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旅行-台北篇(完)-东京篇(完)
Posted: 2019-03-09 19:04
一月份时在豆瓣上围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台湾借给东京国立做展的事情。然后看到大批对这个东京国立颜真卿大展的介绍,还有惊现人世的宋画《五马图》。一边看一遍流口水。好想飞过去看一眼。但是也只是想想因为知道太不现实了。
一月中有台湾同事来湾区,我听说他新年前因公要去一趟东京,就大力跟他推荐这个展。他就真抽出一天去看了展回来跟我说非常喜欢,还推荐了另外一篇更全面的导游文。
然后就突然被通知二月底要去一趟台北开个会。于是开始规划行程订飞机票和旅店。看了一下日程突然发现回程正好落在颜真卿大展结束那个周末。可以在东京停一两天把这个百年一遇的展给看了!激动之余又发现可以在落地台北那天抽出一个上午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也看一眼。于是这个闪电一样发生的原本只需在台北停留两天半开会的公务旅行就被我发展成了五天行,另外两天横扫台北和东京博物馆看展。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份新年厚礼吧!
去台北前看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特展除了书画还有一个“香展”。立刻想入非非,会不会有机会闻一闻前一阵在《撒马尔汗的金桃》中提到的各种沉香龙涎香檀香呢?
上路前还把揚之水的《香识》津津有味的看完了。从银叶隔火,到北方(先秦)时的雁香炉到南北朝后出现的熏香小鸭,以及薰衣时要有水汽混合香气,让衣物的香味长久。读完才发现其实《香识》只不过是她原来那本《古诗文名物新证》上册重新包装再发行的。

台北
上次去台北是17年冬天那时候的地铁还没有跟桃园机场连起来。这次去就已经地铁直达机场。我下了飞机就上了地铁,把行李存在台北车站,换乘前往故宫博物院的淡水线。后来发现其实最佳安排应该是到了士林再存箱子。然后看完博物院就可以从士林直接坐地铁去公司上班了。后来还要在台北车站下车再去拖箱子,浪费不少时间。好在当天并不赶时间。
到了博物院才发现因为是元宵节,博物院全天免费开放!而且人并不多。开心。
香展让我很失望,连香炉都没摆在一起,只是一些沉香块,或者香块雕成的饰物。展柜封得严严实实,什么都闻不到。也没有看到香钟这种神器。
但是瓷器和青铜器展品非常赞。
定窑(白瓷)汝窑(青瓷)哥窑(马赛克一样的裂纹瓷)统统美轮美奂。淡淡的白淡淡的青,终于知道了雨过天青色是什么,简直太美。这些宝贝看下来,我连青花瓷都看不入眼了。更不要提清代那些花哨玩意。统统不再要看。









这个汝窑水仙盆据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院上品之一


照片完全无法表达它们的实物有多美。一定要去现场看。太可惜了。







前年夏天在上博看青铜器看得很嗨。这次在台北又过了一把瘾。这么漂亮繁琐的装饰花纹,老让我想起希腊那些红黑瓶画。

香展没有放的博山炉和雁炉在青铜展这里看到了


以前看得青铜展都没提到(或者是我没注意到)的家族复合徽章。为同一个家族打造的青铜器都会在瓶口或者肚子里压一个同样的徽章。



这次去还有一个宋画展:《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其实很多小画都非常好。但是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只拍了一副。好在台北故宫网站上有很不错的展件介绍。

当天晚上在旅店边上剪了头发吃了晚饭,谷歌地图给我指了一条黑漆漆的小路回旅店。我拒绝。专找热闹的地方钻,阴差阳错看到了元宵节台北市政府搭出来的漂亮彩灯一条街。海市蜃楼一般不真实。

接下来两天半昏天黑地的开马拉松式的会。晚上还要跟同事出去应酬。一直折腾到周五才消停。周五下午跟同事们告别,拖了小箱子直奔机场。居然碰到一个特别善谈的出租车司机,先给我科普台湾的劳动法(因为新年期间我当天要坐的华航刚好罢工,差不多我来台北那天罢工结束。华航的员工被群众臭骂,因为春节期间打乱了很多家庭出游行程),然后开始怀念蒋经国当政时的好时光。我听得津津有味。
在雨中离开台北。

东京
上次去东京是20多年前。那时候从机场去市区还要坐大巴,将近一个小时才到。
这次下飞机过海关,到了火车站高铁 skyliner买票去东京上野车站,卖票阿姨说你要赶八点四十八那班车吗?我抬头看钟,八点四十二!我就问赶得上吗?她说快一点可以。我先给你出票要是没赶上回来我给你换下一班。拿了票就按着指路牌开始跑,进了闸门,去上野的牌子一下子不见了,冲到前面一个工作人员跟前问去上野在哪里上车,他说我走过了要折回去一号站台。回头一看刚才排在我前面问他问题的男子已经在狂奔了,我就一路也奔过去,下了电梯车刚到,上车的人排了很长的长龙,我咄咄定定排在队尾上了车。原来每张票都有座位号。效率真高啊!
终点是上野,中间只停一站,“日暮里”。这些路名都像诗一样。
地图上看上野车站是个庞然大物,边上还挨着一条高架公路,旅店在车站和高速路的另一边。要是在美国,这周边肯定都是荒凉的偶尔能看到无家可归者的地方。这里一出车站门就是人声鼎沸高架下面每个小巷子都开满了餐馆,一路走过来灯红酒绿味道好闻极了,可惜我一点都不饿。

周六打算一天都泡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早上九点半开门,因为是周六,平时五点半闭馆,但是周六会延时到晚上九点半才关门。周五到了旅店已经差不多十点,泡了一个舒舒服服热水澡,养精蓄锐准备周六一早就出门战斗。预料这个展览最后一个周末,会处处排长队。朋友圈里的同学提醒我说上野公园的樱花很有名,连鲁迅都提到过(其实只是以樱花开头,立刻就开始刻薄盘着大辫子的清国留学生了。。。)
旅店的自助早餐厅七点钟开门。东西合璧。吃得非常满意。特喜欢小碗里那块清水煮豆腐。左边什锦盘里左边中间的蚂蚁上树略酸,味道好极了。旁边的烤鱼块肥美。现在想起来还要流口水。

谷歌地图显示从旅店到东京国立博物馆走路十三分钟就到了。但是选的路径都是绕着公园外围走。我决定再次漠视谷歌地图。跟着行人上了过街天桥,从高处走。后来发现过街天桥直接就进了上野公园。冬天的上野公园有点让我想起旧金山的金门公园。低矮的路灯有着浮世绘的灯罩。


然后就真的看到了一株早樱。静静的落花。当时特别喜欢时不时落花瓣的样子,就拍了一个小视屏。回家仔细一看,原来树上有一只鸟,所谓静静的落花都是因为那个鸟在糟蹋花!

八点半到了博物馆门口,离开门还有一个小时。已经排起了两个队,左边的是已经有票的,右边的是需要买票的。
我乖乖去排右边的队,一边拿出手机上网查哪里可以买票。转了一圈也没看到可以提前订票或者买票的地方。也许对面队伍里的人有年票?或者是昨天专程来过博物馆买好了今天的票? 排在我后面两个中国小哥一直在吵架,一个抱怨早知道不应该拖到现在才来看,另一个就一直在好言安慰,说之前来看时,进门以后人也不是很多。安慰着安慰着也怒了,两个人就开始冷战。排在我前面是两个年轻的日本美眉。一个早早来排队,另一个去专门买了早餐喝咖啡一起边吃边排。队伍越来越长,大多数人都非常安静。差不多九点一刻的时候,对面有票的队伍开始往里面放人,需要买票的被安排在差不多十个卖票窗口前,分出了十个小队伍,静静的等待九点半。帮助大家分开排队安排队形的工作人员都是只讲日文。我排到第一个售票口,不知道为什么队伍比其他要短一点。工作人员对着我们激励哇啦讲了一阵话,我完全不懂。也没有多想。等九点半所有售票窗口的铁皮门都哗啦啦打开我才知道,第一第二两个窗口是自动售票机,其他窗口是有人售票的。看着前面的人开始买票,售票机界面各种文字,我点出英文,用信用卡,顺利买好票,也被放进了大门。进了大门才傻了,里面还有一个巨长的队。最早被放进来那些有票的人原来也都堵在这里。于是九点半开始排第二个队。从博物馆门口到颜真卿展的平城馆其实还很远。好在这时候太阳出来了。总算不那么冷。。。

这一次排在我前后左右都是日本人。前面两个日本美眉非常时尚,穿着羊绒大衣,丝袜和高跟鞋。看着我都替她们冷。。。

十点整进了平城馆的大门。里面一个牌子,告知,全展的重头戏,看颜真卿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借来的《祭姪文稿》的队伍排队时间是一个小时。

来之前看到网上有人说一早进门不要急着去排《祭姪文稿》因为那时人最多。可以先去看展览的其他部分中午前后《祭姪文稿》人会少下来。但是后来发现这条攻略用在这最后一个周末完全没用。后来我两个展厅走进走出都会看到同样的牌子,那个时间只增不减,我后来甚至看到90分钟的告示。当时感觉简直绝望。
幸运的是展览的其他内容精彩丰富,等我看完几乎所有展品已经下午一点半了。这期间被工作人员教育了三次。一次是因为拿签字笔在目录上标注,被教育只许用铅笔,还被奉送一只简易铅笔。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不可以用签字笔。第二次是因为坐在展厅中间座位上休息时喝水被教育要喝水必须出展厅。然后是给朋友圈写这句话时正在排队等看五马图,结果快排到了我还没打完又被教育既然能遥远看到展品了手机就必须收起来。。。
除了祭姪文稿要排巨长的队,其他要排队的还包括怀素的《自叙贴》,李公麟的《五马图》,还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贴的七个拓本。怀素的《自叙贴》排了二十多分钟才看到主要是因为不是重头戏没有工作人员催,所以大家都很慢很慢的看,再加上布展很贴心的在真迹上面对应的标出楷书,大家可以对照着读,好像看懂了行书似的,特别有成就感。呵呵。每当看到有排队的展品,我跟很多观众一样会跑到中间隔着人群伸脖子看一眼是啥再决定是不是值得排。怀素这个几乎所有人这样偷瞄一眼后都决然的说,“排队吧!”

《自叙贴》之后紧接着还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也叫《千金贴》因为据说是一字一金的价值。

怀素的字这么热门几乎摆在一处的张旭的《肚痛贴》却几乎无人问津。真不公平啊!

(超过字数限制了。楼下继续)
一月中有台湾同事来湾区,我听说他新年前因公要去一趟东京,就大力跟他推荐这个展。他就真抽出一天去看了展回来跟我说非常喜欢,还推荐了另外一篇更全面的导游文。
然后就突然被通知二月底要去一趟台北开个会。于是开始规划行程订飞机票和旅店。看了一下日程突然发现回程正好落在颜真卿大展结束那个周末。可以在东京停一两天把这个百年一遇的展给看了!激动之余又发现可以在落地台北那天抽出一个上午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也看一眼。于是这个闪电一样发生的原本只需在台北停留两天半开会的公务旅行就被我发展成了五天行,另外两天横扫台北和东京博物馆看展。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份新年厚礼吧!
去台北前看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特展除了书画还有一个“香展”。立刻想入非非,会不会有机会闻一闻前一阵在《撒马尔汗的金桃》中提到的各种沉香龙涎香檀香呢?
上路前还把揚之水的《香识》津津有味的看完了。从银叶隔火,到北方(先秦)时的雁香炉到南北朝后出现的熏香小鸭,以及薰衣时要有水汽混合香气,让衣物的香味长久。读完才发现其实《香识》只不过是她原来那本《古诗文名物新证》上册重新包装再发行的。
台北
上次去台北是17年冬天那时候的地铁还没有跟桃园机场连起来。这次去就已经地铁直达机场。我下了飞机就上了地铁,把行李存在台北车站,换乘前往故宫博物院的淡水线。后来发现其实最佳安排应该是到了士林再存箱子。然后看完博物院就可以从士林直接坐地铁去公司上班了。后来还要在台北车站下车再去拖箱子,浪费不少时间。好在当天并不赶时间。
到了博物院才发现因为是元宵节,博物院全天免费开放!而且人并不多。开心。
香展让我很失望,连香炉都没摆在一起,只是一些沉香块,或者香块雕成的饰物。展柜封得严严实实,什么都闻不到。也没有看到香钟这种神器。
但是瓷器和青铜器展品非常赞。
定窑(白瓷)汝窑(青瓷)哥窑(马赛克一样的裂纹瓷)统统美轮美奂。淡淡的白淡淡的青,终于知道了雨过天青色是什么,简直太美。这些宝贝看下来,我连青花瓷都看不入眼了。更不要提清代那些花哨玩意。统统不再要看。
这个汝窑水仙盆据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院上品之一
照片完全无法表达它们的实物有多美。一定要去现场看。太可惜了。
前年夏天在上博看青铜器看得很嗨。这次在台北又过了一把瘾。这么漂亮繁琐的装饰花纹,老让我想起希腊那些红黑瓶画。

香展没有放的博山炉和雁炉在青铜展这里看到了
以前看得青铜展都没提到(或者是我没注意到)的家族复合徽章。为同一个家族打造的青铜器都会在瓶口或者肚子里压一个同样的徽章。

这次去还有一个宋画展:《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其实很多小画都非常好。但是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只拍了一副。好在台北故宫网站上有很不错的展件介绍。
当天晚上在旅店边上剪了头发吃了晚饭,谷歌地图给我指了一条黑漆漆的小路回旅店。我拒绝。专找热闹的地方钻,阴差阳错看到了元宵节台北市政府搭出来的漂亮彩灯一条街。海市蜃楼一般不真实。

接下来两天半昏天黑地的开马拉松式的会。晚上还要跟同事出去应酬。一直折腾到周五才消停。周五下午跟同事们告别,拖了小箱子直奔机场。居然碰到一个特别善谈的出租车司机,先给我科普台湾的劳动法(因为新年期间我当天要坐的华航刚好罢工,差不多我来台北那天罢工结束。华航的员工被群众臭骂,因为春节期间打乱了很多家庭出游行程),然后开始怀念蒋经国当政时的好时光。我听得津津有味。
在雨中离开台北。
东京
上次去东京是20多年前。那时候从机场去市区还要坐大巴,将近一个小时才到。
这次下飞机过海关,到了火车站高铁 skyliner买票去东京上野车站,卖票阿姨说你要赶八点四十八那班车吗?我抬头看钟,八点四十二!我就问赶得上吗?她说快一点可以。我先给你出票要是没赶上回来我给你换下一班。拿了票就按着指路牌开始跑,进了闸门,去上野的牌子一下子不见了,冲到前面一个工作人员跟前问去上野在哪里上车,他说我走过了要折回去一号站台。回头一看刚才排在我前面问他问题的男子已经在狂奔了,我就一路也奔过去,下了电梯车刚到,上车的人排了很长的长龙,我咄咄定定排在队尾上了车。原来每张票都有座位号。效率真高啊!
终点是上野,中间只停一站,“日暮里”。这些路名都像诗一样。
地图上看上野车站是个庞然大物,边上还挨着一条高架公路,旅店在车站和高速路的另一边。要是在美国,这周边肯定都是荒凉的偶尔能看到无家可归者的地方。这里一出车站门就是人声鼎沸高架下面每个小巷子都开满了餐馆,一路走过来灯红酒绿味道好闻极了,可惜我一点都不饿。

周六打算一天都泡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早上九点半开门,因为是周六,平时五点半闭馆,但是周六会延时到晚上九点半才关门。周五到了旅店已经差不多十点,泡了一个舒舒服服热水澡,养精蓄锐准备周六一早就出门战斗。预料这个展览最后一个周末,会处处排长队。朋友圈里的同学提醒我说上野公园的樱花很有名,连鲁迅都提到过(其实只是以樱花开头,立刻就开始刻薄盘着大辫子的清国留学生了。。。)
这么早春寒冷,我想应该还不是樱花季节。但是同学说有朋友住在伊豆已经看到早樱了。所以决定明天一早从上野公园慢慢穿过,看看有没有早樱。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
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
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
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
旅店的自助早餐厅七点钟开门。东西合璧。吃得非常满意。特喜欢小碗里那块清水煮豆腐。左边什锦盘里左边中间的蚂蚁上树略酸,味道好极了。旁边的烤鱼块肥美。现在想起来还要流口水。
谷歌地图显示从旅店到东京国立博物馆走路十三分钟就到了。但是选的路径都是绕着公园外围走。我决定再次漠视谷歌地图。跟着行人上了过街天桥,从高处走。后来发现过街天桥直接就进了上野公园。冬天的上野公园有点让我想起旧金山的金门公园。低矮的路灯有着浮世绘的灯罩。

然后就真的看到了一株早樱。静静的落花。当时特别喜欢时不时落花瓣的样子,就拍了一个小视屏。回家仔细一看,原来树上有一只鸟,所谓静静的落花都是因为那个鸟在糟蹋花!

八点半到了博物馆门口,离开门还有一个小时。已经排起了两个队,左边的是已经有票的,右边的是需要买票的。
我乖乖去排右边的队,一边拿出手机上网查哪里可以买票。转了一圈也没看到可以提前订票或者买票的地方。也许对面队伍里的人有年票?或者是昨天专程来过博物馆买好了今天的票? 排在我后面两个中国小哥一直在吵架,一个抱怨早知道不应该拖到现在才来看,另一个就一直在好言安慰,说之前来看时,进门以后人也不是很多。安慰着安慰着也怒了,两个人就开始冷战。排在我前面是两个年轻的日本美眉。一个早早来排队,另一个去专门买了早餐喝咖啡一起边吃边排。队伍越来越长,大多数人都非常安静。差不多九点一刻的时候,对面有票的队伍开始往里面放人,需要买票的被安排在差不多十个卖票窗口前,分出了十个小队伍,静静的等待九点半。帮助大家分开排队安排队形的工作人员都是只讲日文。我排到第一个售票口,不知道为什么队伍比其他要短一点。工作人员对着我们激励哇啦讲了一阵话,我完全不懂。也没有多想。等九点半所有售票窗口的铁皮门都哗啦啦打开我才知道,第一第二两个窗口是自动售票机,其他窗口是有人售票的。看着前面的人开始买票,售票机界面各种文字,我点出英文,用信用卡,顺利买好票,也被放进了大门。进了大门才傻了,里面还有一个巨长的队。最早被放进来那些有票的人原来也都堵在这里。于是九点半开始排第二个队。从博物馆门口到颜真卿展的平城馆其实还很远。好在这时候太阳出来了。总算不那么冷。。。

这一次排在我前后左右都是日本人。前面两个日本美眉非常时尚,穿着羊绒大衣,丝袜和高跟鞋。看着我都替她们冷。。。
十点整进了平城馆的大门。里面一个牌子,告知,全展的重头戏,看颜真卿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借来的《祭姪文稿》的队伍排队时间是一个小时。
来之前看到网上有人说一早进门不要急着去排《祭姪文稿》因为那时人最多。可以先去看展览的其他部分中午前后《祭姪文稿》人会少下来。但是后来发现这条攻略用在这最后一个周末完全没用。后来我两个展厅走进走出都会看到同样的牌子,那个时间只增不减,我后来甚至看到90分钟的告示。当时感觉简直绝望。
幸运的是展览的其他内容精彩丰富,等我看完几乎所有展品已经下午一点半了。这期间被工作人员教育了三次。一次是因为拿签字笔在目录上标注,被教育只许用铅笔,还被奉送一只简易铅笔。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不可以用签字笔。第二次是因为坐在展厅中间座位上休息时喝水被教育要喝水必须出展厅。然后是给朋友圈写这句话时正在排队等看五马图,结果快排到了我还没打完又被教育既然能遥远看到展品了手机就必须收起来。。。
除了祭姪文稿要排巨长的队,其他要排队的还包括怀素的《自叙贴》,李公麟的《五马图》,还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贴的七个拓本。怀素的《自叙贴》排了二十多分钟才看到主要是因为不是重头戏没有工作人员催,所以大家都很慢很慢的看,再加上布展很贴心的在真迹上面对应的标出楷书,大家可以对照着读,好像看懂了行书似的,特别有成就感。呵呵。每当看到有排队的展品,我跟很多观众一样会跑到中间隔着人群伸脖子看一眼是啥再决定是不是值得排。怀素这个几乎所有人这样偷瞄一眼后都决然的说,“排队吧!”
《自叙贴》之后紧接着还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也叫《千金贴》因为据说是一字一金的价值。
怀素的字这么热门几乎摆在一处的张旭的《肚痛贴》却几乎无人问津。真不公平啊!
(超过字数限制了。楼下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