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看电影片单
Posted: 2016-02-22 17:10
今年我看的电影达到安宝出生以来最高数量,到今天除了小李的复仇者还没看,其他被提名了2016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片子都过了一遍。还顺便看了看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和教主小传Steve Jobs,还有之前想看而漏看的Ex Machina。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中年妇女做太久了,虽然都看了,愉悦感却不太高,不少电影看出来都有种,这什么啊的感觉。比起早些年的阿甘正传,肖申克救赎,或是前几年的撞车,都深有不如的感觉。也不知道是我老了文艺细胞不足看不出好来,还是不知不觉中电影变了,讲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手法都是陌生的了,所以我理解不了。
前些天跟弯蜜午饭,两个人就在那说,今年被提名的这些片,几乎都只有一边主角,要么只有男主角(间谍之桥,The Big Short,复仇者,火星人),要么只有女主角(Room,Brooklyn),要么男女主角都没有(Spotlight),比较齐活的也就是Mad Max: Fury Road,而这个故事被提名属于我最最不解的——好吧,Charlies Theron真的很帅很帅很帅,用我弯蜜的话,唯一可以让他变直的女人,我的话则是分分钟可以为她弯成蚊香片;然而,这故事本身实在乏善可陈啊。
当然,现在这么写起来,忽然又觉得,大约一直这样,阿甘正传和肖申克救赎也没有女主,撞车大约也算是没有男女主。
所以一定是我老了。
====================以下全部有剧透==========================
1,The Big Short

这个片是我新年以后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我的感想只有简单的五个字:
完!全!看!不!懂!
真的,我一点没夸张,我如果不是掏钱买了电影票而是电视上看到这个,肯定坚持不了30分钟就得转台。——而且当天是早场电影,整个放映厅里就我一个人在看,一个人!包场!
故事说的是几个金融界的小伙子(或者中年人)在房市最热最高的时候,预见了次贷危机的来临,通过发放保险赚大钱的故事。这就是我静坐看完2个小时得到的梗概,另外一个附加的感想就是Bale真是个好演员,有点虚胖,把那个自闭到有点儿神经质的数学天才演得入木三分。
我看这个电影不懂到什么程度呢,看完当天下午,在微信上抓住小蓝给上课,她连敲字带语音,给我讲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才算勉强了解了这个电影里各种飞快蹦进蹦出跳来跳去的概念,机构,和各种关系。
为什么不懂呢,最主要的一点,我压根不知道贷款是怎么运作的。在小蓝给我讲之前,我的概念就是买房子贷款就去银行,银行给你钱。至于银行从哪拿钱(因为我觉得银行就是有钱的呀),怎么处理这些贷款,最后又怎么包装了卖到市场上,我从来都毫无概念。
虽然算是经历了09年的金融风暴,我却根本不懂什么叫Sublime/次贷,也不知道影片里里面人兴奋的谈论的什么AAA啊,B啊之类的到底是啥意思,也没看懂那个戴着黑色塑料片的女人说的如果我不给人家就到隔壁去如何如何,也不懂什么叫default,总而言之,不懂概念,不懂相互因果关系,所以完全没有看懂这些人都瞎兴奋个什么劲儿。就只能微弱的根据已知历史推测了Bale演的这个牛人,以及皮特带的两个孩子,还有Steve Carell的那个公司的全部人,大概是在房地产市场一红千里的时候预先看出了房地产市场要泡沫,于是拿这个想法创造了个保险,把保险卖给各大银行金融机构,每月付钱,然而万一泡沫则可以得到巨额赔偿。卖保险的时候人们都觉得他们疯了,因为房地产市场怎会破灭;然而最终破灭的时候他们果然也得到了巨额赔偿,于是发大财了,大概这样?
我觉得我应该不会是唯一一个看不懂的,大概电影也想到了这个,提到某些概念的时候,还安排的漂亮的小姑娘们出来客串名词解释——然而我连名词解释也听不懂,好悲催。
总之我一头雾水的看完出来,除了迷糊,印象比较深的就是Bale塑造的这个人,说话的方式,各种微弱的小动作小习惯,都无一不表现他的神经质和自闭;皮特在这里面扮演的是一个功成名就已退休的牛人,两个小男孩从他那儿听取意见,戏份不多,出来又是一副Alpha男样;Steve Carell大概应该算这个片里的男主了(如果非要说有个男主的话),人物分到的情节和性格都比其他几个人丰满,有悲伤过去(他哥跳楼自杀了),有悲悯之心(对这个信用体系作假的系统十分愤怒),等等等等。
所以,故事因果没看懂,对一众帅哥或兴奋或愤怒或无奈的各种情绪自然也就跟不上,默默然离开了电影院。
回来以后听人说起有这本书,去搜了一下,赫然发现跟Moneyball同一个作者,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照啊,虽然没看懂,我看的时候却一直有种叙事方式有很熟悉的感觉,跟当年看Moneyball一样一样的,只不过我碰巧熟悉棒球所以那个片可以看得很顺。想到这里,赶紧又去搜制片人,果然也是皮特。
原来如此嘛。
当然,感谢小蓝的上课,我觉得我听完以后大概,似乎,是懂了。所以等dvd出来或者会再看一次,也许能看明白点。
2, Room

这个电影,刚看出来我感觉有点莫名:说感动似乎无突出泪点;说紧张也没有特别揪心的地方;说压抑吧也没有,愉悦轻松就更说不上——大概只有短短的一瞬间的快乐释然,然而很快也就过去。
简单的说,两边不着,很困惑。
我之前没有看过书,先在线看了Trailer才去,所以看之前对情节有一点想象,凭这点想象,我认为我会喜欢,甚至预见我说不定会掉眼泪什么的。
我看之前想象是这样:一对母子被禁闭在某一个地方,小男孩从出生就被困小屋,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妈妈在有限的周遭条件里给他创造出一个似乎还算安逸快乐正常的环境,让这个男孩不至于以为自己被幽闭,简单说,有点像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立意。当然结局要是两个人被解救出来,妈妈带着小男孩儿重新认识美丽新世界,大团圆大欢喜。
光想象这个故事仿佛应该是冲突激烈高潮迭起紧张刺激,然而整个电影其实拍得相当淡化,无论是被禁闭的日子里的各种不幸,还是获救以后面对久违的(或从未谋面的)大千世界的冲击。
电影的前大约不到一半是关于母子在禁闭小屋的生活,妈妈怎么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貌似正常的生活环境;大约一半的时候他们被救了出去,然而情况在这里急转直下,儿子出到外面的世界初初虽然震惊,慢慢的却也适应了;倒是妈妈忽然崩溃了,好像孩子有了托付,自己终于可以沉浸到这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中去。
故事有一个小细节,她出来以后发现父母离婚了,母亲跟一个从前家里的朋友在一起了,父亲赶过来跟她见面,却不能直视这个孩子(因为是她被那个囚禁她的人强奸生下来的),女儿强迫父亲看她儿子一眼,父亲做不到,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她母亲及她母亲的先生对这个孩子很好,慢慢的给他时间适应。而这个妈妈,则开始嗑药,沉默不语,易怒,差点丢了命。
应该说其实很符合事实,人在大变故并且失去内心支柱以后,如果无法面对,就是这种一崩千里的状态。
后来有个电视采访,主持人问她,当时生下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把这个孩子送出来,让他有更好的生活的机会。这姑娘顿时迟疑了,说,可是,他有我啊。
于是我有种不甚舒服的幡然醒悟的感觉,这故事,更多的是在说在这个妈妈绝境之中,这个儿子是怎样成为她的精神支柱,以至于她在那七年里没有垮掉,而不是相反;也完全说明了为什么她一旦获救,回到外界以后短暂的清明就迅速崩溃。
大约是个深刻的主题,然而太不符合我想看的了,所以没法感动,就不好评了。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中年妇女做太久了,虽然都看了,愉悦感却不太高,不少电影看出来都有种,这什么啊的感觉。比起早些年的阿甘正传,肖申克救赎,或是前几年的撞车,都深有不如的感觉。也不知道是我老了文艺细胞不足看不出好来,还是不知不觉中电影变了,讲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手法都是陌生的了,所以我理解不了。
前些天跟弯蜜午饭,两个人就在那说,今年被提名的这些片,几乎都只有一边主角,要么只有男主角(间谍之桥,The Big Short,复仇者,火星人),要么只有女主角(Room,Brooklyn),要么男女主角都没有(Spotlight),比较齐活的也就是Mad Max: Fury Road,而这个故事被提名属于我最最不解的——好吧,Charlies Theron真的很帅很帅很帅,用我弯蜜的话,唯一可以让他变直的女人,我的话则是分分钟可以为她弯成蚊香片;然而,这故事本身实在乏善可陈啊。
当然,现在这么写起来,忽然又觉得,大约一直这样,阿甘正传和肖申克救赎也没有女主,撞车大约也算是没有男女主。
所以一定是我老了。
====================以下全部有剧透==========================
1,The Big Short

这个片是我新年以后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我的感想只有简单的五个字:
完!全!看!不!懂!
真的,我一点没夸张,我如果不是掏钱买了电影票而是电视上看到这个,肯定坚持不了30分钟就得转台。——而且当天是早场电影,整个放映厅里就我一个人在看,一个人!包场!
故事说的是几个金融界的小伙子(或者中年人)在房市最热最高的时候,预见了次贷危机的来临,通过发放保险赚大钱的故事。这就是我静坐看完2个小时得到的梗概,另外一个附加的感想就是Bale真是个好演员,有点虚胖,把那个自闭到有点儿神经质的数学天才演得入木三分。
我看这个电影不懂到什么程度呢,看完当天下午,在微信上抓住小蓝给上课,她连敲字带语音,给我讲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才算勉强了解了这个电影里各种飞快蹦进蹦出跳来跳去的概念,机构,和各种关系。
为什么不懂呢,最主要的一点,我压根不知道贷款是怎么运作的。在小蓝给我讲之前,我的概念就是买房子贷款就去银行,银行给你钱。至于银行从哪拿钱(因为我觉得银行就是有钱的呀),怎么处理这些贷款,最后又怎么包装了卖到市场上,我从来都毫无概念。
虽然算是经历了09年的金融风暴,我却根本不懂什么叫Sublime/次贷,也不知道影片里里面人兴奋的谈论的什么AAA啊,B啊之类的到底是啥意思,也没看懂那个戴着黑色塑料片的女人说的如果我不给人家就到隔壁去如何如何,也不懂什么叫default,总而言之,不懂概念,不懂相互因果关系,所以完全没有看懂这些人都瞎兴奋个什么劲儿。就只能微弱的根据已知历史推测了Bale演的这个牛人,以及皮特带的两个孩子,还有Steve Carell的那个公司的全部人,大概是在房地产市场一红千里的时候预先看出了房地产市场要泡沫,于是拿这个想法创造了个保险,把保险卖给各大银行金融机构,每月付钱,然而万一泡沫则可以得到巨额赔偿。卖保险的时候人们都觉得他们疯了,因为房地产市场怎会破灭;然而最终破灭的时候他们果然也得到了巨额赔偿,于是发大财了,大概这样?
我觉得我应该不会是唯一一个看不懂的,大概电影也想到了这个,提到某些概念的时候,还安排的漂亮的小姑娘们出来客串名词解释——然而我连名词解释也听不懂,好悲催。
总之我一头雾水的看完出来,除了迷糊,印象比较深的就是Bale塑造的这个人,说话的方式,各种微弱的小动作小习惯,都无一不表现他的神经质和自闭;皮特在这里面扮演的是一个功成名就已退休的牛人,两个小男孩从他那儿听取意见,戏份不多,出来又是一副Alpha男样;Steve Carell大概应该算这个片里的男主了(如果非要说有个男主的话),人物分到的情节和性格都比其他几个人丰满,有悲伤过去(他哥跳楼自杀了),有悲悯之心(对这个信用体系作假的系统十分愤怒),等等等等。
所以,故事因果没看懂,对一众帅哥或兴奋或愤怒或无奈的各种情绪自然也就跟不上,默默然离开了电影院。
回来以后听人说起有这本书,去搜了一下,赫然发现跟Moneyball同一个作者,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照啊,虽然没看懂,我看的时候却一直有种叙事方式有很熟悉的感觉,跟当年看Moneyball一样一样的,只不过我碰巧熟悉棒球所以那个片可以看得很顺。想到这里,赶紧又去搜制片人,果然也是皮特。
原来如此嘛。
当然,感谢小蓝的上课,我觉得我听完以后大概,似乎,是懂了。所以等dvd出来或者会再看一次,也许能看明白点。
2, Room

这个电影,刚看出来我感觉有点莫名:说感动似乎无突出泪点;说紧张也没有特别揪心的地方;说压抑吧也没有,愉悦轻松就更说不上——大概只有短短的一瞬间的快乐释然,然而很快也就过去。
简单的说,两边不着,很困惑。
我之前没有看过书,先在线看了Trailer才去,所以看之前对情节有一点想象,凭这点想象,我认为我会喜欢,甚至预见我说不定会掉眼泪什么的。
我看之前想象是这样:一对母子被禁闭在某一个地方,小男孩从出生就被困小屋,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妈妈在有限的周遭条件里给他创造出一个似乎还算安逸快乐正常的环境,让这个男孩不至于以为自己被幽闭,简单说,有点像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立意。当然结局要是两个人被解救出来,妈妈带着小男孩儿重新认识美丽新世界,大团圆大欢喜。
光想象这个故事仿佛应该是冲突激烈高潮迭起紧张刺激,然而整个电影其实拍得相当淡化,无论是被禁闭的日子里的各种不幸,还是获救以后面对久违的(或从未谋面的)大千世界的冲击。
电影的前大约不到一半是关于母子在禁闭小屋的生活,妈妈怎么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貌似正常的生活环境;大约一半的时候他们被救了出去,然而情况在这里急转直下,儿子出到外面的世界初初虽然震惊,慢慢的却也适应了;倒是妈妈忽然崩溃了,好像孩子有了托付,自己终于可以沉浸到这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中去。
故事有一个小细节,她出来以后发现父母离婚了,母亲跟一个从前家里的朋友在一起了,父亲赶过来跟她见面,却不能直视这个孩子(因为是她被那个囚禁她的人强奸生下来的),女儿强迫父亲看她儿子一眼,父亲做不到,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她母亲及她母亲的先生对这个孩子很好,慢慢的给他时间适应。而这个妈妈,则开始嗑药,沉默不语,易怒,差点丢了命。
应该说其实很符合事实,人在大变故并且失去内心支柱以后,如果无法面对,就是这种一崩千里的状态。
后来有个电视采访,主持人问她,当时生下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把这个孩子送出来,让他有更好的生活的机会。这姑娘顿时迟疑了,说,可是,他有我啊。
于是我有种不甚舒服的幡然醒悟的感觉,这故事,更多的是在说在这个妈妈绝境之中,这个儿子是怎样成为她的精神支柱,以至于她在那七年里没有垮掉,而不是相反;也完全说明了为什么她一旦获救,回到外界以后短暂的清明就迅速崩溃。
大约是个深刻的主题,然而太不符合我想看的了,所以没法感动,就不好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