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mansky的灰姑娘(稍微加了点)
Posted: 2005-02-20 17:08
题记--灰姑娘不让我喜欢而让我发笑。
1月中Kirov在DC演出芭蕾舞剧《灰姑娘》,我有幸看了其中的两场。拖了一个月还是决定要写完观后感,不然将来全忘光了可就得后悔了。
我个人将灰姑娘的魔力归功于伟大的编舞者Alexei Ratmansky,毫不夸张的说这出戏看的就是他的编舞。
http://216.239.63.104/search?q=cache:sC ... =firefox-a
我的偶像Cina 阿姨的老帖子里提到Ratmansky时有这么两段话:
我心爱的Ekaterina Maximova在里头扮演春天.

Ekaterina Maximova & Galina Ulanova
为什么她们,Galina Ulanova, Maya Plisetskaya, Ekaterina Maximova, Natalia Bessmertnova, 年过五十依然拥有少女的雅致呢?
可惜我一点儿都不喜欢Bolshoi的这个版本,除了乏味就是傻。灰姑娘还扎了六、七岁小丫头的羊角辫,让我回忆起高中时候看过的冬瓜茶广告,叫一声“冬瓜茶”那两根辫子就往上翘一翘。哎呦呦,可怜的Prokofiev!我本来就觉得Romeo and Juliet的作曲远远胜过灰姑娘,无论是剧情的发展变化还是人物的复杂性。这下连娱乐性都被破坏光了,我简直不敢对灰姑娘抱什么期望。
虽说如此,知道Diana Vishneva会在1月13日(周四)晚出演灰姑娘后我还是决定要多看这一场。考虑到Kirov著名的涮人没商量, 打定主意当天下午临时买票,如果不是Diana Vishneva演呢我就去听另一场音乐会,免得再度受骗上当。反正我也没听过Richard Strauss声乐作品的现场演出,开开眼界也好。http://www.kennedy-cente.org/calendar/i ... vent=NFCSG 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大明星果然有她特殊的风格,寻常人模仿不来。
谁会喜欢灰姑娘这样的故事呢?一个被继母虐待的姑娘同情比她更可怜的乞丐婆婆,善心得到了回报,她摇身一变为公主,结识并爱上了王子,王子也没有辜负她,最终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嗤!我从小就不喜欢这些骗人的童话。永久的幸福这么容易到手?干了件好事一定会有表扬嘉奖?王子为什么非她不娶?一个晚上蹦蹦跳跳就足够一对恋人了解对方?如果她还在壁炉边擦锅刷碗,满面菜色,衣衫褴褛,时不时被继母和继姐呵斥指使,王子也能同样发现她的魅力并被她吸引?
在我黑暗的内心里认定灰姑娘的一切都是白日做梦,无论是离开她厌恶的环境和人,还是突然拥有美丽的衣服和马车,或是在舞会上被众人追捧,以及最后与王子的团聚。
很多时候平凡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一些起色,一些波折,或许现实会让他们满足,又或许在大多数的日子里只能靠着空想带来满足。开始依赖空想,开始习惯于等待王子和仙女,那么日子只会更加平淡而沉闷,对现状的反感也不曾减少。
我起初不能原谅Prokofiev挑中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为蓝本,如此陈年烂米能煮出什么好饭?看了录像之后觉得很有一些替作曲惋惜,似乎里面很多需要重点打磨的地方都被粗略的一笔带过,难道Ratmansky真能适度地把握和体现作音乐的发展过程和人物塑造吗?
周四在Kennedy Center吃晚饭时我碰到两位和善的老奶奶,她们主动提出帮我看书包好让我去买吃的(我又延续了背书包穿球鞋牛仔裤去看演出的坏习惯,乡下人进了城还是乡下人)。聊天的时候她们提及要去听那场声乐音乐会(我的后备演出),我则答到要看灰姑娘。 她们开心的告诉我周二已经看过灰姑娘并表示很喜欢,评价曰"different choregraphy, different costume, different production, very different"。直到这时我依然无法猜想到底怎么个与众不同呢?
序曲没什么说头,毕竟指挥Agrest不是超人Gergiev,对他也没有心理期望值。何况他还不留给观众足够时间为演员鼓掌,掌声还没落呢他又急急地开始下一段,这种煞风景的行为我很是腹诽了一阵。
大幕拉开,我差点哗一声叫出来,舞台两侧居然由三层钢管支架充当布景,支架的位置甚是靠前且靠中,和油画背景或是壁炉加沙发相比几乎是另一番天地了。
继母和两位继姐为了在舞会里出风头请理发师前来弄头发,和老版本一样灰姑娘可怜兮兮地擦锅抹地,并没有明显的革新。灰姑娘回忆母亲的那一段Vishneva的表演相当打动观众,童年时的美满幸福环绕在周围,梦境结束前的一瞬间她留恋地搂住父母的脖颈,蜷缩在父母的怀抱中,无声哀求“妈妈,不要离开我。” 我也忍不住眼眶湿润,孤独的灰姑娘是否已经习惯了逃离现实去寻找幻想中的快乐和温情。
Vishneva的灰姑娘令我觉得她拥有成为公主的潜质,面对这些不公平和不如意她唯有默默忍耐,压抑着渴望,隐藏着委屈,并不使小性抱怨,并不发脾气泄愤。她等待生活里的转机,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Odelle关于洛桑芭蕾舞比赛的帖子里提起Diana Vishneva94年那段著名的Carmen便给与极高的评价,Cina阿姨等更是屡次夸奖她的表演风格。 她能在高手林立的Kirov里只用一年就升为主要演员,功力不是一般的强。

Diana Vishneva的灰姑娘剧照
接下来好玩的部分来了,一男一女两位舞蹈教师教授三个虚荣的女人跳新舞步。不是常见的宫廷交谊舞,而是夸张甚至带点嘲弄口吻的现代舞, 小伊评价其为“搔首弄姿”。从这里开始真正的“戏妖精”走进了我的心。



Irma Nioradze
看了这些风情十足的照片你们能想象到她变成疯婆子后母会是什么模样吗?
任何图片都无法体现她的偏执、浅薄、妖娆和滑稽,只有看了现场演出才能感受到她对人物恰到好处的扭曲。回来以后我翻遍Kirov的演员列表找她,独舞演员里没有,性格演员里也没有,连群舞都没有,还怀疑她到底是不是Kirov的演员呢?结果人家是资深的主要演员,资历和Yulia Makhalina差不多。没料到Kirov居然安排这么一个镇山法宝来演疯婆子,可谓眼光独到啊!起初吸引我的是年轻貌美的Diana Vishneva,然而当我试图回忆灰姑娘时,脑海里却是一幅幅Irma Nioradze身着黑底大花睡袍腾挪跳跃(实在不能称之为舞蹈)的图像。精力充沛、乐在其中、责无旁贷、花样翻新地出丑,还有谁能象她一样可爱呢?
BBC95《傲慢与偏见》电视剧里Mrs.Bennet在Elizabeth拒绝Mr. Collins的求婚后气急败坏地冲上去尖叫"Mr. Collins!",我每每想到她的语调和神情忍不住大笑不止,甚至倒在床上打滚。当事人一本正经地为了女儿和自己将来的幸福垂死挣扎,而黑心肠的观者却丝毫不同情和怜悯她脆弱的神经。
每个人也许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在寻找那条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很少假设自己是如何的不自量力和荒谬可笑。羡慕前人走过的捷径,以为那就是百试不爽的灵丹,怎奈穿了旁人的水晶鞋连路都走不好哪里还能跳舞哩?
鼠人对音乐的妙解和善用由此可见一斑,他没有简单地将自私刻薄的后母画成人见人厌的反面角色,却突出了她具有代表性的“奋斗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我不喜欢她,可她让我开心,让我意识到自己或是旁人苦苦追求的目标和手段居然这么可笑,这么荒唐!然而当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也许不会有一笑了之的大度和淡泊吧。
老妖婆及其女儿纷纷落马,学不来那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孤芳自赏的社交方式,角落里的灰姑娘专注地吸收着陌生但充满吸引力的舞蹈。听故事的我只记得那些美丽的衣服、饰物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忘记灰姑娘也会跳舞。正如皮姐http://www.pietragalla.com/所说,"Dance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鼠人知道灰姑娘希望告诉别人她的故事,希望能做一点擦壁炉刷锅碗之外的事情,希望唤醒一个被环境催眠了的灵魂。而参加舞会对她来说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契机,让她有舞台展示独自演练过无数次的自我表达。至于更多的嘉奖,她,并不清楚也就不会期待。
啦啦啦,拯救灰姑娘的仙女现身!她带给灰姑娘变身的必要装备,也带来了春夏秋冬四种精灵。四季精灵的舞蹈不像灰姑娘的童话而象征着一个奇异的梦境。我们总相信梦境已经将将现实美化到我们不再愿意回到现实的地步,然而梦境真正来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想像力远远不够描绘梦境的奇幻。所以我们需要艺术、需要不能吃喝穿用的玩意来虚构我们毕生不曾接近的海市蜃楼。最初我们试图从艺术里寻找慰籍,寻找盟友,然而我们寻觅到的往往是与初衷大相径庭的另一种人生、观念或情景,甚至是毫不相干的东西,可是我们亦不感失望,因为我们原本也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影像与实物孰轻孰重?
1月中Kirov在DC演出芭蕾舞剧《灰姑娘》,我有幸看了其中的两场。拖了一个月还是决定要写完观后感,不然将来全忘光了可就得后悔了。
我个人将灰姑娘的魔力归功于伟大的编舞者Alexei Ratmansky,毫不夸张的说这出戏看的就是他的编舞。
http://216.239.63.104/search?q=cache:sC ... =firefox-a
我的偶像Cina 阿姨的老帖子里提到Ratmansky时有这么两段话:
RATMANSKY何许人也?原基辅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后来去加拿大跟EVLYNE HART合作过一段时间,此后去了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那年该团来北京演出时,他也曾在某下午场的7人舞中露面(冯英评价:脚底下干净)。
我一向是个脑筋死硬的呆瓜,看演出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心里发慌。预先读了宝典里的Cinderella舞剧提纲(包括Kirov和Bolshoi的版本、英国Sadlers Wells Ballet的版本和美国National Ballet的版本),借了演出录像仔细研究。后来又有一次,我第一次看PLISETSKAYA表演“牧神午后”的时候,“牧神”一角就是由RATMANSKY扮演的。据说他早已显露出一定的创作能力,有一次NINA她们来北京演出的一个有趣的新古典风格的新作品,就是他给编的。KIROV芭蕾舞团的VAZIEV 团长据说刚开始是请他编导另一个“大戏”,但他的构思与舞美设计发生冲突,偏偏舞美设计是一个“大师级人物”,那部戏就是要突出舞美的,只得中途将他撤下。但VAZIEV觉得RATMANSKY是个人才,不能亏待他,于是就请他转成创作新版“灰姑娘”。这新版果然不同反响,与音乐风格配合绝佳。以后有时间再叙。事实证明,“VA团”(VAZIEV的简称)果然有先见之明,据说现年34岁的RATMANSKY已经被任命为BOLSHOI芭蕾舞团的团长,明年1月就上任。这回KIROV和BOLSHOI该形成更友好的合作关系了吧。我猜测的说

我心爱的Ekaterina Maximova在里头扮演春天.

Ekaterina Maximova & Galina Ulanova
为什么她们,Galina Ulanova, Maya Plisetskaya, Ekaterina Maximova, Natalia Bessmertnova, 年过五十依然拥有少女的雅致呢?
可惜我一点儿都不喜欢Bolshoi的这个版本,除了乏味就是傻。灰姑娘还扎了六、七岁小丫头的羊角辫,让我回忆起高中时候看过的冬瓜茶广告,叫一声“冬瓜茶”那两根辫子就往上翘一翘。哎呦呦,可怜的Prokofiev!我本来就觉得Romeo and Juliet的作曲远远胜过灰姑娘,无论是剧情的发展变化还是人物的复杂性。这下连娱乐性都被破坏光了,我简直不敢对灰姑娘抱什么期望。
虽说如此,知道Diana Vishneva会在1月13日(周四)晚出演灰姑娘后我还是决定要多看这一场。考虑到Kirov著名的涮人没商量, 打定主意当天下午临时买票,如果不是Diana Vishneva演呢我就去听另一场音乐会,免得再度受骗上当。反正我也没听过Richard Strauss声乐作品的现场演出,开开眼界也好。http://www.kennedy-cente.org/calendar/i ... vent=NFCSG 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大明星果然有她特殊的风格,寻常人模仿不来。
谁会喜欢灰姑娘这样的故事呢?一个被继母虐待的姑娘同情比她更可怜的乞丐婆婆,善心得到了回报,她摇身一变为公主,结识并爱上了王子,王子也没有辜负她,最终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嗤!我从小就不喜欢这些骗人的童话。永久的幸福这么容易到手?干了件好事一定会有表扬嘉奖?王子为什么非她不娶?一个晚上蹦蹦跳跳就足够一对恋人了解对方?如果她还在壁炉边擦锅刷碗,满面菜色,衣衫褴褛,时不时被继母和继姐呵斥指使,王子也能同样发现她的魅力并被她吸引?
在我黑暗的内心里认定灰姑娘的一切都是白日做梦,无论是离开她厌恶的环境和人,还是突然拥有美丽的衣服和马车,或是在舞会上被众人追捧,以及最后与王子的团聚。
很多时候平凡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一些起色,一些波折,或许现实会让他们满足,又或许在大多数的日子里只能靠着空想带来满足。开始依赖空想,开始习惯于等待王子和仙女,那么日子只会更加平淡而沉闷,对现状的反感也不曾减少。
我起初不能原谅Prokofiev挑中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为蓝本,如此陈年烂米能煮出什么好饭?看了录像之后觉得很有一些替作曲惋惜,似乎里面很多需要重点打磨的地方都被粗略的一笔带过,难道Ratmansky真能适度地把握和体现作音乐的发展过程和人物塑造吗?
周四在Kennedy Center吃晚饭时我碰到两位和善的老奶奶,她们主动提出帮我看书包好让我去买吃的(我又延续了背书包穿球鞋牛仔裤去看演出的坏习惯,乡下人进了城还是乡下人)。聊天的时候她们提及要去听那场声乐音乐会(我的后备演出),我则答到要看灰姑娘。 她们开心的告诉我周二已经看过灰姑娘并表示很喜欢,评价曰"different choregraphy, different costume, different production, very different"。直到这时我依然无法猜想到底怎么个与众不同呢?
序曲没什么说头,毕竟指挥Agrest不是超人Gergiev,对他也没有心理期望值。何况他还不留给观众足够时间为演员鼓掌,掌声还没落呢他又急急地开始下一段,这种煞风景的行为我很是腹诽了一阵。
大幕拉开,我差点哗一声叫出来,舞台两侧居然由三层钢管支架充当布景,支架的位置甚是靠前且靠中,和油画背景或是壁炉加沙发相比几乎是另一番天地了。
继母和两位继姐为了在舞会里出风头请理发师前来弄头发,和老版本一样灰姑娘可怜兮兮地擦锅抹地,并没有明显的革新。灰姑娘回忆母亲的那一段Vishneva的表演相当打动观众,童年时的美满幸福环绕在周围,梦境结束前的一瞬间她留恋地搂住父母的脖颈,蜷缩在父母的怀抱中,无声哀求“妈妈,不要离开我。” 我也忍不住眼眶湿润,孤独的灰姑娘是否已经习惯了逃离现实去寻找幻想中的快乐和温情。
Vishneva的灰姑娘令我觉得她拥有成为公主的潜质,面对这些不公平和不如意她唯有默默忍耐,压抑着渴望,隐藏着委屈,并不使小性抱怨,并不发脾气泄愤。她等待生活里的转机,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Odelle关于洛桑芭蕾舞比赛的帖子里提起Diana Vishneva94年那段著名的Carmen便给与极高的评价,Cina阿姨等更是屡次夸奖她的表演风格。 她能在高手林立的Kirov里只用一年就升为主要演员,功力不是一般的强。

Diana Vishneva的灰姑娘剧照
接下来好玩的部分来了,一男一女两位舞蹈教师教授三个虚荣的女人跳新舞步。不是常见的宫廷交谊舞,而是夸张甚至带点嘲弄口吻的现代舞, 小伊评价其为“搔首弄姿”。从这里开始真正的“戏妖精”走进了我的心。



Irma Nioradze
看了这些风情十足的照片你们能想象到她变成疯婆子后母会是什么模样吗?
任何图片都无法体现她的偏执、浅薄、妖娆和滑稽,只有看了现场演出才能感受到她对人物恰到好处的扭曲。回来以后我翻遍Kirov的演员列表找她,独舞演员里没有,性格演员里也没有,连群舞都没有,还怀疑她到底是不是Kirov的演员呢?结果人家是资深的主要演员,资历和Yulia Makhalina差不多。没料到Kirov居然安排这么一个镇山法宝来演疯婆子,可谓眼光独到啊!起初吸引我的是年轻貌美的Diana Vishneva,然而当我试图回忆灰姑娘时,脑海里却是一幅幅Irma Nioradze身着黑底大花睡袍腾挪跳跃(实在不能称之为舞蹈)的图像。精力充沛、乐在其中、责无旁贷、花样翻新地出丑,还有谁能象她一样可爱呢?
BBC95《傲慢与偏见》电视剧里Mrs.Bennet在Elizabeth拒绝Mr. Collins的求婚后气急败坏地冲上去尖叫"Mr. Collins!",我每每想到她的语调和神情忍不住大笑不止,甚至倒在床上打滚。当事人一本正经地为了女儿和自己将来的幸福垂死挣扎,而黑心肠的观者却丝毫不同情和怜悯她脆弱的神经。
每个人也许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在寻找那条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很少假设自己是如何的不自量力和荒谬可笑。羡慕前人走过的捷径,以为那就是百试不爽的灵丹,怎奈穿了旁人的水晶鞋连路都走不好哪里还能跳舞哩?
鼠人对音乐的妙解和善用由此可见一斑,他没有简单地将自私刻薄的后母画成人见人厌的反面角色,却突出了她具有代表性的“奋斗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我不喜欢她,可她让我开心,让我意识到自己或是旁人苦苦追求的目标和手段居然这么可笑,这么荒唐!然而当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也许不会有一笑了之的大度和淡泊吧。
老妖婆及其女儿纷纷落马,学不来那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孤芳自赏的社交方式,角落里的灰姑娘专注地吸收着陌生但充满吸引力的舞蹈。听故事的我只记得那些美丽的衣服、饰物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忘记灰姑娘也会跳舞。正如皮姐http://www.pietragalla.com/所说,"Dance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鼠人知道灰姑娘希望告诉别人她的故事,希望能做一点擦壁炉刷锅碗之外的事情,希望唤醒一个被环境催眠了的灵魂。而参加舞会对她来说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契机,让她有舞台展示独自演练过无数次的自我表达。至于更多的嘉奖,她,并不清楚也就不会期待。
啦啦啦,拯救灰姑娘的仙女现身!她带给灰姑娘变身的必要装备,也带来了春夏秋冬四种精灵。四季精灵的舞蹈不像灰姑娘的童话而象征着一个奇异的梦境。我们总相信梦境已经将将现实美化到我们不再愿意回到现实的地步,然而梦境真正来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想像力远远不够描绘梦境的奇幻。所以我们需要艺术、需要不能吃喝穿用的玩意来虚构我们毕生不曾接近的海市蜃楼。最初我们试图从艺术里寻找慰籍,寻找盟友,然而我们寻觅到的往往是与初衷大相径庭的另一种人生、观念或情景,甚至是毫不相干的东西,可是我们亦不感失望,因为我们原本也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影像与实物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