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The Mill on the Floss(小e请入)
Posted: 2021-02-15 10:36
其实这本小说我还没看完,只达到一半,但是要推荐给象我一样有哥哥的女读者。
The Mill on the Floss 是 George Eliot 的半自传小说,中心是一对兄妹,从小讲到大。作为一个有哥哥的人,这是我见过的兄妹关系描写中最传神的,很多地方让我大有共鸣,感觉特别真实。
哥哥 Tom 和妹妹 Maggie 生长在一个183X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爸爸是个小业主拥有经营 Floss 河上的磨坊以及周边的土地,妈妈来自殷实的地主家庭。两人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长到 teenage 的时候,家道中落,突然破产。世态炎凉迫使兄妹俩提前长大成人。后来两人产生巨大分歧而关系破裂 ... (我还没读到)
George Eliot 的小说,之前我只读过最后一部 Daniel Deronda,非常惊艳,非常佩服。能感觉到她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大潮极其敏锐的嗅觉,包括当时仍在萌芽中的 Zionist 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虽然十九世纪的小说都会时不常地来一段儿作者大发议论,但她并没有让议论影响到作品文学性和娱乐性,因为她最擅长的是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幽微的心理。
在 The Mill on the Floss 里,Maggie 从小就是书虫,家里没啥童书可看,就自己啃字典和大厚书;而 Tom 对读书一窍不通,看见书本就头大。然而爸爸自然而然地在 Tom 身上大笔投资教育,把他送到私教家里寄宿住读,希望培养他为律师。Maggie 则因为个性强烈又不会讨好大人而经常被训斥,虽然爸爸很赞叹女儿的读书天赋,但是培养她的学业的念头根本不会自然出现。
当然,大家都看得出 Maggie 是取自 George Eliot 自己的童年记忆。根据书评,小说里的一些片段是 Eliot 童年的真事儿:小时候给自己剪头发剪得七歪八扭吓到家人,离家出走去加入吉普赛人被送回来。
在我看完的上半部小说里,作者给 Tom 的描述多于给 Maggie 的,对于男人的视角和思路刻画得入木三分,惊人的准确与深刻。有空我抄几段上来,简直放到今天也是一样贴切吻合,有些地方直接让我想起杨笠名言“如此普通却如此自信”。Eliot 以不带道德评价的观察口吻写出来,冷静而真实,又不会得罪一大片读者(毕竟她的时代不存在对 toxic masculinity 的群嘲现象),让我非常佩服。
自古以来,女作家写男性人物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了,但是这部小说是让我直接联系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实生活的第一次。同样是写英国乡绅生活,我个人觉得 George Eliot 把 Jane Austen 甩出十几条大街——当然必须承认 Austen 比 Eliot 早一百年,教育和经历和眼界都差远了,不能怪作者本人。

说到我自己最感动的部分,主要还是兄妹俩的关系。哥哥不爱读书,性格毛糙莽撞,妹妹情感细腻,对哥哥又爱又嫌,以及一家四口自然形成的关系:妈妈跟儿子更亲,爸爸溺爱女儿。很多地方让我特眼熟而亲切。家里突遭不幸时,兄妹两人互相依靠的细节把我看哭。因为太真了,我相信这里描述的兄妹关系至少90%来自 Eliot 的亲身经历,虽然他们并没有家道中落。后来兄妹反目,不再见面,Eliot 在小说中实现了自己不能达到的愿望:与哥哥和解。对照我自己的兄妹关系,看得出 Tom and Maggie (也是 Eliot 和她的哥哥 Isaac)的决裂不仅是两人性格和思想差异的悲剧,也是社会环境中 toxic masculinity 制造的后果。我也很庆幸自己的兄妹关系——虽然我们的性格完全不同——足够温馨和谐彼此信任。
我要把小说推荐给小E,因为你一直羡慕兄妹关系。这里对兄妹关系的描写非常真实而感人。
The Mill on the Floss 是 George Eliot 的半自传小说,中心是一对兄妹,从小讲到大。作为一个有哥哥的人,这是我见过的兄妹关系描写中最传神的,很多地方让我大有共鸣,感觉特别真实。
哥哥 Tom 和妹妹 Maggie 生长在一个183X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爸爸是个小业主拥有经营 Floss 河上的磨坊以及周边的土地,妈妈来自殷实的地主家庭。两人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长到 teenage 的时候,家道中落,突然破产。世态炎凉迫使兄妹俩提前长大成人。后来两人产生巨大分歧而关系破裂 ... (我还没读到)
George Eliot 的小说,之前我只读过最后一部 Daniel Deronda,非常惊艳,非常佩服。能感觉到她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大潮极其敏锐的嗅觉,包括当时仍在萌芽中的 Zionist 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虽然十九世纪的小说都会时不常地来一段儿作者大发议论,但她并没有让议论影响到作品文学性和娱乐性,因为她最擅长的是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幽微的心理。
在 The Mill on the Floss 里,Maggie 从小就是书虫,家里没啥童书可看,就自己啃字典和大厚书;而 Tom 对读书一窍不通,看见书本就头大。然而爸爸自然而然地在 Tom 身上大笔投资教育,把他送到私教家里寄宿住读,希望培养他为律师。Maggie 则因为个性强烈又不会讨好大人而经常被训斥,虽然爸爸很赞叹女儿的读书天赋,但是培养她的学业的念头根本不会自然出现。
当然,大家都看得出 Maggie 是取自 George Eliot 自己的童年记忆。根据书评,小说里的一些片段是 Eliot 童年的真事儿:小时候给自己剪头发剪得七歪八扭吓到家人,离家出走去加入吉普赛人被送回来。
在我看完的上半部小说里,作者给 Tom 的描述多于给 Maggie 的,对于男人的视角和思路刻画得入木三分,惊人的准确与深刻。有空我抄几段上来,简直放到今天也是一样贴切吻合,有些地方直接让我想起杨笠名言“如此普通却如此自信”。Eliot 以不带道德评价的观察口吻写出来,冷静而真实,又不会得罪一大片读者(毕竟她的时代不存在对 toxic masculinity 的群嘲现象),让我非常佩服。
自古以来,女作家写男性人物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了,但是这部小说是让我直接联系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实生活的第一次。同样是写英国乡绅生活,我个人觉得 George Eliot 把 Jane Austen 甩出十几条大街——当然必须承认 Austen 比 Eliot 早一百年,教育和经历和眼界都差远了,不能怪作者本人。

说到我自己最感动的部分,主要还是兄妹俩的关系。哥哥不爱读书,性格毛糙莽撞,妹妹情感细腻,对哥哥又爱又嫌,以及一家四口自然形成的关系:妈妈跟儿子更亲,爸爸溺爱女儿。很多地方让我特眼熟而亲切。家里突遭不幸时,兄妹两人互相依靠的细节把我看哭。因为太真了,我相信这里描述的兄妹关系至少90%来自 Eliot 的亲身经历,虽然他们并没有家道中落。后来兄妹反目,不再见面,Eliot 在小说中实现了自己不能达到的愿望:与哥哥和解。对照我自己的兄妹关系,看得出 Tom and Maggie (也是 Eliot 和她的哥哥 Isaac)的决裂不仅是两人性格和思想差异的悲剧,也是社会环境中 toxic masculinity 制造的后果。我也很庆幸自己的兄妹关系——虽然我们的性格完全不同——足够温馨和谐彼此信任。
我要把小说推荐给小E,因为你一直羡慕兄妹关系。这里对兄妹关系的描写非常真实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