几乎已遭废置,除了孤零零的伊斯坦布尔现代美术馆,曝晒的烈日下只有空置的办公区和少数几家潮流餐馆。还别说,如果不提前一周预定,这里的餐厅周末晚上根本排不上位子,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央求酒店订了周日的午餐。
Cihangir的古董店和几欲坍塌的旧楼

百年泡菜老店Asri。当地人还爱喝泡菜水解酒消食!


居民区风格很类似中国,但略带有土耳其和艺术气息


Smyrna,某人和我以为与越南的咖啡店有共通之处

Smyrna的香草柠檬姜茶加了蜂蜜泡五分钟后相当不错。还有最常见的土耳其红茶

Karakoy旧港区的trendy餐厅Lokanta Maya。炸小牛肝配红葱头泡菜相当美味


Karakoy到Tunel的缆车可解上山下山奔波之苦,世界上仅次于伦敦的古老地铁

Grande Rue, Palais, Palazzo
Pera者,希腊语的beyond或across也,于旧王宫所在的老城区而言,金角湾以北果然是对面的另一边。Pera向来是西方人聚居的地区,十九世纪逐渐向山上发展,经历了两场大火后更是借机重兴土木,建造了一大批西欧风格的花园洋房、高级公寓、涉外饭店和使馆,主要都集中在Grande Rue de Péra两旁,即今日的İstiklal Avenue。Pera在土耳其最早拥有电话、电力、有轨电车和地铁,成为新兴的商业、外交、娱乐、文化中心,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Pera这个地名被土耳其语的Beyoğlu取而代之,虽然老一辈人更愿意用它原来的名字。因为政治中心东移安卡拉,经济发展迟缓,Pera与伊斯坦布尔的大部分地区一样逐渐衰落颓败,外来人员大量涌入,街道变得阴暗肮脏甚至危险,本地人纷纷迁往Taksim广场以北的地区居住。不过近年来土耳其经济发展强劲,伊斯坦布尔又恢复了几分国际大都市的模样,今天的Beyoğlu是娱乐文化夜生活的活跃之地,年轻游客和本地人摩肩接踵,周末想订个较受欢迎的餐厅都得提前一星期!
奥斯曼帝国试图革新力挽颓势的十九世纪末叶,西方先进科技与文明的标志之一铁路终于延伸到了伊斯坦布尔,而之前搭乘东方快车的旅客得在保加利亚下车,转乘八九个小时渡轮才能到达终点。西方游客照例在Pera区下榻,运营东方快车的比利时国际卧铺列车公司(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s-Lits)看准这个机会,从亚美尼亚银行家手中买下Pera山上的一块地,建起了Pera Palais Hotel,与尼斯、蒙特卡罗、北京(六国饭店)一起成为其属下连锁酒店中的一员。酒店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设施包括电梯、淋浴、热水汀和电灯,且是俯瞰金角弯风景及附近街上巴黎风格建筑的最佳场所。比利时公司令其出名后,数十年间饭店转手给希腊人又被土耳其穆斯林人接管,名人穿梭往来,西方军官、生意人、冒险家、白俄女人、明星、作家,还包括各国间谍和售卖情报的本地人。Graham Greene的Travels With My Aunt就安排Augusta和Henry住在这里。
Pera酒店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当初在411房间入住时开始写东方快车谋杀案,迄今他们还将411命名为阿加莎套房,餐厅也称阿加莎餐厅。但只要去翻一翻小说的第二章,读者就会发现波洛被安排住进了Tokatlian酒店,也是阿泰斗本人路过伊斯坦布尔必住的地方。无论如何,如同上海的和平饭店,Pera酒店充满了怀旧与传奇的色彩,它的下午茶沙龙和东方酒吧颇耐逗留。
街对面还有一家Palazzo Donizetti Hotel,顶楼的Dubel Bar是个看风景吃Meze的好去处。酒店以著名歌剧作曲家Donizetti的兄弟Giuseppe Donizetti命名。Giuseppe在Pera居住多年,将西方音乐介绍给奥斯曼帝国的宫廷、军队和民众。
除了Cihangir以外,Pera Museum是另一处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博物馆为私人性质,由从前的Bristol Hotel改建,展厅共五层,精巧雅致。每层楼的电梯门都是展品精选的画面,底楼的咖啡厅和纪念品店装饰得很有品味。常展由土耳其画家十八九世纪的作品组成,其中最出名的当属Osman Hamdi Bey的油画The Tortoise Trainer。参观人群中除了伊斯坦布尔本地人,也有常驻土耳其的外国人,四楼五楼安排的是Alberto Giacometti临展(与马蒂斯同时期的野兽派雕刻家)展,一位美国老先生正低声与身边的同伴讨论某件作品。我在纪念品店浏览的时候,一个法国年轻人对着手机与女朋友吵架,我与售货员面面相觑,但显然他对此地极熟,熟到可以当成自家客厅的程度。
Pera酒店


西方游客抵达东方快车终点站后,被用轿子抬过GALATA桥上山坡到酒店入住。右边展览的是老式电报机,当年Pera酒店拥有自己的电报站

老式电梯

酒店附近的街道

Pera Museum

Alberto Giacometti的青铜雕塑印在电梯门上

驯乌龟的人

Pera山远眺金角湾日落

美食的渡船
本来想把这章命名为美食的桥梁,一想伊斯坦布尔的渡轮远远超出桥梁数,还是渡船罢。
自古以来,因其独特地理位置,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向来是欧亚陆路和海路的通商要道。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领地还包括北非,官员属民们络绎不绝前往首都朝拜,带来的物产、饮食习惯和烹饪手法千百年来交流发展,不断融合,再加上本地人的多民族性,造就了伊斯坦布尔极其丰富的饮食文化。
随便翻翻美食网站或书籍,立刻就能发掘不同的地区派别和特色:黑海鳀鱼米饭派,地中海饮食以希腊的Meze(花样丰富的冷盘,配茴香酒最合适)为代表,高加索烤鸡,阿尔巴尼亚烤羊肝,源于亚美尼亚的“土耳其匹萨”烤薄饼Lahmacun,烤肉串Shish Kebap、肉糜肠Adana Kebap、 旋转烤肉döner kebap以安纳托利亚的最佳,而咸味酸奶饮料Ayran是整个中东和巴尔干半岛都流行的。
伊斯坦布尔是个爱吃的城市,周末餐厅爆满订不到位子,街食小车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那么按着早餐中餐晚餐和街食的顺序来写吧。
早餐
记得伊斯坦布尔的同事说,普通一天的早餐一般只有面包、橄榄、奶酪和茶,周末大家喜欢享受早午餐,那品种花样可就多了:薄饼,蜂蜜、果酱、果仁蘸酱,奶酪,奶油(Kaymak),橄榄,煎蛋,炒蛋,肉末菠菜炖蛋,西红柿,黄瓜,红茶。Anthony Bourdain去的时候被当地美女招待了一顿早餐,果然丰富异常。即使我们酒店的自助早餐也颇见地方特色
Kaymak拌蜂蜜蘸薄饼,高热量高满足食物

酒店早餐


我的早餐选择,咸咪咪的芝麻面包圈Simit非常好吃,街上一般卖一里拉一只(大约人民币三元)

如果问伊斯坦布尔第一美食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小黄瓜。这种黄瓜只有雪茄粗细长短,皮薄肉脆汁甜,是我这名黄瓜控吃过最美味的黄瓜。离开时我还真考虑过称上两斤带回英国。。。

午餐
我的美食排名第二位是酸奶饮料Ayran,烤肉店的标准配置,店员管它叫buttermilk,我喝着象是兑了水的原味酸奶还稍微加了点盐,微酸微咸,实在太对我的口味了。而香料市场边的这家平价食堂Locanta肯定也会让我惦记多年。百多年前伊斯坦布尔据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或者寄居在集体宿舍如清真寺,或者家里地方小得根本没有厨房的位置,所以每天出去吃饭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Locanta类似中国的快餐店,每天供应十几二十种家常菜肴,热汤、炖菜、沙拉、甜品俱全,茄子、辣椒、洋蓟、豆角应有尽有,深受上班族和小生意人的欢迎。我虽然喜欢吃烤羊肉羊肝,也很快觉得腻了,荤素搭配的Locanta真是肉山肉海中的救星。这家Bizim Mutfak Locanta的店员会讲一点英语,不但热情地告诉我每盘菜是啥,还一路帮我拿着托盘直道收银的柜台,特别贴心可爱。
这是我爱吃的类似库斯库斯的小麦饭,炖豆角,烧茄子。火候和调味都恰到好处。当然还有必点的Ayran!

某人更偏爱烤鸡与调味米饭pilaf和炖鹰嘴豆

据说伊斯坦布尔人爱吃肝儿,其实也是古时候穷所以把内脏烹饪也发展成了艺术吧。除了裹面包粉软炸至外,阿尔巴尼亚风烤肝串卷饼也非常流行,Canım Ciğerim就是经常被推荐的一家。可惜当时坐在极矮的桌椅旁手忙脚乱用薄饼从钢钎上撸羊肝块下来,再手忙脚乱地洒各种配料再卷成饼,没腾出手来照相,网上找到照片一张:

晚餐
到了酒店首要的几件事之一就是请前台帮忙订餐馆。没想到外面逛了一圈回来,温文有礼的年轻人说三家全部订满。真是很失望啊,传统食堂变身时髦馆子的Karaköy Lokantası, Zubeyir烤肉和Cukur Meyhane传统酒馆,是我做了无数功课挑选出来的结果呢。年轻人说Beyoglu地区周末就是这样,我说那么找找类似的馆子吧。他上网找了几家,打电话过去也是周五周六周日全满。所幸附近Donizetti酒店顶楼的Duble Meze Bar尚有余位,我虽然一心想要去本地风味Meyhane吃Meze也只能将就了。Duble Bar风景无敌,周末人潮汹涌,一群群穿着时髦年轻人聚会喝Raki吃小吃,隔壁一桌五六个美貌的年轻姑娘,欢声笑语地享受美食和谈话,Raki酒流水般地点上桌,我不由猜想老城区比较传统的人们看到这种场景也许会摇头皱眉毛。黄昏下了场雷雨,玻璃屋顶上洒满了雨珠,对岸清真寺尖顶模糊可见,气氛颇有点浪漫。
熟悉日本菜的人都知道,鲣鱼(木鱼)花是日式高汤必不可少的原料。没想到伊斯坦布尔人也爱吃Bonito,除了鲜鱼外,还有微腌的种类,右边这盘便是。最右上角是分量超大的烤洋蓟拌香草橄榄油柠檬汁,两个人分吃非常满足!整只茄子里放了三种奶酪拿来烤,上桌后用汤匙猛搅一番,从茄子皮上剔下全部茄子肉,拌匀了香甜满口而并没有太强的奶酪味,吃得我赞不绝口。煎小牛肝和咸牛舌,另外还有非常经典的干蚕豆泥,和不那么经典的鲜虾Ceviche。青口贝酿调味米饭比街头小贩出品做得更精细些,米饭鲜味十足。而土耳其产的葡萄酒深受某人赞赏,我们尝过的红酒白酒玫瑰红酒都很不错。
Duble Bar

酿青口贝,鲣鱼,烤洋蓟

奶酪烤茄子,烤牛肝

干蚕豆泥非常流行

另一间临时订下的餐厅是Culinary Backstreet网站推荐的老城区少数几家之一,固定菜单加无限畅饮,听着象游客餐厅,去了后却惊喜连连。地点不是很好找,到达后我立刻喜欢上了传统木制两层楼的房子,和楼梯上慵懒撒娇的猫咪们。克里特风希腊餐厅Gritili由希腊后裔的妈妈掌勺,儿子们掌管店堂服务。固定菜单包括冷盘二十余种,热开胃菜三种,吃客只要选择饮料,鱼的种类和鱼的做法就好,最后还有甜点两样。每一种的分量当然不大,但在有限时间内尝到最多种类的美食是很多吃货的夙愿吧,所以Gritili的模式颇有可取之处。而且作为克里特风格的烹调,全部菜肴只是素菜和鱼鲜构成,实在正中我的下怀。

小小的冷盘们一路在桌上排开后,果然蔚为壮观,我和某人立刻联想起了西西里卡塔尼亚鱼市场边传奇的那一餐。某人喝Raki, 我选了白葡萄酒,就此开动!约摸半小时后隔壁桌来了一对北欧长相的年轻夫妻,服务员不断搬上冷菜后太太就笑开了,说:你确定我们需要所有这些菜吗?我也笑着说:果然是一项挑战,但这是非常愉快的挑战!闲谈中得知太太是拉脱维亚人,先生是立陶宛人,他们在俄国相识恋爱结婚。而另一边是对来自爱荷华州的美国夫妻,很愿意和我们交流旅游心得。他们都说看着我们桌上的进程就知道该怎么调整自己的进度了,哈哈。
冷菜品种实在太多,幸好我拍了部分菜单下来

每一种的调味质感都不同,除了有道橄榄拌奶酪不大喜欢,容易饱人的土豆芸豆没有吃完,其它所有冷菜都被我们一扫而光。说说我最喜欢的几道:乌贼鱼炖米饭非常入味,是我吃过最好的海鲜饭之一。这米饭相当大颗,更象是orzo pasta。好吃到什么程度呢,我看着一桌子的开胃冷菜还是把一小碗海鲜饭消灭得干干净净

最靠近镜头的是凉拌蒲公英,春天吃野菜非常清口。另一盘微酸的绿色蔬菜他们说是cabbage,我怀疑是波斯普鲁斯海峡流行的野菜borage,类似中国的苣荬菜。。

中间一盘是荨麻芽(nettle)拌feta,苦苦的很不错。黑眼豆煮什么野菜活像江南的雪里蕻烧发芽豆。左下角的是乌鱼子bottarga拌奶酪,我没吃出所以然来,还是西西里的乌鱼子拌面更好吃

但土耳其的乌鱼子确实有名,这是菜市场里卖的

等三道热前菜上桌的时候我们其实早已经饱了,为了不辜负这超级软嫩的烤章鱼脚,炸鱿鱼圈和蔬菜奶酪馅饼又苦苦努力了一番

所幸主菜的鱼分量比较人性化,这种炸小鱼类似red mullet

最后还有甜品!Blackend Grape Molasses and Tahini Cream (with Apple and Cinnemon);Finger Muffins with Halvah Filling,我对甜品没研究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街食
当同事听我说起湿汉堡时很惊讶,说你的功课做得真齐全,这可是非常本地的食物呢。其实我是从Anthony Bourdain的节目里看来的,而且并没打算去吃,因为想象中汉堡就是汉堡嘛。但同事说Taksim广场边的这家Kizilkayalar本地人也会去光顾,正好路过就买了一个与某人分着试吃。它的个头与麦当劳的鱼汉堡一样比较娇小,咬一口口感好象中国的肉包子,不像普通汉堡那么干,而且肉馅与面包颇有融合之势,肉香面香交集,西红柿酱后味还有点微微的辛辣,果然挺好吃的。也许湿汉堡于伊斯坦布尔人就如生煎馒头之于上海人,从小吃到大所以别有钟情。
Kizilkayalar就是墙上一个洞。洞左边卖烤肉,右边的玻璃柜子里是热热的湿汉堡,这天早晨几乎已经卖空了。据说半夜凌晨生意最好,因为它是解酒灵药,嘻嘻


青口贝酿调味米饭是我十年来念念不忘的美食,滴上柠檬汁就能大快朵颐。但街上摊贩卖的得稍微小心,因为煮好后就在常温里放着容易变质,还是到老店或餐馆里享用为宜。几乎每家小餐馆厨房边都小山般地堆着洋葱,尖青椒,柠檬块和大卷的薄面饼。Kebap和Kofte店里当然是堆山积海、烟熏火燎、香气能传出两条街去的肉片柱、肉块串、肉糜条、肉丸子。


当地的石榴个头极大颜色深红,到处都有摊子卖鲜榨石榴汁,味道浓郁爽口。Galata塔附近的这家人气特别旺

类似皮萨的烤羊肉糜薄饼Lahmacun,卷上意大利芹,洒点酸红莓粉,挤上柠檬汁,卷起来酸辣香浓俱全

羊肉和小牛肉混合的Adana Kebap

因为胃口和时间有限,而当地食物里的肉食与面饼种类又特别多,事先想好尝试的Dürüm烤肉卷饼和Tantuni只能错过了。
Tantuni

遗憾
Orhan Pamuk写到,十八九世纪西方游客,包括作家画家对君士坦丁堡的称赞很多带有猎奇性质,他们的视角局限于优美的天际线,瑰丽的历史建筑和浓烈的异国风情,而不想深层了解没落中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制度,文化多样性和宗教宽容,以及对现代化西方化的向往,所以这种赞美并不为希望革新的当地知识分子所欢迎。(Istanbul:Memoir of a City这本书里还同时充满了对曾经国际大都市身份的自豪和战后凋零没落的忧愁。)希望我这样漫不经心的游客没有彻底落入这个类别。
因为主要在市中心转,未能有时间去亚洲区的菜市场和博斯普鲁斯的村庄Bebek和Ortakoy,以及新艺术风建筑普遍的地区Nisintasi,比较遗憾,留待下次吧。
(完)
翻翻旧游记,上次去伊斯坦布尔已是十一年前了,一直跟某人计划着好好去当一次游客。圣诞节前后发现电子签证五分钟就能搞定,比从前方便得多。
先在网上浏览了一番中文游记,多数人的行程大同小异,在伊斯坦布尔出行食住都在古迹集中的老城区。找了几本书来读,果然 Orhan Pamuk的Istanbul:Memoir of a City, John Freely与Hilary Sumner-Boyd的Strolling through Istanbul,Charles King的Midnight at the Pera Palace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历史文化社会画面,英国卫报的一系列报道更表明游客区到了晚上找个不太游客的餐厅也难,因此下了决心住到金角湾以北的Beyoğlu(贝奥卢)区。
景点当然还是要去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地下储水宫,香料市场,伊斯兰文化艺术博物馆等等一一前去报到。这些当然都极富历史价值,但苏丹艾哈迈德区(Sultanahmet)的嘈杂人声,廉价纪念品店和饮食店,以搭讪女游客为业余爱好的某一类土耳其男性,还有地毯店的托儿实在制造了过多的干扰。陈丹青《航向拜占庭》里写 “伊斯兰庙堂的处处空寂,神态清竣而严厉”,在拥挤的殿堂与嗡嗡的人声间完全无从体会,清晨或夜晚游客稀少时来也许有不同的体验。总算我不打算购物没有跑到大巴扎去自投罗网。网上关于这一区的美丽文字和照片极多,这里就不来赘述了。
但我很喜欢圣索非亚的凝重庄严和历史积淀感。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时,这座拜占庭教堂已经存在了九百余年。从我读到的资料看来,奥斯曼政权颇有治理庞大帝国的智慧,对于多种宗教、种族和文化的并存持相对宽容的态度,允许一定程度的自治。他们并没有一举摧毁圣索非亚,而是秉承拿来主义,剥去基督教的种种象征性装饰,覆盖墙上的马赛克画,添加些伊斯兰教的标志比如正殿四周的宣礼塔,好了,罗马帝国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就改头换面成了一座清真寺。等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全面土崩瓦解,中东近东的领地纷纷宣布独立后,新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宣布其政教分离的政策,正好听从美国慈善家的游说,顺水推舟把部分修复的圣索非亚改为博物馆,作为其民族宗教包容性的象征。比罗马万神殿更为恢宏的穹顶下,种种历史变迁都找得到蛛丝马迹。但圣索非亚的猫们只顾于自己的领地里巡视游荡休憩,在镶嵌玻璃窗户滤进的微弱光线里留下可爱的剪影。
金角湾以南另有一个地方对我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吸引力。Sirkeci火车站1890年建成,是东方快车众多路线中最东端的终点站。数不清的文艺作品写到过它,其中最著名的当为阿泰斗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波洛从叙利亚到达伊斯坦布尔亚洲区的另一座火车站,摆渡到欧洲区打算观光数日,却因为急事回伦敦而搭乘了当晚的东方快车,出发的站台就在Sirkeci。今天的Sirkeci车站却显得空空荡荡,连本地旅客也没几个。名为Orient Express的餐厅大门紧锁,只有少数几名粉丝如我一般寻到站内的小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其实凡善足陈。
作为吃货,出发前我唯二计划买的土特产为Kirmizi biber flakes红辣椒粉和Sumac酸味红浆果粉。导游书上说埃及巴扎/香料市场比大巴扎友好些,所以特地去那里参观并购物。其实呢,全世界由本地市场转化为游客市场的地方都大同小异,事先做好挨宰的心理准备就对了。走出香料市场的室内部分,通往新清真寺(New Mosque)的狭窄小路才真正有趣,卖什么的都有,跟中国菜市场周边的鞋摊儿、塑料器皿摊儿、熟食摊儿颇有类比性。天花板上吊着五色斑斓的辣椒干茄子干西葫芦干,水发后可以填米饭肉糜干果碎;各种干果腌橄榄堆山积海;超大块的奶酪当然是论斤两秤着卖的;鱼摊上银光闪闪有大鱼小鱼各种鱼;鲜肉摊的肚子蹄儿应该只是羊下水,虽然看着真像猪蹄牛肚;饱满丰硕的洋蓟剥取枝叶雕成碗口大的心,浮在水面好似朵朵莲花。
我正看得兴高采烈,不少店铺的青壮男子(没见到女性摊主)却开始收拾货物准备关门。仔细一听,有些店主不停对顾客说着:camii, camii。出发前只学了几个土耳其词,camii即清真寺的意思。果然星期五的祷告重要非常,之前路过新清真寺的时候已经有许多男性聚集在寺外洗手洗脚做准备工作。可惜这方面的了解不多,不能仔细描述。
圣索非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与老王宫之间的一条窄而陡峭的石子路名为Soguk Cesme Sk,意译为冷泉街,沿街是已经修复的奥斯曼风格木屋,配上春天刚开的花树很是养眼。其中一栋木屋挂着伊斯坦布尔图书馆的牌子。

卖烤栗子、烤玉米和芝麻面包圈的售卖亭是伊斯坦布尔的一道风景

当年的东方快车广告画

今日

新清真寺附近的集市



新清真寺


邻里
Strolling through Istanbul这本书的第一章说:访问伊斯坦布尔当从加拉达桥开始。其它任何一处地方都无法更好表达这座城市与水的亲密关系,以及其地理位置对它的个性与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土耳其西边紧邻希腊和保加利亚,东邻黎巴嫩和叙利亚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动荡地区。从加拉达桥远眺得到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将城市分隔为欧亚两部分。博斯普鲁斯北入黑海,直接控制了罗马尼亚,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前苏联国家进入地中海的通道。从一战开始,白俄移民迁往欧洲或滞留在伊斯坦布尔,三十年代犹太裔知识分子逃离德国在伊斯坦布尔定居并帮助建设其高等学府,四十年代东欧犹太人被迫逃亡以色列,都得经过这座中转站。
加拉达桥所在的金角湾又将欧洲区分为两个部分,南部是希腊裔的拜占庭人最早奠定城邦的地点,后为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建立宫殿、广场、教堂、清真寺、巴扎、浴场的主要地区。十五世纪犹太人大规模从西班牙逃离,在伊斯坦布尔的主要聚居区也在金角湾以南的Balat。金角湾以北原来只有热那亚人作为通商领地的Galata(今Karakoy),希腊人开的小酒馆meyhane和餐厅,亚美尼亚人的商行与银号,以及阿拉伯人的手工艺作坊。一战后奥斯曼帝国彻底瓦解,管辖下的国家纷纷独立,多民族宗教相对自治并和平共处的平衡难以保持。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逐渐开始伊斯兰化,当代伊斯坦布尔与一百年前相比民族均一性增强了许多,虽然它仍可称得上是个多民族多宗教或无宗教的城市。
Pamuk的回忆录里写道,五十年代的中上层阶级基本是不信任何宗教的,受惠于宗教的是生活贫困缺乏教育机会的人们,比如他们家的仆佣们才去清真寺做礼拜。而İstiklal Avenue(独立大街)上的圣安东尼是伊斯坦布尔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现存建筑为1912年重建的新哥特式红砖结构。几乎所有国家的大使馆当初都集中在这个地区,更有前来猎奇投机捞金的各国人等,教堂也是生活必须之一。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西方势力的影响日益扩大,直到一战英法意三国联军作为战胜国代表全面接管伊斯坦布尔。直到今天,圣安东尼的弥撒仍以土耳其,英语,意大利语和波兰语进行,教堂内特别隆重地装饰以迎接复活节。我们后来去的一家克里特餐厅,客人结帐离去时,女主人会从竹篮里拿出染红的复活蛋赠送。
Galata桥北侧的欧洲区,古老的Galata塔原是中世纪热那亚人领地的瞭望塔,如今是欣赏伊斯坦布尔全景和夕阳西照的好去处,如果你不怕高的话

圣安东尼是伊斯坦布尔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教皇去年曾去那里访问


波希米亚的Cihangir和特别平民的Karakoy,也是性格各异而和平共处的一对邻里。
İstiklal Avenue(独立大街)是条热闹的步行街,卖着全世界都有的大众品牌或普罗纪念品,有点像伦敦的牛津街和上海的南京东路。在它的中段却有一扇气势非凡的铁制雕花镏金大门,门外还有一处艺术展览空间(十年前是皮影戏,今年是摄影展)。这就是历史悠久的Galatasaray学校了。Galatasaray成立于十五世纪,是土耳其最古老的学院,也是最早采纳法国的Lycée体系的西方制中学,曾长期以法语和土耳其双语教学。土耳其诸多政治文化艺术名人都毕业于此,源于此校的Galatasaray队是当今土耳其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之一。独立大街从这里折而往南,就进入了Cihangir区。
Cihangir曾是中产阶级聚集的住宅区,拥有伊斯坦布尔市民珍视的博斯普鲁斯峡景和相对的清静。后来亚洲区移民大量涌入,中产人群迁出,这里逐渐演变成了艺术家与边缘人群相安而居的波希米亚地区,路边多古董店、小型艺廊、新潮服饰屋和咖啡馆。我们的本地同事说,在Cihangir散步喝咖啡,很有可能遇到电影明星呢。我没看过土耳其电影,更没赶上Pamuk回忆录里写的电影黄金时期的五六十年代,倒是问路的时候邂逅了一位彬彬有礼的老年知识分子,向他道谢时候的回答是Follow Me风格的Not At All而非近年流行的You Are Welcome。我一厢情愿地以为老先生是位作家或教授,或许因为Pamuk的纯真博物馆和办公室就在附近?区内的房子依山而建,建筑未见有多少特色,二十世纪初期的新艺术与装饰艺术风格住宅楼混杂于近二三十年建造的混凝土玻璃幕墙小高层之间,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中国的某个住宅区,但点缀于其中的小型清真寺则绝对只属于伊斯坦布尔。
百年泡菜老店Asri更为Cihangir画卷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土耳其虽然蔬菜水果鱼鲜繁多,肉类面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不争的事实。消食解腻除了浓茶咖啡以外,微酸小辣的泡菜绝对是必须。据说本地人最爱泡黄瓜泡辣椒泡卷心菜,游客对泡蜜瓜西红柿很感好奇,另外还有你所想得到的各色品种,橄榄豆角胡萝卜茄子应有尽有。我的感想是,伊斯坦布尔的泡菜真的很象我爸爸重庆风格泡菜坛的出品啊!它们没有太浓重的蒜味和添加的辣椒酱颜色,有的只是自然酿制的清新风味。
鼎鼎大名的咖啡店Smyrna,回来后读了资料才知道是安纳托利亚港口城市Ismir的旧称,百年前的居民多为希腊血统,土耳其与希腊两国一度争夺的战略要地。周日中午的Smyrna咖啡馆却不见任何历史阴影,门外是晴朗的春日阳光与明媚天空,室内坐着周末促膝谈心的闺蜜两名,欢声笑语的祖孙三代一家,和五六名青春年少、眼睛头发肌肤都闪出光泽来的少女们。他们都享受着周日早午餐的闲暇时光,面包篮不停地被添满,土耳其红茶流水般一杯接一杯地送上桌。门外的猫们嬉戏追逐,闹出些不大不小的动静。
而Cihangir山坡以下的Karakoy区,该怎么说它呢?Galata 桥西边还有象征性的鱼市场,虽然著名的烤鱼三明治的鱼之来源可能是北欧的冰冻鲭鱼而非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新鲜鱼获,Karakoy的五金配件店之品种齐全和敬业精神却未可质疑。Galata 桥东面的旧港区几乎已遭废置,除了孤零零的伊斯坦布尔现代美术馆,曝晒的烈日下只有空置的办公区和少数几家潮流餐馆。还别说,如果不提前一周预定,这里的餐厅周末晚上根本排不上位子,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央求酒店订了周日的午餐。
Cihangir的古董店和几欲坍塌的旧楼

百年泡菜老店Asri。当地人还爱喝泡菜水解酒消食!


居民区风格很类似中国,但略带有土耳其和艺术气息


Smyrna,某人和我以为与越南的咖啡店有共通之处

Smyrna的香草柠檬姜茶加了蜂蜜泡五分钟后相当不错。还有最常见的土耳其红茶

Karakoy旧港区的trendy餐厅Lokanta Maya。炸小牛肝配红葱头泡菜相当美味


Karakoy到Tunel的缆车可解上山下山奔波之苦,世界上仅次于伦敦的古老地铁

Grande Rue, Palais, Palazzo
Pera者,希腊语的beyond或across也,于旧王宫所在的老城区而言,金角湾以北果然是对面的另一边。Pera向来是西方人聚居的地区,十九世纪逐渐向山上发展,经历了两场大火后更是借机重兴土木,建造了一大批西欧风格的花园洋房、高级公寓、涉外饭店和使馆,主要都集中在Grande Rue de Péra两旁,即今日的İstiklal Avenue。Pera在土耳其最早拥有电话、电力、有轨电车和地铁,成为新兴的商业、外交、娱乐、文化中心,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Pera这个地名被土耳其语的Beyoğlu取而代之,虽然老一辈人更愿意用它原来的名字。因为政治中心东移安卡拉,经济发展迟缓,Pera与伊斯坦布尔的大部分地区一样逐渐衰落颓败,外来人员大量涌入,街道变得阴暗肮脏甚至危险,本地人纷纷迁往Taksim广场以北的地区居住。不过近年来土耳其经济发展强劲,伊斯坦布尔又恢复了几分国际大都市的模样,今天的Beyoğlu是娱乐文化夜生活的活跃之地,年轻游客和本地人摩肩接踵,周末想订个较受欢迎的餐厅都得提前一星期!
奥斯曼帝国试图革新力挽颓势的十九世纪末叶,西方先进科技与文明的标志之一铁路终于延伸到了伊斯坦布尔,而之前搭乘东方快车的旅客得在保加利亚下车,转乘八九个小时渡轮才能到达终点。西方游客照例在Pera区下榻,运营东方快车的比利时国际卧铺列车公司(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s-Lits)看准这个机会,从亚美尼亚银行家手中买下Pera山上的一块地,建起了Pera Palais Hotel,与尼斯、蒙特卡罗、北京(六国饭店)一起成为其属下连锁酒店中的一员。酒店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设施包括电梯、淋浴、热水汀和电灯,且是俯瞰金角弯风景及附近街上巴黎风格建筑的最佳场所。比利时公司令其出名后,数十年间饭店转手给希腊人又被土耳其穆斯林人接管,名人穿梭往来,西方军官、生意人、冒险家、白俄女人、明星、作家,还包括各国间谍和售卖情报的本地人。Graham Greene的Travels With My Aunt就安排Augusta和Henry住在这里。
Pera酒店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当初在411房间入住时开始写东方快车谋杀案,迄今他们还将411命名为阿加莎套房,餐厅也称阿加莎餐厅。但只要去翻一翻小说的第二章,读者就会发现波洛被安排住进了Tokatlian酒店,也是阿泰斗本人路过伊斯坦布尔必住的地方。无论如何,如同上海的和平饭店,Pera酒店充满了怀旧与传奇的色彩,它的下午茶沙龙和东方酒吧颇耐逗留。
街对面还有一家Palazzo Donizetti Hotel,顶楼的Dubel Bar是个看风景吃Meze的好去处。酒店以著名歌剧作曲家Donizetti的兄弟Giuseppe Donizetti命名。Giuseppe在Pera居住多年,将西方音乐介绍给奥斯曼帝国的宫廷、军队和民众。
除了Cihangir以外,Pera Museum是另一处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博物馆为私人性质,由从前的Bristol Hotel改建,展厅共五层,精巧雅致。每层楼的电梯门都是展品精选的画面,底楼的咖啡厅和纪念品店装饰得很有品味。常展由土耳其画家十八九世纪的作品组成,其中最出名的当属Osman Hamdi Bey的油画The Tortoise Trainer。参观人群中除了伊斯坦布尔本地人,也有常驻土耳其的外国人,四楼五楼安排的是Alberto Giacometti临展(与马蒂斯同时期的野兽派雕刻家)展,一位美国老先生正低声与身边的同伴讨论某件作品。我在纪念品店浏览的时候,一个法国年轻人对着手机与女朋友吵架,我与售货员面面相觑,但显然他对此地极熟,熟到可以当成自家客厅的程度。
Pera酒店


西方游客抵达东方快车终点站后,被用轿子抬过GALATA桥上山坡到酒店入住。右边展览的是老式电报机,当年Pera酒店拥有自己的电报站

老式电梯

酒店附近的街道

Pera Museum

Alberto Giacometti的青铜雕塑印在电梯门上

驯乌龟的人

Pera山远眺金角湾日落

美食的渡船
本来想把这章命名为美食的桥梁,一想伊斯坦布尔的渡轮远远超出桥梁数,还是渡船罢。
自古以来,因其独特地理位置,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向来是欧亚陆路和海路的通商要道。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领地还包括北非,官员属民们络绎不绝前往首都朝拜,带来的物产、饮食习惯和烹饪手法千百年来交流发展,不断融合,再加上本地人的多民族性,造就了伊斯坦布尔极其丰富的饮食文化。
随便翻翻美食网站或书籍,立刻就能发掘不同的地区派别和特色:黑海鳀鱼米饭派,地中海饮食以希腊的Meze(花样丰富的冷盘,配茴香酒最合适)为代表,高加索烤鸡,阿尔巴尼亚烤羊肝,源于亚美尼亚的“土耳其匹萨”烤薄饼Lahmacun,烤肉串Shish Kebap、肉糜肠Adana Kebap、 旋转烤肉döner kebap以安纳托利亚的最佳,而咸味酸奶饮料Ayran是整个中东和巴尔干半岛都流行的。
伊斯坦布尔是个爱吃的城市,周末餐厅爆满订不到位子,街食小车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那么按着早餐中餐晚餐和街食的顺序来写吧。
早餐
记得伊斯坦布尔的同事说,普通一天的早餐一般只有面包、橄榄、奶酪和茶,周末大家喜欢享受早午餐,那品种花样可就多了:薄饼,蜂蜜、果酱、果仁蘸酱,奶酪,奶油(Kaymak),橄榄,煎蛋,炒蛋,肉末菠菜炖蛋,西红柿,黄瓜,红茶。Anthony Bourdain去的时候被当地美女招待了一顿早餐,果然丰富异常。即使我们酒店的自助早餐也颇见地方特色
Kaymak拌蜂蜜蘸薄饼,高热量高满足食物

酒店早餐


我的早餐选择,咸咪咪的芝麻面包圈Simit非常好吃,街上一般卖一里拉一只(大约人民币三元)

如果问伊斯坦布尔第一美食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小黄瓜。这种黄瓜只有雪茄粗细长短,皮薄肉脆汁甜,是我这名黄瓜控吃过最美味的黄瓜。离开时我还真考虑过称上两斤带回英国。。。

午餐
我的美食排名第二位是酸奶饮料Ayran,烤肉店的标准配置,店员管它叫buttermilk,我喝着象是兑了水的原味酸奶还稍微加了点盐,微酸微咸,实在太对我的口味了。而香料市场边的这家平价食堂Locanta肯定也会让我惦记多年。百多年前伊斯坦布尔据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或者寄居在集体宿舍如清真寺,或者家里地方小得根本没有厨房的位置,所以每天出去吃饭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Locanta类似中国的快餐店,每天供应十几二十种家常菜肴,热汤、炖菜、沙拉、甜品俱全,茄子、辣椒、洋蓟、豆角应有尽有,深受上班族和小生意人的欢迎。我虽然喜欢吃烤羊肉羊肝,也很快觉得腻了,荤素搭配的Locanta真是肉山肉海中的救星。这家Bizim Mutfak Locanta的店员会讲一点英语,不但热情地告诉我每盘菜是啥,还一路帮我拿着托盘直道收银的柜台,特别贴心可爱。
这是我爱吃的类似库斯库斯的小麦饭,炖豆角,烧茄子。火候和调味都恰到好处。当然还有必点的Ayran!

某人更偏爱烤鸡与调味米饭pilaf和炖鹰嘴豆

据说伊斯坦布尔人爱吃肝儿,其实也是古时候穷所以把内脏烹饪也发展成了艺术吧。除了裹面包粉软炸至外,阿尔巴尼亚风烤肝串卷饼也非常流行,Canım Ciğerim就是经常被推荐的一家。可惜当时坐在极矮的桌椅旁手忙脚乱用薄饼从钢钎上撸羊肝块下来,再手忙脚乱地洒各种配料再卷成饼,没腾出手来照相,网上找到照片一张:

晚餐
到了酒店首要的几件事之一就是请前台帮忙订餐馆。没想到外面逛了一圈回来,温文有礼的年轻人说三家全部订满。真是很失望啊,传统食堂变身时髦馆子的Karaköy Lokantası, Zubeyir烤肉和Cukur Meyhane传统酒馆,是我做了无数功课挑选出来的结果呢。年轻人说Beyoglu地区周末就是这样,我说那么找找类似的馆子吧。他上网找了几家,打电话过去也是周五周六周日全满。所幸附近Donizetti酒店顶楼的Duble Meze Bar尚有余位,我虽然一心想要去本地风味Meyhane吃Meze也只能将就了。Duble Bar风景无敌,周末人潮汹涌,一群群穿着时髦年轻人聚会喝Raki吃小吃,隔壁一桌五六个美貌的年轻姑娘,欢声笑语地享受美食和谈话,Raki酒流水般地点上桌,我不由猜想老城区比较传统的人们看到这种场景也许会摇头皱眉毛。黄昏下了场雷雨,玻璃屋顶上洒满了雨珠,对岸清真寺尖顶模糊可见,气氛颇有点浪漫。
熟悉日本菜的人都知道,鲣鱼(木鱼)花是日式高汤必不可少的原料。没想到伊斯坦布尔人也爱吃Bonito,除了鲜鱼外,还有微腌的种类,右边这盘便是。最右上角是分量超大的烤洋蓟拌香草橄榄油柠檬汁,两个人分吃非常满足!整只茄子里放了三种奶酪拿来烤,上桌后用汤匙猛搅一番,从茄子皮上剔下全部茄子肉,拌匀了香甜满口而并没有太强的奶酪味,吃得我赞不绝口。煎小牛肝和咸牛舌,另外还有非常经典的干蚕豆泥,和不那么经典的鲜虾Ceviche。青口贝酿调味米饭比街头小贩出品做得更精细些,米饭鲜味十足。而土耳其产的葡萄酒深受某人赞赏,我们尝过的红酒白酒玫瑰红酒都很不错。
Duble Bar

酿青口贝,鲣鱼,烤洋蓟

奶酪烤茄子,烤牛肝

干蚕豆泥非常流行

另一间临时订下的餐厅是Culinary Backstreet网站推荐的老城区少数几家之一,固定菜单加无限畅饮,听着象游客餐厅,去了后却惊喜连连。地点不是很好找,到达后我立刻喜欢上了传统木制两层楼的房子,和楼梯上慵懒撒娇的猫咪们。克里特风希腊餐厅Gritili由希腊后裔的妈妈掌勺,儿子们掌管店堂服务。固定菜单包括冷盘二十余种,热开胃菜三种,吃客只要选择饮料,鱼的种类和鱼的做法就好,最后还有甜点两样。每一种的分量当然不大,但在有限时间内尝到最多种类的美食是很多吃货的夙愿吧,所以Gritili的模式颇有可取之处。而且作为克里特风格的烹调,全部菜肴只是素菜和鱼鲜构成,实在正中我的下怀。

小小的冷盘们一路在桌上排开后,果然蔚为壮观,我和某人立刻联想起了西西里卡塔尼亚鱼市场边传奇的那一餐。某人喝Raki, 我选了白葡萄酒,就此开动!约摸半小时后隔壁桌来了一对北欧长相的年轻夫妻,服务员不断搬上冷菜后太太就笑开了,说:你确定我们需要所有这些菜吗?我也笑着说:果然是一项挑战,但这是非常愉快的挑战!闲谈中得知太太是拉脱维亚人,先生是立陶宛人,他们在俄国相识恋爱结婚。而另一边是对来自爱荷华州的美国夫妻,很愿意和我们交流旅游心得。他们都说看着我们桌上的进程就知道该怎么调整自己的进度了,哈哈。
冷菜品种实在太多,幸好我拍了部分菜单下来

每一种的调味质感都不同,除了有道橄榄拌奶酪不大喜欢,容易饱人的土豆芸豆没有吃完,其它所有冷菜都被我们一扫而光。说说我最喜欢的几道:乌贼鱼炖米饭非常入味,是我吃过最好的海鲜饭之一。这米饭相当大颗,更象是orzo pasta。好吃到什么程度呢,我看着一桌子的开胃冷菜还是把一小碗海鲜饭消灭得干干净净

最靠近镜头的是凉拌蒲公英,春天吃野菜非常清口。另一盘微酸的绿色蔬菜他们说是cabbage,我怀疑是波斯普鲁斯海峡流行的野菜borage,类似中国的苣荬菜。。

中间一盘是荨麻芽(nettle)拌feta,苦苦的很不错。黑眼豆煮什么野菜活像江南的雪里蕻烧发芽豆。左下角的是乌鱼子bottarga拌奶酪,我没吃出所以然来,还是西西里的乌鱼子拌面更好吃

但土耳其的乌鱼子确实有名,这是菜市场里卖的

等三道热前菜上桌的时候我们其实早已经饱了,为了不辜负这超级软嫩的烤章鱼脚,炸鱿鱼圈和蔬菜奶酪馅饼又苦苦努力了一番

所幸主菜的鱼分量比较人性化,这种炸小鱼类似red mullet

最后还有甜品!Blackend Grape Molasses and Tahini Cream (with Apple and Cinnemon);Finger Muffins with Halvah Filling,我对甜品没研究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街食
当同事听我说起湿汉堡时很惊讶,说你的功课做得真齐全,这可是非常本地的食物呢。其实我是从Anthony Bourdain的节目里看来的,而且并没打算去吃,因为想象中汉堡就是汉堡嘛。但同事说Taksim广场边的这家Kizilkayalar本地人也会去光顾,正好路过就买了一个与某人分着试吃。它的个头与麦当劳的鱼汉堡一样比较娇小,咬一口口感好象中国的肉包子,不像普通汉堡那么干,而且肉馅与面包颇有融合之势,肉香面香交集,西红柿酱后味还有点微微的辛辣,果然挺好吃的。也许湿汉堡于伊斯坦布尔人就如生煎馒头之于上海人,从小吃到大所以别有钟情。
Kizilkayalar就是墙上一个洞。洞左边卖烤肉,右边的玻璃柜子里是热热的湿汉堡,这天早晨几乎已经卖空了。据说半夜凌晨生意最好,因为它是解酒灵药,嘻嘻


青口贝酿调味米饭是我十年来念念不忘的美食,滴上柠檬汁就能大快朵颐。但街上摊贩卖的得稍微小心,因为煮好后就在常温里放着容易变质,还是到老店或餐馆里享用为宜。几乎每家小餐馆厨房边都小山般地堆着洋葱,尖青椒,柠檬块和大卷的薄面饼。Kebap和Kofte店里当然是堆山积海、烟熏火燎、香气能传出两条街去的肉片柱、肉块串、肉糜条、肉丸子。


当地的石榴个头极大颜色深红,到处都有摊子卖鲜榨石榴汁,味道浓郁爽口。Galata塔附近的这家人气特别旺

类似皮萨的烤羊肉糜薄饼Lahmacun,卷上意大利芹,洒点酸红莓粉,挤上柠檬汁,卷起来酸辣香浓俱全

羊肉和小牛肉混合的Adana Kebap

因为胃口和时间有限,而当地食物里的肉食与面饼种类又特别多,事先想好尝试的Dürüm烤肉卷饼和Tantuni只能错过了。
Tantuni

遗憾
Orhan Pamuk写到,十八九世纪西方游客,包括作家画家对君士坦丁堡的称赞很多带有猎奇性质,他们的视角局限于优美的天际线,瑰丽的历史建筑和浓烈的异国风情,而不想深层了解没落中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制度,文化多样性和宗教宽容,以及对现代化西方化的向往,所以这种赞美并不为希望革新的当地知识分子所欢迎。(Istanbul:Memoir of a City这本书里还同时充满了对曾经国际大都市身份的自豪和战后凋零没落的忧愁。)希望我这样漫不经心的游客没有彻底落入这个类别。
因为主要在市中心转,未能有时间去亚洲区的菜市场和博斯普鲁斯的村庄Bebek和Ortakoy,以及新艺术风建筑普遍的地区Nisintasi,比较遗憾,留待下次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