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决斗
Posted: 2022-01-09 23:12
最近健康状况不佳,窝在家里过冬,不想动弹,工作也不想做,只能看书看 streaming。在图书馆借了一本 Chekhov 小说集,里面收了四篇中篇小说。他好像没写过长篇小说,当然主要作品是剧本,which 我已经看过几部主要的。其中 The Duel 决斗大概是最有名的,图书馆网站上有好几个版本,前几年还被拍成电影了,男主角是 Andrew Scott,男二号是 Tobias Manzies(然而不知为啥电影海报上只有女主角)。

看剧本早就知道契诃夫这人贼逗,果然小说也是类似风格,时不常地让我爆笑出声。我记得特清楚的是里面一句话:Work is not like a bear; it doesn't run off into the woods.
这部小说设定在黑海边上的某个地方,热气腾腾的夏天,完全不是一般俄国小说里冻成冰棍儿的气氛(会俄语的朋友说,俄国有两个季节:white winter and green winter)。然而男主角 Laevsky 仍然怨气冲天,嚷嚷着怀念北方的冰雪和松树,要逃回彼得堡。为啥呢?因为他想要逃离他的女朋友,为什么还没逃走呢?因为他的女朋友是安娜卡列尼娜。虽然名字不叫安娜而是 Nadya,但情节差不多,Nadya 在彼得堡本来是老头的年轻太太,跟同龄人 Laevsky 搞上了婚外恋,两个人私奔出来到外省开辟新生活。本来说得好浪漫啊,我们到那诗和远方去买片土地种花种菜,自力更生,相亲相爱。呵,呵,呵。
因为在此之前刚看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虽然是长篇小说但篇幅一点也不长,人物并不多,节奏也很快),所以对于小说里好多的梗都看出来了,尤其是 "The Superfluous Man" (无用的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里最时髦的词儿!哼哼唧唧的男主自贴标签,虽然是个帝国小官员,但平时连文件都懒得签名,白天躺在沙发上睡懒觉,晚上去喝酒打牌,欠了一屁股债。原来诗和远方没那么好玩,女朋友也没那么有魅力,他成天盘算着怎么甩掉她自己逃回彼得堡或者莫斯科。
故事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的,这个旁观者是个胖胖的中年医生,心地极度善良,而且为此很不好意思,努力假装没那么善良(大失败)。他是这个外省小镇里少数几个知识分子之一,而另一个知识分子也是外来者,生物学家在这里工作(采集标本?),不知为啥有个德国名字 von Koren。工作勤奋的生物学家特别讨厌那个无用的男人 Laevsky,直接套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说这种寄生虫就该送去劳动改造!(这不是开玩笑,你以为“劳动改造”的概念是中国人发明的么?呵,呵,呵。)
(这本小说是1891年出版的,当时貌似《物种起源》红遍欧洲,人必称进化论。虽然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没看懂到底什么是进化论,但并不能拦住大家纷纷歪曲乱用瞎胡扯——也许今天也好不了多少。)
这时候无用的男人收到一封信,说是 Nadya 的丈夫终于翘了,你们终于可以结婚了,You can now make an honest woman of her. 这下子他可慌了,拉住善良的医生借三百卢布,赶着要后天跑路。同时 Nadya 自己也是焦头烂额,平时闲得发慌没事做,在当地的服装店欠下几百卢布的账单没法还;跟警察局长调调情解闷儿,没想到警察局长是个狠角色,死死咬住她不放。
契诃夫的小说跟他的剧本其实很象,开头好像全都是 character-driven 的路线,大家坐着聊天,晃来晃去过日子,好像没有一点戏剧性。然而绵里藏针慢慢积累多条冲突线,到了第三幕突然集中爆发!哇,之前埋的伏笔,不,The Chekhov Gun,最后必然会爆炸,而且结果出人意料 ...
------
我去搜了一下,安娜卡列尼娜出版于1878年,我经常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这篇小说是直接对前者的另一种解读或变奏,好像在讲“安娜出走之后会怎样”。但也有本质区别,因为这里的故事中心是两个男人代表的两种态度,或者说泛滥于俄国知识分子之间的两种立场。大概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们圈子也很小,互相都挺熟的,写出来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对话成分。就连我这个不大看俄国经典文学的人都知道无用的人啦,愚昧的农民啦,腐败的帝国官僚啦,这些没完没了的话题。啊,苦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救国救民?振兴祖国母亲?出路在哪里?
《父与子》里面的中心讨论就是俄国的受过教育的有为青年怎样才不会淹没在虚无和自暴自弃的命运里,大概一般的结论都是没法逃脱?除非寄希望于宗教来救赎升华?我不知道西方读者看了之后有啥感受,会不会有共鸣,不过这个调调对我反正是挺眼熟的。
有趣的是契诃夫的故事们虽然也提一句这些看似宏大的主题,命运啦,前途啦,理想啦,等等,但他的态度完全是“小格局”的,既不哀叹俄国青年没有出路也不鼓励大家去搞革命。实际上我个人嗅出来的看法好像是(虽然也许你的解读完全不同):这些夸夸其谈的男人,要么指点江山要么颓废消沉,因为他们都在逃避私人的微小的个人的家庭的感情和关系问题。换言之,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而是 psychotherapy,虽然那时候还没有这玩意儿。他们苦闷而找不到出路,虽然也有社会的原因,然而说到底还是没勇气面对自己的软弱、畏惧、悲伤、各种纠结。
在第一篇小说 "The Steppe" 里面他随手扔下一句,Russian men like to think but don't want to live. 越是说话天花乱坠的男人(都是男人)越是虚弱而缩起来的那种,决斗里的男主就是这样,看他的对白和自白真是笑死人了,经常让我捶着桌子大笑。同时这个套路又极其眼熟,在生活里到处都能遇见,而且在现代社会里已经远远不限于男人了。然而契诃夫是那种神奇的天才,既犀利针砭,又温柔敦厚,讽刺深入灵魂之后还是和蔼亲切地照顾这个渺小虚弱的人,胖医生就是他的代言人——因为,只有内心充盈强大的人才有力气讲真话,也有力气同情别人,一般人哪有这样的 emotional strength?
契诃夫的气质真的是非常现代,放在1960年或2020年好像比1890年更合适,《决斗》里的 Laevsky 和《三年》里面的男主角,都让我联想到 Stephen Sondheim 的音乐剧 Company 里面的 Bobby,逃避感情,逃避自己,逃避真实,就这样脚不沾地的人生,不知不觉也就过去了,这是多么现代的一个问题啊。在男女地位和关系方面,他也非常现代,他写的女性完全不需要拄着母性或妓性的拐杖,而是跟男性角色一样真实的人,一样的迷惘和糊涂,只不过她们卡在社会的紧箍咒里,又不能通过理想和吹嘘和瞎白话来逃避自己的人生,所以就是另一种活法,虽然憋屈,却或许更真实。《三年》里的女主角尤其,反正我觉得挺震撼的,又不完美又不妥协,即使放到现在也毫不减少光彩。
------
为什么 Chekhov 让我一直都觉得说不出的真实呢?我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他对关系的描写。一般来说因为故事是一个人写的,很容易有不同程度的“串脑”,就是一个人物很容易就知道另一个人物在想什么,感受什么,甚至比你本人还了解你。而 Chekhov 特别擅长写人之间的隔。也不是说,甲乙之间充满误解而没成眷属什么的,没那么廉价,而是各人有各人的内心,彼此之间是很难融合到一起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脑子浆糊,哪有多余容量来盛放别人的要求和期待呢?即使两人强烈地相爱,也没有能力放下自己的烂摊子来满足对方的感情需求,甚至彼此只能理解很小的一部分。恋人尚且如此,那么普通关系的两个人之间就更别提什么互相理解了,理解都是字面上的,充满了自我投射,嗯嗯嗯,好好好,而已。世界上只有很少很少的人,例如 Chekhov,才能放下一部分的自我和投射,真正看穿别人的内心。这种隔绝感太真实了。可别说 alienation 是工业社会的现代现象,人本来就是生成这样的么。

看剧本早就知道契诃夫这人贼逗,果然小说也是类似风格,时不常地让我爆笑出声。我记得特清楚的是里面一句话:Work is not like a bear; it doesn't run off into the woods.
这部小说设定在黑海边上的某个地方,热气腾腾的夏天,完全不是一般俄国小说里冻成冰棍儿的气氛(会俄语的朋友说,俄国有两个季节:white winter and green winter)。然而男主角 Laevsky 仍然怨气冲天,嚷嚷着怀念北方的冰雪和松树,要逃回彼得堡。为啥呢?因为他想要逃离他的女朋友,为什么还没逃走呢?因为他的女朋友是安娜卡列尼娜。虽然名字不叫安娜而是 Nadya,但情节差不多,Nadya 在彼得堡本来是老头的年轻太太,跟同龄人 Laevsky 搞上了婚外恋,两个人私奔出来到外省开辟新生活。本来说得好浪漫啊,我们到那诗和远方去买片土地种花种菜,自力更生,相亲相爱。呵,呵,呵。
因为在此之前刚看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虽然是长篇小说但篇幅一点也不长,人物并不多,节奏也很快),所以对于小说里好多的梗都看出来了,尤其是 "The Superfluous Man" (无用的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里最时髦的词儿!哼哼唧唧的男主自贴标签,虽然是个帝国小官员,但平时连文件都懒得签名,白天躺在沙发上睡懒觉,晚上去喝酒打牌,欠了一屁股债。原来诗和远方没那么好玩,女朋友也没那么有魅力,他成天盘算着怎么甩掉她自己逃回彼得堡或者莫斯科。
故事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的,这个旁观者是个胖胖的中年医生,心地极度善良,而且为此很不好意思,努力假装没那么善良(大失败)。他是这个外省小镇里少数几个知识分子之一,而另一个知识分子也是外来者,生物学家在这里工作(采集标本?),不知为啥有个德国名字 von Koren。工作勤奋的生物学家特别讨厌那个无用的男人 Laevsky,直接套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说这种寄生虫就该送去劳动改造!(这不是开玩笑,你以为“劳动改造”的概念是中国人发明的么?呵,呵,呵。)
(这本小说是1891年出版的,当时貌似《物种起源》红遍欧洲,人必称进化论。虽然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没看懂到底什么是进化论,但并不能拦住大家纷纷歪曲乱用瞎胡扯——也许今天也好不了多少。)
这时候无用的男人收到一封信,说是 Nadya 的丈夫终于翘了,你们终于可以结婚了,You can now make an honest woman of her. 这下子他可慌了,拉住善良的医生借三百卢布,赶着要后天跑路。同时 Nadya 自己也是焦头烂额,平时闲得发慌没事做,在当地的服装店欠下几百卢布的账单没法还;跟警察局长调调情解闷儿,没想到警察局长是个狠角色,死死咬住她不放。
契诃夫的小说跟他的剧本其实很象,开头好像全都是 character-driven 的路线,大家坐着聊天,晃来晃去过日子,好像没有一点戏剧性。然而绵里藏针慢慢积累多条冲突线,到了第三幕突然集中爆发!哇,之前埋的伏笔,不,The Chekhov Gun,最后必然会爆炸,而且结果出人意料 ...
------
我去搜了一下,安娜卡列尼娜出版于1878年,我经常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这篇小说是直接对前者的另一种解读或变奏,好像在讲“安娜出走之后会怎样”。但也有本质区别,因为这里的故事中心是两个男人代表的两种态度,或者说泛滥于俄国知识分子之间的两种立场。大概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们圈子也很小,互相都挺熟的,写出来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对话成分。就连我这个不大看俄国经典文学的人都知道无用的人啦,愚昧的农民啦,腐败的帝国官僚啦,这些没完没了的话题。啊,苦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救国救民?振兴祖国母亲?出路在哪里?
《父与子》里面的中心讨论就是俄国的受过教育的有为青年怎样才不会淹没在虚无和自暴自弃的命运里,大概一般的结论都是没法逃脱?除非寄希望于宗教来救赎升华?我不知道西方读者看了之后有啥感受,会不会有共鸣,不过这个调调对我反正是挺眼熟的。
有趣的是契诃夫的故事们虽然也提一句这些看似宏大的主题,命运啦,前途啦,理想啦,等等,但他的态度完全是“小格局”的,既不哀叹俄国青年没有出路也不鼓励大家去搞革命。实际上我个人嗅出来的看法好像是(虽然也许你的解读完全不同):这些夸夸其谈的男人,要么指点江山要么颓废消沉,因为他们都在逃避私人的微小的个人的家庭的感情和关系问题。换言之,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而是 psychotherapy,虽然那时候还没有这玩意儿。他们苦闷而找不到出路,虽然也有社会的原因,然而说到底还是没勇气面对自己的软弱、畏惧、悲伤、各种纠结。
在第一篇小说 "The Steppe" 里面他随手扔下一句,Russian men like to think but don't want to live. 越是说话天花乱坠的男人(都是男人)越是虚弱而缩起来的那种,决斗里的男主就是这样,看他的对白和自白真是笑死人了,经常让我捶着桌子大笑。同时这个套路又极其眼熟,在生活里到处都能遇见,而且在现代社会里已经远远不限于男人了。然而契诃夫是那种神奇的天才,既犀利针砭,又温柔敦厚,讽刺深入灵魂之后还是和蔼亲切地照顾这个渺小虚弱的人,胖医生就是他的代言人——因为,只有内心充盈强大的人才有力气讲真话,也有力气同情别人,一般人哪有这样的 emotional strength?
契诃夫的气质真的是非常现代,放在1960年或2020年好像比1890年更合适,《决斗》里的 Laevsky 和《三年》里面的男主角,都让我联想到 Stephen Sondheim 的音乐剧 Company 里面的 Bobby,逃避感情,逃避自己,逃避真实,就这样脚不沾地的人生,不知不觉也就过去了,这是多么现代的一个问题啊。在男女地位和关系方面,他也非常现代,他写的女性完全不需要拄着母性或妓性的拐杖,而是跟男性角色一样真实的人,一样的迷惘和糊涂,只不过她们卡在社会的紧箍咒里,又不能通过理想和吹嘘和瞎白话来逃避自己的人生,所以就是另一种活法,虽然憋屈,却或许更真实。《三年》里的女主角尤其,反正我觉得挺震撼的,又不完美又不妥协,即使放到现在也毫不减少光彩。
------
为什么 Chekhov 让我一直都觉得说不出的真实呢?我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他对关系的描写。一般来说因为故事是一个人写的,很容易有不同程度的“串脑”,就是一个人物很容易就知道另一个人物在想什么,感受什么,甚至比你本人还了解你。而 Chekhov 特别擅长写人之间的隔。也不是说,甲乙之间充满误解而没成眷属什么的,没那么廉价,而是各人有各人的内心,彼此之间是很难融合到一起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脑子浆糊,哪有多余容量来盛放别人的要求和期待呢?即使两人强烈地相爱,也没有能力放下自己的烂摊子来满足对方的感情需求,甚至彼此只能理解很小的一部分。恋人尚且如此,那么普通关系的两个人之间就更别提什么互相理解了,理解都是字面上的,充满了自我投射,嗯嗯嗯,好好好,而已。世界上只有很少很少的人,例如 Chekhov,才能放下一部分的自我和投射,真正看穿别人的内心。这种隔绝感太真实了。可别说 alienation 是工业社会的现代现象,人本来就是生成这样的么。