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读别人的故事

Posted: 2005-02-25 14:24
by helenClaire
由JUN的读书报告引发了一些读传记的感想。

我问JUN关于居里夫人传记里的obsessive一词指什么具体内容的时候,心里是有些猜测的。我不认为obsessive是个正面的词汇,它多多少少带些贬意,形容一个无法控制的甚至病态的状态。同样是热情不懈的追求,一本卖得好的宗教教化书名是<<The Purpose-driven Life>>,用词就正面多了。JUN的补充介绍果然证实了这一点。
由此想到传记作品的倾向性。
传记有一种是自传,谁说过的,自传只能当故事读的?我手上一本富兰克林的传记有些介于自传和他传之间。书的主要篇幅由富兰克林本人的信件,文章,和自传摘选构成,由编者挑含有代表性的东西按时间顺序排列。证据确凿不能自圆其说的--比如典当一节--史学家会给读者点一下。那么读者难免要想,这会不会是冰山一角,抓住一处,漏了十处?再者,富兰克林是一个留下大量笔墨的历史人物,使得这种传记方法成为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象他的。
他传虽然能给读者提供各方面的材料和角度,但作者往往有个鲜明的观点。象简奥斯汀、居里夫人这样的人物,早有多本传记出版流传。如果没有新的史实发现,新的评价角度,便没有出新书的学术和商业价值。
先说新的史实,为什么会在以前的传记里不出现呢?很多时候是两个原因:1) 这个材料被讳莫如深地隐藏了。2) 这个材料的价值在以前没有被传记作者意识到。
前者,至少用当年的道德价值观评价的话,往往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它们被挖掘出来,给历史人物增添的多是背光暗影的层次感。后者,则是甲之垃圾乙之宝藏,和时代潮流大大有关。
以Claire Tomalin的<<Jane Austen : a life>>为例。Jane Austen 生前是个低调的人物,留下的私人东西并不多。她兄长写过关于她的简短传记,自然是扬善的基调,形容她为生活没有波浪,品行端正的维多利亚淑女。Claire Tomalin的书里,能挖掘的关于Jane Austen 本人的新东西并不多。于是她大量的篇幅,一是叙述那个年代的风俗习俗和社会环境,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清明上河图;二是搜集了许多Jane Austen 亲友的材料,尤其那个嫁了法国贵族很可拿来八挂的表姐,细细罗列出来。两者加在一起,烘托仍然面目模糊的主要人物。给已有史实赋予新的涵意方面,作者则象多数传记作者一样,出发点是打破已有观念。不是都说Jane Austen 一辈子生活平淡吗?那就找找看,一定有痛苦的。
Claire Tomalin很强调过两点。一个是Austen家的幼子有遗传残疾,被送到外面去养着,始终不和家人住在一起。简和弟弟分离,产生了心理创伤。我觉得这个是不太有说服力,尤其Austen家的做法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不存在无情或出格的地方。作者评价角度明显带了现代的家庭观点。另一个是简的父亲突然宣布搬家去Bath, 据说简震动极大,当时几乎晕厥,过后在多封信件中表达过离开出生成长之地的彷徨和悲哀。在Bath的几年里没有写过小说。这个论点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却也不能排除人家姑娘在那温柔富贵乡夜夜笙歌不思返 (别忘了她一个亲戚可是说过十七岁时的简是个舞会上的社交蝴蝶来着),日日睡到日上三杆,下午忙着做头发试新衣打扮自己,享乐太多时间太少,哪里有心思写小说。 :lol:

新的评价角度,一样很受潮流影响。对已被千百次评论过的人物,加些砖瓦的工作还是受欢迎,关键是个比例尺度的掌握。读一点周质平的<<深情五十年>>节选,感觉每两句话里有一句是替胡适设身处地地做辩解,实在没有必要。其它的传记也往往在自己的新观点上不成比例地大做文章,好象其重要性可以盖过其它早已公开的史实似的。
JUN说的传记小说的“学术要求”点明了上面现像的原因。传记和科学研究论文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孩子,大量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做一小步推进。从大背景看,这点小小的新东西可能微不足道,从作者角度讲,那是他/她的心血,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篇幅上的重要,不能直接等同于重要性本身。

其实读传记最大的抱怨是书太厚,动辄四、五百页,不是真正感兴趣的人物,根本不想把书举起来。感兴趣的人物呢,读好几本他/她的传记,一边读一边心里想,尽管把事实说出来,我自会八挂,不劳作者你给我架眼镜递拐杖地。正是生命不息,八挂不止,被人说成obsessive也在所不辞,还要驳斥一句:我这是purpose-driven!懂吗? :lol:

Posted: 2005-02-25 14:29
by Elysees
占一下...坐着仰慕的看着海伦

Posted: 2005-02-25 15:05
by Jun
In academia, these authors are required and thus get into the habit of having a thesis then collecting "evidence" to "prove" their argument. This method may work for science, but in social "science" it often results in some biased, one-sided, distorted, and even comical work.

Posted: 2005-02-25 16:42
by 笑嘻嘻
我瞧着这第二点也不那么有说服力。

Posted: 2005-02-25 18:30
by Jun
所以我一般不爱看正儿八经的传记,都是事先想好了主题再收集证据支持自己的主题的,一点儿也不可靠。大选前出了不十和开里的许多传记,我看一眼封面就知道里头说什么,没劲。除非有八卦,而且还得是我有兴趣的人的传记,姑且读一读。比传记更信不得的是自传。靠!自传就是自我粉饰,没一句话信得。不仅传专门挑好的事儿说,而且还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特地把要紧的事和想法藏起来,双重没劲。安徒生的自传,毛姆的自传,Graham Greene的自传,柯南道尔的自传,没一个反映出真实人生和心理的。

Posted: 2005-02-28 12:05
by tiffany
不是都说Jane Austen 一辈子生活平淡吗?那就找找看,一定有痛苦的。
看到这个让我想起harry potter,当harry在家门口被dementor袭击的时候,他那个肥表哥倒地不起,harry不禁想到,他有什么难过伤心绝望事?人人都有,就是使劲挖掘之让我觉得有些损。

Posted: 2005-02-28 13:51
by 洛洛
问题是你把创伤暴露给别人看别人还不屑一看,认为不过是小事一桩,更惨。

Posted: 2005-02-28 15:40
by 笑嘻嘻
洛洛 wrote:问题是你把创伤暴露给别人看别人还不屑一看,认为不过是小事一桩,更惨。
可不就是。

Posted: 2005-02-28 16:32
by Jun
It depends on whose dirt it is. You have to be a celebrity to have a bunch of people digging for your dirt.

Posted: 2005-02-28 16:36
by Knowing
Tell me about it. I have to constantly make new friends to listen to my issues because old ones have lost interest so quickly. That's the sad part of being an average Joe. :shock: :verysad:

Posted: 2005-03-02 12:58
by helenClaire
Jun wrote:自传就是自我粉饰,没一句话信得。不仅传专门挑好的事儿说,而且还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特地把要紧的事和想法藏起来,双重没劲。安徒生的自传,毛姆的自传,Graham Greene的自传,柯南道尔的自传,没一个反映出真实人生和心理的。
那么读自传就要象狂人读中国历史一样,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来。不只读作者说了什么,更要读作者没说什么。 :-)
说实在的,自传很难写啊,心眼还不偏到胳肢窝里去了,当然是我处处美好,世人都对我不起。写出来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的。

Re: 读别人的故事 (完)

Posted: 2005-03-02 13:37
by 笑嘻嘻
helenClaire wrote: 其实读传记最大的抱怨是书太厚,动辄四、五百页,不是真正感兴趣的人物,根本不想把书举起来。感兴趣的人物呢,读好几本他/她的传记,一边读一边心里想,尽管把事实说出来,我自会八挂,不劳作者你给我架眼镜递拐杖地。正是生命不息,八挂不止,被人说成obsessive也在所不辞,还要驳斥一句:我这是purpose-driven!懂吗? :lol:
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