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自古采用汉字来表意,假名来表音,但是汉字跟中文汉字分道很久,有些词汇看上去一样,含义已经大不同。翻译者和网民经常会偷懒,随便通用一些词汇,让我这种外行人看不出这是中文还是日文词汇,很容易产生误解。例如,在花样滑冰微博和推里经常看到日本选手去美国/加拿大“合宿”,很长时间我都以为是几个选手一起去训练而“合宿”,今天又看到纪平梨花一个人去 Colorado Springs “合宿”,终于起了疑心,用 Google translate 翻了一下,果然 ... 合宿就是 training camp 的意思。难怪我误解这么久 ...

还好,我可以用中文输入在 Google translate 上翻译日文里的汉字。我手贱让它翻了一下中文“合宿”,答案是 ... 无解。
另一个因为偷懒而让人迷惑的例子,前两天在看电影《柳生家族的阴谋》时终于忍不住了去翻日本历史维基,看看幕府和战国时代的年份。结果就发现“庄园”这个词在日语中和汉语中分歧巨大!这终于解开了宫崎市定《中国史》里让我别扭的一个地方。日语中的汉字“莊園”一词直接来自唐代,放在日本的历史语境里,变成了特指独立的封建领地(参见维基 Shoen 条目),而且因为日本历史上的封建割据时间很长,这个词十分常见,含义不言自明。但在中文里“庄园”这个词的意思早已跟唐朝的封建制度分道很久,变成了其他的意思。然而翻译此书的人还是直接把日文汉字直接拿来,看得我一头雾水。难怪!
日语跟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一样,都是先有口头语很久很久之后,距今不远的年代,才需要发明或者借用一套书写文字的。据说大约公元五世纪前后,也不知是谁,决定借用汉字。然而终究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发音,全用汉字显然不可行,于是发展出假名的系统。不少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都有过采用汉字的历史,最终都因为不合适本国语言而放弃了,改用拼音文字。可能日语是唯一的仍然保留部分汉字的非汉语。我个人看法,拼音文字显然比非拼音文字有明显优势,简单实用,不承认不行呀。世界上的文字发展进化了这么久,就算原本是象形和图画形的,都被拼音替代了,可见这是不可逆的潮流。正如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说的,最后的阵地,文音一对一能对应上的中文,也因为英文键盘随着电脑的推广而逐渐向拼音发展(台湾有用五笔字型输入,但据说还是注音式输入更方便)。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拼音文字没有它的优点,例如,同样一段话,中文比拼音短,读的速度快过拼出发音来。不过这话题就扯远了。
总之,日语中汉字仍有部分保留,而没有演化成纯假名/拼音的文字,我感觉惊奇得很。跟一个日美混血的女生聊天,她能说日常日语对话,虽然自认有些口音。我问她能不能读日文,她说假名可以 ... sort of,但是汉字完全是两眼一擦黑,所以读报纸什么的很成问题。这太合乎逻辑了。对于能听能说的第二代移民,中文是非常不友好的;日文次之。看着字母就能发音的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就非常友好了。这件事又跟人口流动有直接关联。
至少二十年前就听说过老一辈对于年轻人越来越直接采用音译英语词汇而非意译日语词汇而痛心疾首,到现在恐怕都瘫倒放弃了吧?中文里也经常有此类的抱怨,为什么不意译而直接拿来外国词儿?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里,网词天天被创造出来,在网络里被传播,被淘汰,被留存,被遗忘,管不了,就让语言自生自灭吧。
(说到发音,因为看的大部分是打打杀杀的时代剧,惊奇地发现日语中“杀”的发音(之一)跟英文里的 kill 差不多。

哦对了,日本漫画里倒是对读者友好得很,把汉字用片假名注音,受众更广。我倒是好奇,有没有日文书面文字,报纸或网站之类,全部用拼音而不用任何汉字呢?If not, why not? 也许是因为日语里发音近似或相同的词很多,所以汉字利于辨别?
保留部分汉字使用,可能是日本文化里不怕麻烦的一个体现。不过日文也经过政府致力的改革与简化,好像取消了很多原有的字。过去可能更麻烦得多。让我想到一个更麻烦的现象——假名的不同系统!为什么呢?为什么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两个系统表达同样的发音呢?简直是吃饱了撑的。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注音和拼音系统,也是平行的两套东西,作用完全一样。不过我 sort of 知道拼音与注音的系统分别出现的原因。
我不得不问懂日语的同学,平假名还在被人用吗?为啥呢?会不会以后发展成到处都是片假名的现象?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