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夜读《孤独的小说家》
Posted: 2016-07-11 13:08
独立日长周末,我们跟朋友结伴带娃露营。(也不能算是露营,其实是订的露营地的小木屋。)虽然带娃出门玩通常累得贼死,但是上次露营还是在阿拉斯加,而且我们自己出门玩的时候也是累得贼死嘛,所以我还是头天兴冲冲地买了10只鸡腿给腌上了。第二天一早,我们塞满一车的吃的喝的,还有四只睡袋,差点关不上车门,就出发了。
等我们转来转去地开到宿营地,朋友已经升起火了。现代人总是想要把家务外包,缩短做饭/吃饭时间,仿佛总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一回到树林子里,都不需要自己打猎,只不过用买来的非常易燃的木柴,把买来的食物材料从车上搬下来烤熟,就足够几个大人慢悠悠地消耗掉半天。露营地有分年龄段的给小朋友的活动,活动结束,团圆追着几个大几岁的小朋友跑,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不停地把烧烤就着水果,热汤,茶饮吃了下去。每逢佳节胖三斤。公园办公室的门外有颗结满了红绿果子的李子树,树下有个小蓄水池,细小的孑孓在浅池子里扭来扭去,几只蝌蚪可能很有种老鼠掉进米缸里的幸福感。这是团圆第一次看见图书外的蝌蚪,不免极度兴奋,尤其刚刚组织活动的时候有个看着特别像环保加州土著的娘带着个熊孩子捞起来一只算作自己找到的昆虫,我奋力搏斗阻止了她们也想捞起一只的想法。这些是pacific tree frog,长大后去往潮湿的林地。据说晚上能听见“它们的歌声”。我对青蛙唱歌不是很稀罕,原来在德州的时候,我们家墙根外面天天有一两只青蛙在叫。完全不能理解它们是怎么在那么干旱的地带唱墙根儿。某人此时鄙夷地回答我:“咱们家对面有个creek,里面都是青蛙。”
九点钟,宿营地的安静时间开始,小土坡外的林子里青年男女们弹吉他合唱的歌声渐渐消散,大家开始扑灭营火。仿佛林间嬉戏的演出结束拉上帷幕一般,天黑之后的红木林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暗把树林压成一个没有深度失去路线的薄片贴在你脸的周围,去厕所的短途路线被黑笔涂抹干净成为在黑幕中的小小探险。笔直的红木是重彩黑笔刷出的唯一维度,那是一条黑漆漆的通天之路,通向隧道尽头的一小片星子。我们打着手电把没能塞进肚子的吃的东西,塞进简易冰箱,塞进防熊铁柜。我带上团圆,某人带上睡袋走进我们的小木屋。这是一间非常非常小的木屋,四架粗实木打造的异常结实的上下铺,像拼七巧板一样挤满小屋子。这就是全部家具。我拨开门边的灯开关,最里面的墙角有个黑色的小东西一溜烟儿跑了下去。我把想说的话,想尖的叫,都默默地吞了下去。默不作声地低头往远处床下看了一眼,是只小老鼠。团圆看到上下铺照例非常兴奋,把小哥哥捉到的两只蝈蝈精心放在门边,马上爬到门边上铺有说有笑。
某人随后进门把睡袋往床垫上一扔,说道自己要去厕所就出门了。我浑身紧张奋力想把团圆的注意力淹没在说笑之中,小团子忽然问我:“那个动的是什么?”我如被捉到的贼一般自动转头看向刚刚老鼠跑掉的角落,一只很小的老鼠又站在那里。它深灰色的身体,近脸部毛转浅灰,小脸完全是粉红色的。绘本里经常有小老鼠的身影,可以说这只老鼠的小模样超过所有绘本的美貌。我一下没忍住,一声短促的尖叫终于迸发出来。某人的头从门口探进来:“怎么了?”小老鼠随之又一溜烟儿地跑了。我与某人打着手电再在四个床底下找,再也不见小老鼠的踪影。我觉得我并没有本事围剿两只老鼠,所以鸵鸟地觉得找到也没有办法。事后我把小老鼠的俊俏模样给某人形容了一番,某人非常短地骂了句脏话,说:“说明它们根本不会走的,它们的窝在那儿。”我消化了一下这句话,问道:“你是说它们是因为是baby老鼠才漂亮,不是因为是特殊品种才漂亮?”某人闷闷地不作答。
某人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出门上厕所去了。团圆坐在上铺,四只小脚丫当啷在床外,两双黑眼睛目不转睛地向下看着我。我站在四架上下铺围出小小舞台上,觉得有义务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就开始讲述我小时候在托儿所睡不着,经常看到大老鼠出来在小朋友的小床下面走。有时候能听到老师在走廊里大呼小叫,但是我当时一点不觉得老鼠有什么可怕的。最后终于所有人都安顿在睡袋里,大家都假装不经意地挑选了远离老鼠出没的那面墙的床,反正这屋里床多。我在团圆床之间跳来跳去,等到所有人都睡着了,我终于可以放松一点,但是精神得完全睡不着。好在我把中英两个kindle都带在身边,露营地里是没有手机信号的。这个时候我只想看一点非常安神的书,好尽快入睡。有一类日本的散文和小说,味道非常淡,像白开水一样,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本日文就是这样的。这类书特别有安抚情绪的作用,我从中文kindle里挖出《孤独的小说家》打开来读,运气真好,这正是一本这样的书。
《孤独的小说家》讲中年丧偶的男作家,青田耕平,除出出道时获过新人奖,十年来一直籍籍无名,出书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约稿的出版社越来越少,出书印数也在减少。稿酬刚刚够维持自己与独子小池的生活。小说波澜不惊,充满单亲爸爸与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琐事,与日本出版业的细节。耕平的生活像任何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一样,在固定的几个熟悉地点出没,时间表围绕交稿与儿子小池的日常。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表达与警句,但是完全不让人腻味。我用阅读抵挡被黑暗围困的恐惧。耕平的日常让人有种回到正常轨道的安抚感。我一口气看了小半本,终于昏然入睡。
再拿起来看是回到家里。耕平的命运让我牵肠挂肚,同时看到40%的时候,耕平简单的日常,以照顾儿子起居为每日起床吃饭的时间表,中间的空档是自己的工作时间,晚上入睡时间是唯一可以自由控制,见见朋友,约约会。(日本看来允许小孩子自己在家。)这些真是白开水一样的描述,很让我产生共鸣。中年生活,在别人眼里营营役役,只有自己知道每个按部就班的细节里的个中滋味。小说的结尾一章,是精心等待的高潮,虽然读到中间已经猜到结尾,虽然仍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像控制一部交响乐的高潮部分,每一个句子都像是在重音句推出,节奏非常非常好。整整一章,我读的时候,都像是能听到交响音乐声。
作者石田衣良,1960年出生,1997年37岁时获得新人奖,之后连续3年入围文化秋冬出版社主办的直木奖,2003年43岁时获第129届直木奖。代表作是池袋西口公园系列。我看网上评论中的摘抄段落。池袋西口公园系列应该跟《孤独的小说家》的写法完全不同,刻画要深刻得多。可惜没有kindle版,我很想读。那么《孤独小说家》中的青田耕平其实是有一部分夫子自道的咯?青平甚至获得与作者石田一样的对女性人物描写细腻的评价,并且还加以解释说对另一性别描写的成功是好的小说家的基础。小说中把文化秋冬的直木奖,改成了文化秋冬主办的直本奖,以至于我后来看wiki老觉得自己读了错别字。所以这本小说里之所以描写波澜不惊,全部都是正面细节,没有反面人物深知没有反面心理描写,也是因为对日本出版界的描写有很大程度的真实度吧?半路出家,终成正果的作家回望来路,感谢一路上同行与编辑的扶持。这可能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
完
等我们转来转去地开到宿营地,朋友已经升起火了。现代人总是想要把家务外包,缩短做饭/吃饭时间,仿佛总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一回到树林子里,都不需要自己打猎,只不过用买来的非常易燃的木柴,把买来的食物材料从车上搬下来烤熟,就足够几个大人慢悠悠地消耗掉半天。露营地有分年龄段的给小朋友的活动,活动结束,团圆追着几个大几岁的小朋友跑,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不停地把烧烤就着水果,热汤,茶饮吃了下去。每逢佳节胖三斤。公园办公室的门外有颗结满了红绿果子的李子树,树下有个小蓄水池,细小的孑孓在浅池子里扭来扭去,几只蝌蚪可能很有种老鼠掉进米缸里的幸福感。这是团圆第一次看见图书外的蝌蚪,不免极度兴奋,尤其刚刚组织活动的时候有个看着特别像环保加州土著的娘带着个熊孩子捞起来一只算作自己找到的昆虫,我奋力搏斗阻止了她们也想捞起一只的想法。这些是pacific tree frog,长大后去往潮湿的林地。据说晚上能听见“它们的歌声”。我对青蛙唱歌不是很稀罕,原来在德州的时候,我们家墙根外面天天有一两只青蛙在叫。完全不能理解它们是怎么在那么干旱的地带唱墙根儿。某人此时鄙夷地回答我:“咱们家对面有个creek,里面都是青蛙。”
九点钟,宿营地的安静时间开始,小土坡外的林子里青年男女们弹吉他合唱的歌声渐渐消散,大家开始扑灭营火。仿佛林间嬉戏的演出结束拉上帷幕一般,天黑之后的红木林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暗把树林压成一个没有深度失去路线的薄片贴在你脸的周围,去厕所的短途路线被黑笔涂抹干净成为在黑幕中的小小探险。笔直的红木是重彩黑笔刷出的唯一维度,那是一条黑漆漆的通天之路,通向隧道尽头的一小片星子。我们打着手电把没能塞进肚子的吃的东西,塞进简易冰箱,塞进防熊铁柜。我带上团圆,某人带上睡袋走进我们的小木屋。这是一间非常非常小的木屋,四架粗实木打造的异常结实的上下铺,像拼七巧板一样挤满小屋子。这就是全部家具。我拨开门边的灯开关,最里面的墙角有个黑色的小东西一溜烟儿跑了下去。我把想说的话,想尖的叫,都默默地吞了下去。默不作声地低头往远处床下看了一眼,是只小老鼠。团圆看到上下铺照例非常兴奋,把小哥哥捉到的两只蝈蝈精心放在门边,马上爬到门边上铺有说有笑。
某人随后进门把睡袋往床垫上一扔,说道自己要去厕所就出门了。我浑身紧张奋力想把团圆的注意力淹没在说笑之中,小团子忽然问我:“那个动的是什么?”我如被捉到的贼一般自动转头看向刚刚老鼠跑掉的角落,一只很小的老鼠又站在那里。它深灰色的身体,近脸部毛转浅灰,小脸完全是粉红色的。绘本里经常有小老鼠的身影,可以说这只老鼠的小模样超过所有绘本的美貌。我一下没忍住,一声短促的尖叫终于迸发出来。某人的头从门口探进来:“怎么了?”小老鼠随之又一溜烟儿地跑了。我与某人打着手电再在四个床底下找,再也不见小老鼠的踪影。我觉得我并没有本事围剿两只老鼠,所以鸵鸟地觉得找到也没有办法。事后我把小老鼠的俊俏模样给某人形容了一番,某人非常短地骂了句脏话,说:“说明它们根本不会走的,它们的窝在那儿。”我消化了一下这句话,问道:“你是说它们是因为是baby老鼠才漂亮,不是因为是特殊品种才漂亮?”某人闷闷地不作答。
某人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出门上厕所去了。团圆坐在上铺,四只小脚丫当啷在床外,两双黑眼睛目不转睛地向下看着我。我站在四架上下铺围出小小舞台上,觉得有义务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就开始讲述我小时候在托儿所睡不着,经常看到大老鼠出来在小朋友的小床下面走。有时候能听到老师在走廊里大呼小叫,但是我当时一点不觉得老鼠有什么可怕的。最后终于所有人都安顿在睡袋里,大家都假装不经意地挑选了远离老鼠出没的那面墙的床,反正这屋里床多。我在团圆床之间跳来跳去,等到所有人都睡着了,我终于可以放松一点,但是精神得完全睡不着。好在我把中英两个kindle都带在身边,露营地里是没有手机信号的。这个时候我只想看一点非常安神的书,好尽快入睡。有一类日本的散文和小说,味道非常淡,像白开水一样,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本日文就是这样的。这类书特别有安抚情绪的作用,我从中文kindle里挖出《孤独的小说家》打开来读,运气真好,这正是一本这样的书。
《孤独的小说家》讲中年丧偶的男作家,青田耕平,除出出道时获过新人奖,十年来一直籍籍无名,出书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约稿的出版社越来越少,出书印数也在减少。稿酬刚刚够维持自己与独子小池的生活。小说波澜不惊,充满单亲爸爸与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琐事,与日本出版业的细节。耕平的生活像任何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一样,在固定的几个熟悉地点出没,时间表围绕交稿与儿子小池的日常。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表达与警句,但是完全不让人腻味。我用阅读抵挡被黑暗围困的恐惧。耕平的日常让人有种回到正常轨道的安抚感。我一口气看了小半本,终于昏然入睡。
再拿起来看是回到家里。耕平的命运让我牵肠挂肚,同时看到40%的时候,耕平简单的日常,以照顾儿子起居为每日起床吃饭的时间表,中间的空档是自己的工作时间,晚上入睡时间是唯一可以自由控制,见见朋友,约约会。(日本看来允许小孩子自己在家。)这些真是白开水一样的描述,很让我产生共鸣。中年生活,在别人眼里营营役役,只有自己知道每个按部就班的细节里的个中滋味。小说的结尾一章,是精心等待的高潮,虽然读到中间已经猜到结尾,虽然仍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像控制一部交响乐的高潮部分,每一个句子都像是在重音句推出,节奏非常非常好。整整一章,我读的时候,都像是能听到交响音乐声。
作者石田衣良,1960年出生,1997年37岁时获得新人奖,之后连续3年入围文化秋冬出版社主办的直木奖,2003年43岁时获第129届直木奖。代表作是池袋西口公园系列。我看网上评论中的摘抄段落。池袋西口公园系列应该跟《孤独的小说家》的写法完全不同,刻画要深刻得多。可惜没有kindle版,我很想读。那么《孤独小说家》中的青田耕平其实是有一部分夫子自道的咯?青平甚至获得与作者石田一样的对女性人物描写细腻的评价,并且还加以解释说对另一性别描写的成功是好的小说家的基础。小说中把文化秋冬的直木奖,改成了文化秋冬主办的直本奖,以至于我后来看wiki老觉得自己读了错别字。所以这本小说里之所以描写波澜不惊,全部都是正面细节,没有反面人物深知没有反面心理描写,也是因为对日本出版界的描写有很大程度的真实度吧?半路出家,终成正果的作家回望来路,感谢一路上同行与编辑的扶持。这可能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