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ly Delicious
Posted: 2020-11-29 2:48
去年暑假在深圳吃完了蔡澜pho回来,闺蜜G送了我一本书:《Vietnamese Home Cooking》作者是湾区越南餐馆The Slanted Door的老板兼大厨 Charles Phan。这本书非常易读,像是美国的典型越南餐馆的一张菜单:从牛肉粉开篇,然后是鸡肉粉。

我喜欢炖牛骨最早是从张玉清的《牛骨头》学来一鳞半爪。牛骨与猪骨不同有股淡淡的的腥味和浓浓的甜味。不像猪骨天然有股肉味,牛骨汤的肉味非常淡。熬出来的牛油篦出来再熬制两遍,把里面的水分熬干就成了硬邦邦的牛板油。是因为牛油是硬的,所以叫做牛板油吗?肤若凝脂,古人形容美人皮肤好,像是凝固的猪油。显然说话之人对厨房很熟悉,猪油熬出来是软软的雪白雪白。蔡澜是怎么做到的去掉了牛骨的甜腥味,只留下了鲜甜的?《Vietnamese Home Cooking》里对牛骨汤的处理并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我学到了洋葱要先烤到焦糖化再放进去。传统是用火灼烧,作者改成了用烤箱烤。他的菜单里的所有材料都是在北美洲易得的材料,步骤简单明了,很容易在家复制,吃上一碗舒心的越南粉。但我一边看一边不停思考:越南做为美食大国,传统食物多是街边摊形式的,各家有各家的手势,那绝不应该是能用一张在美越南粉店的简单菜单能够概括的,也不应该是一本按照美式越南店的菜单写的菜谱可以概括的。我从来没有在美国见过这样的中餐烹调书。以极简来概括一个国家的食品,我想华人读者恐怕很难接受这样一本中餐烹调书。但我不是越南人,我喜欢吃越南粉,这本书做为入门门槛相当低。
我非常喜欢这本我明明知道不能代表越南食品的书。我是团圆两岁阿姨走了之后才开始正式学习做饭的,在那之前我就买了不少美国出版的烹调书。读的时候,菜谱跳过,很多烹调书是大厨本人的个人历史自诉。《Vietnamese Home Cooking》就是这类烹调书,Charles Phan 15岁跟全家一起移民美国。刚来时,父母亲为了全家能够站稳脚跟都打两份工。做为五兄妹里的长子,他就承担起给全家做饭的责任。做为全家唯一会一点点英文的人,他觉得有责任带领大家融入美国社会。刚来的第一年感恩节,他提前计划,按照杂志上的样子,做了标准全套的一大桌美式火鸡宴,包括火鸡內添,蔓越酱,苹果派,种种配菜。这次宴席非常有仪式感,全家人说:我们宁可吃中餐外卖。还好他做了米饭。
我慢慢读下来,终于意识到我爱看的厨师本人的个人挣扎,在Charles Phan这里是独特的移民史。我开始买烹调书的时候正是Anthony Bourdain 的《厨房机密》一下子把大厨这个行当推到众人面前,聚光灯下。AB在No Reservations里说过穷人区的男孩子去做厨子,女孩子去做妓女。在剥离了近年来给大厨的时髦镀金之下,在厨房里工作的,大部分是穷移民。Charles Phan 当然做的和写的都不是所谓的正宗越南菜肴。在越南的童年时代,他们家早餐,都是小贩挑着担子来卖米粉。他们用提篮每日买粉吃。他是一个从青少年起就去国万里,为了要帮移民家庭立足,跟妈妈学做越南家常菜跟杂志学习美式菜肴,从自己家厨房给全家做饭开始,到自己开第一家家庭厨房餐馆。我拿到他这本书的时候,他正踌躇满志地要开第五家餐馆。这本书是他写的第一本书,这第五家餐馆是打算开到赌城去的。我的理解在美国的大厨,在赌城开分店有着算是一个大家都要去露一脸的桥头堡式的象征意义。
反观我自己学做饭也是一样的在陌生的土地上摸索。首先,我在国内就完全不会做饭。到了美国也并没有对做饭产生兴趣。直到团圆出生,我的荷尔蒙大爆发,对于喂饱自己的娃产生极大的责任心和随后带来的满足感。手边易得的菜谱与食材都是西式。我认真按照各名厨的烹调书学习实践。我喜欢Ad Hoc 的家常美味亲切感,照着Ad Hoc的烹调书认真做下来,我发现我喜欢他的texture和外观,但是我并不真的喜欢他的味道。我自作主张,把做菜分成调味和texture 两个部分,用西餐手法处理texture,但是使用中餐的调味。我做的既不是中餐,也不是任何西餐,是一种在移民后落地生根的美式中餐。我意识到,我们一直嘲笑的美式餐饮,就是无数移民对环境的适应进程,也许他本就不该是正宗的。

西式和中式的对猪与牛的分割肉的手法不同,卖的部位都不太一样。我喜欢吃肉,short rib(无骨的叫坑腩,有骨的叫肋排,中文里包括这里很大一片统称牛腩)天然的雪花我很喜欢,除了炖汤怎么做到又好吃又漂亮?因为连筋带皮,做出来肉总是变形。韩国烤肉里喜欢用,切成薄片,烧烤反正也不在乎形状。我仿照David Chang的《Momofuku》里教的用Sous vide低温慢炖密封好的short ribs。然后我扪心自问我又不开餐馆,我要的不过是short ribs 的肥瘦相间的雪花被最大化的呈现,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种麻烦,用这么麻烦的做法。我干脆改成卤short ribs。因为我喜欢吃带肥的肉,所以相对卤牛腱,更喜欢卤short ribs。卤 short ribs要比牛腱出更大量的油。这个油篦出来香得不得了。我跟湾区的fusion 日本馆子学的,把雪里蕻剁得细细的,用这个油炒掉雪里蕻的水分,鳗鱼烤好了之后剪小块儿,两者一起拌米饭,香。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AB 还在做No Reservations, David Chang 时不常出现在节目里。我也不知道他是谁,毕竟我不在纽约,只觉得这个人怎么老上节目。《Momofuku》是美食作家Peter Meehan 执笔与他合作的书。Peter Meehan 自从第二次去Momofuku爱上那里之后,跟David Chang 成了朋友,一直敦促他写本书。David Chang 本人就爱讲话,又有作家夹持,这本书写得非常的自述大于菜谱,正是我喜欢读的。开篇跟 Charles Phan 一样是青少年移民的记忆。David Chang是个感情非常敏锐的人,并且是个主观非常强的人。他的书细节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强烈的主观感受,相当好看。我真正成为他的粉丝则是在后来看了 Netflix 的美食系列 Ugly Delicious之后。他本人出生在美国,父母分别移民自北、南韩。母亲在他很小就去世了,他的美食记忆多是他曾经开过餐馆的父亲带给他的。他好像在哪里提过一嘴他父亲是中国人,所以他说着说着话,有时候会忽然变身中国人代言,身份认同非常流动。
Ugly Delicious 是David Chang和老伙伴 Peter Meehan 一起拍的。但是Peter Meehan 象一个老实的知识分子一样慎言,David Chang这次自己做节目主持满嘴放炮,脏字是每句话的润滑油。他跟上AB节目期间比,明显胖了很多,可以算上小白语“那个胖子”中的一员了。我曾经以为自Anthony Bourdain走后,天下再无美食节目可以超越,Ugly Delicious 第一集就震撼了我。第一集他就展开了对“正宗”的挑战。Ugly Delicious的每一集的名字都是一样最普通的美式食品的名字,普通人的晚餐,普通人点的果腹的外卖食品。但是一集比前一集更加尖锐、更加颠覆,他真正把美式食品,写成了美国的移民历史和美国的文化尤其是种族的冲突。他把美式*餐,包括美式披萨在內,全部精准地剥掉温吞的外壳,露出内里尖锐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冲突难道不是食物融合发展的历史吗?
强烈推荐。


我喜欢炖牛骨最早是从张玉清的《牛骨头》学来一鳞半爪。牛骨与猪骨不同有股淡淡的的腥味和浓浓的甜味。不像猪骨天然有股肉味,牛骨汤的肉味非常淡。熬出来的牛油篦出来再熬制两遍,把里面的水分熬干就成了硬邦邦的牛板油。是因为牛油是硬的,所以叫做牛板油吗?肤若凝脂,古人形容美人皮肤好,像是凝固的猪油。显然说话之人对厨房很熟悉,猪油熬出来是软软的雪白雪白。蔡澜是怎么做到的去掉了牛骨的甜腥味,只留下了鲜甜的?《Vietnamese Home Cooking》里对牛骨汤的处理并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我学到了洋葱要先烤到焦糖化再放进去。传统是用火灼烧,作者改成了用烤箱烤。他的菜单里的所有材料都是在北美洲易得的材料,步骤简单明了,很容易在家复制,吃上一碗舒心的越南粉。但我一边看一边不停思考:越南做为美食大国,传统食物多是街边摊形式的,各家有各家的手势,那绝不应该是能用一张在美越南粉店的简单菜单能够概括的,也不应该是一本按照美式越南店的菜单写的菜谱可以概括的。我从来没有在美国见过这样的中餐烹调书。以极简来概括一个国家的食品,我想华人读者恐怕很难接受这样一本中餐烹调书。但我不是越南人,我喜欢吃越南粉,这本书做为入门门槛相当低。
我非常喜欢这本我明明知道不能代表越南食品的书。我是团圆两岁阿姨走了之后才开始正式学习做饭的,在那之前我就买了不少美国出版的烹调书。读的时候,菜谱跳过,很多烹调书是大厨本人的个人历史自诉。《Vietnamese Home Cooking》就是这类烹调书,Charles Phan 15岁跟全家一起移民美国。刚来时,父母亲为了全家能够站稳脚跟都打两份工。做为五兄妹里的长子,他就承担起给全家做饭的责任。做为全家唯一会一点点英文的人,他觉得有责任带领大家融入美国社会。刚来的第一年感恩节,他提前计划,按照杂志上的样子,做了标准全套的一大桌美式火鸡宴,包括火鸡內添,蔓越酱,苹果派,种种配菜。这次宴席非常有仪式感,全家人说:我们宁可吃中餐外卖。还好他做了米饭。
我慢慢读下来,终于意识到我爱看的厨师本人的个人挣扎,在Charles Phan这里是独特的移民史。我开始买烹调书的时候正是Anthony Bourdain 的《厨房机密》一下子把大厨这个行当推到众人面前,聚光灯下。AB在No Reservations里说过穷人区的男孩子去做厨子,女孩子去做妓女。在剥离了近年来给大厨的时髦镀金之下,在厨房里工作的,大部分是穷移民。Charles Phan 当然做的和写的都不是所谓的正宗越南菜肴。在越南的童年时代,他们家早餐,都是小贩挑着担子来卖米粉。他们用提篮每日买粉吃。他是一个从青少年起就去国万里,为了要帮移民家庭立足,跟妈妈学做越南家常菜跟杂志学习美式菜肴,从自己家厨房给全家做饭开始,到自己开第一家家庭厨房餐馆。我拿到他这本书的时候,他正踌躇满志地要开第五家餐馆。这本书是他写的第一本书,这第五家餐馆是打算开到赌城去的。我的理解在美国的大厨,在赌城开分店有着算是一个大家都要去露一脸的桥头堡式的象征意义。
反观我自己学做饭也是一样的在陌生的土地上摸索。首先,我在国内就完全不会做饭。到了美国也并没有对做饭产生兴趣。直到团圆出生,我的荷尔蒙大爆发,对于喂饱自己的娃产生极大的责任心和随后带来的满足感。手边易得的菜谱与食材都是西式。我认真按照各名厨的烹调书学习实践。我喜欢Ad Hoc 的家常美味亲切感,照着Ad Hoc的烹调书认真做下来,我发现我喜欢他的texture和外观,但是我并不真的喜欢他的味道。我自作主张,把做菜分成调味和texture 两个部分,用西餐手法处理texture,但是使用中餐的调味。我做的既不是中餐,也不是任何西餐,是一种在移民后落地生根的美式中餐。我意识到,我们一直嘲笑的美式餐饮,就是无数移民对环境的适应进程,也许他本就不该是正宗的。

西式和中式的对猪与牛的分割肉的手法不同,卖的部位都不太一样。我喜欢吃肉,short rib(无骨的叫坑腩,有骨的叫肋排,中文里包括这里很大一片统称牛腩)天然的雪花我很喜欢,除了炖汤怎么做到又好吃又漂亮?因为连筋带皮,做出来肉总是变形。韩国烤肉里喜欢用,切成薄片,烧烤反正也不在乎形状。我仿照David Chang的《Momofuku》里教的用Sous vide低温慢炖密封好的short ribs。然后我扪心自问我又不开餐馆,我要的不过是short ribs 的肥瘦相间的雪花被最大化的呈现,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种麻烦,用这么麻烦的做法。我干脆改成卤short ribs。因为我喜欢吃带肥的肉,所以相对卤牛腱,更喜欢卤short ribs。卤 short ribs要比牛腱出更大量的油。这个油篦出来香得不得了。我跟湾区的fusion 日本馆子学的,把雪里蕻剁得细细的,用这个油炒掉雪里蕻的水分,鳗鱼烤好了之后剪小块儿,两者一起拌米饭,香。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AB 还在做No Reservations, David Chang 时不常出现在节目里。我也不知道他是谁,毕竟我不在纽约,只觉得这个人怎么老上节目。《Momofuku》是美食作家Peter Meehan 执笔与他合作的书。Peter Meehan 自从第二次去Momofuku爱上那里之后,跟David Chang 成了朋友,一直敦促他写本书。David Chang 本人就爱讲话,又有作家夹持,这本书写得非常的自述大于菜谱,正是我喜欢读的。开篇跟 Charles Phan 一样是青少年移民的记忆。David Chang是个感情非常敏锐的人,并且是个主观非常强的人。他的书细节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强烈的主观感受,相当好看。我真正成为他的粉丝则是在后来看了 Netflix 的美食系列 Ugly Delicious之后。他本人出生在美国,父母分别移民自北、南韩。母亲在他很小就去世了,他的美食记忆多是他曾经开过餐馆的父亲带给他的。他好像在哪里提过一嘴他父亲是中国人,所以他说着说着话,有时候会忽然变身中国人代言,身份认同非常流动。
Ugly Delicious 是David Chang和老伙伴 Peter Meehan 一起拍的。但是Peter Meehan 象一个老实的知识分子一样慎言,David Chang这次自己做节目主持满嘴放炮,脏字是每句话的润滑油。他跟上AB节目期间比,明显胖了很多,可以算上小白语“那个胖子”中的一员了。我曾经以为自Anthony Bourdain走后,天下再无美食节目可以超越,Ugly Delicious 第一集就震撼了我。第一集他就展开了对“正宗”的挑战。Ugly Delicious的每一集的名字都是一样最普通的美式食品的名字,普通人的晚餐,普通人点的果腹的外卖食品。但是一集比前一集更加尖锐、更加颠覆,他真正把美式食品,写成了美国的移民历史和美国的文化尤其是种族的冲突。他把美式*餐,包括美式披萨在內,全部精准地剥掉温吞的外壳,露出内里尖锐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冲突难道不是食物融合发展的历史吗?
强烈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