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2017年1-2月(小E请入请入)
Posted: 2017-01-16 17:14
简略地说说。
1. Jared Diamond.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在这里不多说了,我的感想都在小K的帖子下面了,还没看完,可能有更新。
http://fabvalley.org/viewtopic.php?f=1&t=7761
2. John Lanchester. I.O.U.: Why Everyone Owes Everyone and No One Can Pay.
作者是 CAVA 同学和小K 推荐过的 The Capital 的作者,这本书记录2008年经济崩溃的前前后后。讲得非常深入浅出,即使不懂经济学的读者也可以看明白一些重要概念。之前虽然我已经看过一些面向大众的关于 credit default swap, mortage backed security 这些东西的报道,没有一个人讲得比这还清楚全面,即使 Michael Lewis 都没写得如此透彻。非常赞,强烈推荐!
一边听这本书一边感到当年的愤怒又涌上心头。自从08年之后,经济状态渐渐缓慢回升,美元也恢复了坚挺的旧观,一转眼大家又歌舞升平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然而当时埋下的一大堆定时炸弹不仅没被拆掉而且现在更是临近爆炸。人怎么就这么犯贱呢?真是没救了。当年危机爆发后我就深觉太便宜金融系统了。很多人辩解说,bail out 是不得已的,如果不救市,全球经济都会垮掉。但是这一大摊的 moral hazard 谁来负责?不揪出几个罪魁祸首游街批斗一番真是难消心头只恨。第一个该揪斗的就是 Alan Greenspan,听了这书才知道 Greenspan 是 Ayn Rand 的信徒,难怪会这样。真的很想骂他几句脏话,找到他家地址,往他门上扔几颗臭鸡蛋,问候他祖宗八代。
Lanchester 把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解释得非常清楚,明明就是被贪欲冲昏头脑而不顾风险向冤大头狂卖狗皮膏药,真是资本主义人性恶的典型实例。出事之后政府只顾拿纳税人的钱填窟窿,却没有足够的意愿追究责任惩罚害人的主要玩家。马克思要在坟墓里放声大笑,资本主义已经腐朽到这个程度真是没救了。看完了倒是有些理解 Bernie Sanders 的支持者们。
这本书写在2009年,但是很多预测现在看来都惊人的切合现实。Lanchester 提出个有趣(?)的理论,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比六七十年代更加贪婪猖狂不择手段,为什么现在又回到资本主义初期的那种毫不掩饰地压榨工人的文化?他将之归罪于冷战的结束。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宣传机器总是说,我们福利好,我们照顾人民,我们是共产主义,人民爱我们恨资本家。于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忍不住要跟苏联竞争道德高地,为了宣传我们也对工人很好,就允许工会强大,建立社会福利,表示我们也很爱护人民,人民自愿选择资本主义,我们这里生活更好。除了军备竞赛之外,有暗地的道德PR竞赛。但是,等柏林墙倒了,也就没有必要维持面子了,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真面目重新露出牙齿,于是经济上制度上的 inequality 也重新飙升。
哇,这是我从来没听过的新理论,仿佛也有点道理。我们一直把过去二三十年的变化归结于冷战结束之后的 globalization,由中国劳动力与石油降价带来的劳力输出,以及后面网络电脑技术带来的 flat-world 现象,但是对于社会制度与价值观的蜕变没有好好考虑过。
不过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还不是这些时评,而是用特别形象的方式解释了一些很复杂渺茫的金融现象。我们把钱存进银行就不管了,有没有利息,有多少利息,债券是什么东西,股票是什么东西,保险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有人卖有人买?作者通过简单的比方讲得一清二楚,A家手里有一笔钱,邻居B家正要装修房子来借贷,多久还清,多少利息,A家怎样想出聪明绝伦的手法把这笔钱以毫无风险的方式借出去(向隔壁C家买保险),因为没有风险,这笔本钱被借了又借,leverage 很多倍,C家毫无觉察地忽然背上了超级膨胀的大风险 ...
总之听完了之后感觉世界太可怕了,恨不得把积蓄都换成百元大钞塞进床垫儿里面。
3. Yuval Noah Harari.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可以看出他深受 Jared Diamond 的影响,关注的话题与后者有不少 overlap。不过 Harari 的背景是中世纪历史而不是科学研究,他不会花很大篇幅罗列考古与地质学工具,不会列数据讨论 carbon dating, 湖底沉积与冰川钻取样本,花粉分析,原始数据。另一个跟 Diamond 的差别是大概性格火爆,有些地方看得出处于指着人类鼻子破口大骂的边缘。
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现象:对于 Diamond 老头的论文,我是一句一句慢慢地看过来,尤其是说到研究方法时,根本没想过要跳过枯燥的部分。但是对于 Harari 的书我就忍不住会每页扫一眼快速地看过来,甚至跳过中间看两头。坦白讲,我不是很喜欢他这种挥洒随意的风格。Harari 的某些大理论是颇有见地的,例如数量众多的人群依靠共同的“理想”---即虚幻的谎言---而捏在一起的,从宗教到钱到幸福到人权,都是幻想。还有农业社会的出现,是人 domesticated 农作物,还是农作物 domesticated 人类,都是很有趣的理论。
看完了前两部分 Cognitive Revolution 和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之后,觉得基本上跟我所知道的研究结果吻合 --- 虽然他没有花篇幅解释 ancestral genetic marker,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之类的研究方法,直奔结论去了。于是跳到现代的 Scientific Revolution. 这个部分问题就来了,里面每隔几页我就会对着一句话嘀咕,是不是这样的啊?有点武断了吧?例如,他的大理论,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追求真理的结果,而是搭乘了帝国主义的扩张欲望的顺风车,如果没有欧洲王室为了扩张而出钱支持科技与探索,就不会有科学大爆发。这个理论很对,符合历史事实。但是细看一句一句的就不太准确了。例如,"Throughout history most human societies were so busy with local conflicts and neighborhood quarrels that they never considered exploring and conquering distant lands." 他在这章里的理论是十五六世纪欧洲向海外探索与占领是个独特的现象。Clearly that's not backed up by facts. 他自己已经忘记了在第一部分里写的人类多么迅速地走出非洲,一路扩张到南美。十五六世纪的欧洲的扩张恰恰是人类一贯的本性,它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当事者的 imperialist aspirations ,而是条件与技术的成熟。以前人类也想啊,因为条件与技术不成熟所以没那么成功,而已。Vikings 早就发现了美洲,但是条件不允许他们殖民而已。陆地上的扩张(从罗马到奥托曼帝国)跟海上的扩展(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等)没有本质的差别,差别在于技术难度。把后者单独拎出来说,强调其独特性,还是落入了 hindsight 20/20 的陷阱。
再举个例子,Harari 写道,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的真正结合是直到十九世纪才实现的,标志性的事件是拿破仑在战争里用大炮。Is that really true? 他大概自己也有点心虚,特地辩解说,十九世纪之前或许有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例子但那都是特例不是规律。但我还是不同意。大炮打仗可以做论据,为什么别的例子不能呢?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是马上可以举出一个更早的例子:十八世纪初的经度。在我看来 longitude 是欧洲科技发展的转折点,而且符合 Harari 自己的大理论。那他为什么坚持 1800 年这个转折点呢?让我对他的严谨程度颇有怀疑,免不了心里打个折扣。
Harari 好像很纠结/重视 immortality 的话题,在这本书里只是片断地讨论了一下,但是最近出了本新书专门说这个。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有过于简单化的倾向。他的理论是,对于死亡的恐惧与抵抗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所有的(成功的)宗教都用 afterlife 来抵抗死亡的恐惧,人都怕死,都不想死,所以,征服死亡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目标。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了,以前想象不到的事情现在都做到了,那么现在虽然想象不到长生不死,说不定我们只是跟五百年前没有抗生素的古人那样无知而已。这个说法在逻辑上是没问题的,但是说到底作者本人也没有吃透他自己解释的科学的本质: We don't know. 死亡能不能被克服,如传染病被克服(且不说对细菌的暂时的胜利是否等于永久的胜利),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We don't know. Maybe yes. Maybe never. 不能假设死亡与传染病或骨折外伤史一回事,如此一路推测到永生成功。Some things are possible (eg, traveling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sound). Other things aren't (eg, traveling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That's science. 讲了半天,我还没说到精神分析学中的 death drive 这件事。(去年年底看了弗洛伊德的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很犀利,有空说说。)
一方面,我很同意科学为利益服务,不管是 longitude 也好,登月计划也好,出发点还是为了扩张自身的势力与利益,没那么纯洁理想,这一点没错。另一方面,同时不能不承认科学一旦出了成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地蜕变,不是那么容易被控制的。Once the genie is out of the bottle, you cannot put it back. 例如原子弹技术固然是尖端科学服务于原始的战争欲望,但指着靠着原子弹而独霸天下的帝国主义也没想到它会蜕变成维持六七十年世界和平的工具(以及随时毁灭全人类的威胁)吧?科学也许不是纯洁的,但也不是那么简单,不讨论这一点就有点缺乏说服力了。
随手一翻看到这句:
这本书里也有一些很赞的论点,例如历史是不可预测的,是混乱而无法控制的;例如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共同的 fiction 之上,例如宗教,政治结构,道德系统,以及,钱。不过感觉不算特别新颖,只是因为我的涉猎不广,从来不看哲学,所以记不起来过去在哪儿看过类似的理论。关于货币/钱的作用 --- 协助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与世界 --- 在经济学里貌似有过不少研究。宗教的虚幻性和实质作用,好像黑格尔早就讲过。很多话题吧,貌似在 sociology 里面都有研究,但是你问我具体的我也说不上来,所以看看他的概述总结也是有帮助的。我个人感觉话题太多篇幅太少,太杂了,太简略了,我比较想看抓住一个问题深入探讨。
从直觉上我不太喜欢 Harari 的愤世嫉俗的激烈情绪,以及“事情就是这样”的口吻 --- 虽然其实我自己经常也是那个口吻,觉得很自责,老是想改而改不掉。所以我想他的内心也未必是语气中那么肯定的。
说起人民共享的 common hallucination,倒是让我联想到 ... 是的,你猜到了,又是胖大叔的 A Song of Ice and Fire 系列!他的中心主题之一是,人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为什么会顺从领袖的意志而服从,去杀人,去做这做那,领袖不是人么?为什么TA说了就算,我说了不算?为什么大家都服从,我拒绝不行么?What is power? What is leadership? 大叔也是一头扎入历史中寻找答案。
"Power is a curious thing, my lord," said Varys to Tyrion. "Power resides where men believe it resides. No more and no less. ... A shadow on the wall, yet shadows can kill." 权力是虚幻的,又是实在的。跟钱,跟上帝,跟人权,跟一切的 shared fiction 一样。
书里有两章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个是历史不讲正义一章里关于男权社会的部分,自从农业普及之后,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是男权统治,基本没有 matriarchal 的组织,为什么呢?说了半天,结论是,没人知道。哈!很有趣。另一章是最后关于 happiness 的,这个话题也是汗牛充栋可以在大学里开课带研究生的,随手写几页也说明不了什么。不过未来会怎样演变进化,人类怎样以新科技方式追求幸福,倒是值得幻想一下的。
4. 福尔摩斯全集
这次重读从后面倒着看,跟小时候看故事的心情大大不同。以前爱看猎奇的情节(Devil's Foot anyone?),现在比较能体会微妙的人情世故。
The Yellow Face
这是晚期故事里推理内容很弱的一篇,几乎没有什么探案过程。一个乡绅跟一个美国来的寡妇结婚,十分相爱,但是有一天发现太太行踪鬼祟,深夜跑去离家不远的小屋子里不知干什么,追问她也不肯说,只是一味要求丈夫信任自己。丈夫疑心妻子不忠 --- 然而作者写得十分隐晦,非常英国,没有直说。他来着福尔摩斯帮助,实际上是请他捉奸的。有趣的是,后世的私人侦探的生意十有八九是捉奸,但福尔摩斯这个最早的 PI 之一却从来不曾降低身份接这种案子。
福尔摩斯立刻猜想太太之前的老公回来找她,所以东躲西藏的。侦探和丈夫跑去捉奸,发现太太藏起来的是一婚中生下的孩子。为什么要藏起来呢?因为太太自己虽然是白人,在美国时嫁了一个黑人。后来丈夫不幸去世,她把女儿寄养别处,自己回到白人社会中,遇到英国乡绅嫁到英国,隐瞒了有个混血女儿的事实。后来十分想念,便请人把女儿带了过来,鬼鬼祟祟地去探望她。这就是她的秘密。
故事完全没有惊悚与猎奇的情节 ---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来,那么微妙的洞察力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在于描写美国与英国社会的对比。
看太太自述: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 culture shock 的故事,英美两边在这方面的文化断层,强烈到了连福尔摩斯也想象不到的程度。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对于美国太太的心理可是一清二楚,即使今天看来仍然很真实。Dr. Doyle 在1894年曾访问过美国,不排除这是当时收集的素材。
The Veiled Lodger
这个故事也是极其简单,英明神武的福尔摩斯其实什么事儿都没做,不需要做出任何神奇推理。妙处在于作者的洞察力与留白。
一个房东老太来找福尔摩斯,请他去跟一个戴面纱的女房客谈谈,并且一早揭开了房客的面纱 --- 她的脸在马戏团事故中被狮子撕得稀烂,十分恐怖。注意在开头交代的看似无聊的借口:房东太太来找侦探是因为,最近女房客似乎陷于深深的抑郁中,饮食不思,就快死了。
于是福尔摩斯和华生去跟面目可怖的女房客谈话,他的角色更像心理咨询师或接受 confession 的神父。女房客以前是马戏团里的女演员,嫁给马戏团老板,两人演出驯狮节目。丈夫酗酒虐待老婆,年轻美貌的老婆就跟马戏团里帅哥大力士搞上了,暗地里商量着谋杀亲夫。大力士造了把模仿狮爪的武器,把丈夫打死,然后打开笼子放狮子出来,假装凶手是狮子。然而狮子一出来就跳到太太身上咬。这时大力士弃情人而逃命,太太被救后在昏迷不停大骂 "Coward! Coward!"
事故之后的警方调查中,女主角并没有指控情人为凶手,她是这样解释的:
但是事情还不那么简单。故事结尾,福尔摩斯站起来要走,忽然前后呼应地劝女主不要自杀:“Your life is not your own,” he said. “Keep your hands off it.” (别忘了开头的细节)
只有最近一次细读时我才意识到结尾这短短几段里面隐藏的巨大信息量。她为什么要自杀呢?这还用问吗?她自己都说了,看看我这可怕的样子,生无可恋呗。真的吗?为什么痊愈之后隐居了七年,现在才生无可恋呢?在自杀对话之前隔了好几段的地方,作者狡猾地 slipped in 两句对话:
如此曲折细腻的心理,又爱又恨,又失望又幻想,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而且还如此隐秘地藏在字里行间,简直是逗读者跟他玩侦探游戏呢。
----------------
细读最后几篇福尔摩斯故事,可以发现几乎全都是家庭冲突,对于家庭关系的心理纠结描述得特别准确深刻,笔下人物也层次丰富,正邪莫辨,推理探案的情节已经退居二线不是重点。一般评价都说,福尔摩斯晚期故事不如早期精致出彩,甚至有骗钱之嫌。然而我觉得作者的功力其实并未衰退,对于世故人情看得更深,描写也更加细腻微妙。
后期故事里还有很多的 globalization 的痕迹,例如南美来的太太,爱恨强烈,给英美丈夫们带来无限头痛 (The Problem of Thor Bridge, The Sussex Vampire). 在 Thor Bridge 里面描写美国大亨惟妙惟肖,举止言辞都特别典型,尤其是说话的用辞和腔调,特别 stereotypical,这肯定是有一手素材打过照面儿的啊。
5.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看完电影后把小说也找来草草地看了一遍。我觉得说到底还是不太能认同这种保留原著大多数字句,插入少量新句子的做法,感觉很不过瘾。一方面原著非常婉转(ie, 绕着弯儿骂人)的风格与沉闷细密的乡村女性生活环境,跟僵尸内容形成强烈对比,很有趣,没问题,但另一方面新作者太过忠于原著而失去了很多可以纵情发挥的机会,令人惋惜,尤其是高潮大结局。怪不得电影要改成一场大战,虽然拍得虎头蛇尾的。有个精彩的地方是描写 Lizzy 连杀三个忍者(Lady Catherine de Bourgh 从日本带来的保镖)那段,极血腥残忍,很有日本剑侠片的风格 --- Seth Grahame-Smith 显然是熟悉日本剑侠片的,甚至提到了盲侠 Zatoichi。我还疑心他也熟悉七十年代的香港武打片,小说里提及 Bennett 姐妹上少林学武,师从刘师父。为什么和尚姓刘,可以猜测是没做足调查,但让我联想到的是欧美影迷十分推崇的经典邵氏影片 The 36th Chamber of Shaolin (少林三十六房),主演是 Gordon Liu 刘家辉。很可能是致敬此片,Bennett 姐妹回忆的很多训练细节都可以跟剧情对上号,想象一下五姐妹在刘师父的指导下学习少林武功,完全可以仗剑走天下。最后浪费在嫁入豪门的太太生涯里,这也太无聊了一点。

1. Jared Diamond.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在这里不多说了,我的感想都在小K的帖子下面了,还没看完,可能有更新。
http://fabvalley.org/viewtopic.php?f=1&t=7761
2. John Lanchester. I.O.U.: Why Everyone Owes Everyone and No One Can Pay.
作者是 CAVA 同学和小K 推荐过的 The Capital 的作者,这本书记录2008年经济崩溃的前前后后。讲得非常深入浅出,即使不懂经济学的读者也可以看明白一些重要概念。之前虽然我已经看过一些面向大众的关于 credit default swap, mortage backed security 这些东西的报道,没有一个人讲得比这还清楚全面,即使 Michael Lewis 都没写得如此透彻。非常赞,强烈推荐!
一边听这本书一边感到当年的愤怒又涌上心头。自从08年之后,经济状态渐渐缓慢回升,美元也恢复了坚挺的旧观,一转眼大家又歌舞升平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然而当时埋下的一大堆定时炸弹不仅没被拆掉而且现在更是临近爆炸。人怎么就这么犯贱呢?真是没救了。当年危机爆发后我就深觉太便宜金融系统了。很多人辩解说,bail out 是不得已的,如果不救市,全球经济都会垮掉。但是这一大摊的 moral hazard 谁来负责?不揪出几个罪魁祸首游街批斗一番真是难消心头只恨。第一个该揪斗的就是 Alan Greenspan,听了这书才知道 Greenspan 是 Ayn Rand 的信徒,难怪会这样。真的很想骂他几句脏话,找到他家地址,往他门上扔几颗臭鸡蛋,问候他祖宗八代。
Lanchester 把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解释得非常清楚,明明就是被贪欲冲昏头脑而不顾风险向冤大头狂卖狗皮膏药,真是资本主义人性恶的典型实例。出事之后政府只顾拿纳税人的钱填窟窿,却没有足够的意愿追究责任惩罚害人的主要玩家。马克思要在坟墓里放声大笑,资本主义已经腐朽到这个程度真是没救了。看完了倒是有些理解 Bernie Sanders 的支持者们。
这本书写在2009年,但是很多预测现在看来都惊人的切合现实。Lanchester 提出个有趣(?)的理论,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比六七十年代更加贪婪猖狂不择手段,为什么现在又回到资本主义初期的那种毫不掩饰地压榨工人的文化?他将之归罪于冷战的结束。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宣传机器总是说,我们福利好,我们照顾人民,我们是共产主义,人民爱我们恨资本家。于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忍不住要跟苏联竞争道德高地,为了宣传我们也对工人很好,就允许工会强大,建立社会福利,表示我们也很爱护人民,人民自愿选择资本主义,我们这里生活更好。除了军备竞赛之外,有暗地的道德PR竞赛。但是,等柏林墙倒了,也就没有必要维持面子了,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真面目重新露出牙齿,于是经济上制度上的 inequality 也重新飙升。
哇,这是我从来没听过的新理论,仿佛也有点道理。我们一直把过去二三十年的变化归结于冷战结束之后的 globalization,由中国劳动力与石油降价带来的劳力输出,以及后面网络电脑技术带来的 flat-world 现象,但是对于社会制度与价值观的蜕变没有好好考虑过。
不过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还不是这些时评,而是用特别形象的方式解释了一些很复杂渺茫的金融现象。我们把钱存进银行就不管了,有没有利息,有多少利息,债券是什么东西,股票是什么东西,保险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有人卖有人买?作者通过简单的比方讲得一清二楚,A家手里有一笔钱,邻居B家正要装修房子来借贷,多久还清,多少利息,A家怎样想出聪明绝伦的手法把这笔钱以毫无风险的方式借出去(向隔壁C家买保险),因为没有风险,这笔本钱被借了又借,leverage 很多倍,C家毫无觉察地忽然背上了超级膨胀的大风险 ...
总之听完了之后感觉世界太可怕了,恨不得把积蓄都换成百元大钞塞进床垫儿里面。
3. Yuval Noah Harari.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可以看出他深受 Jared Diamond 的影响,关注的话题与后者有不少 overlap。不过 Harari 的背景是中世纪历史而不是科学研究,他不会花很大篇幅罗列考古与地质学工具,不会列数据讨论 carbon dating, 湖底沉积与冰川钻取样本,花粉分析,原始数据。另一个跟 Diamond 的差别是大概性格火爆,有些地方看得出处于指着人类鼻子破口大骂的边缘。
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现象:对于 Diamond 老头的论文,我是一句一句慢慢地看过来,尤其是说到研究方法时,根本没想过要跳过枯燥的部分。但是对于 Harari 的书我就忍不住会每页扫一眼快速地看过来,甚至跳过中间看两头。坦白讲,我不是很喜欢他这种挥洒随意的风格。Harari 的某些大理论是颇有见地的,例如数量众多的人群依靠共同的“理想”---即虚幻的谎言---而捏在一起的,从宗教到钱到幸福到人权,都是幻想。还有农业社会的出现,是人 domesticated 农作物,还是农作物 domesticated 人类,都是很有趣的理论。
看完了前两部分 Cognitive Revolution 和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之后,觉得基本上跟我所知道的研究结果吻合 --- 虽然他没有花篇幅解释 ancestral genetic marker,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之类的研究方法,直奔结论去了。于是跳到现代的 Scientific Revolution. 这个部分问题就来了,里面每隔几页我就会对着一句话嘀咕,是不是这样的啊?有点武断了吧?例如,他的大理论,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追求真理的结果,而是搭乘了帝国主义的扩张欲望的顺风车,如果没有欧洲王室为了扩张而出钱支持科技与探索,就不会有科学大爆发。这个理论很对,符合历史事实。但是细看一句一句的就不太准确了。例如,"Throughout history most human societies were so busy with local conflicts and neighborhood quarrels that they never considered exploring and conquering distant lands." 他在这章里的理论是十五六世纪欧洲向海外探索与占领是个独特的现象。Clearly that's not backed up by facts. 他自己已经忘记了在第一部分里写的人类多么迅速地走出非洲,一路扩张到南美。十五六世纪的欧洲的扩张恰恰是人类一贯的本性,它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当事者的 imperialist aspirations ,而是条件与技术的成熟。以前人类也想啊,因为条件与技术不成熟所以没那么成功,而已。Vikings 早就发现了美洲,但是条件不允许他们殖民而已。陆地上的扩张(从罗马到奥托曼帝国)跟海上的扩展(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等)没有本质的差别,差别在于技术难度。把后者单独拎出来说,强调其独特性,还是落入了 hindsight 20/20 的陷阱。
再举个例子,Harari 写道,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的真正结合是直到十九世纪才实现的,标志性的事件是拿破仑在战争里用大炮。Is that really true? 他大概自己也有点心虚,特地辩解说,十九世纪之前或许有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例子但那都是特例不是规律。但我还是不同意。大炮打仗可以做论据,为什么别的例子不能呢?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是马上可以举出一个更早的例子:十八世纪初的经度。在我看来 longitude 是欧洲科技发展的转折点,而且符合 Harari 自己的大理论。那他为什么坚持 1800 年这个转折点呢?让我对他的严谨程度颇有怀疑,免不了心里打个折扣。
Harari 好像很纠结/重视 immortality 的话题,在这本书里只是片断地讨论了一下,但是最近出了本新书专门说这个。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有过于简单化的倾向。他的理论是,对于死亡的恐惧与抵抗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所有的(成功的)宗教都用 afterlife 来抵抗死亡的恐惧,人都怕死,都不想死,所以,征服死亡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目标。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了,以前想象不到的事情现在都做到了,那么现在虽然想象不到长生不死,说不定我们只是跟五百年前没有抗生素的古人那样无知而已。这个说法在逻辑上是没问题的,但是说到底作者本人也没有吃透他自己解释的科学的本质: We don't know. 死亡能不能被克服,如传染病被克服(且不说对细菌的暂时的胜利是否等于永久的胜利),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We don't know. Maybe yes. Maybe never. 不能假设死亡与传染病或骨折外伤史一回事,如此一路推测到永生成功。Some things are possible (eg, traveling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sound). Other things aren't (eg, traveling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That's science. 讲了半天,我还没说到精神分析学中的 death drive 这件事。(去年年底看了弗洛伊德的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很犀利,有空说说。)
一方面,我很同意科学为利益服务,不管是 longitude 也好,登月计划也好,出发点还是为了扩张自身的势力与利益,没那么纯洁理想,这一点没错。另一方面,同时不能不承认科学一旦出了成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地蜕变,不是那么容易被控制的。Once the genie is out of the bottle, you cannot put it back. 例如原子弹技术固然是尖端科学服务于原始的战争欲望,但指着靠着原子弹而独霸天下的帝国主义也没想到它会蜕变成维持六七十年世界和平的工具(以及随时毁灭全人类的威胁)吧?科学也许不是纯洁的,但也不是那么简单,不讨论这一点就有点缺乏说服力了。
随手一翻看到这句:
我就笑了。显然作者还陷在非常 conventional 的思路之中跳不出来,尤其是拿郑和下西洋作为例子跟西欧殖民运动做浮面的对比,得出老一套的结论。既然是这样,他的理论我觉得看看就好,也不必当成特别深刻的洞见或者对未来有特别高的预测能力。What made Europeans exceptional was their unparalleled and insatiable ambition to explore and conquer ... The Romans never attempted India or Scandinavia, the Persians never attempted to conquer Madagascar or Spain, and the Chinese never attempted to conquer Indonesia or Africa.
这本书里也有一些很赞的论点,例如历史是不可预测的,是混乱而无法控制的;例如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共同的 fiction 之上,例如宗教,政治结构,道德系统,以及,钱。不过感觉不算特别新颖,只是因为我的涉猎不广,从来不看哲学,所以记不起来过去在哪儿看过类似的理论。关于货币/钱的作用 --- 协助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与世界 --- 在经济学里貌似有过不少研究。宗教的虚幻性和实质作用,好像黑格尔早就讲过。很多话题吧,貌似在 sociology 里面都有研究,但是你问我具体的我也说不上来,所以看看他的概述总结也是有帮助的。我个人感觉话题太多篇幅太少,太杂了,太简略了,我比较想看抓住一个问题深入探讨。
从直觉上我不太喜欢 Harari 的愤世嫉俗的激烈情绪,以及“事情就是这样”的口吻 --- 虽然其实我自己经常也是那个口吻,觉得很自责,老是想改而改不掉。所以我想他的内心也未必是语气中那么肯定的。
说起人民共享的 common hallucination,倒是让我联想到 ... 是的,你猜到了,又是胖大叔的 A Song of Ice and Fire 系列!他的中心主题之一是,人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为什么会顺从领袖的意志而服从,去杀人,去做这做那,领袖不是人么?为什么TA说了就算,我说了不算?为什么大家都服从,我拒绝不行么?What is power? What is leadership? 大叔也是一头扎入历史中寻找答案。
"Power is a curious thing, my lord," said Varys to Tyrion. "Power resides where men believe it resides. No more and no less. ... A shadow on the wall, yet shadows can kill." 权力是虚幻的,又是实在的。跟钱,跟上帝,跟人权,跟一切的 shared fiction 一样。
书里有两章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个是历史不讲正义一章里关于男权社会的部分,自从农业普及之后,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是男权统治,基本没有 matriarchal 的组织,为什么呢?说了半天,结论是,没人知道。哈!很有趣。另一章是最后关于 happiness 的,这个话题也是汗牛充栋可以在大学里开课带研究生的,随手写几页也说明不了什么。不过未来会怎样演变进化,人类怎样以新科技方式追求幸福,倒是值得幻想一下的。
4. 福尔摩斯全集
这次重读从后面倒着看,跟小时候看故事的心情大大不同。以前爱看猎奇的情节(Devil's Foot anyone?),现在比较能体会微妙的人情世故。
The Yellow Face
这是晚期故事里推理内容很弱的一篇,几乎没有什么探案过程。一个乡绅跟一个美国来的寡妇结婚,十分相爱,但是有一天发现太太行踪鬼祟,深夜跑去离家不远的小屋子里不知干什么,追问她也不肯说,只是一味要求丈夫信任自己。丈夫疑心妻子不忠 --- 然而作者写得十分隐晦,非常英国,没有直说。他来着福尔摩斯帮助,实际上是请他捉奸的。有趣的是,后世的私人侦探的生意十有八九是捉奸,但福尔摩斯这个最早的 PI 之一却从来不曾降低身份接这种案子。
福尔摩斯立刻猜想太太之前的老公回来找她,所以东躲西藏的。侦探和丈夫跑去捉奸,发现太太藏起来的是一婚中生下的孩子。为什么要藏起来呢?因为太太自己虽然是白人,在美国时嫁了一个黑人。后来丈夫不幸去世,她把女儿寄养别处,自己回到白人社会中,遇到英国乡绅嫁到英国,隐瞒了有个混血女儿的事实。后来十分想念,便请人把女儿带了过来,鬼鬼祟祟地去探望她。这就是她的秘密。
故事完全没有惊悚与猎奇的情节 ---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来,那么微妙的洞察力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在于描写美国与英国社会的对比。
看太太自述:
看结尾时丈夫的反应:I cut myself off from my race in order to wed him, but never once while he lived did I for an instant regret it. It was our misfortune that our only child took after his people rather than mine. It is often so in such matches, and little Lucy is darker far than ever her father was. But dark or fair, she is my own dear little girlie, and her mother’s pet.
I feared to tell you about my child. God forgive me, I feared that I should lose you, and I had not the courage to tell you. I had to choose between you, and in my weakness I turned away from my own little girl. For three years I have kept her existence a secret from you, but I heard from the nurse, and I knew that all was well with her.
说实话以前我看这篇故事时毫无感觉,现在忽然被震撼到了。作者一定是听过与此近似的真实事件,甚至遇到有类似经历的美国人,才能写出这么合乎逻辑的故事。故事应该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当时美国早已废除了黑奴制,但种族隔离仍然是不成文的法律。所以白人女跟黑人男有任何恋爱关系马上身败名裂,被所有亲戚切断关系,所以太太不敢告诉英国的新丈夫自己的历史和黑人孩子,甚至对于肤色深浅问题耿耿于怀,这非常符合美国文化的逻辑。然而从丈夫的角度来看,多了个混血 stepdaughter 并没有那么恐怖或恶心的意义,也不会导致他的社会地位大崩溃。对于她来说,这的确是不惜一切值得隐藏的秘密,而从丈夫和华生的角度来看,这有什么了不起?It was a long ten minutes before Grant Munro broke the silence, and when his answer came it was one of which I love to think. He lifted the little child, kissed her, and then, still carrying her, he held his other hand out to his wife and turned towards the door.
“We can talk it over more comfortably at home,” said he. “I am not a very good man, Effie, but I think that I am a better one than you have given me credit for being.”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 culture shock 的故事,英美两边在这方面的文化断层,强烈到了连福尔摩斯也想象不到的程度。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对于美国太太的心理可是一清二楚,即使今天看来仍然很真实。Dr. Doyle 在1894年曾访问过美国,不排除这是当时收集的素材。
The Veiled Lodger
这个故事也是极其简单,英明神武的福尔摩斯其实什么事儿都没做,不需要做出任何神奇推理。妙处在于作者的洞察力与留白。
一个房东老太来找福尔摩斯,请他去跟一个戴面纱的女房客谈谈,并且一早揭开了房客的面纱 --- 她的脸在马戏团事故中被狮子撕得稀烂,十分恐怖。注意在开头交代的看似无聊的借口:房东太太来找侦探是因为,最近女房客似乎陷于深深的抑郁中,饮食不思,就快死了。
于是福尔摩斯和华生去跟面目可怖的女房客谈话,他的角色更像心理咨询师或接受 confession 的神父。女房客以前是马戏团里的女演员,嫁给马戏团老板,两人演出驯狮节目。丈夫酗酒虐待老婆,年轻美貌的老婆就跟马戏团里帅哥大力士搞上了,暗地里商量着谋杀亲夫。大力士造了把模仿狮爪的武器,把丈夫打死,然后打开笼子放狮子出来,假装凶手是狮子。然而狮子一出来就跳到太太身上咬。这时大力士弃情人而逃命,太太被救后在昏迷不停大骂 "Coward! Coward!"
事故之后的警方调查中,女主角并没有指控情人为凶手,她是这样解释的:
你可以相信她说的话,然而也不能排除自保的动机,这是一对共犯合谋的案件,如果她指控情夫,则她也难逃罪责。"I never saw him or heard from him again. Perhaps I have been wrong to feel so bitterly against him. He might as soon have loved one of the freaks whom we carried round the country as the thing which the lion had left. But a woman’s love is not so easily set aside. He had left me under the beast’s claws, he had deserted me in my need, and yet I could not bring myself to give him to the gallows. For myself, I cared nothing what became of me. What could be more dreadful than my actual life? But I stood between Leonardo and his fate.”
但是事情还不那么简单。故事结尾,福尔摩斯站起来要走,忽然前后呼应地劝女主不要自杀:“Your life is not your own,” he said. “Keep your hands off it.” (别忘了开头的细节)
只有最近一次细读时我才意识到结尾这短短几段里面隐藏的巨大信息量。她为什么要自杀呢?这还用问吗?她自己都说了,看看我这可怕的样子,生无可恋呗。真的吗?为什么痊愈之后隐居了七年,现在才生无可恋呢?在自杀对话之前隔了好几段的地方,作者狡猾地 slipped in 两句对话:
啊啊啊,你看明白了吗?这些年她一直暗暗在等着他回来找他,直到等来他的死讯,才终于绝望了。或许她的内心深处也知道他不会跟丑陋可怕的自己再续前缘,但或许他会跑来表达一下歉意与感激之情呢?至少能让她再看一眼。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出现,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And he is dead?”
“He was drowned last month when bathing near Margate. I saw his death in the paper.”
如此曲折细腻的心理,又爱又恨,又失望又幻想,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而且还如此隐秘地藏在字里行间,简直是逗读者跟他玩侦探游戏呢。
----------------
细读最后几篇福尔摩斯故事,可以发现几乎全都是家庭冲突,对于家庭关系的心理纠结描述得特别准确深刻,笔下人物也层次丰富,正邪莫辨,推理探案的情节已经退居二线不是重点。一般评价都说,福尔摩斯晚期故事不如早期精致出彩,甚至有骗钱之嫌。然而我觉得作者的功力其实并未衰退,对于世故人情看得更深,描写也更加细腻微妙。
后期故事里还有很多的 globalization 的痕迹,例如南美来的太太,爱恨强烈,给英美丈夫们带来无限头痛 (The Problem of Thor Bridge, The Sussex Vampire). 在 Thor Bridge 里面描写美国大亨惟妙惟肖,举止言辞都特别典型,尤其是说话的用辞和腔调,特别 stereotypical,这肯定是有一手素材打过照面儿的啊。
5.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看完电影后把小说也找来草草地看了一遍。我觉得说到底还是不太能认同这种保留原著大多数字句,插入少量新句子的做法,感觉很不过瘾。一方面原著非常婉转(ie, 绕着弯儿骂人)的风格与沉闷细密的乡村女性生活环境,跟僵尸内容形成强烈对比,很有趣,没问题,但另一方面新作者太过忠于原著而失去了很多可以纵情发挥的机会,令人惋惜,尤其是高潮大结局。怪不得电影要改成一场大战,虽然拍得虎头蛇尾的。有个精彩的地方是描写 Lizzy 连杀三个忍者(Lady Catherine de Bourgh 从日本带来的保镖)那段,极血腥残忍,很有日本剑侠片的风格 --- Seth Grahame-Smith 显然是熟悉日本剑侠片的,甚至提到了盲侠 Zatoichi。我还疑心他也熟悉七十年代的香港武打片,小说里提及 Bennett 姐妹上少林学武,师从刘师父。为什么和尚姓刘,可以猜测是没做足调查,但让我联想到的是欧美影迷十分推崇的经典邵氏影片 The 36th Chamber of Shaolin (少林三十六房),主演是 Gordon Liu 刘家辉。很可能是致敬此片,Bennett 姐妹回忆的很多训练细节都可以跟剧情对上号,想象一下五姐妹在刘师父的指导下学习少林武功,完全可以仗剑走天下。最后浪费在嫁入豪门的太太生涯里,这也太无聊了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