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Posted: 2017-04-23 16:49

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 前阵子入了这本纸质书。虽然主题并不新颖,里面还是有些可看的内容。
作者 Adam Alter 是个 business psychologist,所以深究起来他自己未尝不是用心理学坑害消费者的帮凶之一,但同时也是此间内行。他的文字风格是比较典型的学院派,没有 Michael Lewis 和 Malcolm Gladwell 的文字那么活灵活现,欲罢不能,略干巴巴,又缺乏 mind-tickling 的意外亮点和深度,整本书四平八稳,绝不是 page-turner。
虽然这里讨论的上瘾科技是我们现在谈得最多的 Internet, Smartphone, computer/video games, emails, online social media,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解释上瘾的生理机制,记忆形成的过程是 addiction 机制的关键步骤,以及环境触发 (cues) 的渴求感 (cravings)。这段还是挺有趣的。不论是化学物质带来的上瘾(如酒精,鸦片类,cocaine)还是行为上瘾(如赌博,sex,上网),都很依赖 cues,特定情境(例如星期日独自在家,或者一大早起床,甚至熟悉的气味)都能触发强烈的欲望,建立在回忆上,忍不住就要去酗酒或上网,无法抗拒。
作者描述一个打游戏 (World of Warcraft, WoW) 成瘾的青年,本来很聪明能干,考上DC的大学后(American U)打游戏失控,不得不辍学。他娘把他送到一个专治网瘾/游戏瘾的戒毒所,在西岸的华盛顿州。他约莫戒掉了,回去原来的学校,结果又失控。回到戒毒所之后,决定把自己从触发环境里彻底抽离出来,就留在华盛顿州安家落户,果然没有再复发 ...
书里讨论了几种常见的行为上瘾,包括锻炼过度,尤其是跟自动记录(例如健身 app)和数据连上的锻炼。说到有人会忍不住要凑个整数,如果今天的记步器上录了一万四千步,无论如何也要去多走一千步,凑上一万五。没有实际意义,然而人的思路不由自主会被数字控制。还有持续不断的成就感,即打怪升级,不停引诱人。
打游戏就不用说了,游戏设计有些关键特性能勾人上瘾,从 Tetris 到 Farmville,他分析了一些成功的游戏,但是又说在编游戏时很难预测效果,每个卖得好的游戏背后有成千个失败的。有点好笑的是说起做出 Tetris 的俄国原创作者花了好久才搞完,因为一边做一边自己玩得停不住手。
有点意外他没有细述 email 的上瘾机制,实际上我在别处有看到过这方面的研究。Email 导致少量 dopamine 释放,尤其是不定期的 alerts,每一个都是等着你打开的小礼物,似乎总也不够,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最近我采用了 Oliver Burkeman 的建议,把手机上的 notification 功能给停了,虽然不能达到完全不惦记的境界,总算略微清静一些: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 ... r-burkeman
可见人的所谓“自由意志”就是个神话,根本不是我们自以为那样,所有的行为和决定都掌握在手中,做自己的主宰。手机在那里吱一声,我们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流着口水去看,忍都忍不住,即使忍住不看也会越来越难受。
Anyway, 这本书写得更象学术论文,零敲碎打地汇集各方面研究结果,一点也不引人入胜,更缺乏能让读者产生感情共鸣的 personal stories,读着有点无聊。但是,有一章我个人觉得很有启发,也很有作用,就是第九章 Social Interactions。他指出(然而忘记了推而广之)人类的社会性本能与需求是网瘾中的重大成分之一。说到 Facebook 花一个比林买下 Instagram 时:
FB 和类似的社交平台提供了量化人际关系的工具,把人际关系极度简化为多少个 views,多少个 friends,多少个 likes。用户就被牵着鼻子走,象嗑药上瘾的老鼠一样被控制住了。It's easy to see why Zuckerberg chose to acquire Instagram. [They] share a similar insight: that people are endlessly driven to compare themselves to others.
可是,网络的 social 作用,我觉得他还挖掘得不够。书里有讨论为什么 WoW 这样的游戏吸引了众多用户,欲罢不能,但是对于其他 social media 平台的复杂性就说得很含糊。最近看契诃夫感叹于笔下人物经常嚷嚷生活好无聊,外省下乡闷得要死,什么时候才能逃到莫斯科大城市过上丰富刺激的人生,这跟大多数现代文学简直一样,啊,the alienation of the modern man. 然而网络社交平台给人提供了跨越空间跨越物理环境的机会,让立场和脾气相近的人不必离开自己的世界就能轻易找到同好。得了,也不用搬家到大都市去闯荡了。
完全正确!对于同类人群的归属感,我们的内心需要非常强烈,没有比孤独更可怕的状态,人类都需要以各种形式各种理由进行抱团。网络社交平台一方面让大家远隔千里地建立小圈子,减少了多少惨绿少年的孤独感,不能不说是好事;另一方面也让远隔千里的纳粹分子、极端分子、阴谋论者找到大部队,这是没办法的。然后,也提供了让世界人民共同进行热烈的攀比活动,就像幸福研究者们发现的,古代人民的参照范围就是本村儿几十上百户人家,现在的参照范围是全世界,当然总是比上不足所以永无满足感啦 ...Social confirmation, or seeing the world as others see it, is a marker that you belong to a group of like-minded people.
网络社交的的确确地满足了现代人对沟通与联结的需求,虽然这种联结因为不是面对面真刀真枪的交流而变得苍白而抽象。质量不够,数量来凑。脸书上/微信群里有五十个朋友,总能顶得过生活里五个活人朋友吧?而且网上的朋友更方便些,随时随地可以对话,不想对话可以假装下线,真的吵翻了可以拉黑,简直太 user friendly 了吧?可惜 ... 为啥内心仍感到丝丝空虚?赶紧多贴几张照片争取多赢得几十个点赞填补一下。
那么怎样治疗网瘾呢?
作者指出全靠克制和压抑,即所谓的 will power,是没效果的,甚至适得其反。他拿出的例证特别有趣,有人分析了 Google 数据,发现态度保守宗教势力强劲的南方红州人民看搜索黄色网站的频率高于态度开放的蓝州人民,说明人的欲望是越禁越强烈。
所以咋办呢?他提出的建议都是很 mild 的方法,例如睡前不要看手机,不要把手机放在床边,用其他习惯和工具替代搓手机(好像戒烟用的尼古丁口香糖),还有一些心理学上常用的 behavioral techniques,例如,电击自己,罚自己钱。同时,Alter 好像很喜欢游戏,在书的结尾特地写了一章 Gamification,描述有些人怎样把学习、锻炼、存钱、甚至工作都变成一种 game,借用 gaming 的心理机制来引诱人做自己本来提不起劲来做的事情。说实话对此我的感想有点复杂。一方面,确实人性本来就懒,能推动一把是好事;另一方面,用游戏的机制来操纵人的行为,那 ... 自由意志呢?主观能动性呢?个人选择呢?是不是有点太 manipulative 了?
可是这种哲学问题这本书完全没有深入讨论,作者似乎没有很强的倾向性,只是把各种现状与工具罗列一下。这年头反正什么都有 app 牵着你的鼻子走,象训练马戏一样,趁着我们还有选择下载与购买 apps and gadgets 的自由时赶紧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说不定过两年大家都成了 Facebook 和 Google 和 游戏公司的精神奴隶了。
书后的结束语还特别 ominous,说人类心理习惯于假设现状会一直维持不变,因为我们对历史看得很清楚但是对于未来则想象力有限。未来的网络与游戏,以及技术更新,会怎样改变普遍的生活规律以及社会关系?可以说现在根本无法预测,但肯定会速度越来越快。下一代人类会变成啥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