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s in America 交作业 (今天是真写完了)
Posted: 2005-03-14 18:57
架不住barb讨债,我没有系统地写起来先。
写得很烂,词不达意,没有barb的文字那么美,凑合着看吧。
1. 我很难想象翻译能够传神。不管我对剧情有无异议,文字对话写得是很好的。经常有神来之笔。如
Louis: Look, the sky is purple.
Berlize: Purple? What kind of gay man are you? It's MAUVE.
那段Berlize描述天堂的独白,写得也很精彩,表演得也精彩。
最后一章,天堂里天使委员会那段里,对比Emma Thompson和Justin Kirk念台词的表演风格的天壤之别,简直是教科书式的英美话剧表演体系比较。(注意我并不一定贬低美式表演。) Thompson象在演莎士比亚剧。
2. 我终究是个死硬的现实主义派。我不太明白,那些梦幻神话的成份在剧中的功能和意义。答案是,它们的功能就是它们本身,而不是推动剧情的工具。Style is the substance. Fine. 就算如此吧。反正这些段落对我没起太大作用,没有也可以,反而更简洁。但是我是那种情节第一,人物挂帅的主义的信徒,所以也没办法。
3。整体感觉,这部戏内容很切题,就是个饭特西(注意:我用这个词并没有贬义),尤其是同性恋者一厢情愿的fantasy。何出此言?
作为受压迫阶级,在长期被歧视和侮辱后,很自然地会有同化的倾向,幻想压迫自己的阶级被同化成跟自己一样,或者自己被同化成统治阶级。这是人性所致,毫不奇怪。这个故事里面特地写两个属于对立的统治阶级(conservative, Republican, even religious) 的人物实际上是自己队伍里的一员,原来并不那么高高在上,占尽上风,反而内心挣扎痛苦,这样不是能让人心里安慰一点么?
甚至于,象Roy Cohn 这样又臭又硬,不择手段的恶人,居然也在临死前受良心谴责,看见Ethel Rosenberg的鬼魂(这桥段倒很中国),这不是饭特西又是什么呢?
我的心肠已经随年纪硬起来,故而对人的良知和悔过能力信心不大。
4。论人物一,Joe。Mormon Republican lawyer closet-case homosexual. 极端矛盾莫过于此。这样的人肯定是有的,我就认识一个支持共和党的男同性恋,而他的partner是左派。甚至听说过类似的组织 -- young Republican gay men.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内心斗争下了很多笔墨,但是我最终还是觉得没有完全被这个人物的描写说服,似乎总有那么一点点隔着的,一个细小的声音问:这样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真的会是这样吗?其实Meryl Streep演的摩门母亲,也有同样的可信度的问题,甚至更严重。她听说儿子是同性恋后的态度和举动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或许这是个根本的难题:How do you really understand your enemy? And if you do, would that diminish your hate for him and your will to fight him?
更可能的,或许是我自己的盲点。住在DC附近时,颇遇见过几个政治保守派。我永远不能明白这些人的思想和逻辑,而他们还都是正常的聪明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我最恨两面派hypocrisy, 站在道德高台上教训别人的错误罪过,自己箱子里藏了一大框臭史。Joe正是我最烦的这种人,一提到Reagan就两眼放光,口口声声:This is still the best place on earth. We are FREE. 在家里把妻子冷冻起来,不给她应得的爱和温暖,却对人说,我娶她是想救她,Harper 总是犯错误。这个人物的表面的一层,倒是相当真实的,我也见过,所以认得出。
今天突然灵光一现,想来 Joe跟The Quiet American里面的Pyle是同一类人,典型的美国保守派爱国青年,老了就变成Karl Rove, Donald Rumsfeld, Dick Chaney这种恐怖分子。这种人或许有其值得同情的一面,可惜老子的同情心储备有限,没有给他们留一份。
5。Prior这个人物给我的印象类似于整个剧里的超自然成份,我弄不太清楚他的实际作用是什么。他本身没什么矛盾冲突或思想发展(戏剧里强调的character arc),他的冲突完全是外界环境的。他所代表的是跟爱滋病斗争的过程,但是这个人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心的“过程”。
我比较欣赏的是Prior 在梦里化女装扮Gloria Swanson在日落大道里的戏那段。后面的大段大段独白,跟天使搏斗,跟祖先鬼魂的戏,我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要说移民传家史,就属Anglo Saxon这一族最没劲了。
6. Louis是全剧里我最理解的一个人物。明明是热爱法律和正义的,张口闭口就是decisions, rulings, guidelines,但是选择当个小职员混日子。He loves humanity, but cannot stand to the sight of his lover's blood and sh*t. He seeks justification in the scripture for his selfishness, and then is tormented and paralyzed by guilt. He is a passionate libral and resents black people. He spews out endless facts and opinions about world affairs, yet is blind to the lives and details of people around him. He is a selfish coward, a spoiled cry-baby who instinctively runs from pain and suffering at the first pin-prick. He is a lazy humanitarian who is so deeply stuck in his idealism that he can't be bothered to throw out the trash. 眼高手低,典型的以善小而不为,所以真正考验一来就化成一滩稀泥,连对爱人的道歉都是我我我。
从我这边看来,Louis是剧中最真实可信的一个。 这样的纸上谈兵的左派人道主义者我见得太多了,而且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我不行了,把脑子里的英文翻成中文太慢也太难看了。)
7。Al Pacino. Al Pacino's craft and personality are almost always too strong. So strong that they dominate and overwhelm the characters he plays. This can be good or bad. In this case it's more good than bad. 这个人物可以非常juicy的,可惜雷声大雨点小,多是自吹自擂,行动上象只可怜的纸老虎。当然,我的出发点是小说的原则:show me, don't tell me. 未必适用于戏剧。Pacino的风格总是拿个大锤子狠命敲观众的头,虽然不是我偏爱的类型,也只好摇头佩服。
8。Berlize and Jeffery Wright.
作者还是逃不掉stereotypes,自私的Louis被派个犹太人血统,而大地母亲一样的角色一定是个黑人(只不过这里有两个大地母亲,另一个是胳膊上刺青的护士)。他是全剧的良心,照顾安慰迷失的羔羊,又是旁观的评论员,戳穿自欺欺人的谎言,and delivers the best lines in the play.
Jeffery Wright 的表演是典型的四两拨千斤的类型,跟Al Pacino 正成对比,一冷一热,一弛一张。
(我这次真是甩膀子混杂中英文了。
)
9。全剧里写得最好的部份,我这个死硬现实主义派认为,是作者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部份,也就是三个男同性恋(Prior, Louis, Berlize)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戏最有真实感和说服力,最轻松自如,也最多宝贵的细节,例如Berlize骂Louis: You are always ambivalent. Everything about you is ambivalent. 例如Prior和Louis吵架的戏。
10。几个女性人物都写得一般般,比较抽象化,说服力不强。Harper稍微好一点,但是花的笔墨太多了,尤其是幻想的部份,我还是觉得长而无用。 As a sexually frustrated, pill-popping housewife, this type is not particularly novel. 过去已经被妇解运动描述过许多遍了。而且她和Joe之间的冲突,我也觉得缺乏真实感,没让我完全地照单全受。更象想象出来的夫妻关系。Meryl Streep的母亲一角也写得非常薄弱。
11。Joe McCarthy真的是同性恋么?我还是觉得提这个说法,不管是真是假,都削弱了主题的力量。争取平等和权力要靠斗争,而不是幻想依靠敌人内部的“自己人”。或许,这部戏是九十年代初写的,那时Bill Clinton刚进白宫,政治左派前景光明,大家以为是社会进步的时候了,所以充满乐观情绪。而十几年后的今天,美国又倒退到剧中1985年的社会和政治大环境,右派统治一切。更让人觉得妥协是没有出路的,弱势群体,不论是谁,只有不停地斗争才能争取到平等和权力。
最后推荐几部或多或少有点联系的影片:
Carrington (starring Emma Thompson, Jonathan Price): 她爱上他,精神和肉体;他也爱她,但只是精神,肉体上他只喜欢男人。根据真事改编。
The Band Played on (starring Matthew Modine): 也是根据真事改编。关于八十年代初爱滋病的研究和消息的传播上的丑闻。因为爱滋被认为是同性恋的病,所以开始没有引起公共卫生的重视和宣传。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Sergio Leone, starring Robert DeNiro and James Woods): 意大利移民史,兄弟义气,是吴宇森最崇拜的片子之一。类似教父第二集。
后记
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的反应感受大不相同,barb认为是因为我对美国的背景比较了解,或许是,但是如果我过去五年没有在DC住,而是留在LA,恐怕不会对政治这么敏感,思想也会大大不同。人和人是非常相似的,不同的是历史,哪怕经历上有一点看似无关的不同,也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想法。We are the product of our gen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our individual history. 在一个alternative universe里,就算只有一步走偏,我或许就会是另一个人。
God bless people who dream. Good bless people who are passionate. I envy you whose passion burns bright like fire rising into the night sky, even if I have but eyes of stone left.
写得很烂,词不达意,没有barb的文字那么美,凑合着看吧。
1. 我很难想象翻译能够传神。不管我对剧情有无异议,文字对话写得是很好的。经常有神来之笔。如
Louis: Look, the sky is purple.
Berlize: Purple? What kind of gay man are you? It's MAUVE.
那段Berlize描述天堂的独白,写得也很精彩,表演得也精彩。
最后一章,天堂里天使委员会那段里,对比Emma Thompson和Justin Kirk念台词的表演风格的天壤之别,简直是教科书式的英美话剧表演体系比较。(注意我并不一定贬低美式表演。) Thompson象在演莎士比亚剧。
2. 我终究是个死硬的现实主义派。我不太明白,那些梦幻神话的成份在剧中的功能和意义。答案是,它们的功能就是它们本身,而不是推动剧情的工具。Style is the substance. Fine. 就算如此吧。反正这些段落对我没起太大作用,没有也可以,反而更简洁。但是我是那种情节第一,人物挂帅的主义的信徒,所以也没办法。
3。整体感觉,这部戏内容很切题,就是个饭特西(注意:我用这个词并没有贬义),尤其是同性恋者一厢情愿的fantasy。何出此言?
作为受压迫阶级,在长期被歧视和侮辱后,很自然地会有同化的倾向,幻想压迫自己的阶级被同化成跟自己一样,或者自己被同化成统治阶级。这是人性所致,毫不奇怪。这个故事里面特地写两个属于对立的统治阶级(conservative, Republican, even religious) 的人物实际上是自己队伍里的一员,原来并不那么高高在上,占尽上风,反而内心挣扎痛苦,这样不是能让人心里安慰一点么?
甚至于,象Roy Cohn 这样又臭又硬,不择手段的恶人,居然也在临死前受良心谴责,看见Ethel Rosenberg的鬼魂(这桥段倒很中国),这不是饭特西又是什么呢?
我的心肠已经随年纪硬起来,故而对人的良知和悔过能力信心不大。
4。论人物一,Joe。Mormon Republican lawyer closet-case homosexual. 极端矛盾莫过于此。这样的人肯定是有的,我就认识一个支持共和党的男同性恋,而他的partner是左派。甚至听说过类似的组织 -- young Republican gay men.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内心斗争下了很多笔墨,但是我最终还是觉得没有完全被这个人物的描写说服,似乎总有那么一点点隔着的,一个细小的声音问:这样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真的会是这样吗?其实Meryl Streep演的摩门母亲,也有同样的可信度的问题,甚至更严重。她听说儿子是同性恋后的态度和举动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或许这是个根本的难题:How do you really understand your enemy? And if you do, would that diminish your hate for him and your will to fight him?
更可能的,或许是我自己的盲点。住在DC附近时,颇遇见过几个政治保守派。我永远不能明白这些人的思想和逻辑,而他们还都是正常的聪明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我最恨两面派hypocrisy, 站在道德高台上教训别人的错误罪过,自己箱子里藏了一大框臭史。Joe正是我最烦的这种人,一提到Reagan就两眼放光,口口声声:This is still the best place on earth. We are FREE. 在家里把妻子冷冻起来,不给她应得的爱和温暖,却对人说,我娶她是想救她,Harper 总是犯错误。这个人物的表面的一层,倒是相当真实的,我也见过,所以认得出。
今天突然灵光一现,想来 Joe跟The Quiet American里面的Pyle是同一类人,典型的美国保守派爱国青年,老了就变成Karl Rove, Donald Rumsfeld, Dick Chaney这种恐怖分子。这种人或许有其值得同情的一面,可惜老子的同情心储备有限,没有给他们留一份。
5。Prior这个人物给我的印象类似于整个剧里的超自然成份,我弄不太清楚他的实际作用是什么。他本身没什么矛盾冲突或思想发展(戏剧里强调的character arc),他的冲突完全是外界环境的。他所代表的是跟爱滋病斗争的过程,但是这个人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心的“过程”。
我比较欣赏的是Prior 在梦里化女装扮Gloria Swanson在日落大道里的戏那段。后面的大段大段独白,跟天使搏斗,跟祖先鬼魂的戏,我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要说移民传家史,就属Anglo Saxon这一族最没劲了。
6. Louis是全剧里我最理解的一个人物。明明是热爱法律和正义的,张口闭口就是decisions, rulings, guidelines,但是选择当个小职员混日子。He loves humanity, but cannot stand to the sight of his lover's blood and sh*t. He seeks justification in the scripture for his selfishness, and then is tormented and paralyzed by guilt. He is a passionate libral and resents black people. He spews out endless facts and opinions about world affairs, yet is blind to the lives and details of people around him. He is a selfish coward, a spoiled cry-baby who instinctively runs from pain and suffering at the first pin-prick. He is a lazy humanitarian who is so deeply stuck in his idealism that he can't be bothered to throw out the trash. 眼高手低,典型的以善小而不为,所以真正考验一来就化成一滩稀泥,连对爱人的道歉都是我我我。
从我这边看来,Louis是剧中最真实可信的一个。 这样的纸上谈兵的左派人道主义者我见得太多了,而且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我不行了,把脑子里的英文翻成中文太慢也太难看了。)
7。Al Pacino. Al Pacino's craft and personality are almost always too strong. So strong that they dominate and overwhelm the characters he plays. This can be good or bad. In this case it's more good than bad. 这个人物可以非常juicy的,可惜雷声大雨点小,多是自吹自擂,行动上象只可怜的纸老虎。当然,我的出发点是小说的原则:show me, don't tell me. 未必适用于戏剧。Pacino的风格总是拿个大锤子狠命敲观众的头,虽然不是我偏爱的类型,也只好摇头佩服。
8。Berlize and Jeffery Wright.
作者还是逃不掉stereotypes,自私的Louis被派个犹太人血统,而大地母亲一样的角色一定是个黑人(只不过这里有两个大地母亲,另一个是胳膊上刺青的护士)。他是全剧的良心,照顾安慰迷失的羔羊,又是旁观的评论员,戳穿自欺欺人的谎言,and delivers the best lines in the play.
Jeffery Wright 的表演是典型的四两拨千斤的类型,跟Al Pacino 正成对比,一冷一热,一弛一张。
(我这次真是甩膀子混杂中英文了。

9。全剧里写得最好的部份,我这个死硬现实主义派认为,是作者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部份,也就是三个男同性恋(Prior, Louis, Berlize)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戏最有真实感和说服力,最轻松自如,也最多宝贵的细节,例如Berlize骂Louis: You are always ambivalent. Everything about you is ambivalent. 例如Prior和Louis吵架的戏。
10。几个女性人物都写得一般般,比较抽象化,说服力不强。Harper稍微好一点,但是花的笔墨太多了,尤其是幻想的部份,我还是觉得长而无用。 As a sexually frustrated, pill-popping housewife, this type is not particularly novel. 过去已经被妇解运动描述过许多遍了。而且她和Joe之间的冲突,我也觉得缺乏真实感,没让我完全地照单全受。更象想象出来的夫妻关系。Meryl Streep的母亲一角也写得非常薄弱。
11。Joe McCarthy真的是同性恋么?我还是觉得提这个说法,不管是真是假,都削弱了主题的力量。争取平等和权力要靠斗争,而不是幻想依靠敌人内部的“自己人”。或许,这部戏是九十年代初写的,那时Bill Clinton刚进白宫,政治左派前景光明,大家以为是社会进步的时候了,所以充满乐观情绪。而十几年后的今天,美国又倒退到剧中1985年的社会和政治大环境,右派统治一切。更让人觉得妥协是没有出路的,弱势群体,不论是谁,只有不停地斗争才能争取到平等和权力。
最后推荐几部或多或少有点联系的影片:
Carrington (starring Emma Thompson, Jonathan Price): 她爱上他,精神和肉体;他也爱她,但只是精神,肉体上他只喜欢男人。根据真事改编。
The Band Played on (starring Matthew Modine): 也是根据真事改编。关于八十年代初爱滋病的研究和消息的传播上的丑闻。因为爱滋被认为是同性恋的病,所以开始没有引起公共卫生的重视和宣传。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Sergio Leone, starring Robert DeNiro and James Woods): 意大利移民史,兄弟义气,是吴宇森最崇拜的片子之一。类似教父第二集。
后记
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的反应感受大不相同,barb认为是因为我对美国的背景比较了解,或许是,但是如果我过去五年没有在DC住,而是留在LA,恐怕不会对政治这么敏感,思想也会大大不同。人和人是非常相似的,不同的是历史,哪怕经历上有一点看似无关的不同,也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想法。We are the product of our gen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our individual history. 在一个alternative universe里,就算只有一步走偏,我或许就会是另一个人。
God bless people who dream. Good bless people who are passionate. I envy you whose passion burns bright like fire rising into the night sky, even if I have but eyes of stone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