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之漫步威尼斯 (完-改了照片的size)
Posted: 2017-07-17 12:00
说是亲子游,其实也没有特别安排给小朋友的活动,小葡萄一路跟着我看美术馆听音乐会吃本地饭馆儿,自己提行李上桥下桥,随遇而安。早饭时见她眼馋Cappuccino的香浓,就请女管家给她做了一杯decaf的:-) 漫步倒是名副其实,除了一进一出,基本没坐船,每天徒步走七八英里。住在Academia 桥附近,离最热闹的圣马可广场走路十分钟,但是游客少得多。很多威尼斯明信片上的照片是从学院桥照的La Salute, 每天进进出出,清晨黄昏晴天雨天,这幅美景的各种模样好好地看了个够儿。周围还有不少本地居民住着,也有小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小酒店大门上爬满了紫藤,春天开花时一定美得不得了。

这幅照片上左边的白色大宅是Palazzo Barbaro,亨利詹姆士住过一段时间,把它写进了他的小说《The Wings of Dove》,James Ivory 的同名电影在这里实地取景。右边岸上那金光闪闪的柱子,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正值艺术双年展,想来是某位现代艺术家的大作。奇妙的是,这么突兀的物件儿,在大运河岸边居然有种滑稽的和谐感。
放下行李洗过澡已经是吃晚饭的时间,走几分钟去到酒店前台推荐的Trattoria Da Fiore, 坐我们隔壁的是一大桌穿戴整齐的意大利人,好像是家庭团聚,各自的菜上来就递来递去,大家都品尝一下。小葡萄点了mixed fried fish,我的是墨鱼汁炖墨鱼,煎烤小章鱼配玉米糊, 还分享了一个大虾头盘。没有一下子惊艳,而是特别熨贴醇厚,回味悠长的那种鲜美。小葡萄让我尝她盘子里的小虾,说是想起在中国时吃到的小河虾。还有不知名的小鱼,肉质特别细嫩,鱼刺都炸得酥脆。两个人出行的问题就是眼大肚皮小,不能品尝更多的菜式,连甜品都得忍痛放弃。旁边桌子点了一条全烤鳕鱼,waiter 捧着盘子给客人看过之后,在旁边的小桌子上把鱼肉和刺分开,再给客人装盘,就跟中餐厅里清蒸鱼的分法儿一样一样的。我跟小葡萄说改天来吃这道菜,结果这家店有天关门,还有两天我们没赶上晚饭时间,居然没吃上!
吃过早饭去圣马克广场,大教堂门口已经有不少人排队,我们就直接进了清静得多的大公府和Corer Museum。我跟小葡萄有约在先,但凡拥挤的需要排队的地方就不去,实在是好看好玩的地方太多,不在乎错过一个两个的。大公府里有美仑美奂的壁画和天顶画,我最想看的是威尼斯画派代表作丁托列托的Paradise,可惜室内采光本来就不好,又赶上阴天,看不仔细。意外让我着迷的是一扇扇美丽的窗子,还有镶嵌在窗框里的风景。暴雨来临之前的天气特别闷热,大厅两侧的窗子对开着有凉爽的过堂风,更让我流连.其实这座建筑本身就是最梦幻的存在。大公府还有各种武器盔甲的陈列,走过叹息桥就是过去的地牢,据说Casanova 曾经被关在此,而且还越狱成功了。我有幽闭恐惧症,匆匆看了一眼就逃出来,估计有些小朋友们会很喜欢这座地下迷宫。
大公府美丽的窗子:





窗外的风景:

等我们出来一看不得了,广场上满登登的人,大公府门口也排起了带拐弯儿的长队。看过Coer Museum之后就盘算着去哪里吃饭,查看地图看到CAVA 推荐的家庭小馆就在附近,就弯弯绕绕地寻了过去。他们家的午餐并没有菜单,有点类似套餐定食,我们吃了西红柿意面,烤蔬菜和炖鸡腿,朴素而美味,唯一的问题又是量太多吃不下。我跟小葡萄讲,听说这里的墨鱼汁意面很不错(就是听Cava说的哈),她跃跃欲试,说好改天来吃晚饭。
出来溜达着消食,路上停下来小葡萄吃了Gelato,我喝杯espresso 振作精神。回酒店享受空调,睡了午觉,六点钟再出门,太阳已经没那么火辣辣了。晚上计划去隔壁广场上的小教堂听威尔第的四季组曲,跟正经饭店开晚饭的时间错过了,我们就走过学院桥,在一条小运河边上找了间吃Cicchetti的小酒吧。Cicchetti据说是威尼斯版本的tapas, 晚餐前的下酒小菜,严格说起来这又是少儿不宜的地方,不过意大利人肯定无所谓。取了食物和酒坐在河边慢慢吃喝,看对面窗子里小孩子们打闹,运河里的小船刚朵拉来来往往,感觉是在野餐。

回酒店换上dress 去听音乐会,本来我一直惦着去凤凰歌剧院听场歌剧的,可惜我们在的这几天偏偏没有演出。小教堂的室内乐团非常敬业,只是观众中游客不少,穿球鞋短裤倒有情可原,不停地拍照摄像就很干扰别人。乐团也有经验应付他们,派两位黑衣帅哥目光炯炯地督察制止。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果然中场休息时这一团人就离开了,下半场倒是安安静静地好好享受了一番。音乐会结束出来,小广场上的冰淇淋店咖啡店餐馆都还没打烊。小葡萄跟只小猫玩起来,我有点担心这是家猫还是野猫,她说这只猫带着颈链,肯定有主人的。餐馆招待走过来说这是附近住的一家人养的,天天出来转悠,跟大家都熟着呢。
威尼斯这个城市跟别的地儿都不一样,建筑色彩整个生活方式都像是另外一个星球。回来之后重读阿城的威尼斯日记,他说不光是威尼斯,整个意大利文化都是轰炸,就像是睡在米兰火车站,满脑子闹哄哄的。在威尼斯就没睡踏实过,即使是每天走很多路非常疲惫,还是会早早就醒来。跟小葡萄讲好要起早出门去看菜市场有没有什么新奇有趣的吃食,见她还困着,就任她睡到自然醒,我一个人去Rialto 的早市。先绕路到圣马可广场看上一眼,再过桥到市场上买了几颗特别大个儿的无花果,一盒子极小却香味极浓的草莓。路上见大小船只运各种货物上岛,小型的起重机也由船运过来,还蛮有兴致地看了半天收垃圾的船是如何工作的。
记得Cava说凤凰歌剧院可以自行参观,我们去的时候正在排练,一楼大厅关闭,我就坐在二楼的包厢里看了一会儿导演跟台上演员的互动。小葡萄很认真地听audio guide,后来悄悄跟我说,听到新歌剧院全是防火材料建成的,终于松了口气。是啊,这么美丽的剧院,两次浴火重生,可别再受考验啦。学院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The Tempest 端庄地挂在大厅里,其神秘色彩不逊于蒙娜丽莎,却没人围观,可以静静欣赏揣摩。小葡萄过来拉着我去看一幅Bosch 的三联画,说这个姑娘为了不跟不喜欢的人结婚,居然能想出长胡子的办法!原来画的是圣女Wilgefortis殉难,传说她是位异教国王的女儿,信了耶稣就拒绝父亲给订好的亲事,不断祈祷。结果长出了胡子,被未婚夫悔婚啦。老爸气急败坏把她crucified, 于是被封圣。这个故事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真是可以有各种颠覆性的诠释。Bosch的作品传世至今只有二十五幅,状态完好的更少,学院美术馆居然独占三幅,非常难得。
清晨无人的圣马可广场


各种货船

拍婚纱照的姑娘也要起早,等游客大军进来威尼斯就看不见了

凤凰歌剧院的彩排舞台,我刚拍了这张就被小葡萄制止,说有告示不许拍照。我从善如流地收起相机,但也不必删掉吧。

端庄而神秘的暴风雨:

Bosch的殉教女,网上的图片更清楚:
http://boschproject.org/img/thumb_23_24 ... IS_web.jpg
http://boschproject.org/view.html?i=23_ ... de=curtain

Bosch的那幅殉道女还算是中规中矩的宗教画,他近些年来又成为大众文化中的热点艺术家则是因为笔下那些非常超现实的形象,像上面另外一幅三联画中的一桢,简直就是直接可以放进科幻小说里做插图的。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在普拉多美术馆的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The-Ga ... s-by-Bosch
这些作品的色彩都非常美,跟印刷品完全不同。特别是画La Tempesta 的Giorgione是提香的老师,虽然早逝,对后世的影响不减。华彩绚烂雍容大气的威尼斯画派,根儿就在他这里。逛累了我们出去附近的馆子随便吃了个中饭,我的海鲜头盘非常新鲜,小葡萄的墨鱼面太咸有点腻,换了花蛤白酒汁面还不错。回头又去看了半晌《暴风雨》,我家里有画册,但是背景上的那种微妙的蓝绿色,只有站在原作前才能深深体会其美丽。傍晚赶上真正的暴风雨,雷电交加,我们在酒店顶楼的图书室里读书听雨,也不必赶着安排节目,踏实歇着。
这次亲子游主要是小葡萄陪着我逛,她自己想去的自然博物馆则拖到最后一天。在酒店吃过早饭喝完各自的卡布奇诺,我们就过Rialto桥到了San Croce。因为要买纪念品送给好朋友,小葡萄不断在各种小店停下来张望, 我虽然记了小K推荐的玻璃珠子店地址,不顺路就没特地去,留待下次。这样停停走走到了自然博物馆附近,正好看到一家gelato 店,一人一朵,走到前面小广场坐长椅上吃。离开游人如织的景区,威尼斯家常生活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小广场的树荫下,刚买了菜的大叔大妈们扎堆儿聊天,老爷爷坐长椅上看报纸,小孙子踢球累了跑过来吃冰逗鸽子,对面教堂钟楼下面飘飘然晒着洗过的衣服。我问看报大爷附近有没有好吃的饭店,大爷站起身一指说“La Zuca". 果然是家人气店,亏我们去的早,坐上了唯一一张给walk-in 的‘shared table"。菜单全是意大利文,waiter讲英文可以略解释。这家店完全没有海鲜,天气热我只想吃素菜,点了番茄冷汤和朝鲜蓟菜心。Waiter 很有态度地说,这汤可是冷的,你确定?小葡萄自己点了炖小牛骨,他怀疑地问你可知道这是什么吗?是一大块骨头!她点头说明白。猜想他可能是遇到过想大块吃肉却不小心点了炖牛骨的客人,也就不以为意。小葡萄的启蒙教育里有两大本画册,一本是“Italian Cooking”,一本是“ French Cooking”,读菜单很在行。她是文艺少女还是科学少女真不好说,“爱美食少女”是确定无疑的。过了一会儿有位来自比利时的教授,跟我们搭桌子。这人据说每年都来威尼斯住上一个月,去年也带着十三岁的女儿做亲子游。正对着这扇看得见运河的窗子,享受了愉快美味的一餐。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规模不大,布展却很用心思,在充满能工巧匠的威尼斯也不意外。鱼类鸟类化石被呈现的如同艺术品一般,一只罕有的尼日傲勇龙的骨骼标本最惹人注目。这里有最齐全的螃蟹collection, 从小小的软壳蟹到巨大如外星怪物般的蜘蛛蟹,非常有本地特色。我一向对螃蟹的味道比模样印象更深,这回算是开了眼界。
这里的收藏远不如更有名的展馆丰富,但绝对是全世界最美丽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建筑是威尼斯现存的最早的拜占庭风格大宅Fondaco dei Turchi,初建于1225年。费拉拉公国买下来做公爵的行宫,常大宴宾客,极尽奢华。后来又出租给在威尼斯做生意的Turks,随着跟东方的贸易渐渐式微,威尼斯共和国走向没落,这座宅子也被荒废遗忘。十九世纪的英国人John Ruskin 出版了《威尼斯石头记》,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相比,他更赞赏拜占庭风和哥特风,书中特别提到Fondanco dei Turchi。Ruskin 影响了拉斐尔前派的形成,还有英国的arts and crafts 运动,甚至引导了建筑方面的Gothic Revival。当时占领了威尼斯的奥地利人花了不少钱来修复这座受到大师赏识的宅子。它的兴衰往事,就是一部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我去参观的时候,并不知道它的背景,只是不断感慨这个院落好静谧,长廊喷泉还有墙上的窗子好美!古朴沉静的氛围,让人浑然忘记这里是喧闹浮躁的游客胜地。看完展览,我跟小葡萄坐在空无一人的长廊下享受清凉,吃水果读书画画,欣赏对面墙上的窗子,消磨了大半个下午。如果那些美丽的窗子会说话,借着微风,它们会讲些什么故事呢?(完)





加两张网上找到的图, Fondanco dei Turchi的今生和前世


这幅照片上左边的白色大宅是Palazzo Barbaro,亨利詹姆士住过一段时间,把它写进了他的小说《The Wings of Dove》,James Ivory 的同名电影在这里实地取景。右边岸上那金光闪闪的柱子,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正值艺术双年展,想来是某位现代艺术家的大作。奇妙的是,这么突兀的物件儿,在大运河岸边居然有种滑稽的和谐感。
放下行李洗过澡已经是吃晚饭的时间,走几分钟去到酒店前台推荐的Trattoria Da Fiore, 坐我们隔壁的是一大桌穿戴整齐的意大利人,好像是家庭团聚,各自的菜上来就递来递去,大家都品尝一下。小葡萄点了mixed fried fish,我的是墨鱼汁炖墨鱼,煎烤小章鱼配玉米糊, 还分享了一个大虾头盘。没有一下子惊艳,而是特别熨贴醇厚,回味悠长的那种鲜美。小葡萄让我尝她盘子里的小虾,说是想起在中国时吃到的小河虾。还有不知名的小鱼,肉质特别细嫩,鱼刺都炸得酥脆。两个人出行的问题就是眼大肚皮小,不能品尝更多的菜式,连甜品都得忍痛放弃。旁边桌子点了一条全烤鳕鱼,waiter 捧着盘子给客人看过之后,在旁边的小桌子上把鱼肉和刺分开,再给客人装盘,就跟中餐厅里清蒸鱼的分法儿一样一样的。我跟小葡萄说改天来吃这道菜,结果这家店有天关门,还有两天我们没赶上晚饭时间,居然没吃上!
吃过早饭去圣马克广场,大教堂门口已经有不少人排队,我们就直接进了清静得多的大公府和Corer Museum。我跟小葡萄有约在先,但凡拥挤的需要排队的地方就不去,实在是好看好玩的地方太多,不在乎错过一个两个的。大公府里有美仑美奂的壁画和天顶画,我最想看的是威尼斯画派代表作丁托列托的Paradise,可惜室内采光本来就不好,又赶上阴天,看不仔细。意外让我着迷的是一扇扇美丽的窗子,还有镶嵌在窗框里的风景。暴雨来临之前的天气特别闷热,大厅两侧的窗子对开着有凉爽的过堂风,更让我流连.其实这座建筑本身就是最梦幻的存在。大公府还有各种武器盔甲的陈列,走过叹息桥就是过去的地牢,据说Casanova 曾经被关在此,而且还越狱成功了。我有幽闭恐惧症,匆匆看了一眼就逃出来,估计有些小朋友们会很喜欢这座地下迷宫。
大公府美丽的窗子:
窗外的风景:
等我们出来一看不得了,广场上满登登的人,大公府门口也排起了带拐弯儿的长队。看过Coer Museum之后就盘算着去哪里吃饭,查看地图看到CAVA 推荐的家庭小馆就在附近,就弯弯绕绕地寻了过去。他们家的午餐并没有菜单,有点类似套餐定食,我们吃了西红柿意面,烤蔬菜和炖鸡腿,朴素而美味,唯一的问题又是量太多吃不下。我跟小葡萄讲,听说这里的墨鱼汁意面很不错(就是听Cava说的哈),她跃跃欲试,说好改天来吃晚饭。
出来溜达着消食,路上停下来小葡萄吃了Gelato,我喝杯espresso 振作精神。回酒店享受空调,睡了午觉,六点钟再出门,太阳已经没那么火辣辣了。晚上计划去隔壁广场上的小教堂听威尔第的四季组曲,跟正经饭店开晚饭的时间错过了,我们就走过学院桥,在一条小运河边上找了间吃Cicchetti的小酒吧。Cicchetti据说是威尼斯版本的tapas, 晚餐前的下酒小菜,严格说起来这又是少儿不宜的地方,不过意大利人肯定无所谓。取了食物和酒坐在河边慢慢吃喝,看对面窗子里小孩子们打闹,运河里的小船刚朵拉来来往往,感觉是在野餐。
回酒店换上dress 去听音乐会,本来我一直惦着去凤凰歌剧院听场歌剧的,可惜我们在的这几天偏偏没有演出。小教堂的室内乐团非常敬业,只是观众中游客不少,穿球鞋短裤倒有情可原,不停地拍照摄像就很干扰别人。乐团也有经验应付他们,派两位黑衣帅哥目光炯炯地督察制止。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果然中场休息时这一团人就离开了,下半场倒是安安静静地好好享受了一番。音乐会结束出来,小广场上的冰淇淋店咖啡店餐馆都还没打烊。小葡萄跟只小猫玩起来,我有点担心这是家猫还是野猫,她说这只猫带着颈链,肯定有主人的。餐馆招待走过来说这是附近住的一家人养的,天天出来转悠,跟大家都熟着呢。
威尼斯这个城市跟别的地儿都不一样,建筑色彩整个生活方式都像是另外一个星球。回来之后重读阿城的威尼斯日记,他说不光是威尼斯,整个意大利文化都是轰炸,就像是睡在米兰火车站,满脑子闹哄哄的。在威尼斯就没睡踏实过,即使是每天走很多路非常疲惫,还是会早早就醒来。跟小葡萄讲好要起早出门去看菜市场有没有什么新奇有趣的吃食,见她还困着,就任她睡到自然醒,我一个人去Rialto 的早市。先绕路到圣马可广场看上一眼,再过桥到市场上买了几颗特别大个儿的无花果,一盒子极小却香味极浓的草莓。路上见大小船只运各种货物上岛,小型的起重机也由船运过来,还蛮有兴致地看了半天收垃圾的船是如何工作的。
记得Cava说凤凰歌剧院可以自行参观,我们去的时候正在排练,一楼大厅关闭,我就坐在二楼的包厢里看了一会儿导演跟台上演员的互动。小葡萄很认真地听audio guide,后来悄悄跟我说,听到新歌剧院全是防火材料建成的,终于松了口气。是啊,这么美丽的剧院,两次浴火重生,可别再受考验啦。学院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The Tempest 端庄地挂在大厅里,其神秘色彩不逊于蒙娜丽莎,却没人围观,可以静静欣赏揣摩。小葡萄过来拉着我去看一幅Bosch 的三联画,说这个姑娘为了不跟不喜欢的人结婚,居然能想出长胡子的办法!原来画的是圣女Wilgefortis殉难,传说她是位异教国王的女儿,信了耶稣就拒绝父亲给订好的亲事,不断祈祷。结果长出了胡子,被未婚夫悔婚啦。老爸气急败坏把她crucified, 于是被封圣。这个故事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真是可以有各种颠覆性的诠释。Bosch的作品传世至今只有二十五幅,状态完好的更少,学院美术馆居然独占三幅,非常难得。
清晨无人的圣马可广场
各种货船
拍婚纱照的姑娘也要起早,等游客大军进来威尼斯就看不见了

凤凰歌剧院的彩排舞台,我刚拍了这张就被小葡萄制止,说有告示不许拍照。我从善如流地收起相机,但也不必删掉吧。
端庄而神秘的暴风雨:
Bosch的殉教女,网上的图片更清楚:
http://boschproject.org/img/thumb_23_24 ... IS_web.jpg
http://boschproject.org/view.html?i=23_ ... de=curtain
Bosch的那幅殉道女还算是中规中矩的宗教画,他近些年来又成为大众文化中的热点艺术家则是因为笔下那些非常超现实的形象,像上面另外一幅三联画中的一桢,简直就是直接可以放进科幻小说里做插图的。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在普拉多美术馆的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The-Ga ... s-by-Bosch
这些作品的色彩都非常美,跟印刷品完全不同。特别是画La Tempesta 的Giorgione是提香的老师,虽然早逝,对后世的影响不减。华彩绚烂雍容大气的威尼斯画派,根儿就在他这里。逛累了我们出去附近的馆子随便吃了个中饭,我的海鲜头盘非常新鲜,小葡萄的墨鱼面太咸有点腻,换了花蛤白酒汁面还不错。回头又去看了半晌《暴风雨》,我家里有画册,但是背景上的那种微妙的蓝绿色,只有站在原作前才能深深体会其美丽。傍晚赶上真正的暴风雨,雷电交加,我们在酒店顶楼的图书室里读书听雨,也不必赶着安排节目,踏实歇着。
这次亲子游主要是小葡萄陪着我逛,她自己想去的自然博物馆则拖到最后一天。在酒店吃过早饭喝完各自的卡布奇诺,我们就过Rialto桥到了San Croce。因为要买纪念品送给好朋友,小葡萄不断在各种小店停下来张望, 我虽然记了小K推荐的玻璃珠子店地址,不顺路就没特地去,留待下次。这样停停走走到了自然博物馆附近,正好看到一家gelato 店,一人一朵,走到前面小广场坐长椅上吃。离开游人如织的景区,威尼斯家常生活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小广场的树荫下,刚买了菜的大叔大妈们扎堆儿聊天,老爷爷坐长椅上看报纸,小孙子踢球累了跑过来吃冰逗鸽子,对面教堂钟楼下面飘飘然晒着洗过的衣服。我问看报大爷附近有没有好吃的饭店,大爷站起身一指说“La Zuca". 果然是家人气店,亏我们去的早,坐上了唯一一张给walk-in 的‘shared table"。菜单全是意大利文,waiter讲英文可以略解释。这家店完全没有海鲜,天气热我只想吃素菜,点了番茄冷汤和朝鲜蓟菜心。Waiter 很有态度地说,这汤可是冷的,你确定?小葡萄自己点了炖小牛骨,他怀疑地问你可知道这是什么吗?是一大块骨头!她点头说明白。猜想他可能是遇到过想大块吃肉却不小心点了炖牛骨的客人,也就不以为意。小葡萄的启蒙教育里有两大本画册,一本是“Italian Cooking”,一本是“ French Cooking”,读菜单很在行。她是文艺少女还是科学少女真不好说,“爱美食少女”是确定无疑的。过了一会儿有位来自比利时的教授,跟我们搭桌子。这人据说每年都来威尼斯住上一个月,去年也带着十三岁的女儿做亲子游。正对着这扇看得见运河的窗子,享受了愉快美味的一餐。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规模不大,布展却很用心思,在充满能工巧匠的威尼斯也不意外。鱼类鸟类化石被呈现的如同艺术品一般,一只罕有的尼日傲勇龙的骨骼标本最惹人注目。这里有最齐全的螃蟹collection, 从小小的软壳蟹到巨大如外星怪物般的蜘蛛蟹,非常有本地特色。我一向对螃蟹的味道比模样印象更深,这回算是开了眼界。


这里的收藏远不如更有名的展馆丰富,但绝对是全世界最美丽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建筑是威尼斯现存的最早的拜占庭风格大宅Fondaco dei Turchi,初建于1225年。费拉拉公国买下来做公爵的行宫,常大宴宾客,极尽奢华。后来又出租给在威尼斯做生意的Turks,随着跟东方的贸易渐渐式微,威尼斯共和国走向没落,这座宅子也被荒废遗忘。十九世纪的英国人John Ruskin 出版了《威尼斯石头记》,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相比,他更赞赏拜占庭风和哥特风,书中特别提到Fondanco dei Turchi。Ruskin 影响了拉斐尔前派的形成,还有英国的arts and crafts 运动,甚至引导了建筑方面的Gothic Revival。当时占领了威尼斯的奥地利人花了不少钱来修复这座受到大师赏识的宅子。它的兴衰往事,就是一部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我去参观的时候,并不知道它的背景,只是不断感慨这个院落好静谧,长廊喷泉还有墙上的窗子好美!古朴沉静的氛围,让人浑然忘记这里是喧闹浮躁的游客胜地。看完展览,我跟小葡萄坐在空无一人的长廊下享受清凉,吃水果读书画画,欣赏对面墙上的窗子,消磨了大半个下午。如果那些美丽的窗子会说话,借着微风,它们会讲些什么故事呢?(完)
加两张网上找到的图, Fondanco dei Turchi的今生和前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