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赵紫阳葬礼

Posted: 2005-02-27 1:01
by
赵紫阳1月17日去世,好多报纸都登了。某人原来当公务员的时候,单位里有不少赵间接提拔起来的人,所以组织起来去吊唁.我们错过了他们集体去的那一次,下午跟一个朋友约了单独去。本来是怀着看热闹的心,但是上了路心情就开始沉重.这个文革前的广东省委副书记,以"会养猪" 而被周总理熟知的陶铸的得力助手,改革开放后又因为民间口碑"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成了著名的善于解决农村问题的省领导,然后走马上任新中国第三任总理,继而是胡耀邦后的总书记,领导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因为既得利益者无法撼动,搞出了价格双轨制,一时官倒横行,民怨沸腾,退出权力核心成为定数.又因89事件晚年被软禁16年,最后无声无息死在北京闹市一栋小到了寒酸的四合院里。
我们去的时候,赵家的胡同口就有国安的人了,看家我们拿着白菊花就拦上来,问干什么去,怎么也不让进,说,没有事先跟家属通告过的,都不能进,还说是家属的要求,因为人多,太累了.同时在的还有赵身边的工作人员,国安的人说话,他们就面无表情的低着头.后来我们同去的一个小姑娘从旁边的烟摊上借了支笔,写了个条子进去.过了一会儿,有穿着灰色羽绒服,警卫员样子的人出来,让我们进去.
赵家具体地址是灯市西口富强胡同6号.大家好奇的话可以去看看,就在闹市区,离王府井很近,经常会路过.那是一条非常窄非常短的胡同,车子要开进去会有困难.两侧的房子都非常低矮,跟北池子的总理副总理的灰墙大院有天壤之别. 这个四合院有多么朴素呢?两进的院子,可是看上去像是一个院子被书房格成了两半。房间统统低矮,窗户还是70年代的木头格子的,只不过刷上了半新不旧的红色。灵堂设在书房,书房里是非常旧,差不多跟我爸爸家解放前的房子里那么旧的薄木片儿地板,大概是太老了,要防虫还刷上了油漆,油漆也斑驳不堪。
灵堂里花圈非常少,署名的花圈更少,大概只有鲍彤的儿子的一个, 遗照是老赵穿着前几年街头常见的牛仔色真丝衬衫,雪白的头发,对着阳光笑,看上去挺舒心挺慈祥的样子,显得挺让人容易亲近的。对比几幅挽联,让人心酸。挽联大概全是子女写的,上面都是“终得自由”一类的字样。还有一幅挽联,大概意思是,做你的儿女是我们一生的骄傲,你的决定我们永远拥护.气氛悲凉,或者说是悲愤,人不多,我们停留了不到10分钟,只有另一拨大概3,4个人在。现场有很老式的摄像机,赵的子女都穿着得体,但是衣服的质地都比较普通.对遗照鞠躬后,根他儿子女儿握手,然后获赠遗照一桢.
当天,我们就分别接到电话,是一个有口音,怯生生的声音,说,这里是赵总书记家,我问问你是不是XXX啊,你参加不参加遗体告别阿......然后重新确定了姓名单位,还有电话。因为我在他家留的是澳洲的工作单位,还问了有没有国内的单位可以登记。
之后,一天后,又有一个操标准普通话的声音,说是“赵紫阳治丧工作小组”再次确定姓名单位,是否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增加的项目是,通知某日几点到某日几点持本人身份证到金台饭店8层某某厅领车证和讣告,还有一个号码,就是车证的信封号。这样我们就知道,赵家跟政府关于吊唁活动的规格细节的谈判已经结束或者破裂了。
这样,我就跟我妈妈一起去金台饭店了。金台是一般政协人大开会时候代表们经常住的饭店之一,外面看着挺不怎么样的,里面还行。电梯里的另一家人也是到八楼的,他们频频看我穿的红色羽绒服。整个8楼都是便衣,那个厅里人来人往,长桌字后面有四五个拿着笔记本给大家查号的中年女性,还有若干看上去很普通的人无所事事的游走,睁着警惕的眼睛。因为太普通了,且面无表情,仔细看也能分辨出是从事特殊工作的。
去领证的人看上去都是普通老百姓,船羽绒服的比穿呢子大衣的多,神色焦虑憔悴的比把自己当个人物的多。比较特殊的是一个面色苍白,神色冷峻的女子,40出头的样子,坐在椅子上紧抿着嘴唇,看着。
话说,一个游走着的警惕的普通而又特殊的人,拿着我的护照翻了翻,说,没有你的,没你的号儿,你那个号儿是错的。然后装腔作势的问一个查号的女的,是不是没这个名字?你给查查。自然查出来是没有。我说怎么可能,你们一共通知了三遍,号码是多少多少......他们说,就是没有。这样我无奈,只能替某人取他的。他的倒是没问题,我拿着他的身份证,工作人员把一个本子翻了翻,找到他的名字,说有他的,念出号码。我----智勇双全的我[:p],一把扣住她的手,“等等,给我看看”,然后我指着我的名字和号码念出来,这不是我吗?跟我刚才告诉你的号码一样,为什么没有我的?
那女的立刻一脸茫然,刚才拿了我护照的男的冒出来,啊,不是所有这上面有的人都有。
我说是吗?那为什么他看了这上面有我爱人的名字就能判断出来有他的?
他说不是这么回事。
我说你们通知了三遍,怎么会错?你们这种部门还会错?
他说,通知了不代表就有,您出来我给您解释......
我这时候有点急,那家伙那种不急不怒,沉稳安宁着伪造事实的嘴脸让我愤怒不已。我说您别出去,就这儿你解释吧。我一小老百姓我没什么怕人知道的。
然后他就解释了一番,无非是人数太多,家属没法安排,所以通知的人不能都去,云云。这时候那个神色冷峻的中年女子过来问了一声,问完了很讽刺的一笑,又走了,继续冷冷的坐着。
我接着就怀着很大的快感一字一顿地告诉他,您这解释不能让我信服。
为什么呢?你连我名字都没查,就能说出来没有我的。我不相信所有人的名字你都能记得。
这时候另一个国安的人凑过来说,他能作证,那人先去查了。我说你做什么证?我是当事人,你能比我清楚?----我的解释就是,因为我拿了一本护照,虽然公安局规定,护照可以跟身份证等同使用,但是在你们这里,一个持有护照的人不能享受跟别的公民一样的权利。我请问你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把拿护照的人区别对待?
总之吵了一阵,连89年的事儿都拿出来说了,不过是很隐讳的用"当年的事情"代替的。
后来我看着那家伙烦,也觉得没希望了,就近去继续取某人的。这时候,门后无声无息的闪出数名男子分别对几个查号的人耳语几句,更有几个人到不同的地方以极快的速度作了不知道什么,反正现场在几秒钟时间里已是充满了神秘和不安。我正想说什么,过来一个年纪大点的,问我要护照看。看了一阵,又拿走看了一阵,回来交给我,对查号的人说,给她吧----是中国护照。
靠!国安的人能分不出中国护照?
一个人在几摞编了号的信封里找啊找,找啊找,怎么也找不出来,还一直找。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看了,假装看别处,看了一会儿,就不知道从哪里抽出来写了我名字和号码,从中间折过了的信封。
信封里有两张纸,一个是车证,一个是讣告。讣告原文如下:
赵紫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月17日上午7时01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定于1月29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向赵紫阳同志遗体送别。
赵紫阳同志治丧工作小组
2005年1月27日
次日一早,非常非常冷,大风降温。我,某人,我妈妈,穿了黑乎乎的衣服,去八宝山。
车出了西四环,路边就遍布警察了。警察的密度到革命公墓门口达到高潮,但是车不能从革命公墓进,要从人民公墓,这让我妈妈惊诧不已。往人民公墓拐弯的路边都是人,好多人在跟警察说,看能不能放他们进去。也有人出示车证,直接进去。我妈妈说,不知道他家人会说些什么,某人以他前公务员的敏锐洞察力指出,没机会说什么,只有遗体告别,没有追悼会。
因为场地的关系,几千人显得很多,堵得水泄不通的。我们到得早,赶紧签了到,领了小白花,排队进门。礼堂外是八宝山惯例摆着的两排花圈,没有一幅挽联,也没有横幅。排队的有一些操四川或上海口音,以本地人居多,更以老百姓居多。从穿着看的话,大多数甚至是收入比较低的。在礼堂门口终于看到里面一条黑色横幅,赵紫阳同志千古。进礼堂是五人一排,隔着几排人,就听见苍老的女声,哭得死去活来。也有人随众三鞠躬后还在侧面再鞠躬,甚至磕头的。赵躺在花丛中,非常瘦,非常小,须发皆白,瘦的两颊深陷,看上去居然有点象个老太太,跟遗照上爽朗的样子有天壤之别。我很少经历这样的场面,眼睛立刻就湿了。不过后来跟他家人握手的时候,一次次语重心长地说保重啊,又有点想笑,值得一提的是在子女里看到了那个冷面女子,我不太肯定地觉得,他握我的手的时候似乎很用力。
出门以后,有穿羽绒服的赵身边工作人员送纪念卡一张,封面是遗照,有赵的签名,里面的背景是淡淡的他家的大门,四个大字:谢谢大家,署名:梁伯琪携全体子女及孙辈。这个卡的信封上,有别于那个车证,印着他家的地址,富强胡同6号。
我们走的时候,队伍已经开始缩短,门口还是有等着的人群,还是有警察维持秩序,检查车证。
晚上的新闻里说,贾庆林参加了遗体告别。网上和报纸上都是新华社通稿,并提赵的功绩和错误,并且笼统地说他曾任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
某人以前的同事聚会,我们问,是不是有通知不让大家去啊.他们把话题错开.我们又问,那你们怎么不去啊?他们说,这还是比较敏感的......我大声感叹,当公务员真没劲!他们都不搭理这碴儿……
我纪念紫阳,因为他的命运让我感慨。我坚信那时候的改革者都是理想主义者,愿以牺牲小我,成就更大的事业。他为之翻车下马的矛盾,今天仍没解决;他曾经坚持的,今天还在努力。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天看看,有些话题现在甚至是不敢提的。他,仍然是那个把他们写进文件写进历史的人。即使16年软禁,软禁至死,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我纪念紫阳,还因为我是80年代中国的受益者。那是一个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我的价值观,我的人生选择,都烙着那个时代的印。我甚至记得赵是第一个喜欢穿西装上新闻联播的领导人。因为有了他,我爸爸才每天穿西装,骑自行车上班。
我为他不平,也为他叹息。人的价值不是用死掉是不是被党旗覆盖,进不进革命公墓,有几个国家领导人出席追悼会来衡量的。同时,也不是用有多少普通市民到灵前鞠躬,多少生前友好敬送花圈来衡量。一个领导了中国80年代整整10年的人,何须这样的盖棺论定?我但愿他和他的家人都能心平气和,也平平安安。

Posted: 2005-02-27 6:27
by 狸狸
80年代的时候我还小,不大记事, :oops: (其实是自己懂事开窍晚),那些功过是非都不是太清楚,不过橙写得让我非常感动,象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结束了似的。
但是又担心这个话题会不会不适合在这里展开讨论。 :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